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51)
2023(6642)
2022(5575)
2021(5222)
2020(4345)
2019(10068)
2018(10261)
2017(19517)
2016(10853)
2015(11877)
2014(11873)
2013(11542)
2012(10646)
2011(9510)
2010(9830)
2009(9563)
2008(9602)
2007(8256)
2006(7831)
2005(7372)
作者
(29672)
(25214)
(24795)
(23849)
(15907)
(12065)
(11264)
(9628)
(9592)
(8932)
(8807)
(8410)
(8354)
(8287)
(8152)
(7774)
(7236)
(7195)
(7095)
(7057)
(6451)
(6249)
(6025)
(5780)
(5702)
(5663)
(5605)
(5544)
(5071)
(4877)
学科
(43360)
经济(43284)
管理(32868)
(29721)
(24329)
企业(24329)
方法(15547)
(15318)
(14903)
(13706)
数学(13428)
数学方法(13316)
中国(12195)
(11074)
业经(10403)
体制(9602)
地方(9364)
农业(8859)
(8796)
(8579)
(8482)
银行(8471)
税收(8425)
(8367)
(8172)
金融(8170)
(8096)
(7760)
财务(7744)
财务管理(7721)
机构
大学(149084)
学院(148990)
(65710)
经济(64392)
研究(55084)
管理(54252)
理学(45544)
理学院(45057)
管理学(44477)
管理学院(44187)
中国(43279)
(35528)
(32030)
科学(31172)
(28135)
(27215)
财经(26184)
研究所(24858)
中心(24284)
(24249)
(23702)
业大(21572)
经济学(21038)
农业(20826)
北京(20320)
(19779)
财经大学(19269)
(19187)
师范(19035)
经济学院(18841)
基金
项目(94748)
科学(74963)
研究(71425)
基金(69170)
(60646)
国家(60180)
科学基金(50879)
社会(46549)
社会科(44162)
社会科学(44154)
(36594)
基金项目(36174)
教育(33133)
自然(31326)
(30613)
自然科(30491)
自然科学(30486)
自然科学基金(29961)
编号(28482)
资助(27520)
成果(24309)
(24222)
重点(22261)
(22113)
(20897)
课题(20742)
国家社会(20025)
(19709)
(19438)
教育部(19134)
期刊
(78613)
经济(78613)
研究(50268)
中国(38160)
(29746)
(25741)
学报(22167)
管理(21947)
科学(21586)
教育(18387)
大学(17368)
农业(16753)
(16548)
金融(16548)
学学(16324)
财经(13914)
技术(12643)
经济研究(12136)
(12038)
业经(11545)
问题(10380)
(9286)
资源(7597)
(7437)
改革(7232)
(7232)
世界(7117)
(7045)
(6950)
技术经济(6833)
共检索到243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永红  曾祖俊  何国亚  李本国  吴光清  冯君成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耕作制度现状和潜力分析,评价旱三熟的空行利用和不同种植模式,并提出新时期旱地三熟四(五)作主体种植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健  张天辉  
本文从理解干旱的基本含义出发 ,分析了四川盆地干旱的类型及分布、四川干旱成灾特点和危害、形成四川盆地干旱灾害的因素及其成因 ,探讨了干旱的危害程度既受天气背景的影响 ,又与人类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 ,文中提出了四川地区的抗旱减灾应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重的方针 ,即结合大型水库屯蓄、水土保持、农田水利、作物调整、灾害预警和社会化服务等措施消减灾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代钎里  白银萍  刘建亮  黄晶  王尹佳  廖达航  刘国通  杨刚  
【目的】耕层土壤酸化问题制约着农作物生产安全,本研究从降雨淋溶造成耕层土壤pH变化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长时间降雨量影响着耕层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趋势,为耕层土壤酸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四川盆地紫色土和水稻土耕作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年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近期耕层土壤调查数据和四川盆地降雨量数据,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40年来四川盆地耕层土壤pH变化趋势和降雨量分布,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降雨量对耕层土壤pH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地统计分析显示:空间上,1980年和2020年两时段的耕层土壤pH变异系数都在15%左右,同属中等程度空间变异。时间上,40年来四川盆地耕层土壤pH平均下降0.7,对比pH差值分布图和降雨量分布图发现pH下降幅度较大的区域与年降雨量较大区域吻合。方差和回归分析表明,四川盆地40年来降雨量对耕层土壤酸化有显著影响(P<0.05),当不同市域年平均降雨量相差超过100 mm时,pH差异显著(P<0.05)。40年来降雨量对耕层土壤酸化时空独立解释能力可达41%。【结论】四川盆地40年降雨量大小影响着耕层土壤酸化的时空进程,因此应长期关注极端降雨事件,为治理土壤酸化做好必要的防范准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婷  张文秀  郑循刚  
四川盆地西缘山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 ,其农业发展状况不仅影响自身 ,而且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 ,对该地区 1 997年~ 2 0 0 2年农业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 ,衡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并在重点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超文  罗付香  朱波  黄晶晶  朱永群  庞良玉  张鸿  
氨挥发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本文采用密闭室法对四川盆地稻田的氨挥发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NH3挥发损失的氮素达22~63 kg·hm-2,占施氮量的比例为14%~19%,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稻田NH3挥发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稻田氨挥发量与田面水温度和p H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控制田面水温度等措施控制氨挥发。稻田NH3挥发主要发生在10:00-18:00之间,超过全天挥发量的2/3。8:00-10:00与18:00-20:00 2个时间段的氨挥发通量平均值和全天氨挥发通量平均值很一致,是测定氨挥发的最佳时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蒋俊明  周金星  费世民  刘国华  
文章以四川仁寿山丘疫区157个样方钉螺密度、草本层特征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方差、X2分统计度量、Ocihiai、Dice、Jaccaed、Pccc等系列技术分析法,研究了钉螺生境指示植物及其种间联结度。结果显示:在85个草本群落中,与钉螺有极显著正连接的有水芹、水金凤、毛茛、拉拉藤、空心莲子草、广布野豌豆6种,显著正连接的有五朵云、蜈蚣草、碎米荠、葎草等4种;有极显著负连接的有野蔷薇、苔草、金星蕨等3种,显著负连接的种类有凤尾蕨1种;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含量、土地利用类型是决定钉螺分布密度的两大关键因子;Ocihiai、Dice、Jaccaed、Pccc种间系数达到一定阈值才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世华  罗秦  刘学军  张福锁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二苯胺法快速诊断四川盆地小麦氮素营养状况的适用性,并采用该方法对农户进行了田间速测,指导农民追肥。试验结果表明,二苯胺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小麦氮素营养状况;多点速测结果还表明,由于氮肥投入不足或施肥不合理致使目前四川盆地许多土壤上小麦缺氮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诊断结果用于指导调查地区小麦追肥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本文以成熟期和产量结构为基础,对18个亲本品系进行了分类。通过比较各类组合的优势表现,发现穗数型与重穗型亲本杂交,F1的产量优势最强;其次是穗数型X中间型的组合,其余组合的优势都较弱。双亲成熟期的差异为5~13天时,从中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的概中较大,产量的负优势只出现在双亲熟期差为0~4天的组合中。据此认为,熟期差异较大时,穗数型亲本和重穗型亲本或中间型亲本可构成本地区的小麦杂种优势群。优势群中两基础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明显地大于其它亲本群体。与遗传距离法相比,杂种优势群能更好地预测F1的优势表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荷仙  伍玲  朱华忠  
回顾了六十年代以来,四川盆地小麦高产育种取得的成绩,指出单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收获指数的改良也很显著。分析了当前小麦高产育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三条进一步提高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对策。1.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适当增加小穗数;2.改善株型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3.提高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还对公顷产量达7500kg的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形态结构和产量结构提出了设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霞  陶诗顺  钟昀  马鹏  余康宁  
【目的】研究跨季节分期播种对杂交水稻结实性的影响,为杂交稻的避旱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个四川盆地宜栽杂交中籼稻组合为材料,设置6个播期(Ⅰ.4月10日;Ⅱ.4月20日;Ⅲ.4月30日;Ⅳ.5月10日;Ⅴ.5月20日;Ⅵ.5月30日)处理,分析播期对杂交稻结实性的影响及不同品种结实性对播期反应的差异。【结果】1)3个结实性指标在播期、品种及其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结实率和充实度受播期的影响较大,而千粒质量受品种的影响较大。2)3个结实性指标随播期推迟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Ⅲ期达到最大值,其后随播期的推迟各结实性指标值显著降低,主要是中势粒、弱势粒的结实率及弱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华忠  宋荷仙  李跃建  
本文回顾了四川小麦产量育种的历程,指出随着品种产量水平升高,新品种(或品种群体)更新换代过程变长,从小麦生产环境条件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二个方面探讨了四川小麦育种的产量极限:根据当前四川小麦的总体产量水平和生产发展需要,将小麦高产育种的下一个总目标定位在全省单产稳定增长10%,平均公顷产量达到4500公斤左右,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育种策略是:争取但不苛求全面突破型品种,充分利用分片突破型品种,不放过点突破型品种,比较了产量因子性状育种、收获指数育种(尤其是进一步分析了总生物量构成因子的育种意义)二条技术路线的要点及应用效果,提出了基本稳定现有单穗重,适当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循环改良产量因子性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涛  陈轩敬  赵亚南  黄兴成  李鸿  石孝均  张跃强  
【目的】四川盆地是中国主要的单季稻种植区之一。研究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评价土壤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四川盆地稻田地力的保育培肥和区域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依托2005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布置的474个水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点,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钾(PK)、氮钾(NK)、氮磷(NP)和氮磷钾(NPK)5个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分析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现状、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及其之间的关系,基于水稻产量评价不同基础地力稻田的施肥效果及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通过调研四川盆地水稻研究结果,分析30多年来稻田基础地力的变化趋势。【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向葵  杨克诚  
以来自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的22个玉米地方种质为材料,在低磷胁迫下对苗期缺磷症状,成株期株高、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以及穗粒重等性状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玉米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苗期缺磷症状及成株期穗粒重的影响最大,且不同玉米地方种质在苗期和成株期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不同,以苗期缺磷症状和成株期穗粒重的耐低磷胁迫系数的平均值作为耐低磷综合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玉米地方种质的耐低磷胁迫能力。将耐低磷综合指数按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可将22个玉米地方种质划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材料包括:汉源红包谷、汉源白包谷、汶川二白、江北大板牙,占鉴定总数的18.2%,它们的耐低磷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艾雯  冉敏  宋靓颖  薛晶玲  张元媛  李呈吉  邓茜  方红艳  代天飞  李启权  
掌握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增加耕地土壤碳汇和提升耕地土壤质量的重要前提。基于2017~2019年实地采集的4 362个表层(0~20 cm)土壤样点,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地形、土壤类型、农地利用方式和氮肥施用强度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58~42.40 g·kg~(-1)之间,均值为13.85 g·kg~(-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变异系数为45.82%,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的最佳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效应为59.73%,变程为145 km,表明其空间分布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决定且自相关范围较大。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中间低四周高的斑状分布格局。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是影响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余依次为农地利用方式、气候和地形;各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19.7%、14.0%、12.0%和9.2%。调控农地利用方式是实现该区域耕地土壤碳增汇的关键,但制定调控措施时也要充分考虑土壤类型、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光明  延军平  胡娜娜  刘阳  
利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8个国家基准气象台站1960~201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分析、降水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年降水量以及季节降水量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Z指数法建立旱涝指数模型,结合Mexican Hat小波变换理论研究旱涝灾害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和变化规律,并对未来旱涝演变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年降水量有弱减少趋势,各季节降水趋势差异较大,秋季明显减少,而夏、冬季有增加趋势。各季节旱涝灾害变化存在着不同的年际、年代际周期变化特征,不同的时间尺度周期具有不同的交替变化规律。春、秋季节旱涝存在6a和10a左右周期振荡,近期6a周期振荡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