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50)
- 2023(10523)
- 2022(9426)
- 2021(8854)
- 2020(7495)
- 2019(17249)
- 2018(17409)
- 2017(33313)
- 2016(18283)
- 2015(20537)
- 2014(20349)
- 2013(20257)
- 2012(18550)
- 2011(16461)
- 2010(16198)
- 2009(14544)
- 2008(13920)
- 2007(11706)
- 2006(10130)
- 2005(8543)
- 学科
- 济(69829)
- 经济(69752)
- 管理(48391)
- 业(46554)
- 企(37780)
- 企业(37780)
- 方法(33167)
- 数学(28824)
- 数学方法(28495)
- 农(20196)
- 中国(18394)
- 学(17969)
- 地方(17526)
- 财(15863)
- 业经(15617)
- 农业(13870)
- 环境(11762)
- 和(11742)
- 理论(11474)
- 贸(11330)
- 贸易(11322)
- 制(10949)
- 技术(10935)
- 易(10919)
- 务(9922)
- 财务(9864)
- 财务管理(9850)
- 划(9709)
- 教育(9440)
- 企业财务(9342)
- 机构
- 大学(252299)
- 学院(250145)
- 管理(102833)
- 济(93995)
- 经济(91764)
- 理学(90269)
- 理学院(89213)
- 管理学(87520)
- 管理学院(87096)
- 研究(85010)
- 中国(60501)
- 科学(56543)
- 京(53698)
- 所(43199)
- 农(42907)
- 业大(40918)
- 财(40838)
- 研究所(39983)
- 中心(38580)
- 江(35804)
- 范(35190)
- 师范(34885)
- 农业(33624)
- 北京(33553)
- 财经(33506)
- 院(31099)
- 经(30540)
- 州(29248)
- 师范大学(28571)
- 经济学(26595)
- 基金
- 项目(183327)
- 科学(144065)
- 基金(132667)
- 研究(131850)
- 家(116408)
- 国家(115482)
- 科学基金(99200)
- 社会(80975)
- 社会科(76557)
- 社会科学(76534)
- 省(73587)
- 基金项目(72431)
- 自然(67150)
- 自然科(65543)
- 自然科学(65528)
- 自然科学基金(64323)
- 划(61198)
- 教育(59582)
- 编号(54215)
- 资助(53797)
- 成果(42741)
- 重点(41218)
- 部(39533)
- 发(39234)
- 创(37807)
- 课题(36865)
- 科研(35534)
- 创新(35252)
- 计划(34000)
- 大学(33352)
共检索到351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韩会然 李伟 宋金平
应用统计分析与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对2005—2012年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分布的现状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四川省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较大。人口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的丘陵和平原县区;川西北和攀西经济区的少数民族县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皆较低;人口和经济的分布具有一致性。2四川省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为川西北经济区,其他主要集中在成都周边及几个地级市市区(或州首府)。人口密度变化的结论与人口数量变化结论具有一致性。3全局Moran指数不断减小,说明四川省的常住人口总体呈现分散趋势。局部Moran指数揭示了高—高类型区主要分布于成都周边和四川省东部川渝交界处,且逐渐从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向重庆方向不断延伸;低—低类型区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经济区,且变化不大。
关键词:
人口 时空演化 空间自相关 四川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凤 白斌飞
本文运用四川省21个地市州2010年的统计数据,考察人口分布与产业发展的空间关系。研究发现,四川省人口分布和产业发展呈现"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特征,二者有着紧密的空间关联;区域人口分布对区域各产业发展都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区域各产业发展对人口分布也有着明显的人口聚集效应。最后指出,政府必须根据各地州自然及社会条件进行产业布局和规划,实现区域产业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涤非 王明玉 司莉青 赵凤君 李威 李伟克 舒立福
【目的】研究四川省雷击火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影响雷击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四川省雷击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以四川省2001—2021年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省雷击火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雷击火的空间分布状况与格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SPSS统计软件等工具,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林地资源数据等进行处理,分析了地形、气象、植被等因素对四川省雷击火的影响。【结果】2001—2021年四川省共发生雷击火72起,多发生于3—6月,其中4月是集中高发期;主要发生时段为14:00—18:00,其中15:00—16:00是雷击火最易发生的时间段。雷击火主要集中在川西南的凉山州、攀枝花市以及川西的甘孜州,尤以雅砻江流域最为集中。降水量、相对湿度是影响四川省雷击火发生次数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风速影响不显著。除气象因子外,雷击火受地形、植被类型影响明显,雷击火主要发生在海拔2 500~4 000 m范围内、坡度26°~45°之间、以及半阳坡或半阴坡。最易发生雷击火的林分类型是高山松林,其次为云南松林。【结论】四川省雷击火在月、日2个时间尺度下分布规律明显,多发生于夏季的下午时段;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主要聚集在甘孜州、凉山州,尤其是雅砻江中下游区域;雷击火发生受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影响显著,且在特定地形条件和植被类型中具有易发性。
关键词:
四川 雷击火 时空分布 森林火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顺宝 李泽辉
通过对四川省158个市县中人口密度小于1000人/km2的151个市县的人口密度与各种土地利用指数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密度与各种土地利用指数的多元线性相关系数为0.93,人口密度的对数与各种土地利用指数的多元线性相关系数为0.96。根据这一关系对四川省1999年的市县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用罗江县的实际乡镇人口数据对空间化结果进行检验。结果为通过空间化得到的各乡镇的人口数与各乡镇的实际人口数的相关系数为0.91,平均误差为16.5%。
关键词:
人口分布 土地利用 人口数据 空间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存建 吴贵蜀 倪静 程武学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居民地分布特征知识的发现对于优化居民地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四川省居民地、DEM、坡度、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温度等空间数据库,提出了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居民地分布特征知识发现的技术方法,发现了四川省居民地分布的高程、坡度、降雨和温度等特征知识。76.11%的居民地,分布在海拔在588m以下;80%的居民地分布在坡度1.4℃以下;97.6%的居民地分布在降雨量在778mm以上,96%的居民地分布在年平均温度在10.8℃以上。居民地分布面积随坡度的增加而呈指数式下降,其拐点在2度左右。居
关键词:
居民地 空间数据库 知识发现 分布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明田 蔡元刚 张玉芳 黄晚华 刘琰琰 马均
本文收集四川省156个气象站51年(1961-2011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等要素,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季为时间尺度,研究四川省干旱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近51年干旱强度和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四川省年尺度干旱频率和强度均呈西高东低的带状分布。高发区主要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盆中及盆南局部,高发区的干旱强度以中旱以上为主;少发区主要在达州、泸州、宜宾等地和乐山-眉山-雅安一带,少发区的干旱强度以轻旱为主。年际变化趋势上,干旱强度有所减弱,但最近10年明显增强,且干旱范围扩大。2从季尺度看:冬旱频率最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国良 游勇 李海燕
论文以四川省为例,借用分形理论中的网格维测算方法分析旅游景区(点)系统的空间分形特征,用位序-规模双对数拟合方法研究旅游流的规模分布规律,得到以下结论:①旅游景区(点)系统分形是演化的分形,分形结构是逐步进化而来的。1980年以前,四川省旅游景区(点)的空间分布尚未发育分形结构,直至1990年,分形结构才逐渐形成;②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的分形发育与旅游流流量规模分布的分形演化在总体趋势上是一致的,但具体过程有不同步性;③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的分形发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平台,但并不意味着旅游流的规模分布就一定会发育成理想的分形结构,还需要对相关要素进行调控,才能使旅游流的规模分布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志红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提升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实现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战略举措。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公平发展权为核心。四川作为西部后发省份,人口流动是其城镇化的重要因素。针对新时期四川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实,四川基于人口空间分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包括:从城市管理的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的转移、"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迈进、合理增设市辖区并谨慎设置远离城市中心区的飞地型市辖区、城乡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等。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路径 城乡形态 劳动力回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卢奕亨 田云 周丽丽
[目的]推动农业碳减排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方法]基于三大类碳源测算2005—2020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进一步分析其时空特征与动态演变趋势,理清地区差异;构建面板Tobit模型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诠释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结果]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时间演变轨迹可大致归为“波动下降、持续上升、快速下降、回升”等四个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各市州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川西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川东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现递减态势,空间差异缩小,但各自存在一定区别;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碳排放呈“倒U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水平、城镇化水平、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碳排放均具有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出负向影响;相较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程度更大,其中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依次居于前四,其解释力合计达到了80.03%。[结论]研究四川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影响各市州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相关结论能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碳减排规划和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永敢 李玉义 逄焕成 王龙昌 任天志
文章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模型,对1990~2008年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的耕地压力进行了测算,并对压力等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的耕地压力时空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0~1994年耕地压力指数缓慢上升,1995~1999年耕地压力指数持续下降,2000~2008年耕地压力指数波浪式上升;各市(州)间差异显著,除宜宾市和凉山州外,压力指数都在增加;多数市(州)压力等级处于明显区,耕地压力较大;耕地压力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较快、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低的地区。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障四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楚雄 李民 宾津佑
基于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人口分布指数等,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探究湖南省1982—2010年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2年以来,湖南省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并以高值区为核心圈层梯级递减,高值区范围扩大,中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2)在人口增速总体趋缓的背景下,同一时期人口密度低、中、高值区人口增长速度依次递增,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3)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热点区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华强 李镜 杨柳 谢士娟 王敬东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探索了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分布特征,发现:(1)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对政府具有选择偏好,公司对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没有明显偏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对农村创新创业体系具有偏好;(2)贫困地区对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具有偏好,而非贫困地区对农村创新创业体系具有偏好;(3)非贫困地区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优于贫困地区,一般贫困地区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优于深度贫困地区;(4)贫困地区搞创新创业可能并非急需,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可能更为重要;(5)农村创新创业体系支撑了农业经济增长,而农村技术服务体系还没有转化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动能;(6)政府在贫困地区有意图布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会提升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在农村技术服务能力很弱的贫困地区还会同步提升农村创新创业能力。对此,建议要充分认识贫困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分类建设。
关键词:
贫困 农村 科技 服务体系 特征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艳丽 杨家军
【目的】广安市古树名木众多。研究古树名木地理分布特征、树龄与生长环境及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对古树名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标准差椭圆了解古树名木分布特征,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模拟树高、胸围、平均冠幅、海拔和坡度对树龄的回归强度。【结果】①广安市古树名木沿水系、山脉、交通线呈线状分布;政府驻地、红色旅游区向外扩散呈圈层结构;乡村多于城市,平地占主导;正常株多于衰弱株,生长环境适中;高海拔区多于低海拔区,垂直差异明显。②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平均冠幅、胸围、树高是影响树龄的关键因素,坡度对树龄影响较小,海拔与树龄呈负相关关系。③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系数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高0.297,各解释变量与回归变量的系数强度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高度一致,且对300 a以下的古树树龄估算精度较高。【结论】标准差椭圆可定量分析古树名木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准确估算古树树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许宗林 苟曦 李昆 叶德宪
四川省测土配方施肥18个县的3183个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土壤总体养分水平中等,土壤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钼普遍缺乏。其中有机质(21.4 g/kg)、全氮(1.39 g/kg)、碱解氮(144 mg/kg)、有效磷(15.1 mg/kg)、速效钾(71 mg/kg),有效铜(2.81 mg/kg)、有效锌(1.41 mg/kg)、有效铁(82.1 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比,均有上升趋势。1985~2003年19年间,15个国家级监测点的资料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明显高于旱地,旱地增加不显著;土壤碱解氮略有上升,但旱地土壤的氮素盈余率过高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有效...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动态变化 养分盈亏 四川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飞 张平宇
采用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具有各地市人口总量差异较大、人口密度呈西高东低态势、市县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人口沿交通轴线集中分布、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等现状特征;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变化具有各地市人口增幅差异明显、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趋势、人口重心逐渐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趋同趋势不断增强等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