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77)
2023(6629)
2022(5520)
2021(5237)
2020(4576)
2019(9825)
2018(9723)
2017(18803)
2016(10556)
2015(11278)
2014(11268)
2013(11179)
2012(10439)
2011(9334)
2010(9500)
2009(8570)
2008(8600)
2007(7673)
2006(6556)
2005(5798)
作者
(31115)
(26079)
(25656)
(24640)
(16537)
(12793)
(11743)
(10207)
(9826)
(9269)
(8980)
(8833)
(8336)
(8317)
(8031)
(8017)
(7725)
(7647)
(7573)
(7231)
(6524)
(6407)
(6254)
(5881)
(5848)
(5836)
(5759)
(5632)
(5271)
(5160)
学科
(37672)
经济(37635)
(27920)
管理(27009)
(19248)
企业(19248)
方法(17021)
数学(15083)
数学方法(14928)
(12859)
中国(11754)
地方(11073)
(10812)
(10800)
保险(10707)
(10413)
环境(10358)
(8848)
(8824)
银行(8803)
农业(8675)
(8329)
业经(8093)
(8077)
金融(8076)
生态(6879)
(6791)
财务(6785)
财务管理(6764)
企业财务(6500)
机构
学院(141967)
大学(139259)
(53861)
经济(52575)
管理(52295)
研究(50303)
理学(44625)
理学院(43996)
管理学(43095)
管理学院(42833)
中国(40934)
科学(34591)
(29956)
(29225)
(27697)
(26698)
研究所(24684)
业大(24639)
中心(24150)
农业(23512)
(22596)
财经(21673)
(19688)
(19513)
(18753)
师范(18543)
(18343)
(18080)
北京(17934)
财经大学(16315)
基金
项目(101491)
科学(79531)
基金(73308)
研究(70220)
(65435)
国家(64913)
科学基金(55206)
社会(44168)
(43267)
社会科(41747)
社会科学(41732)
基金项目(39752)
自然(37639)
自然科(36644)
自然科学(36632)
自然科学基金(35944)
(34850)
教育(31102)
资助(29686)
编号(27407)
重点(23707)
(21851)
(21387)
成果(21024)
(20724)
计划(20362)
科研(19878)
课题(19580)
创新(19517)
(18953)
期刊
(58658)
经济(58658)
研究(39510)
中国(29775)
(26772)
学报(26650)
科学(23762)
(20739)
大学(18820)
(18685)
金融(18685)
学学(18261)
农业(17993)
管理(16440)
教育(11594)
资源(10631)
(10238)
技术(10161)
财经(9862)
业经(9844)
(8332)
经济研究(8161)
(7615)
问题(7158)
科技(6908)
业大(6842)
林业(6734)
统计(6665)
(6383)
理论(6285)
共检索到2102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容   干晓宇   李梓杉  
城市的快速扩张增加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和胁迫,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探究生态系统化解风险的韧性强度以及城市面临的生态风险强度,有助于权衡区域资源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以四川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定量评价指标,分析了四川省生态韧性水平和生态风险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识别了研究区“韧性-风险”生态分区。结果表明:(1)动态变化特征方面,2000~2020年间,四川省综合生态韧性水平整体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综合生态风险水平整体趋于稳定,但局部地区则有所恶化;(2)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四川省生态韧性呈现出“东西两端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而生态风险则呈现出“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异特征;(3)结合“韧性-风险”生态分区,可将四川省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合理开发区、保护权衡区和开发权衡区。“韧性-风险”生态分区的构建,可以更精准地通过严守生态红线等管控策略提高研究区生态韧性及降低生态风险,是未来四川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露  
[目的]由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叠加形成的农业景观复杂多样,具有生产、生活、生态3种功能,随着农业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对其进行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四川省为例,从压力—状态—响应3方面构建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确定权重和隶属度大小,对研究区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根据模糊关系评价结果,四川省农业景观生态压力的最大值为0. 111,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生态状态的最大值为0. 139,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生态响应的最大值为0. 091,处于较低风险水平。[结论]四川省农业景观生态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优化,农业景观生态对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未来在农业景观生态方面应保障且降低现有的生态风险等级,确保兼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农业生态功能并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文国  何明雄  潘科  祝其丽  周芸  樊毅  胡启春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对四川省2001—200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01—2009年间四川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率在逐步提高;干旱灾害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影响较大,四川省历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四川省水资源存在严重分布不均的现象,经济较为落后,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的西部高原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经济较为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的东部盆地地区水资源量小,生态盈余较低,在绵阳、遂宁、内江、自贡等地出现生态赤字,水资源利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承红  张佳宝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中,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四川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针对本省生态产业发展现状,以生态经济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建立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体系;建立各类生态产业区并保证其健康发展;防止承接东部地区污染产业转移,提高招商引资环境标准;建立健全生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引进;加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实力度,并积极发展林业接续产业;逐步落实绿色GDP考核指标;进行生态产业区的划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生态文明,强化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杨存建  赵景峰  罗怀良  
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各种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和对各类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敏感性指数和价值变率模型,对各类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对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土地利用以林地和牧草地为主,1996~2006年耕地、未利用土地、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园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1996~2006年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7 214.588×108元上升到2006年的7 305.018×108元,增加9...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玲  边燕燕  
文章通过构建PSR模型建立了四川省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的生态安全状况作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四川省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在经历上升趋势后又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明显;生态安全状态指数和生态安全响应指数都呈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0.396上升到2013年的0.551238,表明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整体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邱凌  罗丹琦  朱文霞  杨渺  王丽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GEP核算从供应者角度核算了生态系统为经济生产和人类福利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包括产品提供、生态调节服务和生态文化服务三个部分,其中产品提供与旅游文化服务具有相对明确的实现途径,但调节服务价值比重大且难以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显性化,因此发挥调节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潜力,建立生态产品供给与生态产业发展需求的联系十分重要。论文通过梳理界定GEP、生态产品概念,开展四川省GEP核算,根据产品提供与旅游文化服务现状、调节服务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及基于生态红线的可开发利用面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评估指标体系,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为生态农业、林业经济、草地经济、绿色城镇以及湿地经济5类,并对全省21个市(州)进行实现模式的适宜性等级划分,从而为地区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绿色城镇经济、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承红  张佳宝  
生态工业是一种现代工业发展模式。本文基于生态工业发展的有关理论,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四川省工业发展的特征以及发展生态工业所面临的问题。在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四川省适合发展生态工业的行业选择,并在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省生态工业发展的思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承红  张克俊  
推进产业生态化和工业生态园区的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状况而言,是十分迫切的任务。生态工业园区所具有的工业链条、循环经济模式、经济外部性以及企业之间的复合共生等生态化发展特征是推动当地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四川省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园区发展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实践上,研究了推动四川省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银兵  王娜  张婷婷  杨华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调控。基于四川省2011—2016年18个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面板数据,建立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进行静态评价,再应用Malmquist指数法动态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从静态来看,研究期内有5个地市实现DEA有效,生态经济效率总体较高,平均值为0.929,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其的抑制作用大致相当;从动态来看,四川省生态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的吻合度较高,大部分地市生态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由技术进步主导。四川省应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平衡,逐步实现全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邱凌  罗丹琦  朱文霞  杨渺  王丽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GEP核算从供应者角度核算了生态系统为经济生产和人类福利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包括产品提供、生态调节服务和生态文化服务三个部分,其中产品提供与旅游文化服务具有相对明确的实现途径,但调节服务价值比重大且难以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显性化,因此发挥调节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潜力,建立生态产品供给与生态产业发展需求的联系十分重要。论文通过梳理界定GEP、生态产品概念,开展四川省GEP核算,根据产品提供与旅游文化服务现状、调节服务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及基于生态红线的可开发利用面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评估指标体系,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为生态农业、林业经济、草地经济、绿色城镇以及湿地经济5类,并对全省21个市(州)进行实现模式的适宜性等级划分,从而为地区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绿色城镇经济、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莉莎  赵先贵  
为研究四川省生态安全现状与趋势,本文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2006年-2010年的生态安全态势做了动态分析与评价,并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对今后5年的生态安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四川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在0.5239 hm~2上下波动,人均生态足迹从2006年的5.7975 hm~2增长到2010年的6.7821 hm~2,生态赤字由5.3234 hm~2增至6.2348 hm~2、生态压力指数在10.4036-12.4466之间波动,生态多样性系数在1.2561-1.3084之间波动,生态协调系数在1.0763-1.0910之间波动,生态安全状态持续为"轻度不安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亚飞  程远贝  周琳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被提出以后,党中央对其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将其进一步纳入"五位一体"建设进程中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四川省自身的实际,四川省的生态农业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但仍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草地沙化退化、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等问题。对此,应着重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投入、抓好示范工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深化综合改革等几个着力点来实现四川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玉坤  白云升  洪舒蔓  
基于新发展阶段的特征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分析了2005—2019年四川省18个地级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同时,构建动力因素模型,分析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2005—2019年,四川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大幅提升,但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成都"一市独大"现象严重,多数城市属于城市化滞后型。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呈现不均衡状态,多数城市处于基本协调阶段,呈由成都向外围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为政府动力和内源动力,对国外循环的依赖度较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爱军  白玮  关婧  
随着城市面临的冲击和压力日益复杂,城市亟需转型发展。增强城市韧性是城市转型和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韧性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之一。以四川德阳市为例,系统介绍了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100RC)的韧性城市定义特性、分析框架、战略编制方法及工具,并在100RC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基础上提出未来韧性城市研究方法亟需本土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