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23)
2023(2663)
2022(2114)
2021(2274)
2020(1687)
2019(4126)
2018(4243)
2017(5687)
2016(4393)
2015(4911)
2014(5226)
2013(4302)
2012(4028)
2011(3826)
2010(4015)
2009(3470)
2008(3345)
2007(2946)
2006(2702)
2005(2597)
作者
(9280)
(7637)
(7591)
(7458)
(4871)
(3665)
(3590)
(3166)
(2918)
(2841)
(2750)
(2523)
(2520)
(2495)
(2462)
(2454)
(2352)
(2339)
(2291)
(2251)
(2230)
(1939)
(1927)
(1818)
(1795)
(1794)
(1706)
(1655)
(1635)
(1582)
学科
教育(18638)
中国(9307)
理论(6087)
教学(5679)
(5443)
经济(5439)
管理(4914)
(4907)
(3423)
(3314)
发展(3300)
思想(3233)
(3178)
改革(3173)
高等(3133)
政治(3107)
研究(3106)
(3104)
思想政治(2940)
政治教育(2940)
治教(2940)
德育(2917)
教育改革(2781)
学校(2661)
学法(2578)
教学法(2578)
(2403)
企业(2403)
(2339)
计算(2276)
机构
大学(53474)
学院(47696)
教育(26288)
研究(21478)
(18798)
师范(18731)
师范大学(15779)
(13434)
科学(12198)
职业(10710)
(10542)
教育学(10195)
管理(10135)
技术(9943)
北京(9713)
研究所(9597)
(9384)
中国(9100)
(9025)
经济(8831)
理学(8566)
理学院(8294)
中心(8271)
管理学(7809)
(7797)
管理学院(7682)
教育学院(7512)
职业技术(7336)
(6791)
研究院(6394)
基金
研究(28037)
项目(27887)
科学(23339)
教育(22478)
基金(16204)
成果(14999)
社会(14497)
编号(14384)
课题(13775)
(13326)
社会科(13316)
社会科学(13315)
国家(13026)
(12917)
(12243)
(12017)
科学基金(10261)
规划(9774)
(8797)
项目编号(8544)
研究成果(8229)
重点(8163)
(8122)
(8097)
年度(7968)
教育部(7712)
(7431)
(7394)
基金项目(7375)
阶段(7374)
期刊
教育(45006)
研究(26325)
中国(21386)
(10687)
经济(10687)
职业(10607)
技术(8210)
技术教育(6913)
职业技术(6913)
职业技术教育(6913)
学报(6152)
大学(5963)
高等(5158)
科学(5133)
成人(4753)
成人教育(4753)
高等教育(4596)
(4594)
论坛(4594)
(4232)
(3967)
发展(3839)
(3839)
(3818)
职教(3653)
学学(3599)
管理(3480)
比较(3422)
图书(3190)
教研(2931)
共检索到86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占魁  
从源头上讲,意识形态源自于某个重要人物的个人观念,但是,一旦获得公开表达与官方传播,它就会发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并最终取得众多社会成员的赞同与接受。由此,意识形态在实现其从"个人观念"到"集体信念"身份转换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其在众多社会舆论中的宰制地位。问题是,教育过程不同于政治宣传。然而,当意识形态以"共同价值"或者"公共善"的面貌取得其在学校中强制推行的合法地位时,其拒绝接受讨论、检证与批判的独断性与排他性,往往会使这种以理论或者知识形式出场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蜕变为一种强制性的灌输过程,进而彻底消解了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贾非  
日本的社会和教育─—考试观念的更新与回归贾非教育与社会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是日本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因此,许多教育观念都可以从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中找到其互补性和互映性的轨迹。本文拟通过笔者对日本宫城县教育委员会、泉松凌高中、东北学院附属高中、...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汉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和百年前的生活教育相比,近十年来的生活道德教育可以视为在更高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的又一次自我确认和选择,其意义当然也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具有更大程度的解放思想、尊重现实、启示未来、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未来在于文化自觉和重建社会,二者关系密切,不仅从根本上关系到生活道德教育的前途,而且也是中国社会转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旭东  
本文通过教育全球化概念的梳理引出了教育全球化中所包含的竞争、市场、商业、私营概念,从而把教育带入到全球化中,提出教育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教育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选择意识形态进行了两个视角的批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鸥  赵长林  
科学教科书的话语结构其实隐喻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意识形态的问题,只是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功能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讲,更加隐蔽。科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其教科书的编制与话语选择必然反映着它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科学教科书中宣扬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实证主义的、归纳主义的、机械还原论的意识,这不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期刊] 求索  [作者] 孟宪平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维昭  
"红学"有学术与意识形态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虽互有关联,但有各自的特点。意识形态阐释是《红楼梦》意义呈现的基本方式,但它必须以尊重《红楼梦》的整体性结构为前提,否则就会走向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化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娱乐主义意识形态、乡愿意识形态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樊杰  
教养性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天远未被充分认识;这种重要性不仅仅是源于教育传递人类、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更是直接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国民人格发展的需要,是越来越多地置身于被掏空了传统价值的虚无境地之中的国民精神发展的需要。提出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意在回应时代与民族发展的深层需要,切实地寻求当下教育精神的合理建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明全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欠缺知识建构的批判力;欠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欠缺专业领域的聚合力。比较教育学科要获得新的突破,有必要从深层次上把握这个学科的本源,将"异文化情境中的教育问题"确立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基于证据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充满文化精神的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松涛  毕雪梅  张东会  
家庭学校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基础教育演变创新的重大成就之一。最近10年来家庭学校的形态化和生态化发展进程更加显示出其历史性的内在活力和超越价值。本文在系统概括、分析美国家庭学校兴起的动因、类型、规模、结构和教学活动等组织现状的基础上,力求对其超越性的生态化历史地位和价值给予客观的揭示,以期对今日教育之多样化、回归化和超越化创新有所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彦伟  曹雪娇  
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他的实践职能的重要特质是询唤作为主体的个人,即把个人询唤成意识形态所愿意看到的主体。由于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样态,故此可以得出结论:文化询唤作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个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余永林  
意识形态涉及人与世界、社会及自我打交道的所有方面。人出生后,不仅呼吸物质的空气,而且呼吸精神的空气,即通过教化而接受的意识形态。基于观念意识形态、思想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四个层次的区分,以及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构成的描述,展开历史时间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中政治意识形态如何被确立,在此基础上为当代国家意识形态理论提供反思性的考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福生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工作往往表现出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的倾向,其重要原因在于把意识形态作为判别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姓“资”姓“社”标准,而不是把生产力作为标准去判别意识形态是否适应客观实际,因此,现在必须把这个观念倒过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国庆  
学问化是当前我国职教课程的核心特征与根本缺陷。这是由于普通学校的教育理念上升到整个学校体系,成为统括所有学校的意识形态所致。普通学校的理念可归纳为四个方面: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学习结果文凭化和学校组织制度化。教育大众化内在地需要学校类型多样化,而学校类型多样化的关键在于课程知识多样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舒刚  
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助推下,教育舆情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呈现出新的特征。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科学的治理理念、构建合理的治理结构、加强主流媒体话语的传播力、培育和强化大数据思维等方面推进教育舆情治理转型,以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