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39)
2023(7060)
2022(5600)
2021(5329)
2020(3994)
2019(8931)
2018(8677)
2017(16495)
2016(9038)
2015(9926)
2014(9752)
2013(9621)
2012(8745)
2011(7995)
2010(8071)
2009(7557)
2008(7093)
2007(6700)
2006(6021)
2005(5333)
作者
(24071)
(21037)
(20471)
(19362)
(12427)
(10018)
(8840)
(7943)
(7890)
(7184)
(7157)
(6858)
(6380)
(6205)
(6199)
(6101)
(6006)
(5958)
(5810)
(5784)
(5197)
(5127)
(5004)
(4919)
(4784)
(4718)
(4619)
(4316)
(4290)
(4177)
学科
(49008)
(40718)
经济(40684)
农业(32828)
(32653)
管理(17194)
业经(16251)
中国(14368)
农业经济(12619)
(11471)
企业(11471)
方法(11056)
地方(10552)
数学(10125)
数学方法(10046)
(10034)
(9750)
劳动(9733)
(9612)
农村(9594)
(9391)
(9019)
发展(8885)
(8878)
收入(8317)
土地(7563)
建设(7289)
(6960)
(6879)
人口(6848)
机构
学院(128289)
大学(119784)
(56042)
经济(54991)
管理(48476)
(44221)
研究(43168)
理学(42501)
理学院(42130)
管理学(41436)
管理学院(41216)
中国(34618)
农业(32967)
业大(26130)
科学(25097)
(23876)
(22346)
(21312)
中心(21292)
(20190)
农业大学(20164)
研究所(19134)
财经(17409)
(17299)
师范(17198)
经济管理(16936)
(16353)
经济学(16172)
(16015)
(15669)
基金
项目(86335)
研究(68789)
科学(68744)
基金(61833)
(52903)
国家(52246)
社会(45630)
科学基金(44803)
社会科(42614)
社会科学(42604)
(35789)
基金项目(32998)
编号(30590)
教育(29758)
(28144)
(27777)
自然(25440)
自然科(24794)
自然科学(24791)
自然科学基金(24328)
成果(24062)
资助(23122)
(21062)
课题(19838)
(19301)
国家社会(18975)
重点(18676)
(18456)
(18192)
(17980)
期刊
(71555)
经济(71555)
(53700)
农业(36372)
研究(34535)
中国(32820)
业经(19910)
学报(19469)
科学(19255)
大学(16659)
学学(16184)
(15350)
(15005)
农业经济(14803)
(14563)
金融(14563)
农村(14225)
(14225)
教育(13197)
管理(12254)
问题(10871)
技术(10155)
(9638)
农村经济(9559)
世界(8973)
经济问题(8801)
社会(8553)
经济研究(8216)
财经(8053)
社会科(7931)
共检索到194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昆鹏  吴秀敏  
随着一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内部将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如何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致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行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的转移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倪建国  
当前农村劳动力是否剩余?剩余劳动力应通过什么途径和形式转移?转移到何处?这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大问题。一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客观事实。所谓“剩余劳动力”就是闲置的生产要素,是浪费了的活劳动。我国八亿人口在农村,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规律的作用,自然增长的数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冬梅  豆志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进行,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为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又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有效的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内蒙古是一个地处祖国北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军香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经济现象。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反思了当前几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的困境,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必须重新定位。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最理想的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艳华  
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构成经济增长基本要素的劳动力与资本、土地、技术等问题,因此,科学、合理配置经济增长基本要素,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已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爱华  
目前 ,理论界普遍关注通过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等手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提出 ,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出发 ,通过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晖  田亮  
本文将围绕乡村旅游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为农民收入实现增收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从而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价值,它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一直困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三农问题,也会推动城乡二元化结构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鲍景喜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到近乎可以无限供给的国家。在全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在农村,在总数为4.2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又占了97.7%。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测算,目前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亿多,这还不包括仍滞留在土地上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90年代中后期,全国农村每年还将增加600—700万个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人。对此,若不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明贵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工商行业的平均工资也远远高于农业的人均收入,城市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对农民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促使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然而,我国不断深化的城市经济改革造成一部分城市人口失业,大量农民工进城又加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给城市的交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农民进城并不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途径,而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也应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途径选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冬冬  高旺盛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解决途径。从农村教育这一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隐含实现条件出发,提出农村教育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因素,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转型、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非农产业等要求的不适应性;根据农村教育的瓶颈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大兴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晓霞  
本文分析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表现及产生根源,探讨了从农村就地转移、跨地区转移分流、国外劳务输出三个层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途经;并从城乡统筹、制度创新、技能培训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