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27)
2023(6728)
2022(5627)
2021(5502)
2020(4344)
2019(10114)
2018(9633)
2017(17144)
2016(9095)
2015(10423)
2014(10088)
2013(10248)
2012(9831)
2011(9147)
2010(8851)
2009(8399)
2008(8433)
2007(6891)
2006(6084)
2005(5897)
作者
(24137)
(20396)
(20072)
(19496)
(13090)
(9625)
(9227)
(7966)
(7927)
(7085)
(6996)
(6886)
(6727)
(6535)
(6442)
(6392)
(5990)
(5871)
(5757)
(5397)
(5148)
(4919)
(4817)
(4708)
(4655)
(4553)
(4460)
(4137)
(4080)
(4053)
学科
(41755)
经济(41716)
管理(23893)
(21928)
方法(18318)
(17580)
企业(17580)
中国(16434)
数学(16108)
数学方法(16001)
(10742)
(10412)
贸易(10402)
(10244)
(10029)
(9246)
(7928)
业经(7868)
(7410)
银行(7408)
(7233)
金融(7232)
(7230)
(6955)
农业(6515)
环境(6210)
(6190)
关系(6169)
(6005)
(5956)
机构
大学(136675)
学院(129329)
(65845)
经济(64970)
研究(54645)
管理(48560)
中国(44026)
理学(41935)
理学院(41406)
管理学(40905)
管理学院(40634)
(30055)
(29507)
科学(27960)
(26514)
研究所(24072)
中心(23985)
财经(23558)
经济学(22395)
(22015)
北京(20097)
经济学院(20057)
(19451)
(18238)
师范(18154)
财经大学(17974)
(17172)
(16275)
科学院(16052)
研究中心(15933)
基金
项目(86155)
科学(70149)
基金(67689)
研究(65207)
(59380)
国家(58941)
科学基金(50003)
社会(46023)
社会科(43638)
社会科学(43625)
基金项目(34240)
教育(29815)
自然(29438)
自然科(28783)
自然科学(28777)
自然科学基金(28329)
资助(27373)
(26465)
(25289)
编号(23782)
(22355)
中国(21476)
国家社会(21286)
成果(21076)
重点(20032)
教育部(19988)
人文(18071)
(18058)
(17524)
(17345)
期刊
(70245)
经济(70245)
研究(46118)
中国(28548)
(21738)
科学(19888)
管理(19205)
学报(19100)
(16042)
大学(15681)
教育(14568)
学学(14248)
(13803)
金融(13803)
经济研究(12767)
财经(12338)
农业(11328)
(11099)
(10880)
世界(10573)
国际(10500)
问题(9346)
技术(9158)
业经(7286)
(7051)
图书(6608)
(6343)
社会(6333)
技术经济(6095)
统计(5935)
共检索到2083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学  
文章从治理的"基层"逻辑出发,将基层治理体制的形成理解为基层治理主体之间协作关系的结构化。据此,文章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治理结构的差异为标准对治理体制进行了梳理,将基层治理体制分为四个时期:分散多元的社会重构时期、政治一元的社会改造时期、政社二元的社会培育时期和一核多元的社会治理时期。文章梳理发现,基层治理方式的变迁除了自上而下的动因外,还有自下而上的"基层"因素,包括:基层政权的组织化方式、基层空间中社会团体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基层治理采用的管理手段。三者分别影响了治理结构的网络化程度、变迁变异程度,以及治理结构的边界和灵活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鹏宇  马永红  白丽新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在国家、学术和市场三重逻辑共同驱动下经历了由萌芽、波动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制度变迁方向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日益增多;变迁形态以渐进、局部变迁为主,激进、整体变迁阶段性作为"波峰"形态出现。应充分认识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机理和规律,探索三重逻辑合理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在招生单位办学自主权、学生自由选择权、招考分离、社会需求响应力等方面继续开展适切的改革实践。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吴侗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形成与变化往往与国家政权建设及其国家治理目标相适应。文章认为,街道办事处作为重要的基层治理场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多次变迁,在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作用下,始终游离于"政府化"与"社会化"的属性之间。不论是对街道体制改革趋向的把握,还是对整体性基层治理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关键都在于对街道办事处这一特殊角色本身的理解与认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成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地制度变迁,既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有尊重农民意愿,将农民的成功探索理论化、制度化而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结果,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未来的农地产权制度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三权分置"后的"三权"的权利界限和权利关系,强化所有权主体,平等保护"三权",不断加强土地经营权流出(流转)之后的土地用途管制。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少强  覃凤琴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税收的态度是简化甚至是极简化,税收的作用较多体现在筹集财政收入上,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这一时期还谈不上税收治理问题。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税收治理作用逐步显现,但期间仍存在治理的"越位"和"错位"现象,结果导致税收治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税收治理作用正式走向前台,并在新时代全面发挥作用。展望未来,伴随着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应该逐步上升,税收治理无论是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还是在统筹国内国际等方面的作用也应逐步"强起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战军  张微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与学科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阶段性关联。学科结构的变迁伴随着社会发展历经院系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以及知识体系构建三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同构逻辑下的制度缺失、认知逻辑下的认知局限和积淀逻辑下的路径依赖。重构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以政策为主线,坚持面向未来、统筹前瞻布局,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内涵建设、回归制度逻辑实现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同构共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徐嘉鸿  王会  
富人治村作为中国基层精英政治的常态在传统时期表现为乡绅治村,在今天表现为私营企业主治村。传统乡绅治村以荣誉为取向遵循地方道义伦理准则,能够实现集权国家的"简约治理",从而保证了基层秩序的长期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基层实行法律主义民主政治,然而,在今天的富人治村实践中富人以金钱投资收益为取向,破坏了基层民主政治、损害了基层治理权威。在国家法律政治、村干部的金钱运作和"无政治农民"的弱道德期待合力冲击下,中国基层政治正在"去道义化"并出现新的治理危机。道义伦理是政治的必备属性,因而结合法律政治,维护、重塑中国基层政治的道义性势在必行。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平  傅一敏  冯亮明  董加云  卢素兰  
基于新中国70年来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文本及历史实践,运用产权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演进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源起、变迁历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大致经历了林权初始设置、集体林权的形成与发展、集体林权"分与统"的两难抉择、集体林权制度的基本确定与深化改革4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由于森林功能多样性及经营长周期性的特点,林权制度变迁选择与农地制度变迁不同的路径。改革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信念和认知的力量能够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政府主导、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基因;面临不确定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时期,解决林业问题,制度是重要的,改革是不可间断的事业。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秋丽  张俊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院校发展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壮大发展时期(1978年—2004年)、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的内涵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从政治论、经济论、价值论三维分析框架,对民族院校发展政策逻辑演进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民族工作的实际,对新时代民族院校发展政策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晓利  陈鹏  
立足于教育政策文本,结合重要历史资料和标志性教育改革事件,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变迁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发现:我国技工教育大致经历了以高效服务生产为主导的技工教育蓬勃兴起阶段,以适应政治探索为特点的技工教育曲折发展阶段,以应对市场需求为中心的技工教育恢复调整阶段,以满足国家深化改革为抓手的技工教育快速发展阶段,以实现长效发展为重心的技工教育内涵丰富阶段等五个阶段。回顾、检视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深入认识技工教育在推动国家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优势,为未来我国技工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性借鉴,促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技工教育新格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建卫  宣星宇  李海红  周愉凡  
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是保障高素质军工科技人才培育和供给的规则机制或运作模式。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变迁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展现出育才目标渗透军民融合理念、育才过程蕴含终身教育取向、特色方式助力人才成长等内在逻辑。利益相关者行动与外部环境作用共同构成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未来应从塑造学科协同发展机制、强化校企深层互联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方面,持续完善和优化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梅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奖助政策历经初步建立、渐进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的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研究生奖助政策发展的关键节点为线索,分析发现:经济体制基础、权力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环境是其深层结构,政策制定主体的自我强化趋势和高校行动者精英团体的支持作用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内部供需矛盾和外部示范效应是激活研究生奖助政策变迁的动力。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内涵,需突破路径依赖,强化立德树人导向,加强奖助政策中国特色,建立反馈评估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关键标志是"规范化",最核心特征是基于"形式知识"的边界划定。"浑沌"作为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内在机制的隐喻,即一种以"隐性知识"为前提的整体、连续、流动、统合的状态。在集体主义时期,农村生产生活的"浑沌"环境与治理方式的"浑沌"相互适应,社会目标可以被控制和诱导到与国家目标相融合的状态。1980年代开始推进的基层治理方式规范化建设,逐渐打破了"浑沌"状态,在地方社会出现了大量与国家目标相对抗的矛盾冲突。基层治理方式规范化建设以提升基层政权合法性为目标,却降低了基层政权的合法性,然而,国家依然通过一系列行政控制机制驾驭地方行政目标。在规范化及其后果与国家目标控制机制的张力中,农村基层治理陷入困境。当"浑沌"的外在环境没有发生系统性变化时,在基层社会的治理现场,自上而下的"规范"若没有造成更多的社会冲突和不满,则必然在吸纳"隐性知识"的一线行政操作中,促生新的"浑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武小龙  
共生治理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四大要素,从共生治理的理论框架解释新中国城乡关系70年的演进逻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城乡治理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1978年的"寄生型"治理、1978—2002年的"偏利共生型"治理、2002—2017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型"治理、2017年之后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质上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关系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城乡共生型治理遵循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对称互惠共生治理中实现城乡社区的空间正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应中  
产教融合政策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立足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历经初步探索、恢复重建、巩固发展、多样化创新和不断深化五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文化心理等深层结构影响着政策变迁。昂贵的构建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性预期等因素,促进职业教育系列政策互相交错,产生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效应。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中,政府、学校和企业的理性选择,构成了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