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45)
- 2023(4130)
- 2022(3462)
- 2021(3288)
- 2020(2882)
- 2019(6425)
- 2018(6333)
- 2017(11497)
- 2016(6562)
- 2015(7211)
- 2014(6871)
- 2013(6974)
- 2012(6718)
- 2011(5852)
- 2010(5853)
- 2009(5183)
- 2008(5032)
- 2007(4302)
- 2006(3850)
- 2005(3324)
- 学科
- 济(26474)
- 经济(26458)
- 地方(11944)
- 业(11022)
- 管理(11021)
- 方法(9929)
- 农(9596)
- 数学(9317)
- 数学方法(9190)
- 学(8196)
- 农业(6844)
- 中国(6814)
- 企(6113)
- 企业(6113)
- 地方经济(5242)
- 业经(4947)
- 环境(4936)
- 财(4296)
- 土地(3832)
- 资源(3787)
- 制(3659)
- 生态(3576)
- 城市(3334)
- 税(3278)
- 发(3098)
- 税收(3066)
- 和(3042)
- 收(3018)
- 农业经济(2922)
- 人口(2918)
- 机构
- 大学(85569)
- 学院(85274)
- 研究(36773)
- 济(30718)
- 经济(29813)
- 管理(29491)
- 科学(27220)
- 中国(26292)
- 理学(25311)
- 理学院(24840)
- 管理学(23963)
- 管理学院(23826)
- 农(21319)
- 京(20214)
- 所(20187)
- 研究所(18776)
- 业大(17846)
- 中心(17568)
- 农业(16499)
- 省(16324)
- 江(15288)
- 院(14818)
- 范(14295)
- 师范(14150)
- 财(13203)
- 北京(12619)
- 州(11829)
- 师范大学(11808)
- 研究院(11680)
- 室(11447)
- 基金
- 项目(66926)
- 科学(52133)
- 基金(47872)
- 家(44473)
- 国家(44162)
- 研究(43705)
- 科学基金(36677)
- 省(28922)
- 基金项目(26571)
- 自然(26561)
- 社会(26375)
- 自然科(25893)
- 自然科学(25883)
- 自然科学基金(25355)
- 社会科(24917)
- 社会科学(24909)
- 划(23834)
- 资助(19123)
- 教育(18725)
- 编号(16458)
- 重点(16205)
- 发(15505)
- 计划(14769)
- 科技(13868)
- 部(13524)
- 科研(13522)
- 创(12860)
- 课题(12692)
- 创新(12234)
- 成果(12074)
共检索到131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艳丽 杨家军
【目的】广安市古树名木众多。研究古树名木地理分布特征、树龄与生长环境及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对古树名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标准差椭圆了解古树名木分布特征,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模拟树高、胸围、平均冠幅、海拔和坡度对树龄的回归强度。【结果】①广安市古树名木沿水系、山脉、交通线呈线状分布;政府驻地、红色旅游区向外扩散呈圈层结构;乡村多于城市,平地占主导;正常株多于衰弱株,生长环境适中;高海拔区多于低海拔区,垂直差异明显。②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平均冠幅、胸围、树高是影响树龄的关键因素,坡度对树龄影响较小,海拔与树龄呈负相关关系。③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系数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高0.297,各解释变量与回归变量的系数强度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高度一致,且对300 a以下的古树树龄估算精度较高。【结论】标准差椭圆可定量分析古树名木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准确估算古树树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邱族周 胡希军 钱惠 韦宝婧 廖坤富
【目的】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文物”,是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也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为进一步掌握湖南省新田县的古树资源组成特征,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古树分布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新田县的古树名木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古树名木的空间分布类型,通过核密度分析古树的空间分布密度,分析古树资源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并探究地理因素与古树分布的关系。【结果】新田县共有古树名木2 483株,隶属于39科58属71种,优势种为柏木、樟树、枫香、甜槠、马尾松和青冈栎等,古树资源丰富且极具价值。从古树年龄结构来看,三级古树(100~299 a)占比最大,为87.11%,二级古树(300~499 a)和一级古树(≥500 a)次之,分别占总数的10.79%和2.09%;大于1 000 a的古树为5株银杏和1株红豆杉。从径级结构看,树高主要集中在10~29 m之间,占比为73.66%;古树胸径以1 m以下为主,占比为91.78%;冠幅以10 m以下为主,占比为62.75%。从生长势来看,98.27%的古树为正常株。新田县古树名木在空间上为显著集聚模式,呈现出“散点状与多组团状”并存的状态。从分布密度来看,新田县古树名木有多个密度团集聚分布,其中存在2个高密集区中心,分别位于新圩镇和枧头镇,分布密度达7.20~9.32株/km~2;此外存在4个次密集区,分别位于金盆镇、门楼下瑶族乡西部和大坪塘镇西北部和东部,分布密度达4.54~7.19株/km~2。从新田县各乡镇古树分布数量来看,门楼下瑶族乡古树数量最多其次为枧头镇和新圩镇。古树主要分布于农村区域,占古树名木总数的98.83%,其中耕地类型古树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8.74%,其次为林地、建设用地和草地。新田县地层以泥盆系为主占总面积的70%,其石灰岩钙质土壤为柏木、青冈栎、麻栎等古树树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从生长立地条件和土壤质地分布情况看,新田县古树分布区域以平地及缓坡、紧密红壤质地区为主。【结论】新田县古树资源丰富,其分布特征与人口密度、立地条件、土层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关键词:
新田县 古树名木 资源特征 空间分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 何峰 韩也逸
【目的】为进一步掌握江苏省南京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组成,探索其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南京市的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方法】基于2021—2022年的南京市古树名木的调查资料,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法与点要素核密度分析法等研究了南京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特征、空间格局特征、优势种及其分布特征。【结果】南京市共有古树名木2 094株,其中名木、一级古树和二级古树分别为257、80和1 757株,隶属于49科87属142种,且达20株以上的优势古树名木树种有16种。树龄高于1 000 a的一级古树共有14株,而小于1 000 a并高于500 a的一级古树共有24株,有70.06%的古树名木分布于玄武区的中山陵景区。南京市古树名木共有56.16%生长状况旺盛,生长状况一般的古树名木占比41.36%,且以柏科与松科为主。南京市古树名木空间分布特征属于空间聚集型,不同辖区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且中部区域具有最高的空间聚集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古树名木的占比排序为居民点及建设用地>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其他用地,分布于林地区域的古树名木总量占比为44.75%,仅有4.11%位于耕地区域。【结论】总体来看,南京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其数量和种类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经纬度和海拔等因素均对古树名木的空间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
关键词:
古树名木 南京市 资源现状 空间布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傲雪 曲晨晖 牟村 刘帅 廖小雯 贺勇 吴磊
【目的】湖南省沅水流域古树名木众多,研究其资源特征可为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分析与GIS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沅水流域古树名木资源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古树名木分布与地形、水文、传统村落3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沅水流域共有古树名木92 544株,隶属于67科173属428种,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枫香树的数量最多。其中一级古树占比3.12%,二级古树占比11.14%,三级古树占比85.54%。从生长势来看,93.28%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良好。从生长位置来看,52.84%的古树名木生长在乡村街道,45.79%的古树名木生长在远郊野外,城区、风景名胜古迹区及历史文化街区中古树名木数量较少,占比为1.37%。一、二级古树中衰弱和濒危株的比例相对三级古树较高。风景名胜古迹区中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最好,衰弱及濒危株占比最少,为2.70%。历史文化街区中衰弱及濒危株占比最多,为17.95%。乡村街道衰弱及濒危株占比仅次于历史文化街区,为7.85%。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古树名木呈明显集聚型分布,分布主趋势方向为“西北-东南”向,在保靖县西北部、保靖县与吉首市交界地带、辰溪县东南部、新晃县与芷江县交界地带以及通道县西部形成了5个高密度分布区。从古树名木空间分布与不同因素的关系来看,海拔为300~599 m、坡度为5°~14°时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和种类最多,南、东南坡向及中部坡位分布数量最多,西北、东南坡向及下部坡位分布的种类最多。古树名木数量分布与到河流的最近距离关系呈现极性负相关,且和传统村落的分布密集区有明显的重叠关系。【结论】沅水流域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其分布与地形、水文及传统村落等因素有关,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古树名木进行更科学的保护和利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志红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提升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实现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战略举措。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公平发展权为核心。四川作为西部后发省份,人口流动是其城镇化的重要因素。针对新时期四川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实,四川基于人口空间分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包括:从城市管理的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的转移、"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迈进、合理增设市辖区并谨慎设置远离城市中心区的飞地型市辖区、城乡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等。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路径 城乡形态 劳动力回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涤非 王明玉 司莉青 赵凤君 李威 李伟克 舒立福
【目的】研究四川省雷击火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影响雷击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四川省雷击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以四川省2001—2021年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省雷击火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雷击火的空间分布状况与格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SPSS统计软件等工具,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林地资源数据等进行处理,分析了地形、气象、植被等因素对四川省雷击火的影响。【结果】2001—2021年四川省共发生雷击火72起,多发生于3—6月,其中4月是集中高发期;主要发生时段为14:00—18:00,其中15:00—16:00是雷击火最易发生的时间段。雷击火主要集中在川西南的凉山州、攀枝花市以及川西的甘孜州,尤以雅砻江流域最为集中。降水量、相对湿度是影响四川省雷击火发生次数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风速影响不显著。除气象因子外,雷击火受地形、植被类型影响明显,雷击火主要发生在海拔2 500~4 000 m范围内、坡度26°~45°之间、以及半阳坡或半阴坡。最易发生雷击火的林分类型是高山松林,其次为云南松林。【结论】四川省雷击火在月、日2个时间尺度下分布规律明显,多发生于夏季的下午时段;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主要聚集在甘孜州、凉山州,尤其是雅砻江中下游区域;雷击火发生受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影响显著,且在特定地形条件和植被类型中具有易发性。
关键词:
四川 雷击火 时空分布 森林火灾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存建 吴贵蜀 倪静 程武学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居民地分布特征知识的发现对于优化居民地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四川省居民地、DEM、坡度、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温度等空间数据库,提出了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居民地分布特征知识发现的技术方法,发现了四川省居民地分布的高程、坡度、降雨和温度等特征知识。76.11%的居民地,分布在海拔在588m以下;80%的居民地分布在坡度1.4℃以下;97.6%的居民地分布在降雨量在778mm以上,96%的居民地分布在年平均温度在10.8℃以上。居民地分布面积随坡度的增加而呈指数式下降,其拐点在2度左右。居
关键词:
居民地 空间数据库 知识发现 分布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月玲 郑淑颖管东生 王丽萍
本文根据树种特性、维量特征、结构、状态、位置及特殊特征六个项目对广州城市古树名木的现状进行了评价 ,为广州开展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广州城市 古树名木 评价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懿祥 戴文圣 白尚斌 江峰 金祖达
从弥补古树名木调查方法的缺陷入手,通过在传统调查方法中引入全站仪、GPS等精密仪器和交叉定年技术,对调查方法的改进原理进行了探讨。比较和讨论2种调查方法,结果表明新的调查方法提高了树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关键数据的精度,并增加了地理坐标数据和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图3参18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碧云 修新田 兰思仁
从物质文化价值和非物质文化价值的角度,建立了古树名木文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将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分为物质自身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生态价值。运用基本价值×调整系数之和的公式法计算了物质自身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基于人们的支付意愿评估社会生态价值。最后,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千年古榕为例评估其文化价值,得出其文化价值的评估值为1.901亿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泓伯 陈政
【目的】古树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变迁,与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涵养密切相关。为更有效地推进湖南省常宁市的古树资源保护工作,对常宁市的古树资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以常宁市古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研究数据,结合常宁市古树名木信息最新纠偏数据,对常宁市古树名木资源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生境与生长状况特征以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常宁市现有古树共489株,隶属于27科43属62种,主要以樟科、壳斗科、大戟科为优势科,以樟属、秋枫属、枫香树属为优势属,以樟树、枫香树、重阳木为优势种,常宁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古树年龄结构来看,常宁市三级古树占比最大,为386株(占总数的78.94%),二级古树和一级古树次之,分别为73株(占总数的14.93%)和30株(占总数的6.13%);古树的树龄总体偏小,其中最大的树龄为815 a。从径级结构来看,常宁市古树的平均胸径为95.86 cm,平均树高为16.92 m,平均冠幅为11.67 m。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常宁市古树中分布于平坡、缓坡和斜坡的分别有306、131和21株;生长在红壤、黄壤和紫色土的分别有103、310和76株;有378株分布于海拔0~200 m,有65株分布于海拔201~400 m,有30株分布于海拔401~600 m,有16株分布于海拔601~800 m;生长于城区、乡村街道和远郊野外的分别有8、133和348株。从常宁市各乡镇古树分布数量来看,西岭镇、塔山乡和庙前镇是拥有古树数量最多的乡镇。从生长状况来看,生长势为正常株的古树共有472株,衰弱株的古树共有14株,濒危株的古树共有3株。【结论】通过对常宁市古树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掌握了常宁市古树资源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其分布特征与坡度、土壤、海拔、人口密度有关,为提高古树资源保护工作效率提供了条件和依据。
关键词:
常宁市 古树资源 特征 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韩会然 李伟 宋金平
应用统计分析与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对2005—2012年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分布的现状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四川省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较大。人口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的丘陵和平原县区;川西北和攀西经济区的少数民族县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皆较低;人口和经济的分布具有一致性。2四川省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为川西北经济区,其他主要集中在成都周边及几个地级市市区(或州首府)。人口密度变化的结论与人口数量变化结论具有一致性。3全局Moran指数不断减小,说明四川省的常住人口总体呈现分散趋势。局部Moran指数揭示了高—高类型区主要分布于成都周边和四川省东部川渝交界处,且逐渐从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向重庆方向不断延伸;低—低类型区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经济区,且变化不大。
关键词:
人口 时空演化 空间自相关 四川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华强 李镜 杨柳 谢士娟 王敬东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探索了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分布特征,发现:(1)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对政府具有选择偏好,公司对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没有明显偏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对农村创新创业体系具有偏好;(2)贫困地区对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具有偏好,而非贫困地区对农村创新创业体系具有偏好;(3)非贫困地区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优于贫困地区,一般贫困地区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优于深度贫困地区;(4)贫困地区搞创新创业可能并非急需,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可能更为重要;(5)农村创新创业体系支撑了农业经济增长,而农村技术服务体系还没有转化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动能;(6)政府在贫困地区有意图布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会提升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在农村技术服务能力很弱的贫困地区还会同步提升农村创新创业能力。对此,建议要充分认识贫困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分类建设。
关键词:
贫困 农村 科技 服务体系 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明田 蔡元刚 张玉芳 黄晚华 刘琰琰 马均
本文收集四川省156个气象站51年(1961-2011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等要素,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季为时间尺度,研究四川省干旱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近51年干旱强度和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四川省年尺度干旱频率和强度均呈西高东低的带状分布。高发区主要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盆中及盆南局部,高发区的干旱强度以中旱以上为主;少发区主要在达州、泸州、宜宾等地和乐山-眉山-雅安一带,少发区的干旱强度以轻旱为主。年际变化趋势上,干旱强度有所减弱,但最近10年明显增强,且干旱范围扩大。2从季尺度看:冬旱频率最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许宗林 苟曦 李昆 叶德宪
四川省测土配方施肥18个县的3183个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土壤总体养分水平中等,土壤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钼普遍缺乏。其中有机质(21.4 g/kg)、全氮(1.39 g/kg)、碱解氮(144 mg/kg)、有效磷(15.1 mg/kg)、速效钾(71 mg/kg),有效铜(2.81 mg/kg)、有效锌(1.41 mg/kg)、有效铁(82.1 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比,均有上升趋势。1985~2003年19年间,15个国家级监测点的资料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明显高于旱地,旱地增加不显著;土壤碱解氮略有上升,但旱地土壤的氮素盈余率过高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有效...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动态变化 养分盈亏 四川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