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19)
- 2023(9080)
- 2022(7510)
- 2021(6962)
- 2020(5593)
- 2019(12479)
- 2018(12392)
- 2017(23915)
- 2016(12896)
- 2015(14143)
- 2014(14319)
- 2013(14651)
- 2012(14087)
- 2011(13062)
- 2010(13370)
- 2009(12341)
- 2008(12073)
- 2007(11018)
- 2006(10236)
- 2005(9459)
- 学科
- 济(66259)
- 经济(66202)
- 农(46757)
- 业(42325)
- 农业(31341)
- 管理(26999)
- 地方(23145)
- 中国(21446)
- 业经(19756)
- 企(19314)
- 企业(19314)
- 方法(16404)
- 发(14065)
- 数学(13826)
- 数学方法(13747)
- 制(12443)
- 贸(12278)
- 贸易(12265)
- 地方经济(12114)
- 易(11841)
- 产业(11774)
- 技术(11192)
- 发展(11154)
- 银(11151)
- 银行(11141)
- 展(11133)
- 农业经济(11096)
- 行(10951)
- 融(10622)
- 金融(10622)
- 机构
- 学院(187539)
- 大学(179292)
- 济(86166)
- 经济(84541)
- 研究(71353)
- 管理(70402)
- 理学(59524)
- 理学院(58871)
- 管理学(58122)
- 管理学院(57776)
- 中国(55945)
- 农(52334)
- 科学(41564)
- 农业(39540)
- 京(38745)
- 所(36764)
- 财(34424)
- 业大(33811)
- 中心(33199)
- 研究所(32776)
- 江(31303)
- 范(25999)
- 财经(25880)
- 师范(25788)
- 省(25419)
- 州(24838)
- 院(24785)
- 北京(24663)
- 经济学(24604)
- 农业大学(23837)
- 基金
- 项目(119286)
- 科学(93994)
- 研究(92901)
- 基金(83443)
- 家(71921)
- 国家(71175)
- 科学基金(60122)
- 社会(59958)
- 社会科(56502)
- 社会科学(56492)
- 省(50499)
- 基金项目(44343)
- 划(39874)
- 编号(39766)
- 教育(39207)
- 自然(34926)
- 发(34672)
- 自然科(34018)
- 自然科学(34015)
- 自然科学基金(33385)
- 资助(32295)
- 成果(31293)
- 农(30022)
- 发展(28935)
- 展(28461)
- 课题(27487)
- 重点(26837)
- 部(25946)
- 创(25504)
- 国家社会(24477)
- 期刊
- 济(112008)
- 经济(112008)
- 研究(58532)
- 农(58128)
- 中国(47675)
- 农业(39408)
- 科学(27475)
- 学报(27073)
- 业经(25933)
- 管理(24026)
- 融(23830)
- 金融(23830)
- 财(22746)
- 大学(21457)
- 教育(20734)
- 学学(20459)
- 业(18984)
- 技术(17228)
- 问题(16113)
- 经济研究(15402)
- 农业经济(14708)
- 农村(14577)
- 村(14577)
- 世界(12467)
- 经济问题(11991)
- 财经(11865)
- 技术经济(10506)
- 经(10425)
- 版(10331)
- 资源(9939)
共检索到308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丹妮 郭家秀 陈艳秋 尹华强
四川秦巴山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近几年得到了一定发展。简述了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方式粗放、质量安全隐患高等问题,这些因素成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提出了以集群模式来规划发展产业,增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并从企业发展、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朱泓宇 高世斌 张磊 赵健兵 苏欣
以四川秦巴山区的农林畜药产业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对三大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能代表四川秦巴山区的多个县域的农林畜产业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其次再对涉及的三大产业及其新型经营主体分别作描述性分析。研究表明,农林畜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但各区县间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需从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等角度解决农林畜产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欣莉 赵巍 阿周源源 刘影 蒋强
以四川秦巴山区的山地经济区域规划部署政策体系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家及四川省近年来对秦巴山区进行区域规划和部署的相关政策文件,从整体大方向上理清政策思路及基本目标,并结合实际调研走访情况,对现有政策的落实基础进行梳理评估,分析现存政策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呼应点及盲点。通过分析当前政策的问题,提出向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并通过向绿色保护政策转变、强化政策保障体系等两方面的研究对现有政策进行优化,对同类地方山区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山地经济 绿色循环 政策优化 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秋林 卢毅
作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独具特色,发展潜力巨大的欠发达山区,绿色发展之路是四川秦巴山区实现健康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是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主张人口、资源、环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从制度护山推动环境价值实现、市场塑山加强资源产业整合、教育固山促进人口素质提升3条层层递进的软路径出发,探析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之道。提出通过构建绿色制度体系、绿色产业格局、绿色教育模式,推动四川秦巴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绿色协同发展。
关键词:
绿色发展 软路径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梁宏 李永涛 马丽丽 兰婷
当前,西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尚待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遭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此,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是一条好出路。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分析秦巴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紧扣秦巴山区开发扶贫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
西部山区 农业 绿色循环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何沙 王钺 刘琼 陈叙笛 陶国平
考虑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的存在资源特色优势发挥不足、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即依托并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达州协同巴中形成四川秦巴山区的旅游核心区,构建绿色循环跨越发展新格局。研究认为,在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市场发展导向、统一规划与分段实施的原则,实施"一轴一区"的战略布局模式,"一环三带两片区"的总体布局思路,以加快推进其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关键词:
文化旅游 发展 战略布局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尹华强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机遇。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深刻变革阶段,是四川秦巴山区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道路。四川秦巴山区拥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而且紧邻成都、绵阳等智慧大城市以及有着得天独厚的智慧农业发展基础。在分析四川秦巴山区智慧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山区农业特有的特点,以达州、巴中等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提出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大数据中心以及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培养等措施,旨在为四川秦巴山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智慧农业 信息化 发展对策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罗娜 李美慧 张欣莉
在巩固四川秦巴山区自然地理和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社会公会对绿色循环发展认识不足以及绿色循环的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探讨秦巴山地区农林畜药新形势下的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提出在绿色发展导向下,坚持"整链打造"理念,加强农业综合体的联动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借力"互联网+",营造农产品交易新业态,最终实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
绿色循环农业 农业综合体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郭华 蒋远胜 邓良基 叶延丽
四川秦巴山区作为秦巴山区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达州、巴中、广元、绵阳、南充5市共计25个县域行政区域。该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发展绿色循环农林畜药业具有显著的先天优势。以农林畜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本区域主要有三类循环模式:套作农业立体化种植、"种—养业"农业产业内部循环模式和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统筹循环发展,突出特色资源并制定合理方案。最终有助于四川秦巴山区农村和农业的转型突破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林畜药业 绿色循环 秦巴山区 四川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美慧 卓琳 卢毅
基于技术范式的视角,讨论现代技术范式的困境,并分析其生态化的转变。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的现状与问题的归纳与分析,阐明该区需要走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生态发展之路,从而增强基础建设,提升经济水平。结合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探索四川秦巴山区的绿色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出了强化和提升对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的认知水平、整合相关产业构建四川秦巴山区技术范式共同体、科技创新支撑构筑四川秦巴山区技术范式升级轨道等具体措施,为四川秦巴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篇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尹华强
四川秦巴山区属国家生态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主要是初级加工为主的资源开发型产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区域内未实现互联互通,服务能力不足。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程度不够,尚不能满足四川秦巴山区走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需求。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特有的条件,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连片开发、整体扶贫、精准扶贫的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以全球视野、创新思维提出了"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工业化发展促进信息化进程,同步推进工业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努力构建两化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走工业绿色化、信息智能化的低碳发展道路。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阿周源源 赵巍 刘影 刘心瑶 蒋强
瑞士在历史上是个资源匮乏和经济欠发达的农牧业国家。瑞士发展的初期基础与当今中国西南部山区较为类似。对瑞士绿色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剖析瑞士成功经验。结果发现瑞士成功经验包括: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科学的发展方向指导、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推进。进一步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通过现有政策梳理、瑞士发展模式研究、比较优势分析等研究手段,形成一套针对区域实况、突出绿色循环、借鉴发展经验、实现发展创新的政策建议。瑞士绿色农业山地成功经验对中国"绿色赶超"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支持。
关键词:
瑞士 绿色循环 山地经济 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贺立龙 姚乐野
四川秦巴山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很大。但长期以来,受限于地理区位封闭、市场化进程缓慢、发展战略不清晰等因素制约,当地宝贵的发展资源陷入沉寂状态,后发优势一直未充分发挥,贫穷落后的整体面貌未得到彻底改变。从秦巴山区资源禀赋的结构性特征出发,抓住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契机,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借鉴罗斯托经济起飞模型,研究提出"一航·一体·两翼·三轮"起飞战略,作为四川秦巴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新战略。
关键词:
矛盾与困境 起飞战略 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尹华强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突出,并呈现出日益拉大的趋势。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该地区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现状,依托重点城镇逐步向山区延伸,达到片区全覆盖;以"互联网+"着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循环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 互联网+ 绿色循环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金燕 赵曦琳 刘本洪 第宝锋 黄成敏
四川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及高耸的地形在四川盆地北部构成了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该区自然资源禀赋充足,有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主的生物资源,盛产银耳、木耳、核桃、杜仲、油橄榄、猕猴桃、苍溪雪梨、野生天麻、野生食用菌等天然有机或绿色食品,并蕴藏丰富的药材资源。对该区域丰富的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从该区生物资源特点、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挑战等方面综合分析了该区发展特色生物资源的潜力;提出了在该区发展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并提出资源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组织协调领导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
生物资源 可持续发展 四川秦巴山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