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7)
2023(1721)
2022(1507)
2021(1479)
2020(1352)
2019(2955)
2018(2961)
2017(4931)
2016(3361)
2015(3555)
2014(3428)
2013(3613)
2012(3628)
2011(3205)
2010(3237)
2009(2904)
2008(2809)
2007(2379)
2006(2050)
2005(1716)
作者
(13624)
(11745)
(11437)
(10704)
(7448)
(5875)
(5149)
(4677)
(4467)
(4289)
(4016)
(3932)
(3903)
(3870)
(3831)
(3674)
(3463)
(3454)
(3420)
(3312)
(3282)
(2991)
(2906)
(2734)
(2696)
(2642)
(2626)
(2551)
(2549)
(2538)
学科
(9956)
经济(9950)
地方(6374)
(5843)
(5037)
(4526)
农业(4242)
管理(3360)
方法(3321)
数学(3099)
数学方法(3067)
(2884)
地方经济(2688)
(2621)
虫害(2327)
业经(2262)
环境(2176)
病虫(2145)
病虫害(2145)
中国(2060)
(1880)
(1867)
及其(1819)
农业经济(1768)
生物(1726)
防治(1716)
(1711)
土地(1648)
小麦(1618)
(1595)
机构
学院(44964)
大学(43478)
(24854)
研究(21731)
农业(20037)
科学(19579)
业大(16827)
(14489)
(14449)
研究所(13660)
农业大学(13448)
中国(12702)
(11571)
经济(11116)
管理(10998)
(10582)
(10297)
实验(9973)
实验室(9688)
理学(9580)
中心(9505)
(9395)
理学院(9344)
重点(9154)
(8968)
管理学(8884)
科学院(8848)
管理学院(8840)
技术(7930)
(7211)
基金
项目(37053)
科学(25880)
(24205)
国家(23999)
基金(23834)
(20921)
研究(19418)
科学基金(18039)
(15005)
自然(14981)
自然科(14558)
自然科学(14539)
自然科学基金(14239)
基金项目(13199)
科技(12304)
计划(11455)
(10978)
资助(9784)
重点(9382)
社会(9351)
(9228)
社会科(8685)
社会科学(8677)
(8427)
专项(8386)
教育(8282)
科研(7791)
(7671)
农业(7500)
创新(7369)
期刊
(24199)
学报(20899)
农业(15979)
(14647)
经济(14647)
科学(14320)
大学(13051)
学学(12885)
中国(12428)
(8816)
研究(8059)
业大(7397)
农业大学(6407)
林业(5507)
中国农业(5142)
(4901)
自然(4239)
科技(3964)
自然科(3706)
自然科学(3706)
资源(3475)
农林(3196)
(3196)
业经(3111)
科技大(3072)
科技大学(3072)
西南(3002)
农学(2991)
华北(2991)
管理(2849)
共检索到67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黎青   魏真真   王毛   雷应华   Gongjun Shi   郭静微  
【目的】对四川省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黄斑叶枯病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分析其致病基因组成情况,探究其致病菌的致病力,明确其生理小种类型,为小麦黄斑叶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21—2022年在四川主要小麦产区采集小麦叶枯病样本,经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分析,内部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致病基因(Ptr ToxA 、ToxB 和 ToxC)扩增和小麦黄斑叶枯病鉴定系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在小麦叶枯病样本中共分离并鉴定出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菌株,均为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其在所有分离得到的小麦叶枯病病原菌中所占比例较小。对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菌落和分生孢子进行形态学观察,未发现显著差异,符合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标准。进一步对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进行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个菌株与参考基因组(ID:AM887509)的ITS序列相似性达到100%。对致病基因Ptr ToxA、ToxB、ToxC进行扩增,3个菌株在ToxA和ToxB基因的位点上均未扩增出任何片段,但在ToxC基因位点上均成功扩增出约500 bp的条带。病原菌致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得到的菌株在Prosper和6B365品种上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引起大面积叶片黄化,而在Glenlea和6B662品种上则未出现明显的叶片坏死或黄化症状。在四川省主要小麦产区收集到的小麦黄斑叶枯病致病菌为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生理小种3。【结论】本研究系国内首次针对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不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报道,将为我国在小麦黄斑叶枯病的防治上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旭  夏先全  姚革  顾勇  杜卫民  
烟草青枯病是四川烟草上的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川东南海拔1000 m以下的烤烟区,7~8月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病害严重,干旱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对四川各地烟草青枯病的19个分离菌进行了形态、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鉴定出两种生化型,即生化型III、IV。生化型III占73.7%。各生化型的分布不受地理条件限制。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各地的分离菌均为生理小种1号。烤烟品种云97、云98、RG11和RG17较抗病,红大、云85、云87较感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欢   韩帅   范中菡   陈庆华   胡容平   李洪浩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纯化得到的叶斑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丹参健康叶片上,测定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并观察形态特征;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以及ACT(肌动蛋白)、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对叶斑病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用杀菌剂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结果】结合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250g/L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80%乙蒜素乳油EC_(50)值相对最低,为19.18μg/mL,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结论】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80%乙蒜素乳油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本研究为丹参叶斑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家秀  李晓  李云鹤  何文凤  刘述英  涂建华  林永寿  罗怀海  
本文论述了1990~1994年,四川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异动态。5年来从全省小麦主产区和小麦条锈病常发区的91个县(市),从75个小麦品种(系)和200余个杂交后代材料上收集2018份夏孢子标样,鉴定和重复鉴定了503份标样。鉴定出主要生理小种有条中17号、19号、25号、29号、30号和31号等11个;生理类型有洛10Ⅱ—Ⅴ、洛13Ⅱ—Ⅻ、88-1、88—2等20个;变异类型10个。新发现的条中30和31号,将直接影响我省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变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以勤  刘以东  陆家云  
小麦生长后期从江苏省各地采集小麦叶斑病病叶标本420份,分离到580个菌株,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lana(Sacc)Shoem〕、链格孢〔Ahernaria alternala(Fr)Keissler〕、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Link〕依次各占43%、46%及10%,偶尔分离到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rechsiera teresSacc.〕Shoem〕和双色平脐蠕孢〔B.bicolor(Mitra)Shoem〕,二者合计仅占1%。从小麦的黑胚、黑尾种子分离到229个菌株,其中链格孢、麦根腐平脐蠕孢、黑附球菌、双色平脐蠕孢、大麦网斑内脐蠕孢、...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喻璋  李大伟  朱明德  马奇祥  张忠山  刘红彦  
1987~1990年在河南省洛宁等13个县、市调查40余个品种(系)小麦的病害情况表明,除锈病和白粉病引起小麦叶片枯黄外,尚有12种由真菌病原引起的叶枯病.其中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根腐叶枯病和针孢叶枯病等为害较重,平均发病率在40%以上;交孢叶枯病和芽孢叶枯病发生最为普遍;球孢叶枯病、球黑孢叶枯病和匐柄孢叶枯病出现较少.在这12种真菌病原中,黄斑叶枯菌等10种为河南省新纪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雪瑞  胡梦琼  王旭  赵志慧  代汉萍  傅俊范  李天来  
在江西蓝莓产区的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一种由镰孢菌侵染的叶部新病害,主要引起叶片枯萎,进行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将为病原学及该病害综合防控提供前期基础。病原菌的分离采用二步分离法,组织分离之后采取单孢分离。致病菌的确定依据柯赫氏法则。病原菌的鉴定方法依靠表型特征鉴定,同时辅助ITS和TEF-1α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引致江西地区蓝莓叶枯病的致病菌为JX03AA,经表型鉴定与分子鉴定表明该病菌为亚细亚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江西地区发生的蓝莓叶枯病由亚细亚镰孢菌侵染所致,蓝莓是亚细亚镰孢菌的新记录寄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涂建华  李媛  廖华明  徐兴全  陈斌  
经大量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四川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有三种情况:一是川西北盆缘完全越夏区, 初侵染源为当地越夏的子囊壳和紧邻高原春麦上的分生孢子及山区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 二是川南部分越夏区, 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主要来自800m 海拔以上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三是盆地中部非越夏区,初侵染源完全依赖盆地周缘秋苗上的分生孢子。2. 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和西北偏北气流是盆周缘菌源向盆地内扩散的重要途径。3. 四川白粉病流行激增期均在3 月中旬~4 月下旬。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王广达   宋益民   程玉静  
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_2SO_4、NH_4Cl、蛋白胨和NH_2CH_2COOH等量替代Czapek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绍斌  苏济钰  樊改丽  阮志平  张华峰  胡艳萍  贾悦  梁欣妤  王宗华  胡红莉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内的酒瓶椰子频发叶枯病,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降低了酒瓶椰子的观赏价值。从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收集了12份感病的酒瓶椰子叶片样品,通过分离和纯化,得到5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菌株。结合其形态特征和基于3个基因(ITS、TUB2和TEF1)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这5个菌株被鉴定为Neopestalotiopsis cubana、Pestalotiopsis diploclisiae、P. humicola、P. neolitseae和Pseudopestalotiopsis theae。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显示,N. cubana、P. diploclisiae、P. humicola和Ps. theae可以引起酒瓶椰子的叶片发病,而P. neolitseae不能侵染酒瓶椰子的叶片,表明N. cubana、P. diploclisiae、P. humicola和Ps. theae是引起酒瓶椰子叶枯病的病原菌。这是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和假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在酒瓶椰子上的首次报道。其中,N. cubana为我国首次发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许恬   黄大明   李蓉   黄怡婷   李杏蔚   张磊   覃茜  
【目的】明确造成南宁植物园青秀山苏铁园内苏铁叶片干枯的病因,研究防治手段,为有效保护苏铁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不同发病苏铁植株上的枯萎叶片样本113个,使用平板培养及稀释分离法将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柯赫氏法则测定分离菌株致病力,依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手段对所获得分离株进行物种鉴定,选取代森锰锌、啶氧菌酯、苯甲·丙环唑、苯甲·嘧菌酯、氟菌·肟菌酯、氯氟醚·吡唑酯和百菌清等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通过对枯萎组织的微生物分离纯化,共获得72株分离菌株,经ITS序列分析发现分别来自炭疽菌属、镰刀菌属、链格孢菌属、拟盘多毛孢属、叶点霉属、黑孢霉属、枝孢菌属、球毛壳菌属、炭团菌属、炭角菌属、葡萄座腔菌属、曲霉属及小新壳梭孢属等13个不同属。对其中的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镰刀菌属的GX2210菌株经针刺接种到苏铁羽片会产生枯萎病斑;进一步采用CaM、bTUB、RPB2和TEF1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药效试验显示,代森锰锌是抑制该菌株的最有效药物,抑制中量(ID_(50))为0.3577 mg/L。【结论】造成南宁植物园苏铁叶枯病的病原菌为变红镰孢菌。代森锰锌对变红镰孢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考虑用于苏铁叶枯病防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王广达   宋益民   程玉静  
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_2SO_4、NH_4Cl、蛋白胨和NH_2CH_2COOH等量替代Czapek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吴耀军  邓艳  黄乃秀  
2013年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利周乡油茶苗圃岑软23号油茶苗出现严重的叶枯病。对叶枯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岑软23号油茶苗叶枯病的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heAe(SAwADA)STeyAerT。这是广西对油茶叶枯病的首次报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洪亮  彭陈  王俊伟  袁艺  郭士伟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kb和570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键  王娜  刘志达  包婷婷  张之为  云晓鹏  石必显  张恒  陈贵红  陈燕芳  赵君  
为了获得向日葵列当生防菌株,以田间采集的具有褐色枯斑的列当植株为样本,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河北和新疆共11个不同地点的29份列当枯斑病的样本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北屯农十师183团和188团地块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海子村地块中采集的病样上分离得到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五原县葵博园和临河区永利村的病样中分离得到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合成村和西圪旦村及化德县105省道边地块中样本中鉴定出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采集的样本中只分离得到尖孢镰刀菌;河北张家口市康保县的样本中只分离得到轮枝镰刀菌。上述分离得到的菌株在向日葵列当上回接后都能够致病的结果预示,镰刀属的真菌是引起向日葵列当枯斑病的病原菌,但尖孢镰刀菌是引起列当枯斑病的优势致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分离获得的镰刀菌均能够侵染向日葵和列当,但其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离寄主上的致病力强于其他寄主的特点。基于致病力分化的结果,筛选出3株具有生防潜力的尖孢镰刀菌菌株GHC 1-2、XXZ-9和HD 1-1用于防控列当对向日葵的寄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