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23)
2023(3996)
2022(3278)
2021(3010)
2020(2536)
2019(5459)
2018(5051)
2017(8931)
2016(5173)
2015(5609)
2014(5092)
2013(5240)
2012(4924)
2011(4374)
2010(4431)
2009(3839)
2008(3797)
2007(3055)
2006(2784)
2005(2380)
作者
(17451)
(14901)
(14853)
(14163)
(9456)
(7440)
(6577)
(5763)
(5729)
(5215)
(5067)
(5046)
(4957)
(4775)
(4769)
(4696)
(4455)
(4396)
(4276)
(4198)
(3918)
(3735)
(3638)
(3320)
(3306)
(3303)
(3290)
(3142)
(3130)
(3071)
学科
(18141)
经济(18132)
(9591)
管理(8869)
方法(7450)
数学(6749)
数学方法(6661)
(6557)
(6029)
(5899)
企业(5899)
地方(5079)
中国(4787)
教育(4753)
研究(4332)
农业(4258)
业经(4041)
(3987)
(3872)
服务(3613)
研究生(3509)
环境(3448)
(2830)
制度(2813)
(2798)
(2784)
(2649)
税收(2596)
(2561)
地方经济(2494)
机构
大学(73958)
学院(71248)
研究(33043)
(26032)
经济(25198)
科学(23324)
管理(23121)
中国(20705)
理学(20139)
(19745)
理学院(19743)
管理学(19080)
管理学院(18975)
(17685)
(16794)
研究所(16554)
业大(15836)
农业(15750)
中心(13909)
(12850)
(12321)
(11578)
(11375)
师范(11243)
(10912)
农业大学(10455)
科学院(10340)
(10293)
北京(10165)
实验(9710)
基金
项目(56856)
科学(44339)
基金(41867)
(40242)
国家(40026)
研究(35568)
科学基金(32805)
自然(23949)
自然科(23404)
自然科学(23396)
(23055)
自然科学基金(22943)
基金项目(22781)
社会(21942)
社会科(20903)
社会科学(20901)
(19909)
教育(16379)
资助(16167)
重点(14314)
计划(12961)
(12821)
编号(12722)
科技(12063)
(11923)
(11619)
科研(11492)
创新(11327)
专项(10047)
课题(10023)
期刊
(27799)
经济(27799)
研究(22170)
学报(18271)
(17311)
中国(16602)
科学(16239)
大学(12697)
学学(12196)
农业(11792)
教育(9383)
(7694)
管理(7255)
(6457)
(6248)
林业(5959)
资源(5562)
业大(5458)
技术(4937)
(4659)
科技(4611)
农业大学(4152)
经济研究(3964)
自然(3927)
财经(3549)
地理(3506)
业经(3409)
问题(3381)
中国农业(3334)
(3296)
共检索到104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邵周玲  高文波  刘远利  陈春燕  曹杰  林正雨  
[目的]茶产业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和贫困山区茶农增收的重要抓手。四川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预测茶叶适生空间将为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1980—2020年气候、土壤、地形三个方面的环境数据,通过MaxEnt模型构建分布位置和环境变量的关系模型对四川茶叶适生空间进行预测,并结合种植面积探究生产空间对适生空间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构建的关系模型可信度高,可以“很好”预测5个阶段的茶叶适生空间(AUC > 0.9)。影响四川茶叶生长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海拔、酸碱度、年降水量、坡度、生长季相对湿度,其中海拔430~1 200m,pH值4.4~5.3,年降水量大于1 080mm,坡度小于10°,相对湿度大于78%的区域最适宜茶叶生长。茶叶适生空间多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平原区和盆周山地区,呈“C”字型,1980—2020年适生空间面积在2.32万~2.69万km~(2),变化趋势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四川茶叶的适生空间重心演变轨迹整体上呈现“北移”趋势,2000年之后,迁移方向从南移转为北移;生产空间重心变化幅度较适生空间波动性更强。1990年至2020年茶叶适生空间面积增加,而生产空间除了面积大幅增加外,还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负响应区域主要集中于川南与川东北两大区域,1990年到2020年生产空间与适生空间呈现强负响应的区县数量明显增加。1990年强正响应区域主要聚集在北部,到2020年强正响应区域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结论]四川茶叶适生空间的面积较广,茶叶发展潜力巨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正雨  陈春燕  刘远利  何鹏  廖桂堂  高文波  曹杰  邵周玲  
[目的]农作物空间演化的本质是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具象反映,揭示农作物空间的时空过程,明晰其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定量响应关系,有助于解释农业土地系统变化过程与机制。柑橘空间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其空间变化对优化农业土地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方法]针对已有研究在空间尺度、响应机制的局限,本文在分析柑橘空间时空过程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980—2015年,四川柑橘空间快速扩张,经历了快速扩张期(1980—1995年),强烈震荡期(1995—2005年),扩张恢复期(2005—2015年)。柑橘空间表现出高度集聚,在地理上呈现出空间相关性。川中丘陵区是柑橘空间变化最为强烈的区域。[结论]四川柑橘空间的时空过程受多种驱动因素共同作用,表现出明显的“自然—人文”驱动特征。与海拔、降水量、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气温年较差、城镇化水平、消费水平、技术进步8个解释变量呈负相关,上述变量每增加1%,柑橘空间收缩0.61%、0.358%、0.844%、1.784%、4.734%、0.398%、2.473%、0.181%。与坡度、无霜期、劳动力投入强度、有效灌溉面积、农药投入强度、路网密度、经济反哺能力7个解释变量呈正相关,上述变量每增加1%,柑橘空间扩张1.270%、1.044%、0.542%、0.172%、0.285%、0.626%、0.356%。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国良  游勇  李海燕  
论文以四川省为例,借用分形理论中的网格维测算方法分析旅游景区(点)系统的空间分形特征,用位序-规模双对数拟合方法研究旅游流的规模分布规律,得到以下结论:①旅游景区(点)系统分形是演化的分形,分形结构是逐步进化而来的。1980年以前,四川省旅游景区(点)的空间分布尚未发育分形结构,直至1990年,分形结构才逐渐形成;②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的分形发育与旅游流流量规模分布的分形演化在总体趋势上是一致的,但具体过程有不同步性;③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的分形发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平台,但并不意味着旅游流的规模分布就一定会发育成理想的分形结构,还需要对相关要素进行调控,才能使旅游流的规模分布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智  黄贤金  
运用空间重心统计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茶区近30年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驱动力。研究表明:(1)1984—2014年间,长江经济带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二者占全国份额呈逐渐减少趋势,茶园面积由1984年的占全国份额的77%下降到2014年的75%;茶叶产量由1984年占全国份额的82%下降到2014年的70%。(2)近30年来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地域空间格局变动大、地域分异明显。东部浙江、中部湖南等传统产茶大省对区域茶叶生产贡献逐渐减少,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业已形成东部浙江省,中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智  黄贤金  
运用空间重心统计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茶区近30年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驱动力。研究表明:(1)1984—2014年间,长江经济带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二者占全国份额呈逐渐减少趋势,茶园面积由1984年的占全国份额的77%下降到2014年的75%;茶叶产量由1984年占全国份额的82%下降到2014年的70%。(2)近30年来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地域空间格局变动大、地域分异明显。东部浙江、中部湖南等传统产茶大省对区域茶叶生产贡献逐渐减少,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业已形成东部浙江省,中部湖北省与西部云南、贵州、四川等5省为主导的地域分工格局。(3)30年来长江经济带茶区茶叶生产重心西移明显,并呈继续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4)长江经济带西部宜茶的自然禀赋为茶产业西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技术及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对茶叶产量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此外,国家茶产业扶持政策也为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人力与土地成本客观上也推动了茶产业的西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莹  钟应富  袁林颖  罗红玉  邬秀宏  
永川秀芽是重庆十大名优绿茶之一,因其品质独特而闻名于国内外。为科学评价不同等级永川秀芽品质,本实验对御芽、珍芽、极川、特川和一川等5个不同等级云岭永川秀芽茶叶品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不同等级永川秀芽感官审评总体得分与其等级高低顺序完全一致;不同等级永川秀芽分离鉴定出43种挥发性香气组分,分别为御芽27个、珍芽35个、极川37个、特川36个和一川39个,其中乙酸乙酯等21种物质为5个等级永川秀芽中共有香气组分,对构成永川秀芽风味具有重要作用,而酯类和醇类对永川秀芽特征性香气成分形成有突出贡献;不同等级永川秀芽主要滋味成分茶多酚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酚氨比与其感官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氨基酸含...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景志慧  杨永春  夏建国  张鹏山  
运用首位度、等级规模法则、关联维数和聚集维数,分析2014年、2017年、2019年四川省城市体系结构特征,揭示四川省城市体系规模、空间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体系有分形特征。规模结构方面,四川省城市体系仍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结构,超大城市、Ⅰ型大城市缺失。空间结构方面,乌鸦和乳牛关联维数均大于1小于2且随着时间逐渐增大,表明随着时间增加,四川省城市体系中城市大部分集聚在一条地理线上,如高速路或者高铁沿线;牛鸦维数比,2014年为0.915 6,2017年为0.938 2,2019年为0.950 1,牛鸦维数比随着时间逐渐增大且接近1,表明四川省城市体系随着时间增加,城市间接近直线连接,交通网络更好,城市间关联性更高。以成都为中心城市的聚集维数2014年为0.854 3,2017年为0.923 7,2019年为0.978 3,都小于1,离理想值2差距大,说明四川省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是从成都向周围逐步递减的,对于一个总行政区域面积不变的研究区,随着城市数的增加,城市体系的聚集维数是增大的,逐渐接近理想值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杜华明  延军平  
根据1961-2012年四川省40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Z指数法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近52a来四川省气候变化特征与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川东盆地3个地貌单元的旱涝灾害区域响应。结果表明:近52a来四川省气温以0.17℃/10a的速率增加,降水量以9.03mm/10a的速率减少,全省气候表现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从区域变化看,川西高原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气候呈暖湿变化趋势,而川西南山地与川东盆地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四川省3个区域旱涝灾害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川西地区旱涝灾害对暖湿气候的响应表现为向偏涝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韩会然  李伟  宋金平  
应用统计分析与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对2005—2012年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分布的现状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四川省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较大。人口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的丘陵和平原县区;川西北和攀西经济区的少数民族县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皆较低;人口和经济的分布具有一致性。2四川省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为川西北经济区,其他主要集中在成都周边及几个地级市市区(或州首府)。人口密度变化的结论与人口数量变化结论具有一致性。3全局Moran指数不断减小,说明四川省的常住人口总体呈现分散趋势。局部Moran指数揭示了高—高类型区主要分布于成都周边和四川省东部川渝交界处,且逐渐从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向重庆方向不断延伸;低—低类型区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经济区,且变化不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志红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提升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实现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战略举措。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公平发展权为核心。四川作为西部后发省份,人口流动是其城镇化的重要因素。针对新时期四川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实,四川基于人口空间分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包括:从城市管理的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的转移、"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迈进、合理增设市辖区并谨慎设置远离城市中心区的飞地型市辖区、城乡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等。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艳丽  杨家军  
【目的】广安市古树名木众多。研究古树名木地理分布特征、树龄与生长环境及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对古树名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标准差椭圆了解古树名木分布特征,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模拟树高、胸围、平均冠幅、海拔和坡度对树龄的回归强度。【结果】①广安市古树名木沿水系、山脉、交通线呈线状分布;政府驻地、红色旅游区向外扩散呈圈层结构;乡村多于城市,平地占主导;正常株多于衰弱株,生长环境适中;高海拔区多于低海拔区,垂直差异明显。②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平均冠幅、胸围、树高是影响树龄的关键因素,坡度对树龄影响较小,海拔与树龄呈负相关关系。③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系数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高0.297,各解释变量与回归变量的系数强度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高度一致,且对300 a以下的古树树龄估算精度较高。【结论】标准差椭圆可定量分析古树名木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准确估算古树树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晟强  郑子成  李廷轩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 mm粒级为主,占微团聚体总量的41.95%~55.44%,0.05~0.01 mm粒级次之,占23.54%~25.66%,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鹏  
德国位于欧洲大陆中部,原本没有茶,17世纪初,荷兰的远洋商船经爪哇来到澳门,将中国茶叶转运至欧洲,因德国西北部的东弗里斯兰与荷兰接壤,最早与茶结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德茶叶出口,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目前占德茶叶进口总量20%以上。当前中国对德茶叶出口贸易,既存在风险和阻碍因素,也面临着进一步拓展的新的市场空间。一、中国对德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态势中国对德国茶叶出口贸易,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彬彬  
传统产业分工与布局理论是在工业化框架下的产业"自选择",随着城市化发展,作为产业"环境"的城市功能正在不断分化,资源配置能力与结构也出现差异化,环境-产业协同演化要求产业分工与布局适应相应的城市功能。据此,四川产业分工与布局可以同属成都经济圈的成都、德阳、绵阳、雅安为例,构建基于城市功能的产业分工金字塔的产业分工体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颖  
空间是乡村生产的物质承载,更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资源。我国乡村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政府、企业(资本)、村民均参与到乡村建设。本文作者以乡村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列斐伏尔(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对转型期乡村建设的路径与特征进行分析,从生产关系与生产空间的重构、空间与权力的角度探寻乡村走向社会主义理想空间的步骤与措施。以四川省宜宾县"西部第一‘香’村"的乡村经济社会转型下的乡村建设为例,以"三进三出两分红"的建设模式,提出"西部第一‘香’村"走向理想空间的开放性与差异性建设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