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89)
- 2023(10275)
- 2022(8571)
- 2021(7815)
- 2020(6309)
- 2019(14650)
- 2018(14177)
- 2017(27202)
- 2016(14746)
- 2015(16830)
- 2014(16869)
- 2013(16866)
- 2012(15671)
- 2011(13991)
- 2010(13987)
- 2009(13160)
- 2008(13200)
- 2007(11848)
- 2006(9980)
- 2005(8881)
- 学科
- 济(63150)
- 经济(63085)
- 管理(40036)
- 业(40008)
- 企(30801)
- 企业(30801)
- 方法(29496)
- 数学(25886)
- 数学方法(25637)
- 农(19521)
- 中国(16421)
- 财(15947)
- 业经(14146)
- 学(13712)
- 农业(13229)
- 地方(12474)
- 贸(12460)
- 贸易(12458)
- 易(12088)
- 制(11281)
- 和(9870)
- 银(9444)
- 融(9439)
- 金融(9432)
- 银行(9416)
- 务(9413)
- 财务(9396)
- 财务管理(9370)
- 理论(9314)
- 环境(9239)
- 机构
- 大学(218405)
- 学院(218230)
- 济(90733)
- 经济(88922)
- 管理(81289)
- 研究(73682)
- 理学(70475)
- 理学院(69662)
- 管理学(68467)
- 管理学院(68038)
- 中国(54450)
- 科学(45391)
- 京(45059)
- 财(41135)
- 农(39212)
- 所(37538)
- 研究所(34274)
- 中心(34225)
- 业大(33496)
- 财经(33275)
- 江(32575)
- 农业(31206)
- 经(30210)
- 范(29582)
- 师范(29274)
- 经济学(29078)
- 北京(28084)
- 经济学院(26511)
- 院(26114)
- 州(25799)
- 基金
- 项目(146466)
- 科学(114636)
- 研究(108636)
- 基金(105121)
- 家(91727)
- 国家(90919)
- 科学基金(76728)
- 社会(69074)
- 社会科(65311)
- 社会科学(65290)
- 省(57352)
- 基金项目(55168)
- 教育(50528)
- 划(48771)
- 自然(47777)
- 自然科(46661)
- 自然科学(46647)
- 自然科学基金(45804)
- 编号(44975)
- 资助(42185)
- 成果(36962)
- 重点(33450)
- 部(32966)
- 发(32726)
- 课题(30979)
- 创(30930)
- 创新(28834)
- 国家社会(28747)
- 科研(28284)
- 教育部(28235)
共检索到313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岭 唐昱茵 胡天禛 邵岩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要求。稳步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本文通过比较新古典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种经济学理论蕴含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发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几乎没有为探讨共同富裕留下空间,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新卡莱茨基模型虽然为探讨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洞见,但其操作方案在本质上是分配视角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偏离了马克思强调的“生产视角”的优先性原则。以“劳动纪律-总需求”模型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综合了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真正回归马克思的生产视角的理论模型,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新
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方式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集中反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财富观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深刻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改革开放40余年,推动共同富裕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具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战略,需要以高质量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高水平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矛盾,以高效能治理体系构建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财富观 福利政治 共同富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而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与分配紧密相连又相互影响,但生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分配是起次要性作用的,生产决定分配,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对生产领域存在的问题的反映,解决分配领域中的问题要从生产领域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就分配而论分配,必须深入到生产领域寻找根本之策。公有制经济是确保我们党执政地位的经济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色、不走样的根本保证,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北欧福利国家在分配领域实行高税收政策,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但由于其实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其高福利政策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照抄照搬北欧的福利国家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既要在生产领域不断壮大公有制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规模,也要在分配领域构建体现公平、利于劳动、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盼晴
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全面、均衡和持续性是其基本要求。从中国实践来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扩张可有效盘活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资源,并且权能拓展可促使集体产权的扩张、发展和变动等特性得以进一步释放。总体来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有利于集体内外、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个体权利被遮蔽、同一场域内多元主体分化、成效难以持续等问题不断凸显。权能拓展对共同富裕的正向促进可能转为反向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宏观层面需明确权能拓展与共同富裕间的逻辑关联,微观层面则需强化权利主体的自主性、维持多元主体的均衡性、增强权利实现的可持续性。如此,才能通过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盼晴
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全面、均衡和持续性是其基本要求。从中国实践来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扩张可有效盘活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资源,并且权能拓展可促使集体产权的扩张、发展和变动等特性得以进一步释放。总体来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有利于集体内外、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个体权利被遮蔽、同一场域内多元主体分化、成效难以持续等问题不断凸显。权能拓展对共同富裕的正向促进可能转为反向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宏观层面需明确权能拓展与共同富裕间的逻辑关联,微观层面则需强化权利主体的自主性、维持多元主体的均衡性、增强权利实现的可持续性。如此,才能通过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晓明 段学慧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性与实现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制度前提与社会途径。此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方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设计与任务目标等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如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预期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武强 吴静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克服了古典经济学以单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认识论的片面性,按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人类可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从脱贫攻坚胜利向共同富裕奋斗已经开启了坚实的步伐,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说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现实基础和目标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共同富裕 中国实践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崔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践行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果,解决了一些历史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共同富裕,并结合中国实践阐述路径举措。
关键词:
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实践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春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重点目标就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使社会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其中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是“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强调的群体。以上群体中的绝大多数,都需要依靠职业教育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但是职业教育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思想还未融入办学理念等。而解决办法应围绕重视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思想纳入职校办学理念等几方面进行。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中等收入群体 共同富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南平 张明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中国劳动者既是生产社会财富的主体,又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正确理解劳动在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既要承认一切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及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同劳动的必要性,又要彰显劳动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防止异化劳动的危害。异化劳动的危害主要有:劳动者生产的物质财富被私人占有;劳动自我异化的工人丧失更多取得收入的机会;劳动异化的工人会与美好生活疏离;劳动的异化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本文在揭示异化劳动对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会产生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规避异化劳动的路径安排:一是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在初次分配中;二是构建劳动贡献导向的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机制;三是切实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侵犯劳动者自由劳动的权益;四是始终坚持劳动贡献为主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
新时代 共同富裕 劳动贡献 异化劳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雪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续创新,不断c赋予共同富裕新内涵新要求,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践行与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同时,指出这是中国特色。这一论断,从发展新征程的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赋予了共同富裕新内涵新要求,从而交给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在2023年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议上,重庆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大兵探讨了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本刊将吴大兵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丁宁 王智
共同富裕是指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确保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新时代,要切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避免陷入认识误区。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由杜志雄和檀学文等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共享福祉至善求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之路》一书,立足中国国情实际,深入分析了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如何解决不同区域与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难题,提出可行性发展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郭冠清
对于社会发展究竟是否存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学术界分歧依然严重。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的认知根深蒂固的原因外,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马克思的手稿、书信和著作寻章摘句的论述方法,不足以征服反对者,因为反对者同样可以找到反证,这些反证不仅在马克思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中存在,在《哲学的贫困》中存在,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资本论》中同样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全面性、完整性、客观性、过程性"特征为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创造了条件。抛弃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通过考证不难发现,唯物史观核心命题"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贯穿于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到《资本论》的始终。正确理解关键范畴"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消除"反证"问题,而且也助于从"生产力决定论"中走出。重新解读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长明 董庆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革命导师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条清缕析出剩余价值理论,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进而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显出共同富裕的学理和法理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维度视之,共同富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既然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那么,使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得到足够的份额、还富于民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天赋使命;夯实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彰显分配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21世纪创新马克思主义常研常新的时代主题。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鲁鹏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夙愿,消灭社会贫困与实现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梳理马克思关于二者关系的讨论,对于中国相对贫困治理与共同富裕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则高度澄清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雇佣劳动是现代贫困的真正根源,指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大悖论性贫困,因此消灭两大贫困必须超越资本及其逻辑。马克思的反贫困哲学同时内蕴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即以坚持社会主义为基本前提,以构建公平正义为重要保障。中国化反贫困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的有机组合,将马克思思想推进到新的理论高度。
关键词:
马克思 反贫困思想 共同富裕 经济哲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