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09)
- 2023(2892)
- 2022(2364)
- 2021(2431)
- 2020(1975)
- 2019(4537)
- 2018(4613)
- 2017(7865)
- 2016(4840)
- 2015(5420)
- 2014(5396)
- 2013(5237)
- 2012(5186)
- 2011(4671)
- 2010(5052)
- 2009(4554)
- 2008(4946)
- 2007(4405)
- 2006(3927)
- 2005(3516)
- 学科
- 济(16630)
- 经济(16609)
- 管理(10359)
- 业(9297)
- 学(7742)
- 方法(7074)
- 企(6913)
- 企业(6913)
- 数学(5714)
- 数学方法(5512)
- 农(5383)
- 土地(4362)
- 业经(3871)
- 理论(3783)
- 农业(3774)
- 中国(3709)
- 地方(3255)
- 财(3246)
- 制(2899)
- 资源(2895)
- 和(2672)
- 环境(2608)
- 问题(2478)
- 教学(2474)
- 银(2428)
- 银行(2400)
- 融(2350)
- 金融(2348)
- 贸(2266)
- 贸易(2264)
- 机构
- 大学(73430)
- 学院(73164)
- 研究(30701)
- 科学(23765)
- 农(22847)
- 管理(22361)
- 济(21833)
- 中国(21486)
- 经济(21180)
- 理学(19009)
- 理学院(18629)
- 农业(18609)
- 所(18293)
- 管理学(17861)
- 管理学院(17732)
- 京(17365)
- 研究所(17083)
- 业大(16392)
- 中心(12994)
- 江(12130)
- 农业大学(12019)
- 省(11976)
- 范(11277)
- 师范(11095)
- 科学院(11015)
- 北京(10864)
- 院(10758)
- 室(10640)
- 财(10357)
- 业(10083)
- 基金
- 项目(50626)
- 科学(37690)
- 基金(35289)
- 家(34536)
- 国家(34294)
- 研究(31742)
- 科学基金(26527)
- 省(20495)
- 自然(19911)
- 自然科(19400)
- 自然科学(19390)
- 自然科学基金(19006)
- 基金项目(18497)
- 划(18405)
- 社会(17131)
- 社会科(16076)
- 社会科学(16070)
- 资助(14917)
- 教育(14668)
- 重点(12676)
- 计划(12418)
- 编号(12203)
- 科技(11774)
- 发(10966)
- 成果(10656)
- 部(10421)
- 科研(10101)
- 农(10096)
- 创(10021)
- 创新(9544)
共检索到1104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世华 罗秦 刘学军 张福锁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二苯胺法快速诊断四川盆地小麦氮素营养状况的适用性,并采用该方法对农户进行了田间速测,指导农民追肥。试验结果表明,二苯胺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小麦氮素营养状况;多点速测结果还表明,由于氮肥投入不足或施肥不合理致使目前四川盆地许多土壤上小麦缺氮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诊断结果用于指导调查地区小麦追肥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氮 营养诊断 小麦 缺氮 四川盆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本文以成熟期和产量结构为基础,对18个亲本品系进行了分类。通过比较各类组合的优势表现,发现穗数型与重穗型亲本杂交,F1的产量优势最强;其次是穗数型X中间型的组合,其余组合的优势都较弱。双亲成熟期的差异为5~13天时,从中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的概中较大,产量的负优势只出现在双亲熟期差为0~4天的组合中。据此认为,熟期差异较大时,穗数型亲本和重穗型亲本或中间型亲本可构成本地区的小麦杂种优势群。优势群中两基础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明显地大于其它亲本群体。与遗传距离法相比,杂种优势群能更好地预测F1的优势表现。
关键词:
小麦 杂种优势群 遗传距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荷仙 伍玲 朱华忠
回顾了六十年代以来,四川盆地小麦高产育种取得的成绩,指出单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收获指数的改良也很显著。分析了当前小麦高产育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三条进一步提高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对策。1.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适当增加小穗数;2.改善株型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3.提高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还对公顷产量达7500kg的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形态结构和产量结构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
四川,小麦,育种,探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华忠 宋荷仙 李跃建
本文回顾了四川小麦产量育种的历程,指出随着品种产量水平升高,新品种(或品种群体)更新换代过程变长,从小麦生产环境条件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二个方面探讨了四川小麦育种的产量极限:根据当前四川小麦的总体产量水平和生产发展需要,将小麦高产育种的下一个总目标定位在全省单产稳定增长10%,平均公顷产量达到4500公斤左右,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育种策略是:争取但不苛求全面突破型品种,充分利用分片突破型品种,不放过点突破型品种,比较了产量因子性状育种、收获指数育种(尤其是进一步分析了总生物量构成因子的育种意义)二条技术路线的要点及应用效果,提出了基本稳定现有单穗重,适当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循环改良产量因子性状,...
关键词:
高产育种,小麦,四川盆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魏会廷 李朝苏 吴晓丽 李俊 汤永禄
【目的】本文研究了四川盆地典型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方法】两年两环境(稻茬田与丘陵旱地)下,分别测定了10个品种的生理成熟期、成熟期的籽粒发芽指数(GI_P、GI_M)和成熟期降落值(FN),并研究以上参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GI_M较GI_P有大幅升高,3个穗发芽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对于总变异的贡献GI_P为地点×品种>地点>品种;GI_M为品种>年份>年份×品种;而FN主要受基因型影响。参试品种环境均值,GI_P变幅22.3%60.0%,稻茬田低于旱地。GI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健 张天辉
本文从理解干旱的基本含义出发 ,分析了四川盆地干旱的类型及分布、四川干旱成灾特点和危害、形成四川盆地干旱灾害的因素及其成因 ,探讨了干旱的危害程度既受天气背景的影响 ,又与人类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 ,文中提出了四川地区的抗旱减灾应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重的方针 ,即结合大型水库屯蓄、水土保持、农田水利、作物调整、灾害预警和社会化服务等措施消减灾害。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抗旱减灾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余洋 刘属灵 刘永林 王瑛
为评价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和健康风险,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采集63份大米籽粒和64份玉米籽粒,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仪(AFS)测定大米和玉米籽粒中砷(As)、钡(Ba)、镉(Cd)、铜(Cu)、铁(Fe)、锰(Mn)、钼(Mo)、镍(Ni)和锌(Zn)的质量分数,并利用环境健康风险模型评价江津区农作物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江津区大米和玉米籽粒中As最大质量分数分别为176.0、162.8 μg/kg,低于国家食品卫生As标准(<0.05),Cd质量分数均值略高于玉米籽粒的;大米籽粒中As、Cu、Mn和Zn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属于清洁水平,3份大米籽粒样品中Cd属于轻度污染;大米和玉米籽粒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09和1.57,属于轻度污染,江津区玉米籽粒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大米籽粒;大米籽粒中重金属As和Cd的致癌风险分别占健康总风险的82.7%和16.8%,表明江津区大米籽粒中As含量虽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安全值,但其健康风险较高,其次为Cd。可见,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需重点监控农作物中As和Cd的健康风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余洋 刘属灵 刘永林 王瑛
为评价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和健康风险,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采集63份大米籽粒和64份玉米籽粒,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仪(AFS)测定大米和玉米籽粒中砷(As)、钡(Ba)、镉(Cd)、铜(Cu)、铁(Fe)、锰(Mn)、钼(Mo)、镍(Ni)和锌(Zn)的质量分数,并利用环境健康风险模型评价江津区农作物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江津区大米和玉米籽粒中As最大质量分数分别为176.0、162.8 μg/kg,低于国家食品卫生As标准(<0.05),Cd质量分数均值略高于玉米籽粒的;大米籽粒中As、Cu、Mn和Zn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属于清洁水平,3份大米籽粒样品中Cd属于轻度污染;大米和玉米籽粒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09和1.57,属于轻度污染,江津区玉米籽粒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大米籽粒;大米籽粒中重金属As和Cd的致癌风险分别占健康总风险的82.7%和16.8%,表明江津区大米籽粒中As含量虽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安全值,但其健康风险较高,其次为Cd。可见,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需重点监控农作物中As和Cd的健康风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超文 罗付香 朱波 黄晶晶 朱永群 庞良玉 张鸿
氨挥发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本文采用密闭室法对四川盆地稻田的氨挥发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NH3挥发损失的氮素达22~63 kg·hm-2,占施氮量的比例为14%~19%,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稻田NH3挥发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稻田氨挥发量与田面水温度和p H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控制田面水温度等措施控制氨挥发。稻田NH3挥发主要发生在10:00-18:00之间,超过全天挥发量的2/3。8:00-10:00与18:00-20:00 2个时间段的氨挥发通量平均值和全天氨挥发通量平均值很一致,是测定氨挥发的最佳时间。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稻田 氨挥发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永红 曾祖俊 何国亚 李本国 吴光清 冯君成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耕作制度现状和潜力分析,评价旱三熟的空行利用和不同种植模式,并提出新时期旱地三熟四(五)作主体种植模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蒋俊明 周金星 费世民 刘国华
文章以四川仁寿山丘疫区157个样方钉螺密度、草本层特征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方差、X2分统计度量、Ocihiai、Dice、Jaccaed、Pccc等系列技术分析法,研究了钉螺生境指示植物及其种间联结度。结果显示:在85个草本群落中,与钉螺有极显著正连接的有水芹、水金凤、毛茛、拉拉藤、空心莲子草、广布野豌豆6种,显著正连接的有五朵云、蜈蚣草、碎米荠、葎草等4种;有极显著负连接的有野蔷薇、苔草、金星蕨等3种,显著负连接的种类有凤尾蕨1种;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含量、土地利用类型是决定钉螺分布密度的两大关键因子;Ocihiai、Dice、Jaccaed、Pccc种间系数达到一定阈值才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霞 陶诗顺 钟昀 马鹏 余康宁
【目的】研究跨季节分期播种对杂交水稻结实性的影响,为杂交稻的避旱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个四川盆地宜栽杂交中籼稻组合为材料,设置6个播期(Ⅰ.4月10日;Ⅱ.4月20日;Ⅲ.4月30日;Ⅳ.5月10日;Ⅴ.5月20日;Ⅵ.5月30日)处理,分析播期对杂交稻结实性的影响及不同品种结实性对播期反应的差异。【结果】1)3个结实性指标在播期、品种及其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结实率和充实度受播期的影响较大,而千粒质量受品种的影响较大。2)3个结实性指标随播期推迟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Ⅲ期达到最大值,其后随播期的推迟各结实性指标值显著降低,主要是中势粒、弱势粒的结实率及弱势...
关键词:
杂交稻 分期播种 结实性 四川盆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涛 陈轩敬 赵亚南 黄兴成 李鸿 石孝均 张跃强
【目的】四川盆地是中国主要的单季稻种植区之一。研究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评价土壤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四川盆地稻田地力的保育培肥和区域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依托2005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布置的474个水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点,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钾(PK)、氮钾(NK)、氮磷(NP)和氮磷钾(NPK)5个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分析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现状、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及其之间的关系,基于水稻产量评价不同基础地力稻田的施肥效果及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通过调研四川盆地水稻研究结果,分析30多年来稻田基础地力的变化趋势。【结...
关键词:
稻田 基础地力 产量 施肥 四川盆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向葵 杨克诚
以来自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的22个玉米地方种质为材料,在低磷胁迫下对苗期缺磷症状,成株期株高、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以及穗粒重等性状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玉米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苗期缺磷症状及成株期穗粒重的影响最大,且不同玉米地方种质在苗期和成株期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不同,以苗期缺磷症状和成株期穗粒重的耐低磷胁迫系数的平均值作为耐低磷综合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玉米地方种质的耐低磷胁迫能力。将耐低磷综合指数按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可将22个玉米地方种质划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材料包括:汉源红包谷、汉源白包谷、汶川二白、江北大板牙,占鉴定总数的18.2%,它们的耐低磷综...
关键词:
玉米 地方种质 耐低磷胁迫 筛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文君 杨万勤 谭波 刘瑞龙 吴福忠
【目的】探讨不同物候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释放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凋落物分解与植物生长间的生态联系。【方法】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马尾松和柳杉及次生林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分解袋排除土壤动物的方法,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按照凋落物自然分解过程在不同物候期(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展叶期、叶片成熟期、盛叶期和叶衰期)研究去除和不去除土壤动物条件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浓度、释放率以及释放速率特征。【结果】在第1年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浓度在4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均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土壤动物提高了叶片成熟期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N浓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