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82)
- 2023(7111)
- 2022(6278)
- 2021(5744)
- 2020(5225)
- 2019(12060)
- 2018(11873)
- 2017(22352)
- 2016(13221)
- 2015(15275)
- 2014(15519)
- 2013(15284)
- 2012(14525)
- 2011(13279)
- 2010(13433)
- 2009(12401)
- 2008(12592)
- 2007(11671)
- 2006(9882)
- 2005(8854)
- 学科
- 济(51393)
- 经济(51347)
- 业(31650)
- 管理(31146)
- 方法(26550)
- 数学(23829)
- 企(23809)
- 企业(23809)
- 数学方法(23591)
- 农(15929)
- 学(13582)
- 中国(13220)
- 财(12997)
- 贸(10545)
- 贸易(10542)
- 地方(10448)
- 农业(10384)
- 易(10209)
- 业经(9794)
- 理论(9510)
- 制(8955)
- 务(7720)
- 和(7708)
- 财务(7706)
- 财务管理(7683)
- 银(7473)
- 银行(7420)
- 环境(7377)
- 教育(7346)
- 企业财务(7243)
- 机构
- 学院(193629)
- 大学(193550)
- 济(74171)
- 经济(72496)
- 研究(69785)
- 管理(66753)
- 理学(57536)
- 理学院(56797)
- 管理学(55526)
- 管理学院(55194)
- 中国(49279)
- 科学(47971)
- 农(46799)
- 京(41262)
- 所(39030)
- 农业(37646)
- 业大(36507)
- 研究所(36016)
- 财(33202)
- 中心(31726)
- 江(30597)
- 财经(26858)
- 范(26096)
- 北京(25933)
- 师范(25694)
- 院(24624)
- 技术(24483)
- 农业大学(24389)
- 经(24373)
- 州(23861)
- 基金
- 项目(131085)
- 科学(99135)
- 基金(91004)
- 研究(90574)
- 家(82385)
- 国家(81700)
- 科学基金(66647)
- 省(54479)
- 社会(52989)
- 社会科(50081)
- 社会科学(50061)
- 基金项目(48346)
- 划(45893)
- 自然(45169)
- 自然科(44135)
- 自然科学(44118)
- 教育(43933)
- 自然科学基金(43321)
- 资助(38404)
- 编号(37148)
- 重点(30845)
- 成果(30511)
- 部(28657)
- 发(28574)
- 创(27266)
- 课题(27240)
- 计划(27165)
- 科研(26176)
- 创新(25539)
- 科技(24968)
共检索到281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芸 夏燕莉 魏昕 张志明 赵茂俊 荣廷昭 潘光堂
目的了解玉米幼胚培养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选用玉米高幼胚培养能力自交系R18-599(红)与低培养能力自交系R15获得6个世代,幼胚培养测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非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克隆力和愈伤组织绿苗再分化数4个性状,采用6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世代联合分析法分别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非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再分化数受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克隆力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但2种方法对克隆力的上位性效应鉴定结果不同。结论比较2种方法的分析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岭 崔绍平 孙耀邦
由8个亲本组成的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单株籽粒产量的基因效应。Wr/Vr和D、H、(H/D)分析表明,除单株产量存在显著的上位性,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外,其余4个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穗粗、穗行数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百粒重、单株产量显性效应和上位性起主要作用;穗粗隐性基因为增效,显性基因为减效,其余性状均为显性基因增效,隐性基因减效;穗长、穗粗、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为50.8%~87.9%,百粒重、单株产量较低为21%左右;平均杂种优势效应按强弱顺序是单株产量>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
关键词:
玉米,穗部性状,基因效应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桂清 陈捷
研究表明,玉米灰斑病菌的不同菌株在玉米叶煎汁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不同,但多数菌株菌落为黑色、有白色絮状菌丝、液体培养的孢子球为黑色具绒毛。不同菌株在同一培养基上或同一菌株在两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均有显著的差异,说明灰斑病菌的分化或多态性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有明显的反映。首次在自然条件下分离到灰斑病菌的白化菌株(20-46)。白化菌株在菌落性状和生长速率上均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白化菌株的发现证明玉米灰斑病菌存在遗传变异的潜能。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菌 培养性状 生长速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新梅 张晓东 韩立新 陈耀锋
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的培养特性,选取19个玉米自交系(属于5个杂种优势类群)为试验材料,以授粉后10~12 d的玉米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和培养基对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能通过幼胚愈伤诱导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其中11个自交系的愈伤组织能分化获得再生植株。Reid、旅大红骨和其他种质3个杂种优势类群中的B73、黄C、478,综31,178、501、先早17、旱21等8个自交系具有较好的幼胚培养特性和植株再生特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且愈伤整齐、大小适中、植株再生率高,适宜作为受体材料进行遗传转化。幼胚在附加4 mg/L 2,4-D且去掉水解酪蛋白...
关键词:
玉米 种质类群 幼胚 愈伤诱导 培养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玉玲 刘华山 台国琴 王德琴 黄绍华
对S22、478、489自交系及其单交、回交、自交后代共16个基因型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特性研究表明:①S22(深色)、S22(中色)、及(S22×489)自交和回交后代各项指标均较差,且物质运转率低;S22(浅色)与478相比,发芽率较高,但发芽较慢。②单交种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特性均随着杂种优势的产生而显著提高,自交、回交后代又随杂种优势的衰退而明显降低。③种子发芽及幼苗特性与粒色有关,受母本胞质基因的影响。④S22的种子发芽和出苗特性可以通过后代选择予以改良。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种子发芽率,幼苗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保侠 裴玉贺 郭新梅 宋希云
以9个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 I双列杂交模式组配72个杂交组合,研究其淀粉黏度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沉降值和回落值存在超中亲优势,其他性状存在超低亲优势。杂交组合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回落值与父本的相关系数大于母本;除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外,其他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终值黏度的狭义遗传力均达到了较高水平。谷值黏度和终值黏度的遗传变异主要以加性为主,沉降值的遗传变异主要以显性为主,其他性状的遗传变异加性和显性共同作用。
关键词:
玉米 淀粉含量 黏度性状 遗传效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姬东华 薛亚东 郑用琏 陈景堂 黄亚群 王燕
以玉米自交系综3和衡白522的F2∶3家系为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研究了6个籽粒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所调查的6个性状中,广义遗传力在两点最高的为穗行数和穗粗,其次为行粒数、穗粒重、穗重、穗长。F1代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强弱依次为穗粒重、穗重、行粒数、穗长、穗行数和穗粗。F2∶3家系表现出明显的自交衰退现象。穗粒重的变异系数最高,其次分别为穗重、行粒数、穗长、穗行数和穗粗。穗粒重与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行粒数对穗粒重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利用籽粒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为正确估算靶基因表型值、精细定位和克隆基因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成林 谭华 黄开健 黄爱花 翟瑞宁 莫润秀 韦新兴 杨萌 吕巨智 黄艳芬
【目的】分析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玉米自交系和广西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效应,为广西合理利用热带玉米种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广西骨干玉米自交系SP221、先21A、桂39722和桂兆18421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对24个热带玉米自交系(12个CIMMYT引进系和12个广西自选系)的10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穗位高、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进行配合力测定和遗传效应分析,评价各自交系的利用潜力。【结果】在24个热带玉米自交系中,DTMA-191和QP103各农艺性状的GCA表现优良,杂交组合中SP221×D13032、先21A×CML460和先21A×D11231株高、穗长、穗粗、穗位高、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的SCA表现优良。与12个CIMMYT玉米自交系各农艺性状的平均GCA相比,12个广西玉米自交系的秃尖表现较差,穗位高和百粒重表现较好。在所配制组合各农艺性状的SCA中,广西玉米自交系对提高单株产量和抑制秃尖具有明显优势,CIMMYT玉米自交系在降低穗位高和提高百粒重方面表现较好。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28个玉米自交系穗位高和秃尖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4.01%和52.46%,其他农艺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00%。【结论】玉米自交系DTMA-191和QP103各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可作为重点利用自交系;杂交组合SP221×D13032、先21A×CML460和先21A×D11231的多数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可用于开展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在育种实践中,提高单株产量和改良秃尖应侧重利用广西玉米自交系,降低穗位高和提高百粒重应侧重利用CIMMYT玉米自交系。在热带玉米育种过程中穗位高和秃尖应进行早代选择,株高、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应进行晚代选择。
关键词:
热带种质 自交系 配合力 遗传效应 玉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静 田俊明 张学梅 白永刘 张培高 番兴明
运用加性—显性及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8个优质蛋白玉米(QPM)自交系及其56个F1组合的9个性状进行分析,对各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遗传力、杂种F1代的基因型和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采用多环境改良潜力较大;具有较大正向加性效应预测值的自交系一般配合力(GCA)普遍较高,自交系的加性效应预测值与GCA效应值趋势基本一致;具有较大正向显性效应预测值的组合产量一般较高,组合的显性效应预测值与产量趋势基本一致。
关键词:
优质蛋白玉米 农艺性状 遗传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婷 董远 张君 冯志前 王亚鹏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徐淑兔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 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邵艳军 王景合 邸垫平 苗洪芹 吴和平 樊新荣 邵泽芸
对十余份特种玉米进行了苗期性状观察和部分抗性鉴定 ,发现特种玉米市售品种存在较多问题 ,有必要对市场及制种进行行为规范 ,从技术上提高特种玉米的抗性 ,从而保证农业生产。
关键词:
特种玉米 苗期性状 抗性 行为规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玉玲 薛喜梅 连东军
采用二倍体胚和三倍体胚乳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 ,以 5个玉米自交系及其间配制的F1,F2 ,BC1,BC2 为材料 ,研究了 5个玉米种子性状的胚直接效应、胚乳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 ,除粒宽外 ,各性状的遗传同时由细胞质效应和胚、胚乳、母体基因效应所控制 ,百粒重主要受胚乳和母体效应的影响 ,粒长的遗传以母体效应为主 ,粒宽和粒厚以胚乳效应为主。各部位子粒百粒重的胚乳直接加性效应与母体加性效应的协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其余性状的胚、胚乳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间的协方差均不显著 ,通过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可以对这些性状进行有效的选择。在提高百粒重的玉米育种中 ,以任一部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文才 孟昭东 张发军 孙琦 穆春华 丁照华 郭继民 许珍
为了研究玉米秃尖性状的遗传规律,选取典型的不秃尖自交系Lx9801、Lx00-1、Lx01-3和秃尖自交系Wx04-1、Wx04-2、掖502配制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秃尖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狭义遗传率为0.6328,广义遗传率为0.9098,并且不存在母体效应;同时秃尖长度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都有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
玉米 秃尖 基因效应 遗传变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海瑞 方仁 王景林 孙敬三 路铁刚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小穗培养是克服小麦与玉米杂种幼胚败育的一个有效手段。让小麦与玉米的杂交穗在植株上生长14~16天时,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仅为0.2%,而在授粉后2天采用小穗培养,则使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提高到4.2%,获得杂种幼胚的效率提高21倍。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小穗培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子宁 郭北海 方仁 王景林 孙敬三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4-D浸穗法结合低浓度激素培养基进行小穗培养,可以明显改善小麦和玉米杂交种颖果、幼胚及胚乳的发育状况,得胚率由2.1%提高到12.0%;同时表明低浓度激素对杂种发育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但2,4-D和GA优于KT。
关键词:
小麦,玉米,小穗培养,激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