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63)
2023(3196)
2022(2691)
2021(2485)
2020(2184)
2019(5079)
2018(4929)
2017(9050)
2016(4787)
2015(5154)
2014(4713)
2013(4899)
2012(4564)
2011(4123)
2010(4342)
2009(4028)
2008(3973)
2007(3216)
2006(3050)
2005(2822)
作者
(14473)
(12438)
(11947)
(11701)
(7865)
(6086)
(5405)
(4888)
(4682)
(4363)
(4298)
(4222)
(4178)
(3991)
(3865)
(3780)
(3597)
(3554)
(3436)
(3395)
(3161)
(3117)
(3033)
(2894)
(2774)
(2758)
(2755)
(2541)
(2479)
(2468)
学科
(18553)
经济(18534)
管理(8712)
(8581)
(6995)
(6502)
企业(6502)
方法(6012)
(5247)
中国(5045)
数学(4940)
数学方法(4818)
土地(4548)
地方(4422)
(3582)
农业(3564)
(3519)
关系(3455)
业经(3352)
税收(3304)
(3265)
(3083)
理论(2958)
(2804)
贸易(2798)
经济关系(2666)
(2663)
问题(2655)
资源(2649)
对外(2545)
机构
大学(64029)
学院(62411)
研究(27797)
(23016)
经济(22485)
管理(21037)
中国(20811)
科学(18741)
理学(17705)
理学院(17397)
管理学(16860)
管理学院(16738)
(15234)
(14727)
(14676)
研究所(14047)
中心(12070)
农业(11574)
业大(11308)
(11279)
(10602)
(10173)
(9884)
师范(9788)
(9702)
北京(9527)
科学院(8621)
财经(8417)
师范大学(8270)
研究院(8213)
基金
项目(44479)
科学(34656)
基金(32639)
(30915)
国家(30724)
研究(29762)
科学基金(24857)
社会(17877)
自然(17593)
基金项目(17331)
自然科(17175)
自然科学(17172)
社会科(16884)
社会科学(16878)
自然科学基金(16840)
(16470)
(15184)
教育(13123)
资助(12924)
编号(11326)
重点(11310)
(10050)
计划(9471)
(9423)
成果(9353)
科研(8936)
(8707)
科技(8377)
课题(8370)
创新(8236)
期刊
(26874)
经济(26874)
研究(19596)
中国(16826)
学报(13778)
科学(13222)
(13007)
大学(9761)
学学(9054)
农业(8325)
(8222)
管理(8185)
教育(7749)
(5688)
资源(5400)
技术(5157)
(5079)
金融(5079)
经济研究(4383)
财经(3863)
业大(3701)
(3675)
林业(3612)
业经(3471)
(3382)
科技(3301)
(3291)
问题(3120)
(3025)
图书(2972)
共检索到103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丛芳  曹萍萍  王佳津  肖红茹  王春学  
利用四川省5001站气象资料、全球同化系统(GDAS)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4),分析了2020年8月14~17日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8月14~17日四川盆地特大暴雨存在明显日变化,夜间降水显著,共出现4次峰值。特大暴雨初期水汽主要来自于孟加拉湾,随着降水过程的持续,阿拉伯海东部、孟加拉湾南部及泰国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盆地西部输送。定量分析不同水汽源地的贡献可知孟加拉湾的水汽占主导地位,阿拉伯海次之,泰国湾的水汽贡献最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佳津  肖递祥  王春学  
论文利用1961—2015年四川盆地104个国家气象站资料和同期NCEP资料,筛选四川盆地极端暴雨过程并进行分型,引入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 4),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极端暴雨过程850 h Pa和700 h Pa上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全盆移动型和盆西型极端暴雨不同层次上的水汽输送轨迹有所不同。850 h Pa上全盆移动型水汽输送轨迹主要有4条,而盆西型主要有5条;700 h Pa上全盆移动型和盆西型水汽轨迹都主要有3条。2)不同后向追踪时间,两类极端暴雨过程850 h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佳津  肖递祥  王春学  
论文利用1961—2015年四川盆地104个国家气象站资料和同期NCEP资料,筛选四川盆地极端暴雨过程并进行分型,引入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 4),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极端暴雨过程850 h Pa和700 h Pa上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全盆移动型和盆西型极端暴雨不同层次上的水汽输送轨迹有所不同。850 h Pa上全盆移动型水汽输送轨迹主要有4条,而盆西型主要有5条;700 h Pa上全盆移动型和盆西型水汽轨迹都主要有3条。2)不同后向追踪时间,两类极端暴雨过程850 h Pa的水汽来源大值区有所不同。后向追踪1 d,两类极端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大值区都出现在西南地区东部;后向追踪3 d,全盆移动型的水汽大值区出现在两广交界处以及北部湾附近,而盆西型的水汽大值区出现在湖北西部至两广交界处以及印度半岛北部;后向追踪9 d,两类极端暴雨过程相同的水汽来源大值区为斯里兰卡岛附近的印度洋洋面,此外,全盆移动型的另一个大值区为菲律宾岛附近的太平洋洋面,盆西型的另一个大值区为中南半岛东部沿海。3)追踪到不同类型极端暴雨过程不同层次上的水汽源地,并定量分析了不同水汽源地的贡献率。850 h Pa上全盆移动型主要水汽源地有3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西太平洋、东亚大陆及临海。盆西型主要水汽源地也有3个:南海、孟加拉湾、中国东部及沿海;700 h Pa上全盆移动型水汽源地有3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东海。盆西型主要水汽源地有2个:孟加拉湾和南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兴文  王鑫  李跃清  陈栋  
利用1981~2000年四川盆地逐日降雨量资料和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20年四川盆地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暴雨按地域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盆西型、盆东型和全盆移动型,近20年里,盆西型暴雨最多,盆东型暴雨最少;四川盆地各种类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东亚主要环流系统之间的配置使得四川盆地的水汽源地和水汽辐合中心明显不同,而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中心相对应,这就决定了各类暴雨的发生地点不同;80年代前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使东亚主要大尺度环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环流的改变使近20年的环流特征更有利于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发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健  张天辉  
本文从理解干旱的基本含义出发 ,分析了四川盆地干旱的类型及分布、四川干旱成灾特点和危害、形成四川盆地干旱灾害的因素及其成因 ,探讨了干旱的危害程度既受天气背景的影响 ,又与人类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 ,文中提出了四川地区的抗旱减灾应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重的方针 ,即结合大型水库屯蓄、水土保持、农田水利、作物调整、灾害预警和社会化服务等措施消减灾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贺玲  杨艳  刘艳杰  周玉都  孙艺桃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24日华北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暖湿空气与低层冷空气配合引起的;湿位涡的分布对暴雨的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暴雨发生在MPV1的的正负过渡带,MPV与MPV2的负值区内;位于中低层(500hPa以下)的强烈水汽辅合层以及深厚的湿层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水汽;高能区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以及涡度的动力耦合作用表明此次暴雨具备了较强的动力上升运动条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彬宇  范广洲  周定文  
利用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高斯滤波、EOF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5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水汽输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各层的水汽输送具有其独特性。高原中东部是华北及我国中东部地区高空水汽的重要来源,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地区。高原的平均流输送与总水汽输送具有基本相同的分布特征,瞬变波输送的经向性非常强,平均流输送比瞬变波输送大一个量级。平均流输送对我国西南和中东部地区高空的水汽含量起重要作用,瞬变波输送主要影响高原北部及我国华北地区高空的水汽含量。EOF分析反映了高原水汽输送的不同方式,EOF1反映了夏季高原地区的西北风水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艾雯  冉敏  宋靓颖  薛晶玲  张元媛  李呈吉  邓茜  方红艳  代天飞  李启权  
掌握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增加耕地土壤碳汇和提升耕地土壤质量的重要前提。基于2017~2019年实地采集的4 362个表层(0~20 cm)土壤样点,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地形、土壤类型、农地利用方式和氮肥施用强度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58~42.40 g·kg~(-1)之间,均值为13.85 g·kg~(-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变异系数为45.82%,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的最佳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效应为59.73%,变程为145 km,表明其空间分布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决定且自相关范围较大。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中间低四周高的斑状分布格局。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是影响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余依次为农地利用方式、气候和地形;各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19.7%、14.0%、12.0%和9.2%。调控农地利用方式是实现该区域耕地土壤碳增汇的关键,但制定调控措施时也要充分考虑土壤类型、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超文  罗付香  朱波  黄晶晶  朱永群  庞良玉  张鸿  
氨挥发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本文采用密闭室法对四川盆地稻田的氨挥发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NH3挥发损失的氮素达22~63 kg·hm-2,占施氮量的比例为14%~19%,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稻田NH3挥发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稻田氨挥发量与田面水温度和p H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控制田面水温度等措施控制氨挥发。稻田NH3挥发主要发生在10:00-18:00之间,超过全天挥发量的2/3。8:00-10:00与18:00-20:00 2个时间段的氨挥发通量平均值和全天氨挥发通量平均值很一致,是测定氨挥发的最佳时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世华  罗秦  刘学军  张福锁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二苯胺法快速诊断四川盆地小麦氮素营养状况的适用性,并采用该方法对农户进行了田间速测,指导农民追肥。试验结果表明,二苯胺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小麦氮素营养状况;多点速测结果还表明,由于氮肥投入不足或施肥不合理致使目前四川盆地许多土壤上小麦缺氮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诊断结果用于指导调查地区小麦追肥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永红  曾祖俊  何国亚  李本国  吴光清  冯君成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耕作制度现状和潜力分析,评价旱三熟的空行利用和不同种植模式,并提出新时期旱地三熟四(五)作主体种植模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蒋俊明  周金星  费世民  刘国华  
文章以四川仁寿山丘疫区157个样方钉螺密度、草本层特征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方差、X2分统计度量、Ocihiai、Dice、Jaccaed、Pccc等系列技术分析法,研究了钉螺生境指示植物及其种间联结度。结果显示:在85个草本群落中,与钉螺有极显著正连接的有水芹、水金凤、毛茛、拉拉藤、空心莲子草、广布野豌豆6种,显著正连接的有五朵云、蜈蚣草、碎米荠、葎草等4种;有极显著负连接的有野蔷薇、苔草、金星蕨等3种,显著负连接的种类有凤尾蕨1种;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含量、土地利用类型是决定钉螺分布密度的两大关键因子;Ocihiai、Dice、Jaccaed、Pccc种间系数达到一定阈值才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本文以成熟期和产量结构为基础,对18个亲本品系进行了分类。通过比较各类组合的优势表现,发现穗数型与重穗型亲本杂交,F1的产量优势最强;其次是穗数型X中间型的组合,其余组合的优势都较弱。双亲成熟期的差异为5~13天时,从中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的概中较大,产量的负优势只出现在双亲熟期差为0~4天的组合中。据此认为,熟期差异较大时,穗数型亲本和重穗型亲本或中间型亲本可构成本地区的小麦杂种优势群。优势群中两基础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明显地大于其它亲本群体。与遗传距离法相比,杂种优势群能更好地预测F1的优势表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荷仙  伍玲  朱华忠  
回顾了六十年代以来,四川盆地小麦高产育种取得的成绩,指出单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收获指数的改良也很显著。分析了当前小麦高产育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三条进一步提高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对策。1.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适当增加小穗数;2.改善株型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3.提高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还对公顷产量达7500kg的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形态结构和产量结构提出了设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霞  陶诗顺  钟昀  马鹏  余康宁  
【目的】研究跨季节分期播种对杂交水稻结实性的影响,为杂交稻的避旱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个四川盆地宜栽杂交中籼稻组合为材料,设置6个播期(Ⅰ.4月10日;Ⅱ.4月20日;Ⅲ.4月30日;Ⅳ.5月10日;Ⅴ.5月20日;Ⅵ.5月30日)处理,分析播期对杂交稻结实性的影响及不同品种结实性对播期反应的差异。【结果】1)3个结实性指标在播期、品种及其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结实率和充实度受播期的影响较大,而千粒质量受品种的影响较大。2)3个结实性指标随播期推迟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Ⅲ期达到最大值,其后随播期的推迟各结实性指标值显著降低,主要是中势粒、弱势粒的结实率及弱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