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20)
- 2023(2845)
- 2022(2557)
- 2021(2454)
- 2020(2190)
- 2019(5035)
- 2018(5088)
- 2017(9673)
- 2016(5530)
- 2015(6232)
- 2014(6108)
- 2013(6141)
- 2012(5465)
- 2011(4788)
- 2010(4809)
- 2009(4321)
- 2008(4226)
- 2007(3626)
- 2006(3365)
- 2005(2889)
- 学科
- 济(20436)
- 经济(20410)
- 业(12247)
- 管理(11122)
- 农(10334)
- 地方(9755)
- 中国(8050)
- 农业(7523)
- 方法(7210)
- 企(6837)
- 企业(6837)
- 数学(6567)
- 数学方法(6496)
- 人口(6358)
- 学(5183)
- 财(5035)
- 制(4378)
- 发(4185)
- 业经(4151)
- 地方经济(4089)
- 发展(3483)
- 展(3476)
- 环境(3343)
- 镇(3032)
- 劳(2849)
- 土地(2849)
- 劳动(2847)
- 财政(2835)
- 度(2833)
- 制度(2828)
- 机构
- 学院(71218)
- 大学(70834)
- 研究(28736)
- 济(27395)
- 经济(26635)
- 管理(25611)
- 理学(22192)
- 理学院(21884)
- 管理学(21411)
- 管理学院(21271)
- 农(20056)
- 中国(19787)
- 科学(19257)
- 所(15992)
- 农业(15540)
- 业大(14830)
- 研究所(14622)
- 省(14555)
- 京(14523)
- 中心(13793)
- 江(13098)
- 财(12210)
- 范(10554)
- 农业大学(10452)
- 师范(10426)
- 院(9829)
- 州(9708)
- 科学院(9260)
- 财经(9249)
- 北京(8574)
- 基金
- 项目(52749)
- 科学(40420)
- 基金(36821)
- 研究(36131)
- 家(33713)
- 国家(33402)
- 科学基金(27397)
- 省(24570)
- 社会(22736)
- 社会科(21341)
- 社会科学(21329)
- 基金项目(20291)
- 划(18576)
- 自然(18420)
- 自然科(17947)
- 自然科学(17937)
- 自然科学基金(17565)
- 教育(15657)
- 资助(14435)
- 编号(14412)
- 发(12468)
- 重点(12161)
- 成果(11359)
- 计划(11073)
- 部(10866)
- 农(10785)
- 课题(10478)
- 科技(10477)
- 创(10314)
- 科研(10026)
共检索到110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韩会然 李伟 宋金平
四川省作为中国第四大人口大省,区域内部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差异很大,人口在不同行政层级间的迁移导致不同层级人口增减不一。以市、县、小城镇三个行政层级为研究单元,研究四川省城区、县城、镇区人口的时空变化,结果发现:1四川省各等级居民点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川东北、川南经济区,从各行政层级上看,城区人口比重较大,但规模等级结构较小且不完善;县城人口主要集中在10~20万和2~5万两个规模等级,空间上呈现东大西小的局势;小城镇镇区人口规模以1万以下为主。2成都平原、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城区人口比重大于镇区大于县城,攀西和川西经济区县城人口比重较大。从前期和末期比重的变化来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市区活力较大,且小城镇的增长快于县城;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小城镇和县城具有较大的人口集聚作用;攀西经济区县城对人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川西经济区县城人口比重减少,镇区人口比重增加。3从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空间关系来看,平原和丘陵地区小城镇分布呈现倒U形特征,地形越复杂,小城镇分布越趋于均衡;不同地形区小城镇镇区人口增减不断波动,总体呈现在地形条件较好处,增长间隔大,地形起伏越大处,增长间隔越小的规律。
关键词:
人口迁移 行政层级 四川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邹瑾 娄著盛
老龄化水平往往与人口迁移因素相交织,共同影响着中国住房价格的时空特征。首先构建了一个供求均衡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抚养比增加会降低住房价格,而人口迁移规模会推高住房价格,并可能因城市层级的不同产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35个城市2002—2015年的数据,以静态与动态面板估计方法进行了检验。分层级回归的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迁移对房价的影响随城市级别的上升反而递减,且人口迁移的作用大于老龄化变量。可见,人口结构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存在结构性特征,这与二元经济体制与社保制度的碎片化所导致的地区间的生育成本、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养老成本相关。避免区域住房市场失衡仍是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核心。
关键词:
老龄化 人口迁移 住房价格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辜胜阻,徐进,郑凌云
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也是一个人口不断向西迁移的历史。西部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人口流动在美国西部开发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西部开发中的人口西进运动和城镇化值得中国西部开发借鉴。在中国西部开发中,要调整西部城镇发展的畸形结构,实施以大都市的扩展和县城的提升为核心的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侠,王维志
建国以来学术界和某些实际工作部门对于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和特点,进行过一些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是十分可贵的。但由于缺少完整资料,难以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诸如封闭式的城乡人口定居状况是否会妨碍计划性商品经济的发展,控制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如何,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口迁移的本质特点、成因和模式是什么,这些涉及人口发展过程、城市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金星,贾秀嵩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某种消费水平下,保证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经济环境良性发展的最高人口数。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区差异性极大,各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实际人口数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对我国的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对了解我国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及人口迁移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路遇
一、4城镇移民迁入前后的一般比较 1986年下半年,山东省社科院人口所对济南市烟台市、威海市和牟平县宁海镇的城镇迁入人口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所列迁入人口迁移前后比较指标有6项: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工作与专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俊鸿
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不同的地理空间迁徙流动的总称。人口迁移对于人口的分布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摸清某一区域人口迁移的来龙去脉,对于制定当地的经济文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辉
清代中期的一个多世纪里,由于越来越严重的人口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旷日持久、以自发性为主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种类主要有农垦型、商贩型和工匠及佣工型,各类迁移的方向、规模和社会影响,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经济效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城镇化、促进了人口的合理分布和文化传播,同时还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人口迁移活动也导致了破坏生态环境以及发生土著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冲突等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戎爱萍 郭卫东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山西为例,从城镇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从而对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人口迁移 新型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华磊 何凌云
本文以家庭户为单位,考察了人口迁移、城镇化以及住房市场之间的关系,发现历年城镇基础住房需求等于户均住房套数、总人口、城镇化率与家庭规模倒数的乘积,并测算各因子的贡献。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在理论上,城镇基础住房需求的轨迹呈现类似城镇化的S型路径,城镇新增基础住房需求与城镇化速度同步,城镇新增住房需求增长率等于城镇化增长率;房价的运动轨迹呈现出类似城镇化速度"先加速上升,后减速上升,再加速下降,最后减速下降的钟型轨迹"。通过经验教据加以测算显示,从城镇化引致的基础需求,基础需求以及总需求上看,房价分别于2003年,2008年以及2014年左右下降。进一步理论推断和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各大区域板块或不同层级城市板块之间的房价可能存在钟型曲线接力式传递的特征。上述这些理论和经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对城镇化对住房市场影响机制的理解,可能会为进一步制定房地产调控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口迁移 城镇化 住房市场 钟型曲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昌平 花亚州
文章测算了中国"乡—城"人口迁移对城镇平均劳动工资造成的影响,并基于劳动力异质性假定,运用固定替代弹性函数分别对城镇高技能劳动力、低技能劳动力及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口迁移对城镇各类劳动者收入水平都存在负效应,其中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和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受到的冲击最大,而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仅有小幅度的下滑,由此助长了不同劳动群体的收入差距,而提高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可作为缓解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文章认为中国应积极推进就地城镇化战略,为社会资本在乡镇投资创造条件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从而在发挥迁移人口劳动力价值的同时避免对城镇劳动工资造成负效应;此外,还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劳动力 “乡—城”人口迁移 工资 弹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元华 杜静
文章基于人口迁移理论,引入了物理学中的"势",运用势理论,提出了"人口势场"概念,分析了人口迁移中的问题,探索了促进富余人口迁移的措施。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口迁移 势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侠
一 城镇人口迁移的模式 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模式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其特点如下: (一)城镇人口迁移进程的被动性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正常情况下,一段时期内城镇人口迁移的轨迹曲线是平滑的。然而中国40年以来城镇人口迁移的历程,则是在大起大落、骤升急降的波动中渡过的(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在城市化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一般都是在不同层次的地域之间进行和完成的。从一定层次的地域出发,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的人口迁移规律,无疑是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城镇是界于城乡之间并连接城市和乡村两类地域的中间层次,近些年来又一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德山 俞煌 张磊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迁移呈现出新的特征,他们在迁移决策的过程中会受到父辈流迁经历的影响。本文根据2016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四川卷),首先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户口迁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的三种作用机制,然后采用PSM模型构建"反事实"实验进一步验证父代流迁经历对子代户口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父代流迁经历对子代户口迁移意愿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2)家庭禀赋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父代流迁经历的交互作用也会间接影响子代的户口迁移意愿,但影响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因此,应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促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