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86)
2023(14711)
2022(12278)
2021(11297)
2020(8930)
2019(20380)
2018(20300)
2017(37037)
2016(20255)
2015(22494)
2014(23058)
2013(22575)
2012(21310)
2011(19484)
2010(20049)
2009(18721)
2008(18604)
2007(16931)
2006(15373)
2005(14413)
作者
(57909)
(48632)
(48224)
(45979)
(30900)
(23106)
(21975)
(18742)
(18483)
(17722)
(16761)
(16526)
(15883)
(15565)
(15397)
(14992)
(14098)
(14060)
(14006)
(13796)
(12471)
(11898)
(11672)
(11348)
(10943)
(10921)
(10889)
(10794)
(9871)
(9656)
学科
(84975)
经济(84857)
管理(55475)
(53561)
(40637)
企业(40637)
(33694)
中国(30348)
地方(26758)
业经(24671)
方法(24409)
(23108)
农业(22650)
(21362)
数学(19182)
数学方法(18894)
(16791)
银行(16773)
(16710)
金融(16707)
(16479)
(16314)
(15670)
(15413)
理论(14379)
环境(13690)
(13196)
(12858)
贸易(12840)
地方经济(12775)
机构
学院(286264)
大学(284373)
(114646)
经济(111782)
研究(105340)
管理(101956)
理学(84883)
理学院(83751)
管理学(82210)
中国(82182)
管理学院(81639)
(63413)
科学(61035)
(58320)
(52816)
(48606)
中心(48448)
(47967)
研究所(46732)
(43476)
师范(43078)
财经(42851)
北京(41124)
业大(39012)
(38652)
(38431)
(38412)
农业(36394)
(35128)
师范大学(34689)
基金
项目(179420)
科学(140515)
研究(138788)
基金(125484)
(107705)
国家(106575)
科学基金(90847)
社会(87944)
社会科(82869)
社会科学(82854)
(71652)
基金项目(65552)
教育(64642)
(59882)
编号(58223)
自然(54320)
自然科(52937)
自然科学(52925)
自然科学基金(51926)
成果(50173)
资助(49713)
(44144)
课题(42966)
重点(41044)
(39477)
(37816)
(37287)
发展(35932)
(35798)
国家社会(35572)
期刊
(151296)
经济(151296)
研究(96317)
中国(76958)
(50505)
教育(45640)
(45006)
管理(42548)
学报(41410)
科学(39909)
(34005)
金融(34005)
大学(33450)
农业(33254)
学学(30544)
技术(27485)
业经(26503)
经济研究(21780)
财经(21444)
问题(19093)
(18607)
图书(16355)
(15690)
(14764)
(13842)
(13761)
论坛(13761)
现代(13542)
职业(13285)
(13247)
共检索到479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段小虎  
面对"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和公共文化建设"五大结构性"矛盾,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制度设计根据扶贫攻坚新形势、文化建设新任务、社会治理新问题,按照坚持法治思维、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新民风建设引领、制度创新驱动的原则,充分聚焦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以乡村文化建设"三改革""三培育""六结合"为主要内容,以全面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制度设计思想。其中,乡村文化建设"三改革",旨在通过乡村文化建设观念变革、治理结构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乡村文化回归其发展的历史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静  王志章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因此振兴乡村的要义在于振兴乡村文化。本文从制度变迁入手,辨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制度安排诱导下的乡村文化在城乡关系从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乡村文化经历了衰落、变异到自觉的时空变迁;提出"自觉到自信"的乡村文化振兴逻辑,认为应尊重文化再生长的客观规律;梳理乡村文化经济性价值,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发展通路;重塑文化的包容性,提升其社会治理效应。为了顺利推进这一逻辑进路,应建立城乡互动互通制度和乡村退出制度,以求凝聚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重构乡村文化再生长的空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汪明帅  郑秋香  
本文从乡村少年与乡土互动的重要性谈起,进而指出日渐沦为乡土文化"边缘人"的乡村教师,愈发难以承担链接乡村少年与乡土互动纽带的责任。基于此,本研究从回归乡土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发展之路:发挥本土教师的力量,夯实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发展的基石;重视乡村教师发展的特质,聚焦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养成"转化型知识分子",树立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发展的文化形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艳玲  陈向明  
近二十年来,伴随现代性的快速推进,我国乡村教师职业的乡土性日渐迷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遭遇多重危机。本文基于长期的田野研究指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强化专业取向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保留其乡土性。为此,需要重新审视乡村教师的专业性,即应把乡土情怀作为乡村教师最典型的专业特质,选拔和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这些教师应热爱乡村儿童和乡村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能够开展文化适切的教育,并具备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对乡土情怀的重视,强调对优秀乡村教师的关注,重视对本土经验的弘扬,强调对乡村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关注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谢棋君  林志聪  
随着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历史阶段,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双向流动的重要人力资源—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方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及其研究困境,通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政策导引,可以进一步扫除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唤醒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主人翁意识。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视域,提出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流入地城市政府保障性政策支撑和不断拓展流出地乡村政府福利性政策输出的新生代农民工城乡双路径发展设计,以强化该群体在融城和归乡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和自由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艳  
本文将从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的视野,以户撒阿昌族乡为例,以历史为纵轴,以规则体系、组织规范、个人信念构成的制度矩阵为横轴,深刻地揭示在不同历史阶段乡村制度矩阵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化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夏春子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带动了我国乡村文化的转型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传统乡村文化具有文化自信不足的现状,在乡村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冲击中,难以形成强力的乡村文化认同,乡村文化振兴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思想文化创新发展,也关系到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思想引领作用。因此,本文从文化自信的视角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希望能够为创新乡村文化、树立乡村文化自信做出些许参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邓国胜   程一帆  
传统组织基于市场、行政或公益逻辑对脱贫地区乡村产业进行的帮扶常常面临可持续困境,新兴混合型组织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实现乡村产业持续振兴?文章通过对两个社会企业——碧乡农业和善品公社的研究,归纳了社会企业促进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的理论解释框架。文章认为,社会企业通过组织目标调适、制度资源整合和治理模式优化融合市场、行政和公益制度逻辑,解决传统组织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在该过程中,初始的主导制度逻辑会影响和塑造制度逻辑融合的演进路径。文章也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金佩华  何红光  赵兴泉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引导浙商回归乡村创业是弥补乡村资本不足的现实选择。基于对浙商回归乡村创业实践的调查研究,在分析总结了浙商回归乡村创业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浙商回归乡村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引导回归、规范扎根和支持深耕等方面为浙商回归乡村创业提供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容中逵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教育的日益重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再次成为热议问题。其实,历史发展到今天,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那些看似重要的数量质量、学历学位、待遇地位等问题,而是身份认同问题。为什么说数量质量、学历学位及待遇地位等已相对不成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民办教师转正和师范院校的规模化教师培养等途径,教师数量已大致能满足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即使存在一定的师资短缺,也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陈怡思  
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