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62)
2023(10574)
2022(8537)
2021(8072)
2020(6568)
2019(14884)
2018(14703)
2017(25519)
2016(14729)
2015(15922)
2014(16236)
2013(15341)
2012(14318)
2011(13297)
2010(13774)
2009(12631)
2008(12558)
2007(11534)
2006(10153)
2005(9118)
作者
(41055)
(34526)
(33480)
(32653)
(21552)
(16340)
(15585)
(13211)
(13108)
(12472)
(11649)
(11610)
(11190)
(10932)
(10633)
(10502)
(10203)
(9998)
(9811)
(9550)
(8834)
(8553)
(8183)
(7974)
(7726)
(7716)
(7605)
(7581)
(7139)
(6963)
学科
(50524)
经济(50454)
(34063)
管理(32625)
(26287)
(23701)
企业(23701)
教育(21302)
中国(20677)
方法(17758)
农业(17450)
(15546)
数学(14961)
数学方法(14700)
(14586)
业经(13847)
理论(12783)
(12781)
(10139)
地方(10107)
(9638)
银行(9619)
(9487)
(9348)
金融(9341)
(9276)
发展(8960)
(8836)
(8430)
教学(8304)
机构
大学(201632)
学院(198220)
研究(75699)
(70860)
经济(68860)
管理(64544)
理学(55171)
理学院(54303)
管理学(52850)
管理学院(52424)
中国(51234)
科学(45472)
(44932)
(39164)
(38179)
(37955)
师范(37637)
(35446)
研究所(34668)
教育(34568)
中心(33430)
(32433)
师范大学(30620)
业大(30057)
农业(29546)
北京(29083)
财经(27187)
(27128)
(25608)
技术(25260)
基金
项目(129762)
科学(102801)
研究(101130)
基金(90857)
(79664)
国家(78740)
科学基金(65650)
社会(62351)
社会科(58353)
社会科学(58341)
教育(53788)
(52182)
基金项目(46189)
(45806)
编号(43143)
自然(40102)
自然科(39184)
自然科学(39170)
成果(38838)
自然科学基金(38467)
资助(36618)
课题(33733)
重点(30940)
(30053)
(29118)
(28398)
(27956)
(26753)
教育部(26122)
规划(25613)
期刊
(85650)
经济(85650)
研究(69652)
教育(57085)
中国(55194)
(41635)
学报(35207)
科学(30155)
(28062)
大学(28029)
农业(27076)
学学(24911)
管理(22921)
(19143)
金融(19143)
技术(18949)
业经(16470)
职业(14061)
财经(13837)
经济研究(13466)
(11986)
(11959)
(11935)
问题(10687)
业大(9725)
(9536)
论坛(9536)
(9348)
技术教育(9165)
职业技术(9165)
共检索到317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杨乐笛  
价值观教育不仅承担着培育社会个体形成正确价值体系的重任,也被赋予传承乡土文化、构建乡村精神家园的使命。实行适切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培养乡村儿童养成健全人格是乡村教育实现最终目的的基础。具身认知理论突破传统认知科学的藩篱,构建了一个由“认知—身体—环境”组成的耦合系统。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以乡村儿童认知特点为出发点,强调在乡土文化场域中通过乡村儿童的身体实践内化价值认知,实现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身心一体。然而,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割裂儿童认知和身体的整全性、悬置乡村儿童实践活动以及乡土文化被边缘化的问题。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实现具身性转向应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调适教育理念,同频共振培养身心耦合的乡村儿童;聚焦乡村儿童身体实践,加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身心融合;唤醒乡土文化,赋予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乡土韵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是民族教育、乡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视域融合后产生的特定议题,是铸牢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文化价值共生和社会治理的关键。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在于,充分认识作为客观条件与限定的多重现实场域,即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国家及世界;突破传统价值观教育概念,创新价值观教育方法,提取现代价值观教育实践新形式。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特别强调发展儿童理性价值判断力和塑造儿童正确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乡村社会价值观和中国—世界政治价值观。家庭是价值观"模仿"之源,学校是培育价值观的主阵地,社区则为价值观养成不可或缺的"闲暇"教育空间,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发力、联合促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将乡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二者融合,从特定的乡村儿童群体及其生存的乡村场域出发,注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实现乡村儿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提供思想准备和实践基础,从而引导乡村儿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以原初的儿童价值观教育为起点进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教育主体被分割化以及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等问题。通过场域耦合改革单一教学模式、主体耦合探索联动陪伴模式、目标耦合建立潜力滋养模式,扎实推进乡村儿童与民族意识有机耦合的培养模式,激活与唤醒乡村儿童价值观的原初意义,从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乡村儿童心灵深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加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逻辑旨归在于培养乡村儿童正当性的价值判断,培养乡村儿童主体性的价值理性以及形塑乡村儿童规范性的行为自觉。家校社融合的教育场域能够发挥文化赋能的重要作用,增进乡村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文化认同感。家庭文化赋予乡村儿童最初的情感力量和自我意识,学校文化促进乡村儿童爱国意识和思想品德的良性培养,乡村文化是深化乡村儿童乡土情结和价值体认的精神纽带。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应坚持提升价值认知的协同育人导向,实施情理共融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有机互动的协同育人生态,强化主体性情感认知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耦合,促进乡村儿童价值信念的生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离身心智语境下的教育是离身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塑心”,即精神或心智的培育,而身体被认为是学习的障碍。但是“具身心智”的兴起挑战了这一观点。具身心智主张,思维和判断等高级认知过程与有机体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壁垒森严的界限。认知发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身体对于心智来说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容器,而是一个“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铸就了心智的特殊品质。具身心智呼唤具身的教育。具身教育视身体为学习的主体,主张把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倡导“身体活跃的课程”。身体活跃的课程不认为身体活动是学习的障碍。相反,它赞同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主张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晓林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把全体农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农村教育从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农村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观。乡村教育家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磊芳  陈拥贤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快捷与方便的同时,也导致生活世界趋于被淡忘。技术统治危机、"职业至上"观念,让职业教育逐渐淡化了生活与生命的真谛。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重拾生活之于教育、之于人类的价值与意义。职业教育生活化回归,是以通识教育为传播媒介,将学生的认知领域拓展到生活与生命全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培养一批建设和谐社会的平凡且普通的"现时生活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尤海涛  马波  陈磊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文献分析,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乡村性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受损,过度强化经济功能的乡村旅游则可能加剧这一趋势。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并逐渐背离了自身发展的宗旨,呈现出不可持续性。因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性的保护,明确城乡规划中资源特色型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延平   王景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从身体哲学的视角对职业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剖析可知,职业教育应确证身体本位、凸显身体经验、创设身体知觉场。然而,在身心二元认识论的规约下,职业教育面临着教学过程游离于身体之外、教学内容围困于知识传递之中、教学场域脱离于工作实际等“离身”桎梏。面对职业教育的实然困境,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依托数字技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职业教育身心共在的图景,即以技能学习的具身感知复归涉身性、以职业认知的动态生成彰显创生性、以学习空间的具身嵌入重塑情境性,有助于我们明晰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身体回归的实践理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志勇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制过程中,要认真调研,着力解决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素质教育基本目标与实施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等问题,前提是要实现教育价值观的全面回归,凸显教育的育人本质,回归教育目的,回归教育传统,回归教育科学,回归教育制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方征  
体育的概念自传入中国开始,就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影响,成为一种工具性的活动为国家的政治、军事等服务,而且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课堂时,必然受这种工具性价值观的影响,成为取得优异成绩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手段,而其文化背景、哲学思想、教育意义和人文价值却被忽视。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将科研成果不断与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和研究教学内容与方法是促进人文价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入、持久开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成骥  
核心价值观产生于文化。中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严重依附于意识形态说明我国图书馆缺少文化的浸润,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随之产生两个偏差。一是混淆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将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定位在图书馆的功能属性上;二是将西方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全盘移植到我国图书馆中,忽视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只能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土壤里。我国拥有自己独特的藏书文化,在这种藏书文化的熏染下,我国古代文人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文化瑰宝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图书馆应完成从"以知识为本位"向"以文化为本位"的回归,用千年藏书文化重塑图书馆核心价值观。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肖甦  刘晓璇  
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便把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起来。他的健康教育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将孩子引入自然世界;心灵健康是人类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儿童健康教育是一项立体工程;必须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健康。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充分的教育实践和思考所建立的健康教育观具有超越时空的预见性——他的健康教育观不仅符合现代人类的健康理念,而且其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极大的启发性。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冯涛  陆根书  
认为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一个培养研究生在未来学术实践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自主判断的态度和能力的建设过程。指出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泛滥导致研究生学术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日益蔓延,在学术道德教育者和研究生"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下,学术道德知识和学术实践的割裂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低效化。提出通过学术道德实践主体的回归,在主体间统一性和同一性关系下,完成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由单向灌输向共同建设的转向,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若谷  
学生的幸福成长既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承担和价值使命,也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终极关怀,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价值本体。其有效路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和价值论基础,重塑学校教育价值的本体论担当;培育学生幸福能力,促进学生幸福观的转型建构;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知力和幸福观,践行于教育教学中;积极营造学生幸福成长的学校教育环境,构建以学生幸福成长为价值目标的学校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