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02)
2023(7142)
2022(6069)
2021(5488)
2020(4468)
2019(10210)
2018(9693)
2017(19531)
2016(10274)
2015(11222)
2014(11046)
2013(11083)
2012(10350)
2011(9412)
2010(9543)
2009(8871)
2008(8679)
2007(7809)
2006(7070)
2005(6284)
作者
(28196)
(23799)
(23321)
(22661)
(14905)
(11093)
(10638)
(9065)
(8894)
(8603)
(7925)
(7702)
(7466)
(7450)
(7397)
(7240)
(7052)
(6756)
(6737)
(6698)
(5870)
(5704)
(5670)
(5434)
(5296)
(5289)
(5125)
(5012)
(4756)
(4545)
学科
(49999)
经济(49959)
管理(32675)
(32445)
(25759)
企业(25759)
方法(20406)
数学(18343)
数学方法(18148)
(14738)
中国(12684)
(12311)
业经(11668)
地方(11631)
产业(10115)
农业(9491)
(9277)
(9064)
贸易(9062)
(8862)
(8810)
技术(8588)
环境(8037)
(7629)
银行(7626)
(7388)
(7204)
金融(7204)
(6823)
财务(6809)
机构
学院(149918)
大学(146894)
(73784)
经济(72591)
管理(62142)
理学(53954)
理学院(53508)
管理学(52828)
管理学院(52547)
研究(50184)
中国(38253)
(33318)
(29172)
科学(26724)
财经(26199)
(23831)
(23724)
经济学(23198)
中心(23156)
(22482)
研究所(21243)
经济学院(21054)
(20853)
财经大学(19386)
业大(19138)
北京(18364)
(18261)
(18009)
师范(17896)
经济管理(17653)
基金
项目(99459)
科学(81093)
研究(75922)
基金(74045)
(62726)
国家(62228)
科学基金(55071)
社会(51725)
社会科(49529)
社会科学(49521)
(38997)
基金项目(38376)
教育(33990)
自然(33489)
自然科(32735)
自然科学(32730)
自然科学基金(32189)
(31979)
资助(30512)
编号(29730)
成果(23338)
(23312)
(22951)
重点(22072)
国家社会(21768)
(21452)
课题(20636)
人文(20511)
教育部(20341)
创新(20005)
期刊
(80305)
经济(80305)
研究(47573)
中国(26317)
(23811)
管理(23628)
(19060)
科学(18072)
(16595)
金融(16595)
学报(16356)
业经(14241)
经济研究(13956)
大学(13497)
技术(13240)
农业(13029)
财经(12986)
教育(12843)
学学(12806)
(11367)
问题(10690)
(9091)
技术经济(8745)
统计(8389)
(8091)
商业(7969)
国际(7579)
现代(7368)
决策(7111)
世界(7042)
共检索到223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能源效率政策在考虑产业侧重时不能只关注产业自身,还须从系统及结构的视角出发审视局部产业的能效提高对总体能耗的影响。本文利用CGE模型模拟分析了改善高能耗产业或低能耗产业的能源效率对中国总体能耗的可能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方式的差异。结果表明,提高能效可降低成本从而促进能效提高产业的产出增长,因此尽管其能耗量有所下降但其中有产出增长带动下的能耗回弹,并在高能耗产业上更为明显;经济总体的能耗及能耗强度都更大幅度地下降,超出了能效提高产业自身能耗变动的总体贡献;形成反向的回弹效应并导致总体能耗进一步下降的原因是,能效提高产业的能耗下降抑制了能源产业的产出,减少了能源产业自身能耗以及能源转换中的能源投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澜  刘冰  戚淑芳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16%,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政策,但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可能产生潜在的"回弹效应",即可能增加能源的使用从而使得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回弹效应的类型和产生机理,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回弹效应测度的实证结果,指出了当前实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设计了经济模型和其他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定性比较分析研究方案,主张从经济主体行为反应、替代品价格、能源补贴以及发展新能源政策等多重视角研究回弹效应发生的内在机理,从而对能源政策产生明确的导向。最后,提出了加强能源回弹效应研究的具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查冬兰  周德群  
一国在倡导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导致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即能源效率提高带来的能源节约会部分被新增加的能源需求抵消掉。本文通过构建能源效率影响下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不同能源种类能源效率提高4%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煤炭、石油和电力在七部门的加权平均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分别为32.17%、33.06%和32.28%,说明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在我国显著存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自敏  李兴  
基于2010~2014年CFPS数据,利用价格分解模型分析了阶梯电价政策对居民家庭用电回弹效应的影响效果及机制。研究发现:虽然总体上均表现为逆反效应,但政策实施后的逆反效应相对政策实施前更低;政策对城市与农村、高耗电省份与其他省份都有显著的限制回弹效应的效果;对处在第三阶梯用电家庭用电回弹效应限制作用明显,使得高耗电家庭接近零回弹,有效实现了阶梯电价控制高阶梯电力用户奢侈性用电消费的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朝  朱于珂  覃昌雄  
使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2—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公路交通能源环境效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与空间误差修正模型测算公路交通长期和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表明,公路交通能源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和时间差异,以能源服务对能源环境效率的弹性作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度量指标,能源回弹效应值较低。长期内,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分别为9.16%~10.14%与23.44~25.8%;短期内,客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不显著,货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为13.72%。能源环境效率提升所带来的能源节约并未被能源回弹效应大幅度折抵。以能源服务对燃料价格的弹性作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度量指标,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分别为68.22%与71.68%。能源回弹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显著:长期内,邻省燃料价格每下降1%,本省客运周转量增加0.4365%,货运周转量增加0.68%;短期内,邻省燃料价格每下降1%,本省客运周转量增加0.4119%,货运周转量增加0.6977%。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荣胜  聂铟  洪帅  
能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为实现节能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能源政策,而回弹效应的大小影响着国家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关于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系统回顾与梳理,识别出其包含的五个重要核心关注点:理论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向,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以期实现节能目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章恒全  秦腾  佟金萍  孙冬营  
基于因素分解法对我国1986~2013年节能因素进行分析,并将能源效率变化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能源回弹效应模型对国家层面及三次产业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了能源强度的下降,对能源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能源结构调整也有助于能源效率提升,但是效果比较微弱;我国宏观经济的能源回弹效应表现为逆反回弹效应,且呈现阶段性特征,1986~2001年为部分回弹效应,2002~2013年为逆反回弹效应,技术进步的节能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近年来发挥的作用不断弱化;能源回弹效应在三次产业间的表现形式差异较大,第一产业表现为超级节能现象,第二产业表现为强逆反回弹现象,第三产业表现为部分回弹现象。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章恒全  秦腾  佟金萍  孙冬营  
基于因素分解法对我国19862013年节能因素进行分析,并将能源效率变化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能源回弹效应模型对国家层面及三次产业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了能源强度的下降,对能源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能源结构调整也有助于能源效率提升,但是效果比较微弱;我国宏观经济的能源回弹效应表现为逆反回弹效应,且呈现阶段性特征,19862001年为部分回弹效应,20022013年为逆反回弹效应,技术进步的节能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近年来发挥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朝  周思明  余芳洁  张欢  
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调查数据,测算在燃料消耗量为5.0L/100km情景下家庭乘用车的直接能源回弹效应,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法分析影响家庭乘用车直接能源回弹效应的因素。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家庭乘用车平均直接能源回弹效应为20%;不同居民家庭乘用车的直接能源回弹效应差别较大,存在超级节能、零回弹、部分回弹和回火效应;户主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购买新车意愿、车辆行驶里程、出行偏好等因素对家庭乘用车超级节能和零回弹效应影响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朝  周思明  余芳洁  张欢  
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调查数据,测算在燃料消耗量为5.0L/100km情景下家庭乘用车的直接能源回弹效应,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法分析影响家庭乘用车直接能源回弹效应的因素。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家庭乘用车平均直接能源回弹效应为20%;不同居民家庭乘用车的直接能源回弹效应差别较大,存在超级节能、零回弹、部分回弹和回火效应;户主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购买新车意愿、车辆行驶里程、出行偏好等因素对家庭乘用车超级节能和零回弹效应影响显著。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江山  张旭昆  
从能源效率弹性定义出发,将能源效率和劳动供给引入内生增长模型,构建了中国长期能源回弹效应的宏观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全国以及28个省份1987~2012年的能源回弹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宏观经济的能源回弹效应均值为85.89%,东、中、西部分别为87.24%、88.66%和82.35%,能源效率提高引致的节能效果绝大部分并未实现,且历年回弹效应的变化并没有出现稳定的规律;(2)各省能源回弹效应总体表现为部分回弹,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趋势存在一定差异性。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含义为制定合理的长期能源政策组合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查冬兰  周德群  
提高能源效率常被认为是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不同国家和地区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在倡导提高一国能源效率的同时,另一种新经济现象可能会产生——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即能源效率提高节约的能源会被能源价格效应、收入效应和总经济效应等产生的新的能源需求抵消掉。在理论上关于能源效率回弹效应是否存在不同学者给出了各自的解释,实证检验中其大小也因研究主体、方法和时间段的选取不同而有差异。
[期刊] 改革  [作者] 田云  尹忞昊  
厘清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农业能源碳减排的机理,对农业农村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技术进步背景下农业能源碳排放回弹效应模型,科学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8年碳排放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准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农业能源碳排放削减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回弹量存在较大波动,碳排放存在部分回弹效应,且回弹效应均值为0.176。我国省域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特性,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进步1个百分点,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可使周边地区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降低0.120%。促进农业能源碳减排,应重点研发颠覆性减排技术,积极引导农业能源利用模式转型,制定区域技术标准。
[期刊] 改革  [作者] 田云  尹忞昊  
厘清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农业能源碳减排的机理,对农业农村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技术进步背景下农业能源碳排放回弹效应模型,科学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8年碳排放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准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农业能源碳排放削减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回弹量存在较大波动,碳排放存在部分回弹效应,且回弹效应均值为0.176。我国省域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特性,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进步1个百分点,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可使周边地区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降低0.120%。促进农业能源碳减排,应重点研发颠覆性减排技术,积极引导农业能源利用模式转型,制定区域技术标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宽  漆雁斌  
在能源增进型技术进步的假设前提下,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劳动和能源效率内生化的新古典C-D生产函数。结合时变参数模型和卡尔曼滤波迭代估计等方法对北京市1981—2014年的短期和长期能源回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均值为149.29%,整体上处于逆反效应;长期能源回弹效应均值为79.21%,存在较强的部分回弹效应。从长期来看,北京市以能效改进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政策是可行的,但要注意短期内由于城市经济规模扩张带来的能源回弹效应。最后,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要素投入及要素价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