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63)
2023(7269)
2022(6032)
2021(5364)
2020(4436)
2019(9899)
2018(9307)
2017(17085)
2016(9729)
2015(10344)
2014(9907)
2013(9728)
2012(8920)
2011(8073)
2010(8032)
2009(7225)
2008(7293)
2007(6172)
2006(5492)
2005(4575)
作者
(31744)
(26689)
(26600)
(24898)
(17010)
(12966)
(11790)
(10315)
(10192)
(9340)
(9322)
(8953)
(8743)
(8369)
(8290)
(8287)
(8105)
(7871)
(7767)
(7688)
(6940)
(6502)
(6442)
(6124)
(6050)
(5956)
(5886)
(5767)
(5441)
(5437)
学科
(36953)
经济(36909)
管理(25951)
(25799)
(19940)
企业(19940)
方法(17307)
数学(15254)
数学方法(15082)
(11451)
(10762)
中国(9074)
业经(9036)
(8989)
(8347)
贸易(8344)
农业(8118)
(8107)
地方(6816)
环境(6678)
技术(6525)
(5816)
(5493)
(5410)
财务(5407)
财务管理(5399)
产业(5393)
理论(5361)
(5260)
(5231)
机构
大学(143872)
学院(141971)
(55229)
经济(54342)
管理(52578)
研究(51650)
理学(47034)
理学院(46412)
管理学(45389)
管理学院(45162)
科学(36900)
(36193)
中国(35508)
(29673)
业大(29222)
农业(29183)
(28134)
研究所(26529)
(22772)
中心(22260)
(20467)
农业大学(19861)
财经(19210)
(18676)
师范(18309)
(18217)
(17694)
北京(17658)
经济学(17153)
(17049)
基金
项目(107089)
科学(83740)
基金(79480)
(74212)
国家(73640)
研究(68318)
科学基金(61289)
社会(44951)
基金项目(43081)
自然(42968)
社会科(42697)
社会科学(42685)
(42199)
自然科(42028)
自然科学(42008)
自然科学基金(41283)
(36658)
教育(31125)
资助(31090)
重点(25106)
编号(24460)
计划(23222)
(22876)
(22795)
(22744)
科研(21446)
创新(21409)
科技(20748)
(20022)
国家社会(19441)
期刊
(53551)
经济(53551)
学报(34751)
研究(34570)
(31849)
科学(29056)
大学(24358)
中国(24324)
学学(23549)
农业(21362)
管理(17038)
(15890)
(11855)
教育(11020)
业大(10434)
(9421)
金融(9421)
(9353)
经济研究(9261)
财经(9153)
技术(9067)
业经(9038)
农业大学(8824)
科技(8414)
(7870)
资源(7367)
问题(7319)
林业(6827)
商业(6565)
技术经济(6503)
共检索到192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何代文  刘丽波  刘蓓蓓  日海补杰惹  李银才  
螺髻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确切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典型山地之一,该区冰川地貌演化对于研究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螺髻山东坡清水沟保存两套古冰川槽谷,分别为上槽谷和下槽谷,其中下槽谷保存完整,而上槽谷在3450~3600 m的阴坡部分出现缺失。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冰川槽谷地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沟槽谷的抛物线模型中,|A|值在1.3101~15.2064之间变动,B值变化于0.9695~3.2965之间,且随着海拔由高到低,都存在着先变小后变大的规律,A、B值同时反映出在海拔3450~3600 m处冰川槽谷的演化不符合常态。分析认为岩性差异和河流溯源侵蚀是影响上槽谷形态的主要原因。对保存在清水沟上下槽谷内的高、低侧碛进行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高侧碛形成于58-84 ka BP左右的末次冰期早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MIS4);低侧碛形成于13-17 ka BP,属于于全球末次冰盛期晚期的产物。两次冰川作用分别塑造出两套冰川槽谷,即在末次冰期早期冰川作用形成上槽谷,末次冰期晚期形成下槽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李媛媛  冯骥  毕伟力  刘鸽  
湖泊、黄土与古土壤、深海沉积物等连续沉积体的磁化率变化作为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被广泛应用,然而对于非连续、能够反映特定时段气候变化的沉积体,如冰川沉积物的磁化率却较少涉及。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8个典型冰川发育山地冰碛物磁化率进行研究,并与黄土、湖泊、深海沉积物以及不同区域的表土磁化率进行对比,采用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探讨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山地的冰碛物质量磁化率呈宽幅波动,介于(3.01~1808.80)×10-8m3.kg-1,平均值147.84×10-8m3.kg-1;频率磁化率值较低、且波动幅度小,介于0~6.89%,平均值为1.37%。不同时空条件下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不同,即不同地点同一冰期磁化率的差异显著;同一地点不同冰期冰碛物的磁化率变化不明显。影响冰碛物磁化率的主导因素是母岩的岩性条件,气候因素起次要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刘锐  刘亮  
东亚季风气候控制下的山地与岛屿冰期历史、冰川规模及其分布规律对深入探讨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生机制以及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最新的绝对年代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及东亚沿海岛屿山地(包括中国台湾岛,日本本州岛、北海道,朝鲜盖马高原,俄罗斯远东山地等)的冰期启动与消亡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均严格控制在末次冰期范围之内,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4至2,冰川的发育规模在末次冰期早中期(MIS3/4)大于末次冰盛期(MIS2)。对研究区各山地和岛屿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的基本特点进行比较后,明确了影响东亚季风影响区冰川作用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有:气候因素、构造因素、纬度因素和海陆位置等,它们控制着末次冰期冰川的发生、分布与期次。在此控制性因素影响下,东亚低海拔山地不会出现比末次冰期更早的冰川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亭  商宏莉  罗辑  孙守琴  何咏梅  李安迪  张军  
【目的】异速生长方程是构建林木生物量最简单常用的方法,本研究旨在为川西亚高山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估测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为异速生长模型优化以及植被原生演替过程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本文基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中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实测数据,通过模型将树木的总生物量及不同组分(如枝、叶、树干、根等)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等易测指标联系起来,建立了各树种总生物量及各组分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结果】引入树高(H)的二元模型拟合效果要优于一元模型,同一模型对地上和树干生物量估计精度要优于枝叶和地下生物量的估计。【结论】以D~2H为自变量的方程对树干和地上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更好,而以D~3/H为自变量的方程更适合枝叶和根的生物量拟合。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野外测量的难度,可以采用一元模型W=aD~b。本次构建的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对于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估算以及植被演替过程中生物量的动态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毅  杨太保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中国冰川普遍发生了退缩,对局地人民生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位于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尤为突出。本文首先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进行研究,同时应用Landsat 1-4、5、7MSS、TM/ETM+影像分析1972-2013年博格达峰区冰川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冰川变化与该区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研究区气温、降水变化倾向分别为0.19oC/10 a和12.4 mm/10 a;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年降水量在1985年前后存在突变。气温主要表现为8~10 a的周期,降水周期性较差。目前处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期;21972-2013年冰川面积减少46.71±1.32 km2,年均退缩率为0.66%±0.02%,冰川退缩趋势明显。其中1972-1990年,冰川年均退缩率为0.44%±0.03%;近20年来冰川退缩加剧,年均退缩率达到0.78%±0.09%;3通过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预计未来冰川消融率将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状态;4对比中国西部各地区冰川的变化,发现该地区冰川退缩和其他区域退缩速率相吻合;51990年之前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变化受温度和降水共同控制,1990年之后冰川退缩主要由气温上升引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欧先交  张彪  赖忠平  周尚哲  曾兰华  
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沙鲁里山北支雀儿山北麓的当子沟,保留了4组末次冰期冰碛垄,每组冰碛垄由若干道小冰碛垄组成,是末次冰期多次冰川波动的理想地貌证据。为恢复该地末次冰期冰川演化历史,从这4组冰碛垄中采集了7个光释光测年样品进行年代测定。等效剂量采用单片再生法(SAR)和标准生长曲线法(SGC)进行测试。年代结果显示:第1~3组冰碛垄形成于22.4-16.5 ka BP,属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2),大致与全球末次盛冰期(LGM)相当。第4组冰碛垄形成于MIS-3。MIS-3冰川规模大于MIS-2。第1~3组9道次一级小冰碛垄表明,约在22.4-16.5 ka BP期间当子沟冰川经历了9次小波动。冰川在稍早于22.4 ka BP达到MIS-2的最大范围,此后规模在波动中逐渐萎缩,可能是冰川对MIS-2后期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的响应。最里侧冰碛垄形成于16.5 kaBP,可能标志着该地冰消期的开始。此后,当子沟冰川大幅快速退缩。冰川融水在最里侧冰碛垄里侧低洼谷地汇集并被阻塞形成当子错。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炎强  赵军  李忠勤  张明军  
利用1977年MSS和1989年、1998年、2006年TM及2017年OLI/TIRS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目视解译和GIS技术,提取萨吾尔山地区五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的趋势性和周期性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最近40年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1)1977-2017年,研究区冰川总面积减小了10.51 km2,退缩45.72%,退缩速率为1.14%·a-1,且冰川处于加速退缩阶段;(2)冰川规模越小,退缩越快;(3)南坡退缩速度最快,东南坡和西南坡次之,东北坡退缩最慢,冰川退缩率在5°~40°坡度大体呈现随坡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4)研究区正处于气温上升期,降水增加期,降水量增加幅度不能弥补由气温升高造成的冰川消融,引起冰川退缩速率不断加快;(5)与其他因素主导区域的冰川相比,研究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面积较小的冰川占比较多是形成这一结果的另一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旖轩  王全权  
冰川被誉为高山"固体水库",虽然仅覆盖陆地11%的面积,却存储着世界75%的淡水资源。中国西部的地形及严酷寒冷的环境为山地冰川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2014年12月23日,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中显示,我国现有冰川46 337条,面积达51 840平方公里,与第一次冰川编目的数据相比,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荣林  王建琼  
本文参照已有的顾客满意、游客忠诚模型,提出了旅游景区的游客忠诚概念模型,构建了"服务行为"、"景区形象"、"景区设施"、"景区环境"、"游客忠诚"五个潜在变量和14个具体测量指标构成的结构方程模型,以九寨沟、黄龙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潜在变量均直接显著影响游客忠诚,其中以服务行为影响最大、景区环境次之;景区设施、景区环境正向显著影响服务行为,并通过服务行为显著影响游客忠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景区管理的相关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乐  包庆丰  
在森林康养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结构以及影响因素对优化森林康养资源要素空间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通过引入时间维度纵向分析视角,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7-2021年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构建区域森林康养基地系统分析框架,利用地理探测器从单因子影响与双因子影响两个方面分析空间结构变化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5个时间段最邻近指数均小于1,总体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各年份可观测平均距离和期望平均距离从8339.76米缩小至6312.48米,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并形成多核心分布形态。核密度演变显示空间结构由点、团分布逐渐向带、集群分布转变,最终形成C字型核密度结构。因子探测可得路网密度(q=3.64)是空间结构首要的单因子影响因素,其次是森林面积(q=3.33)、人口密度(q=3.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q=3.02);交互探测可得,任意两个指标交互后对研究对象空间结构的影响均强于单个指标的作用,森林康养基地空间结构是森林康养需求人群、目的地经营管理者、基地康养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根据人口密度合理规划森林康养基地规模、区域间适时开展森林康养合作等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卢奕亨  田云  周丽丽  
[目的]推动农业碳减排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方法]基于三大类碳源测算2005—2020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进一步分析其时空特征与动态演变趋势,理清地区差异;构建面板Tobit模型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诠释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结果]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时间演变轨迹可大致归为“波动下降、持续上升、快速下降、回升”等四个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各市州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川西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川东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现递减态势,空间差异缩小,但各自存在一定区别;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碳排放呈“倒U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水平、城镇化水平、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碳排放均具有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出负向影响;相较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程度更大,其中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依次居于前四,其解释力合计达到了80.03%。[结论]研究四川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影响各市州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相关结论能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碳减排规划和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В.М.西尼村  李誠有  
亚洲大陆中央部分的辽阔广大的高山地区称为亚洲高原,它包括西藏高原及环绕它的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其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绝对高度自4,300至6,000米不等。除最南边以外,整个亚洲高原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这一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很复杂,而且难于通行。由于这里地势很高并有极端的大陆性气候,所以过去对它的研究也就很少。直至十九世纪中叶才有科学考查队偶尔在这—带出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刘时银  鲁安新  陈仁升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和黄河源区的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为例,利用两期遥感影像资料(长江源为1969年和2000年,黄河源为1966年和2000年),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典型冰川作用区小冰期(LIA)、1969年(1966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变化、冰川进退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由点到面的研究方法,外推整个长江和黄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的冰川变化情况,并以沱沱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冰川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1.7%,而黄河源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面积减少是长江源区的10倍,同期,长江源区冰川末端的最大退缩速率为每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晶晶  庞良玉  罗春燕  林超文  曾宗梁  胡滨  王立峰  
采用多点监测的方法,研究了攀西地区地膜残留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平均地膜残留量为16.27 kg·hm-2,90%以上残留在耕作层,残留量显著低于新疆等北方地区;机械化耕作加大了地膜残留,人工耕作减少了地膜残留;覆膜前10年是地膜残留累积的主要时期,覆膜10年后地膜残留量相对稳定,耕作层以下地膜残留程线性累积的过程;生育期短和栽培管理复杂的蔬菜等作物加大了地膜残留。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荣光  付俊  杨劬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势必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1—2015年四川省11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果进行测算,发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呈现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并没有质的突破,仍需寻求高效的转型方式。进一步通过面板数据模型1对影响资源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政府职能转化能力在当前显示出与转型效果正相关,但承接产业转移和资本高级化尚未表现出对转型的正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