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95)
2023(5785)
2022(4876)
2021(4618)
2020(3920)
2019(8878)
2018(8331)
2017(15063)
2016(8167)
2015(8992)
2014(8743)
2013(8691)
2012(8197)
2011(7124)
2010(7197)
2009(6427)
2008(6246)
2007(5650)
2006(5190)
2005(4161)
作者
(23408)
(19744)
(19311)
(18690)
(12432)
(9575)
(8766)
(7719)
(7691)
(7086)
(6816)
(6773)
(6466)
(6187)
(6128)
(5996)
(5839)
(5783)
(5515)
(5389)
(5025)
(4843)
(4729)
(4600)
(4493)
(4423)
(4331)
(4318)
(3976)
(3974)
学科
(31026)
经济(30997)
(19417)
管理(18283)
(15638)
地方(15140)
农业(11803)
(11525)
企业(11525)
中国(9982)
方法(9773)
数学(8284)
数学方法(8121)
业经(7852)
(7103)
地方经济(6582)
(6338)
环境(6017)
收入(5699)
(5149)
(5020)
技术(4862)
分配(4714)
(4667)
理论(4607)
(4311)
教育(4290)
资源(4255)
农业经济(3961)
(3832)
机构
学院(106306)
大学(104140)
研究(39572)
(37708)
管理(37479)
经济(36531)
理学(31870)
理学院(31362)
管理学(30472)
管理学院(30294)
中国(28630)
科学(27058)
(22725)
(22560)
(19830)
中心(19555)
(18769)
业大(18704)
(18091)
研究所(18084)
师范(17937)
农业(17206)
(16961)
(16913)
(15117)
(15085)
师范大学(14441)
北京(13685)
技术(13013)
财经(12725)
基金
项目(77758)
科学(60915)
研究(57650)
基金(53527)
(47472)
国家(47018)
科学基金(39911)
社会(35173)
(34981)
社会科(33061)
社会科学(33050)
基金项目(29661)
(27320)
教育(26464)
自然(26078)
自然科(25358)
自然科学(25348)
自然科学基金(24813)
编号(24224)
资助(19984)
成果(19171)
课题(18253)
(18201)
重点(18157)
(16086)
(15772)
创新(15101)
(14957)
规划(14371)
科研(14366)
期刊
(47888)
经济(47888)
研究(30463)
中国(29010)
(21962)
学报(18633)
教育(17688)
科学(17578)
农业(14954)
大学(14083)
学学(12927)
管理(12924)
(11678)
技术(10504)
业经(8901)
(8658)
金融(8658)
资源(8397)
(8147)
图书(7823)
(6529)
问题(6354)
书馆(6307)
图书馆(6307)
(6081)
职业(6061)
科技(6058)
经济研究(5744)
财经(5506)
(5172)
共检索到168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原  卢冲  曾维忠  
四省藏区作为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后程的重点和难点。基于2014年采集的"十二五"期间全国"整村推进"项目村基础数据,借鉴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四省藏区村域多维贫困状况进行测度分解,并基于拓展的能力视角探讨了村级组织能力禀赋对四省藏区村域多维贫困状况的差异化缓解作用。结果发现:除经济贫困之外,四省藏区还遭受基础教育和生产生活条件等维度的多维贫困,且存在空间异质性,云南和青海藏区是四省藏区中多维贫困问题最严重的区域;生活水平条件和村域发展资本维度对四省藏区的多维贫困指数贡献率最高;基层组织能力禀赋会显著影响四省藏区村域的多维贫困状况、缩小地区差距,在深度贫困地区更加显著。根据研究结论,从覆盖基础教育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层组织能力建设三方面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金萍  林丹  周向丽  余珍鑫  宋伟  程叶青  
贫困具有多维属性,根据不同社会群体和背景从多维视角定义贫困已成为贫困问题研究的共识。依据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框架,拓展精准扶贫的"两不愁,三保障"识别标准,建立了涵盖教育、健康、居住、生活和收入指标的海南省农户多维贫困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海南省70个乡镇、134个贫困村3924户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临界值法评估了农户及村域多维贫困状况,进而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分析了村域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结果显示,调查农户多维贫困率达18.22%,多维贫困程度严重的村多维贫困发生率不一定高,"两不愁、三保障"及收入指标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低。中、西部连片贫困地区多维贫困主要表现为较差的资产状况、不清洁的炊事燃料、较高的家庭成员患病率和较低的家庭成员最高学历。GWR模型分析表明,作为多维贫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水平、女性劳动力占比和抚养比4个变量估计系数的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女性户主和低学历户主为主的地区倾向于更易发生多维贫困,二者的影响分别表现为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有所增强。女性劳动力占比为负向影响,抚养比为正向影响,呈现出自北向南增强的趋势,体现了海南贫困地区劳动力弱、女性相对更勤劳等典型地域特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该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条件、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工具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逐年改善,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生活保障维度指标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条件与自我发展维度指标的贡献度趋于上升。2)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类城市群、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东部地区、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大的城市减缓幅度较大。3)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低-低集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4)农民工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等个性特征与流入地财政支出、医疗服务供给、信息化建设等外部因素均影响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农民工自身教育水平和流入地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有效发挥减贫效应,而且该效应还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特征。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宁宁  钱力  
基于能力贫困视角,构建了包含收入、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4个维度10个指标的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采取A-F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单维分析中,片区非收入贫困比收入贫困严重,其中户主教育程度、做饭燃料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多维分析中,片区多维贫困覆盖面广,但重度多维贫困程度较低;从各指标来看,做饭燃料、户主教育程度、健康情况贡献率较高,是片区农户贫困的主要原因;从各地区来看,各地区多维贫困存在差异,安庆地区多维贫困程度相对较低,阜阳地区多维贫困程度相对较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单菁菁  
居住空间分异特别是贫困阶层聚居是长期困扰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深刻变化,居住空间分异与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已初见端倪。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阶层聚居的五大动因和社会影响,并运用系统理论,从收入分配、政策体制、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应对策略的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宇  许建  麻学锋  
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当今扶贫攻坚的主要战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贫困类型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从多维贫困指数及发生率角度探讨我国扶贫问题已成为当今国内研究的焦点。在科学、系统设计多维贫困测算指标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扶贫重点市(州)为例,构建基于"单维度、多维度识别及贫困加总/分解"多维贫困测算法对研究区域贫困人口进行测算与分析。利用Kriging法对非样本点进行空间插值,从而系统、合理地分析研究区域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武陵山片区农村家庭存在多个维度的贫困,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多维贫困家庭达到了70.9%,重度贫困家庭达到了40.1%;多维贫困指数较高,其中燃料、人均收入、教育年限对贫困指数的影响较大;此外,不同地区各贫困指标差异不同,地处武陵山片区的怀化及湘西自治州的农村多维贫困问题比较严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宇  许建  麻学锋  
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当今扶贫攻坚的主要战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贫困类型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从多维贫困指数及发生率角度探讨我国扶贫问题已成为当今国内研究的焦点。在科学、系统设计多维贫困测算指标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扶贫重点市(州)为例,构建基于"单维度、多维度识别及贫困加总/分解"多维贫困测算法对研究区域贫困人口进行测算与分析。利用Kriging法对非样本点进行空间插值,从而系统、合理地分析研究区域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武陵山片区农村家庭存在多个维度的贫困,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多维贫困家庭达到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新梅  韩林芝  郑江华  李晓英  
文章针对南疆四地州26个贫困县构建包含3个向度7个维度的多维贫困度量模型,对每个贫困县的多维贫困度、多维贫困变化度、多维贫困贡献度进行测算分析;利用空间分析与K-均值聚类量化方法,分析2000—2016年贫困县多维综合贫困度的时空演变及其贫困维度变迁特征,将贫困县聚合成4种类型,探讨导致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南疆四地州多维贫困程度时空演变呈现相对快速改善区、相对低速缓解区、相对低速加深区、相对快速恶化区4种变化等级;贫困县的贫困缓解速度大体上呈明显的由快速到低速再快速的特点;其中喀什地区中部以及和田地区中部的经济消贫作用显著;社会消贫发展整体向快速改善偏移;自然资源利用对贫困的缓解能力波动变化态势显著;贫困县多维综合贫困度空间自相关集聚特征显著,随时间演变具有集群分布向随机离散分布格局转变的趋势;2006年以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维度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景勇  左玲丽  陶帅  向珈瑶  彭文甫  
[目的]川西北高原藏区是贫困人口聚集区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开展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研究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对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仍然难以准确理解。[方法]应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GIS空间分析等模型,探究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影响因素对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和贫困发生率变化的交互影响,确定影响贫困变化的各主要因子适宜特征。[结果](1)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布存在三大热点区域和三个小热点区域;高-高聚集(HH)、低-低聚集(LL)、低-高聚集(LH)异常值区域。(2)GDP密度、湿润指数、年降水量、人均耕地、人口密度、总辐射等6个因子是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子。(3)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差异显著,存在自然制约型、交通制约型、经济制约型和社会制约型等4种类型。(4)各因子之间呈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两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单因子对贫困化的影响,研究揭示的影响贫困发生率各主要因子最适宜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因素对贫困发生率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巩固扶贫成果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川西北高原藏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后扶贫时代,应当对热点地区、主导因素和不同类型贫困村进行精准施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构建多种产业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景勇  左玲丽  陶帅  向珈瑶  彭文甫  
[目的]川西北高原藏区是贫困人口聚集区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开展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研究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对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仍然难以准确理解。[方法]应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GIS空间分析等模型,探究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影响因素对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和贫困发生率变化的交互影响,确定影响贫困变化的各主要因子适宜特征。[结果](1)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布存在三大热点区域和三个小热点区域;高-高聚集(HH)、低-低聚集(LL)、低-高聚集(LH)异常值区域。(2)GDP密度、湿润指数、年降水量、人均耕地、人口密度、总辐射等6个因子是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子。(3)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差异显著,存在自然制约型、交通制约型、经济制约型和社会制约型等4种类型。(4)各因子之间呈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两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单因子对贫困化的影响,研究揭示的影响贫困发生率各主要因子最适宜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因素对贫困发生率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巩固扶贫成果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川西北高原藏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后扶贫时代,应当对热点地区、主导因素和不同类型贫困村进行精准施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构建多种产业模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胜泽  
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2011~2020)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广西全区平均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该目标决定了今后10年两大扶贫任务:一是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二是显著缩小相对贫困。前者需要从收入层面进行考量,以届时全国统一划定的贫困线为参照标准;后者必须从人的基本生存和生产条件角度予以比较。无论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玲  
近20年来,在内地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平等加剧的情况下,西藏地方政府却保证了农牧业生产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转、加强了对基础教育和基本健康服务的公共投资,并保证了对弱势群体的重点救助。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在于,大规模的外来援助使得当地政府具有执行公共职能所必需的财政资源;二是由于外在的监督促使地方政府保持足够的政治意愿,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廉价或免费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实质上是一种投资取向的收入再分配,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内,都有助于减少市场机制运行带来的经济不平等,或者说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经济差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永明  姜玲玲  王美霞  喻忠磊  
文章基于多尺度、人—地系统的理论视角,以湖南省8 000个相对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利用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方法,从市级和县级两个尺度揭示了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出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四层一体"模型提炼出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异的机制。结果表明:(1)相对贫困村在市级尺度上均呈现集群分布模式,而在县级尺度上呈现出集群、离散和随机三种不同的模式。(2)市级和县级尺度上相对贫困村均呈现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在两个尺度上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存在差异。(3)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支出、文盲率、坡度、平均海拔是影响县级尺度相对贫困村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4)基于"四层一体"模型揭示出相对贫困村的空间分异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侯秀英  邱荣祖  林玉英  王剑凯  胡喜生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贫困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以福建省为例,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表征县域水平交通可达性,通过生计五边形法计算县域水平多维贫困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对县域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之间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县域交通可达性从沿海到山区呈现出"分层结构、南北两级分化"的特征,总体上可达性水平不高;②各县域单维贫困水平差异大,多维贫困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贫困县域主要分布在闽东部与北部地区;③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之间既存在协同促进的关系,也存在权衡制约的关系,即交通基础建设对反贫困的作用存在空间分异特征,其中43个县域呈现交通可达性越高,反贫困作用越明显的特征;而15个县域呈现交通可达性越高,反贫困作用越弱的特征,且这些县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闽北部与西部地区。本文可为提出科学的、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如对于存在权衡制约关系的县域,仅仅依靠交通扶贫战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结合单维贫困的识别实施精准扶贫。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帆  陈凌珠  庄天慧  曾圣丰  
从可持续生计视角,构建县域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对四川藏区不同县域多维贫困状况展开跨时区测度与比较。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藏区农牧业、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藏区社会成员收入得到较大提高。随着时间推移,四川藏区各县域多维贫困程度在波动中不断减轻。在扶贫开发的相对初期,各县域多维贫困趋同性大于异质性("均贫");在扶贫开发的相对中期,其异质性大于趋同性("贫富不均");在扶贫开发的相对后期,其趋同性大于异质性("均富")。目前四川藏区各县域多维贫困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四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