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10)
- 2023(13820)
- 2022(11809)
- 2021(11171)
- 2020(9326)
- 2019(21726)
- 2018(21747)
- 2017(41678)
- 2016(22618)
- 2015(25400)
- 2014(25459)
- 2013(24920)
- 2012(22710)
- 2011(20224)
- 2010(20245)
- 2009(18393)
- 2008(17818)
- 2007(15398)
- 2006(13182)
- 2005(11432)
- 学科
- 济(87484)
- 经济(87397)
- 管理(67439)
- 业(64401)
- 企(56344)
- 企业(56344)
- 方法(43803)
- 数学(37434)
- 数学方法(36718)
- 中国(23041)
- 农(21934)
- 业经(20575)
- 财(20038)
- 技术(19852)
- 学(19290)
- 地方(18501)
- 理论(17678)
- 和(15461)
- 农业(14792)
- 贸(14485)
- 贸易(14474)
- 制(14350)
- 易(14016)
- 技术管理(13280)
- 环境(13184)
- 教育(12770)
- 划(12761)
- 务(12744)
- 财务(12669)
- 财务管理(12647)
- 机构
- 大学(313133)
- 学院(312638)
- 管理(128146)
- 济(117519)
- 经济(114835)
- 理学(112055)
- 理学院(110855)
- 管理学(108589)
- 管理学院(108030)
- 研究(99162)
- 中国(72495)
- 京(66158)
- 科学(64320)
- 财(52361)
- 所(49215)
- 农(48033)
- 业大(47520)
- 研究所(45199)
- 中心(44791)
- 江(44608)
- 财经(42488)
- 范(42016)
- 北京(41648)
- 师范(41641)
- 经(38631)
- 农业(37558)
- 州(36983)
- 院(36448)
- 技术(34909)
- 经济学(34019)
- 基金
- 项目(220828)
- 科学(173608)
- 研究(161236)
- 基金(158503)
- 家(138199)
- 国家(137038)
- 科学基金(118377)
- 社会(99750)
- 社会科(94542)
- 社会科学(94518)
- 省(88475)
- 基金项目(84113)
- 自然(78353)
- 自然科(76616)
- 自然科学(76601)
- 自然科学基金(75210)
- 教育(75052)
- 划(73956)
- 编号(66167)
- 资助(65595)
- 成果(53288)
- 创(49481)
- 重点(49187)
- 部(47464)
- 发(46587)
- 课题(45903)
- 创新(45451)
- 科研(41848)
- 项目编号(41283)
- 大学(41087)
- 期刊
- 济(123957)
- 经济(123957)
- 研究(88033)
- 中国(60275)
- 学报(49780)
- 管理(48515)
- 科学(46199)
- 农(43237)
- 教育(40665)
- 财(38338)
- 大学(37477)
- 学学(34963)
- 农业(30342)
- 技术(29851)
- 融(22436)
- 金融(22436)
- 业经(21152)
- 财经(19621)
- 经济研究(19576)
- 图书(19223)
- 科技(17732)
- 业(16930)
- 经(16693)
- 技术经济(16044)
- 问题(15551)
- 理论(14730)
- 版(14387)
- 统计(14238)
- 策(13881)
- 现代(13701)
共检索到4456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单莉莉 李莎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但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冲击,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流失、断代、破坏等严重问题,亟待传承与保护。采用室外和室内调查的方法,选择四川地区的藏、羌、彝三族为研究对象,从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四大方面对四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寻求四川地区民族类非物质为文化遗产协同创新新模式,从而使四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和谐共生实现保护性开发和传承,同时发展民主旅游,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助力地区扶贫工
关键词:
民族非遗 保护传承 协同创新 藏羌彝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孟冬永 焦良欣
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鲁南,具有天然的血脉关系。运河沿线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性催生了枣庄共通的艺术呈现形式。鲁南地区人们相似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构成了枣庄非遗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为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奠定了基础,但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建立需解决三大问题:非遗家底不清;保护模式单一,协同保护机制不健全;代表性项目传承不均衡,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非遗传承人、社会公众,金融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等非遗协同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只有在协同创新保护理念下,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传承驱动,创新平台、科技支撑,聚集资源、品牌效应,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等路径,整合非遗相关资源,才能增强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大运河非遗的活化利用,为枣庄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雷蓉 胡北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内涵、承载形式的不同其旅游开发模式也有较大差异。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遗产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模式 分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胡娟 朱练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文化元素的创意和创新,经过高科技和智力的加工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的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潜力的产业。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何保护与传承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使命,本文特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分析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模式。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刘向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非遗资源的分类,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但这种分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充分揭示非遗资源的特性和非遗资源之间的文化关联性,以建设承德地区非遗数据库为例,引入大众标注标引资源的方式来补充专家分类的不足:用户协作建设基础标签库,使用基础标签作为推荐标签,使用时间、空间、文化场所标签作为文化空间标签,由推荐标签等形成的高频标签作为专家分类的二级类目的备选,构建基于用户协作的非遗数字资源混合分类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社区教育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其优势,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鉴于此,基于对社区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笔者从政策支持体系、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参与主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阚如良 王桂琴 周军 Hsiang-te Kung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在分析所依托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旅游开发策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得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题村落再造"模式,即以主题村落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功能,以活态传承为方式,以聚集开发为手段,整体形成一个极富活力的生态文化博物村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主题村落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娜仁图雅
内蒙古东部地区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在于确立科学的保护模式和落实有力的保护措施,通过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传承等措施,尊重历史的原汁原味生态环境及技能的价值;通过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举措,重塑当代人的行为,建构保护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模式。我们应以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和社会保护的系统工程,确立完整、规范的法律保护体系,特别是注意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权,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在建设和振兴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为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当代人的努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研 吴红娜
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河北省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然而,其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当前,文化旅游是继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承载体和基本方式,但两者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从现实层面出发,依托河北省非遗文化资源,探寻“非遗+旅游”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力图通过新路径切实促进非遗文化和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非遗文化 乡村旅游 协同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梅 苏喆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为复杂的法律特征,应从其特点和难点出发,探索一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政保护与权利主体民间保护相结合的新思路,充分调动权利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立法上宜采取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在具体方法上应实施登记式版权保护。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江娟丽 董思言 郭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剪纸在产业化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由于长期缺乏规范,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程度较低。事实上,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现实基础,应该采取以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民间积极参与、并联盟学校教育、社区多方参与;以校企合作为主、多方辅助合作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拓宽剪纸的目标市场、开发多样化产品;多渠道的网络传播、网络统一服务平台宣传与销售等模式以促进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
重庆剪纸 产业化 发展困境 开发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娟丽 杨庆媛 张忠训 苏康传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是提高非物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主体。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传统舞蹈是重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是市级项目的主要类型。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上呈南多北少、总体分散和"中心—外围—两翼"递减的分布格局。③基于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提出中心外围区、两翼地区"基础+发展+提高"不同组合;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结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社区参与旅游等开发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