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51)
- 2023(4461)
- 2022(3685)
- 2021(3153)
- 2020(2437)
- 2019(5462)
- 2018(5445)
- 2017(10042)
- 2016(5767)
- 2015(6326)
- 2014(6401)
- 2013(6519)
- 2012(5959)
- 2011(5621)
- 2010(5541)
- 2009(4871)
- 2008(4634)
- 2007(4029)
- 2006(3721)
- 2005(3395)
- 学科
- 济(20861)
- 经济(20852)
- 管理(20102)
- 环境(15221)
- 业(12556)
- 学(11375)
- 企(10407)
- 企业(10407)
- 生态(8147)
- 方法(8087)
- 资源(7555)
- 划(7040)
- 数学(6442)
- 数学方法(6312)
- 农(6263)
- 和(6068)
- 规划(5659)
- 环境规划(5575)
- 地方(4782)
- 业经(4636)
- 中国(4504)
- 财(4479)
- 经济学(4443)
- 土地(4427)
- 发(4348)
- 农业(4344)
- 理论(3696)
- 域(3415)
- 区域(3411)
- 务(3301)
- 机构
- 学院(84813)
- 大学(83882)
- 研究(33264)
- 管理(29565)
- 济(27962)
- 经济(27302)
- 科学(25658)
- 理学(25314)
- 理学院(24977)
- 管理学(24254)
- 管理学院(24140)
- 中国(23957)
- 农(22346)
- 京(19220)
- 业大(18978)
- 所(18782)
- 研究所(17679)
- 农业(17548)
- 中心(14635)
- 江(13212)
- 院(12835)
- 省(12742)
- 北京(12242)
- 财(11899)
- 农业大学(11805)
- 范(11473)
- 科学院(11343)
- 室(11283)
- 师范(11270)
- 州(10535)
- 基金
- 项目(64087)
- 科学(48719)
- 基金(45813)
- 家(43520)
- 国家(43266)
- 研究(40890)
- 科学基金(35174)
- 省(26333)
- 自然(25585)
- 自然科(24813)
- 自然科学(24805)
- 基金项目(24723)
- 社会(24372)
- 自然科学基金(24318)
- 社会科(23005)
- 社会科学(23002)
- 划(22518)
- 资助(18222)
- 教育(17320)
- 重点(15535)
- 计划(14837)
- 编号(14617)
- 发(14403)
- 科技(14294)
- 科研(12860)
- 创(12699)
- 部(12599)
- 创新(12010)
- 专项(10991)
- 课题(10824)
共检索到122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夏敏 王行 刘振亚 王娜 刘耘硕 王好才 肖雄 肖德荣
依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采用的湿地分类及划分标准,研究了四川若尔盖高原沼泽、河流和湖泊3种湿地类型的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沼泽土壤的碳密度为733.60 Mg·hm~(-2),显著高于河流(205.46 Mg·hm~(-2))和湖泊(201.39 Mg·hm~(-2))的土壤碳密度,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种湿地类型的土壤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土壤深度呈显著负相关(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巍 牟长城 卢慧翠 包旭 王彪
采用样带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大兴安岭人工落叶松沼泽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凋落物及土壤)和年固碳量沿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0~400 m)分布格局,并与相应生境天然湿地对比分析,揭示排水造林对湿地碳储量及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植被碳储量(6.49~59.95和3.24~78.97 t/h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均呈递增趋势,排水造林使过渡带100~300 m生境植被碳储量显著提高了43.9%~240.8%(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苏 牟长城 王伯炜 王彪
【目的】数据性分析了几种沼泽类型的长期碳汇作用、碳储量和固碳能力。目的是为了揭示几种沼泽类型的空间变异规律。【方法】采用年轮分析仪及相对生长方程法与碳/氮分析仪测定法,研究了生态系统的植被年净固碳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主要研究温带长白山沿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顺序分布的4种天然沼泽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土壤和植被),这4种沼泽类型包括:白桦沼泽、毛赤杨沼泽、灌丛沼泽和草丛沼泽。并分析了这几种类型的沼泽沿过渡带水分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1)各个不同的沼泽植被碳储量分布((3.18±0.17)t/m~2~(54.04±23.76)t/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呈递增趋势,2种阔叶林沼泽显著高于草丛沼泽和灌丛沼泽15.9~16.0倍和9.3~9.4倍(P0.05)。(2)土壤碳储量为((459.67±7.11)t/hm~2~(824.5±50.79)t/hm~2)跟随过渡带环境梯度出现递减趋势,草丛沼泽显著高于2种森林沼泽和灌丛沼泽30.8%~79.4%(P<0.05),灌丛沼泽显著高于2种森林沼泽20.4%~37.1%(P<0.05),这表明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上也呈递减趋势,灌丛沼泽高于白桦沼泽23.8%(P0.05)。(4)植被年净固碳量((2.44±0.03)t/(hm~2·a)~(6.36±0.53)t/(hm~2·a))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呈现出阶梯式递增趋势,2种森林沼泽显著高于草丛沼泽与灌丛沼泽1.4~1.6倍和1.3~1.4倍(P<0.05),且高于中国陆地植被年均固碳量20%~30%及全球植被年均固碳量45%~55%。【结论】这表明森林沼泽湿地的固碳量远远高于陆地植被固碳量,故温带长白山2种阔叶林沼泽应属于高固碳湿地类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遇蕾 任国玉
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并认识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规律是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回顾了全球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储量估算研究方面的若干进展,包括基于各种方法和资料的主要估算结果及其尚存在的不确定性。重点评述了末次盛冰期和中全新世两个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8.2kaB.P.以来全球大气CO2浓度呈现升高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全新世中晚期全球大气CO2浓度逐渐升高与旧大陆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事实是一致的,新石器时期特别是农业文明开始以后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持续干预可能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牟长城 包旭 卢慧翠 王彪 崔巍
对比分析大兴安岭未火烧、轻度火烧与重度火烧兴安落叶松瘤囊苔草湿地的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及土壤碳储量,揭示火烧干扰对寒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瘤囊苔草湿地轻度与重度火烧样地的植被碳储量(6.35和0.26kg·m-2)较未火烧样地(7.12kg·m-2)降低了10.8%和96.3%,重度火烧使其显著降低(P<0.05);轻度与重度火烧样地的凋落物碳储量(0.23和0.15kg·m-2)较未火烧样地(0.34kg·m-2)降低了32.4%和55.9%,仅重度火烧使其显著降低(P<0.05);轻度与重度火烧样地的土壤碳储量(15.46和16.33kg·m-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梓淇 牟长城 王婷 李美霖 王文婧
【目的】探究湖泊沿岸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储量沿湖岸至高地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形成机制,将有助于减少湿地碳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测定长白山园池沿湖岸至高地环境梯度依次分布的6种沼泽类型(芦苇沼泽L、草丛沼泽C、杜香沼泽D、落叶松泥炭藓沼泽LN、落叶松藓类沼泽LX、落叶松苔草沼泽LT)的生态系统碳、氮储量(植被和土壤)及其相关环境因子(水位、水位波动幅度、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等),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1)植被碳、氮储量(2.17~69.98 t/hm~2和0.058~0.940 t/hm~2)沿湖岸至高地环境梯度均呈递增规律(LT≈LX> LN> D> C> L),且均以优势植被层占主体地位(73.72%~93.37%和71.57%~85.24%);(2)土壤碳、氮储量(67.45~243.21 t/hm~2和2.44~13.53 t/hm~2)沿该环境梯度呈阶梯式递减规律(L> C> D≈LN> LX≈LT)且其碳储量垂直空间分异存在先恒定后递减(L)、先增后降(C、D和LN)和递减(LX和LT))3种类型,其氮储量垂直空间分异与碳储量基本一致(仅C和LX略有不同);(3)生态系统碳、氮储量(122.20~245.38 t/hm~2和3.31~13.58t/hm~2)沿该环境梯度分别呈先降低后恒定型或阶梯式递减型变化规律,且其土壤碳、氮储量占比呈递减趋势(50.27%~99.11%和73.48%~99.57%),而植被碳、氮储量占比却呈递增趋势(0.89%~49.73%和0.43%~26.52%);(4)生态系统碳储量在湖岸至高地水分环境梯度的下、中、上部生境地段依次受水位促进、水位抑制和水位波动幅度抑制,而氮储量在相应生境地段上依次受水位促进、水位波动幅度抑制和土壤全氮促进。【结论】园池沿岸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储量沿湖岸至高地水分环境梯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且其形成机制为微地形引起的水位梯度和植被类型分布决定着各沼泽类型的碳氮储存能力,故通过准确测定湖岸带各沼泽类型碳氮储量将有助于减少集水区尺度上碳氮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蓉 项文化
通过测定洞庭湖湿地3种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土壤CO2和CH4排放速率,研究湿地3种植被类型生态系统中大气、植物、土壤之间的碳循环过程。结果表明:草丛植被、乔木林植被和水生植被的大气碳流量分别是6.02、6.00、2.01 t/(Hm2·a),植物层流向土壤的碳流量分别是2.21、1.04、0.73 t/(Hm2·a);土壤流向大气的碳流量分别是2.36、2.14、1.29 t/(Hm2·a),3种植被类型生态系统均表现为碳汇,草丛植被、乔木林植被、水生植被净系统生产力分别为5.87、4.90、1.45 t/(Hm2·a)。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清山 洪伟 吴承祯 林勇明 陈灿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显示,柑橘各器官的相关性较好,树干、树叶、果实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0,树高和基径的相关系数为0.89;柑橘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222.80 t.hm-2,其中,土壤(0-100 cm)碳密度为200.21 t.hm-2,占总有机碳密度的89.86%,果树碳密度为22.58 t.hm-2,占10.14%;1978-2007年,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从3.16×106t增加到37.97×106t,年均增加1.20×106t,表现为碳汇;在第4-6次(1993-200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间,柑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申贵仓 张旭东 张雷 高升华 张蕊 朱维双 唐森强
科学准确的碳计量是评价森林减缓大气CO2浓度增加、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关键,而竹林特殊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使得竹林碳汇计量较其他森林生态系统更为复杂。采用生物量法研究蜀南苦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并对苦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立竹平均含碳率为450.792g·kg-1,不同龄级苦竹各器官含碳率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9.410g·kg-1,不同土层差异极显著;2)苦竹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6.823t·hm-2,其中土壤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为132.568t·hm-2,占总碳储量的84.53%,枯落物碳库为最小的碳库(4.823t·hm-2),只占...
关键词:
苦竹 碳储量 碳密度 碳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罗怀良
通过农田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获得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果实水分系数,再根据盐亭县近55年来(1949~2004年)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估算了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55年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具有碳汇效应;但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很不稳定。植被碳储量以大春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70.80%);近期大春作物的比重略有下降,而小春作物所占比重则略有上升。今后该区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维持农业生产和农田植被碳储量的稳定;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作物单产、农田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适度扩大水稻、马铃薯和油菜等作物的种植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揣小伟 黄贤金 郑泽庆 张梅 廖启林 赖力 卢俊宇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单一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土壤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地、草地生态系统等,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了整个生态系统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文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利用ArcGIS9.3分析1985到200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根据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和植被碳储量,并分析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975.72Tg,其中土壤碳储量为922.03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94.5%,土壤平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萨茹拉 李金祥 侯向阳
【目的】从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储量分布特征来确定合理的放牧管理方式并为区域SOC储量估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法分层测定典型草原0—100 cm SOC储量。【结果】①3个研究样地SOC储量为9.72—14.84 kg·m-2;②具有空间距离的3个研究样地土壤碳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样地内4种处理之间SOC储量差异显著,且均表现为中度放牧处理(moderate grazing,MG)>轻度放牧处理(light grazing,LG)>重度放牧处理(heavy grazing,HG)>对照(control area,CK);③随土层深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鲁艺 牟长城 高旭 梁道省
【目的】揭示林型和林龄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嫩江流域固沙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及机制,为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估算具有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年龄序列的11、30、45年生樟子松和6、15、26年生小黑杨2种人工林,以及28年生天然榆树疏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植被年净固碳量及其相关环境因子(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等),确定林型和林龄对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效果。【结果】(1)在植被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尤以樟子松人工林为最佳;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的植被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两者植被年净固碳量随林龄变化规律却不同,前者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后者随林龄而递增。(2)在土壤固碳方面,杨树人工林优于天然榆树疏林,而樟子松人工林却不及天然榆树疏林;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分别为先增后稳型和递增型。两者的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也被改变,在水平空间上,前者降低了上、下部土壤层的碳储量,且在上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后者增加了中上部土壤层碳储量,且在底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在垂直空间上,两者幼龄林土壤碳储量垂直分层明显,至成熟林趋于弱化;(3)在生态系统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相近且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其分配格局多以植被碳储量占优势,明显不同于以土壤占优势的天然榆树疏林;(4)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植被年净固碳量主要受土壤全氮所控制,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植被年净固碳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所控制。【结论】在我国温带半干旱地区流动沙丘上营造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不仅能够固沙而且能够增加森林碳汇,且以植被固碳占优势,故在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中既要加强对植被碳库的维持,也要注重其土壤碳库长期固碳潜力的发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刚 陈利
湿地是陆地上巨大的有机碳库,其碳储量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洪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外业调查和遥感解译估测相结合的方法,将洪湖湿地分为林地、草本沼泽、农田、水生植物、洪泛平原湿地5种类型,开展洪湖土壤及植被有机碳含量、碳密度、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洪湖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557~67.519 kg/m2,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底淤泥、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林地、农田;土壤碳储总量为3.537×107t,其中湖底淤泥占45%,为1.597×107t,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底淤泥、林地、农田、草本沼泽、洪泛平原湿地。洪湖植物有机碳密度为4.93~63.03 kg/m2,密度...
关键词:
湿地 碳储量 碳密度 湖北洪湖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本研究以湖南省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马尾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是351 201 653.42tC,平均碳储量是156.31t/hm2,并按照造林成本法对湖南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碳储量经济价值为104.75元/t,总的经济价值为367.88亿元。
关键词:
马尾松 碳储量 经济价值 湖南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