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27)
2023(13420)
2022(11334)
2021(10365)
2020(8891)
2019(20827)
2018(20540)
2017(40225)
2016(21748)
2015(24324)
2014(24261)
2013(24080)
2012(22426)
2011(19943)
2010(19743)
2009(18120)
2008(17718)
2007(15667)
2006(13503)
2005(11829)
作者
(61720)
(52015)
(51680)
(49401)
(33029)
(24909)
(23770)
(20302)
(19752)
(18506)
(17575)
(17460)
(16376)
(16334)
(16101)
(15974)
(15730)
(15342)
(14916)
(14912)
(12709)
(12638)
(12622)
(11899)
(11754)
(11628)
(11488)
(11277)
(10481)
(10336)
学科
(98745)
经济(98653)
管理(60180)
(57933)
(45992)
企业(45992)
方法(45755)
数学(40952)
数学方法(40469)
(25740)
中国(25332)
地方(23277)
(22927)
业经(20444)
(18747)
农业(17411)
(15915)
贸易(15907)
环境(15466)
(15333)
(15209)
(14080)
财务(14036)
财务管理(13999)
技术(13980)
产业(13529)
(13467)
企业财务(13239)
理论(12927)
(12572)
机构
学院(305063)
大学(304539)
(129575)
经济(126982)
管理(120953)
理学(104791)
理学院(103634)
管理学(101758)
研究(101488)
管理学院(101169)
中国(75214)
(64216)
科学(62675)
(57059)
(50939)
(50040)
中心(48746)
业大(46514)
财经(45973)
(45640)
研究所(45597)
(41746)
经济学(40523)
农业(39897)
北京(39668)
(38754)
师范(38356)
(38172)
(36943)
经济学院(36867)
基金
项目(211681)
科学(167402)
基金(154844)
研究(151128)
(135163)
国家(134106)
科学基金(116143)
社会(97727)
社会科(92951)
社会科学(92923)
(83236)
基金项目(82588)
自然(75913)
自然科(74206)
自然科学(74185)
自然科学基金(72831)
(69841)
教育(68456)
资助(63417)
编号(60130)
重点(47779)
成果(47088)
(46674)
(46343)
(44120)
创新(41304)
国家社会(41009)
科研(40968)
课题(40765)
教育部(39707)
期刊
(136367)
经济(136367)
研究(84671)
中国(55026)
学报(46975)
(45042)
(44885)
科学(43760)
管理(42566)
大学(35341)
学学(33479)
农业(30181)
技术(27934)
(25064)
金融(25064)
教育(25036)
业经(22485)
财经(22210)
经济研究(21928)
问题(20257)
(19222)
统计(17526)
(16845)
技术经济(16155)
(15874)
图书(14527)
理论(14381)
决策(14374)
资源(14343)
(14119)
共检索到442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丰晓旭  朱春辉  岳鸿飞  
本文以产业绿色增长为视角,基于熵值法和SBM-DDF方法分别测算了2009—2014年四川省产业绿色发展指数和2005—2014年全省21个市(州)的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近年来四川省产业绿色发展呈现总体增长态势,但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仍有一定惯性,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往绿色发展薄弱的四川中部和南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提升。应保持以天府新区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步伐,并注重提升本省重化工业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绿色化水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丰晓旭  朱春辉  岳鸿飞  
本文以产业绿色增长为视角,基于熵值法和SBM-DDF方法分别测算了2009—2014年四川省产业绿色发展指数和2005—2014年全省21个市(州)的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近年来四川省产业绿色发展呈现总体增长态势,但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仍有一定惯性,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往绿色发展薄弱的四川中部和南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提升。应保持以天府新区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步伐,并注重提升本省重化工业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绿色化水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晓明  杨力  刘琳  
本文建立能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结构自回归向量模型,并以油气产业为实证对象,运用脉冲响应函数,采用四川省2009~2014年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1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油气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油气产业集聚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归因于四川省油气产业物质投入和人均GDP增长率提高对其起到的正向推动作用;但油气产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导致油气产业集聚对四川经济增长未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循刚  胡培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利用四川省农户农业生产的微观数据,研究了2005~2007年农户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经济性和资源配置效率4个部分。结果表明:2005~2007年四川省农户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为8.51%,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平均占103.06%,规模效率占19.23%,技术效率的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占5.41%,资源配置的影响为负,平均占16.88%。因此认为,要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需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方杏村  田淑英  王晓玲  
以2005-2016年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同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财政分权、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6年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相对较低,年均下降5. 1%,其中,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下降是其下降的主要原因。财政分权、专业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均是显著为负,但财政分权可通过专业化产业集聚促增绿色经济效率;多样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多样化产业集聚可通过财政分权促减绿色经济效率。从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减作用;对外投资对绿色经济效率有负影响,科技投入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正,但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最后本文针对相关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海波  葛小南  
测算了包含环境要素的Malmquist-Luenberger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以其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代理指标。运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R&D投入经济增长模型。采用1998~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R&D投入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R&D投入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但R&D投入结构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异质性影响。基础研究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更为深远,试验发展影响更为直接有效,应用研究影响最小。R&D投入与经济增长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对其他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也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应用研究的空间溢出增长效应最大,基础研究次之,试验发展最小。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田益祥  雷奥  赵如波  
金融行业集聚不仅能对本地区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同时通过空间效应传递也能对其他区域产生间接作用。经济新常态下,四川省金融与经济环境呈现出新的状态和变化。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化对四川省金融集聚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挖掘新环境下金融行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探究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研究构建不同权重矩阵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下四川省各市州银行业集聚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证券业保险业集聚及金融从业人员集聚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四川省金融行业各集聚变量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但在不同空间维度上具有差异性,并存在明显的地域竞争和距离衰减现象。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贾晋  李雪峰  刘莉  
基于四川省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本文通过一个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扩权强县"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检验。结论显示:无论是从短期、中期以及较长期的政策效果看,"扩权强县"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没有显示出促进作用。通过在相对业绩竞争框架下的行为逻辑分析,市内"直管县"和"非直管县"间甚至"直管县"间由于政策推行改变了竞争的制度环境,相互间的竞争激励被弱化,加之市级政府的资源投向"非直管县","扩权强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自然无法显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亮  肖明辉  
本文探讨了特定区位特征和发展阶段下西部区域产业协同集聚的特点,测度并分析了四川省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四川省产业协同聚集的多点多极支撑效应。研究发现:产业协同聚集对四川省整体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效应,但对省内各区域促进效应差别较大,成都经济区最为显著,攀西经济区最不显著,而且,四川省产业协同集聚可能存在倒"U"型的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川省在推进"工业强省战略"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支撑效应,根据产业协同聚集效应的区域差异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并且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亮  肖明辉  
本文探讨了特定区位特征和发展阶段下西部区域产业协同集聚的特点,测度并分析了四川省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四川省产业协同聚集的多点多极支撑效应。研究发现:产业协同聚集对四川省整体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效应,但对省内各区域促进效应差别较大,成都经济区最为显著,攀西经济区最不显著,而且,四川省产业协同集聚可能存在倒"U"型的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川省在推进"工业强省战略"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支撑效应,根据产业协同聚集效应的区域差异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并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要以城市为导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伟萍  张超  向晓梅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中国280个城市2003—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中介效用模型和三重差分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设立对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设立能够促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其所拉动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及创新能力提升是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传导路径;在作用效果层面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城市绿色经济的影响存在城市间的异质性,对重点城市的影响程度更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构建产业集群绿色创新体系,推动城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国安  苏诗琴  
房地产投资增长对于城市综合杠杆率的影响是房地产投资增长对城市经济增长和债务增长影响的综合反映,其对我国房地产业调控和宏观杠杆率调控的方向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房地产投资增长对于城市债务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即推动了城市综合杠杆率的上升,那就应该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合理性进行考量。本文基于2003~2020年10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房地产投资增长对城市综合杠杆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来看房地产投资增长促进了城市综合杠杆率的下降,房地产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于债务增长,但在不同人口规模城市、不同商业魅力城市存在较大差别,在不同时期也存在较大差异。要使城市综合杠杆率保持合理水平,就应当保持房地产市场合理健康发展,合理调节房地产投资增长的空间结构,做到因城施策,努力实现房地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债务合理增长相协调的格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丽英  刘雨坤  
经济发展必然会消耗大量资源,给自然与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本文使用2010—2020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面板数据,测度了经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GM(1,N)模型分析了四川省及市州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状、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0—2020年间经济、资源、环境系统间为高水平耦合状态,经济发展是主要原因;(2)耦合度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多数地区耦合度水平平稳上升,个别地区波动较大;(3)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呈现出阶段性波动特征;(4)各市州耦合协调水平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5)协调水平主要呈现中高东低的态势,区域间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形成;(6)协调发展驱动力相对较弱,主要受制于产业结构、企业发展、资源配置及环境质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燕飞  娄帆  李小建  杨慧敏  
中国政府决策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决策者,各市域主政官员的更替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城市经济增长和空间增长。基于2000—2013年250个地级市数据,研究了地方主官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地方主官更替年份比非更替年份的城市空间增长率平均低2个百分点;地方主官在更替1年后对城市空间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会使城市空间增长提高1.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显示,东部地区地方主官更替年份空间增长波动较大,东北和中部次之,西部保持均衡;大城市和小城市地方主官更替对空间增长波动的影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元军  
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促进就业增长,政府的就业促进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物质资本对就业增长的促进效率还需提高。显著影响中国就业增长的因素有出口比率、投资比率、人力资本、城镇化、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技术进步,这些因素对就业增长有不同的影响机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需要结合就业影响因素采取以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就业增长的新思路,通过全方位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最终达到就业和经济的协调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