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05)
- 2023(4682)
- 2022(3843)
- 2021(4056)
- 2020(3227)
- 2019(7448)
- 2018(7580)
- 2017(11714)
- 2016(7823)
- 2015(9004)
- 2014(9428)
- 2013(8257)
- 2012(8008)
- 2011(7573)
- 2010(7917)
- 2009(7072)
- 2008(7080)
- 2007(6700)
- 2006(6119)
- 2005(5615)
- 学科
- 教育(21080)
- 济(18258)
- 经济(18232)
- 管理(17130)
- 业(13494)
- 中国(12740)
- 企(12301)
- 企业(12301)
- 学(9919)
- 理论(9511)
- 方法(7729)
- 教学(7423)
- 技术(5792)
- 数学(5616)
- 数学方法(5393)
- 农(4936)
- 发(4705)
- 研究(4641)
- 财(4603)
- 政治(4452)
- 思想(4435)
- 策(4357)
- 发展(4252)
- 和(4222)
- 展(4128)
- 业经(4071)
- 制(4025)
- 思想政治(4003)
- 政治教育(4003)
- 治教(4003)
- 机构
- 大学(108098)
- 学院(100658)
- 研究(39148)
- 教育(31165)
- 管理(29458)
- 济(27330)
- 范(26796)
- 师范(26626)
- 经济(26247)
- 京(25587)
- 理学(24593)
- 科学(24283)
- 理学院(24133)
- 管理学(23281)
- 管理学院(23043)
- 中国(22948)
- 师范大学(21993)
- 所(20359)
- 研究所(18375)
- 江(18110)
- 北京(17167)
- 技术(16702)
- 中心(16610)
- 职业(14805)
- 农(14563)
- 州(14297)
- 财(14010)
- 院(13891)
- 业大(13150)
- 教育学(11895)
- 基金
- 项目(60049)
- 研究(50953)
- 科学(47773)
- 基金(38763)
- 家(33237)
- 教育(33221)
- 国家(32732)
- 社会(28081)
- 科学基金(26624)
- 社会科(26058)
- 社会科学(26050)
- 省(24724)
- 成果(24423)
- 编号(24417)
- 划(23429)
- 课题(20248)
- 基金项目(19123)
- 年(17736)
- 资助(16037)
- 自然(15885)
- 自然科(15549)
- 自然科学(15544)
- 项目编号(15305)
- 自然科学基金(15258)
- 重点(15133)
- 部(14967)
- 规划(14720)
- 性(13598)
- 教育部(13508)
- 发(13197)
共检索到174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姚霖
位育是旨在实现"安其所,遂其生"的教育,本土知识以其"人文性、授权性、境遇性"特征在位育教育理念下获得合法授权。学校本土性的丧失、教育目的的偏移、本土课程的缺失致使位育式微。学校教育应释放本土知识活力、树立位育教育理念、积极建设本土知识课程,促进本土知识传承,实现学校教育回归位育之道。
关键词:
位育 本土知识 课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方展画 弓静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对范畴。"学"为中心是中国教育的文化基因。随着封建集权社会的强化和科举考试制度的盛行,中国教育逐步演化成"教"为中心的范式,班级授课制度将"教"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机械化、程式化和制度化。当前,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教育隐含的诸多深层次矛盾渐次浮现。教育将在"否定之否定"的钟摆中回归"学"的本源,并将在机制层面上实现两大转轨:从"苦学"向"乐学"转轨、从"传授"向"引导"转轨。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教为中心 学为中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钟志勇
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时对提升民族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具有决定作用。然而,学校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强调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系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柯森
澳门回归后经历的快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变,为其学校教育带来了机会和挑战,"学校教育优质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注点。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政府介入与主导"、"整体结构优化"、"专项投入拉动"、"师资专业发展与激励"、"课程改革推进"和"评鉴驱动"等策略,既借鉴了相关的国际和地区经验,更反映了澳门的实际需要和条件,其实际运用对澳门学校教育品质产生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关键词:
澳门 优质教育 学校教育优质化 策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明宏 王德清
现代化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但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陷入现代性危机的境域,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功能缺失的事实。本研究构建了学校教育活动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联动共生机制,以链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生态链出现的断裂,从而实现两者间和谐互动、持续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正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普遍关注。虽然民族文化知识进校园与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致的,但此项工作的落实还必须通过立法的途径才可得到全面的实施。具体的事例说明:立法手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学校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玉福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困境,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难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也面临不少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群众要求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呼声和愿望日趋强烈。学校教育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大有可为,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必须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骏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两会"上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并把这项工作界定为"固本工程"。通过对所有学段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确保中华民族的根基永不动摇,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民族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伟大贡献,但未能避免消失于人类历史进程之中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人口 双重职能 中国民族 学校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黄胜
教育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水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要注重教育的特殊作用,要努力构建水族文化传承的长效教育机制。为此,要积极贯彻落实有关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要加强水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大力实施水汉双语教学;要大力开展水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还应建立水族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
关键词:
水族 民族文化 传承 民族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武宇林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民歌。2006年以来,"花儿"相继被列入我国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应对"花儿"失传的危机,应将"花儿"引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乡土文化。
关键词:
“花儿” 乡土文化 学校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沈沫
对2008年至2017年国内学术界有关教育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状况进行反思性回顾,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在10年间明显扩展,研究成果有所增加,但仍存在理论针对性综合性不足、研究方法重思辨轻实证、数据支撑力偏弱、对决策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对此,未来要以民族地区学校的语言传承、知识传承、文艺传承为重点,统筹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问题诊断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全面揭示学校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上的作用、功能及限度,并为改进学校文化传承活动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民族文化 传承 述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覃泽宇 薛珊
桂林渔鼓作为历史悠久的地域性文化资源,是以桂柳方言进行说唱的优秀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民族曲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历史记忆,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共生、人与社会共生、人与文化共生的深刻内涵。渔鼓文化作为桂林人民的文化图腾,其共生内涵贯穿于渔鼓制作、渔鼓表演和渔鼓鉴赏的始终。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结构变迁,渔鼓文化逐渐失去传承的传统场域;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传媒的渗透和共生内涵的遮蔽,渔鼓文化日渐式微。因此,桂林渔鼓文化如果要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进一步彰显自身的共生文化内涵,而且需要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承机制来加以实施,主要措施包括确立桂林渔鼓文化传承的共生教育理念、开发桂林渔鼓文化的共生校本课程、实施桂林渔鼓文化的共生教学。
关键词:
渔鼓文化 共生 学校教育 文化传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因此,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庆丽
教育和爱的原初共生共存在现代性中遭受根基性损伤。现代教育以理性和效率作为自我身份认同话语来凸显自身对整饬秩序和经济价值的至上追求,同情和爱等表达人类在联合生活中深沉情感联系的内容被视为盲目和低效而遭受忽视,它们失去在现代教育中本应有的地位、价值和意义。这致使教育和人的生存都陷入了困顿。现代教育回归教育中的同情之爱,可以通过还原教育和教育爱的原本面貌而恢复人的完整、自由存在。
关键词:
现代教育 教育爱 同情 爱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薛栋
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使命。课承与师承是学校教育传承职业精神的基本路径。学校教育通过确立职业精神传承的课程目标、发掘丰富的职业精神资源、实施主题统整的课程组织方式和依托多样化的课程形式,确保职业精神通过课程实施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承。学校教育对职业精神的选择继承和发展创新最终通过教师培养学生而实现。除学校教育外,劳动生活过程和企业生产培训过程是职业精神传承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学校教育 职业精神 课程 教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