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60)
- 2023(12867)
- 2022(11434)
- 2021(10748)
- 2020(9084)
- 2019(20815)
- 2018(20574)
- 2017(39618)
- 2016(22135)
- 2015(24505)
- 2014(24412)
- 2013(24377)
- 2012(22423)
- 2011(20184)
- 2010(20093)
- 2009(18165)
- 2008(17716)
- 2007(15294)
- 2006(13191)
- 2005(11422)
- 学科
- 济(82950)
- 经济(82854)
- 管理(59160)
- 业(57528)
- 企(47533)
- 企业(47533)
- 方法(41059)
- 数学(35546)
- 数学方法(35078)
- 学(23217)
- 农(22374)
- 财(20496)
- 中国(20491)
- 业经(18168)
- 地方(16724)
- 农业(15230)
- 理论(14899)
- 贸(14104)
- 贸易(14097)
- 制(14017)
- 易(13639)
- 技术(13532)
- 和(13495)
- 务(13419)
- 财务(13356)
- 财务管理(13333)
- 环境(12994)
- 企业财务(12734)
- 银(11929)
- 银行(11871)
- 机构
- 大学(316427)
- 学院(312087)
- 管理(120822)
- 济(115678)
- 经济(113065)
- 研究(108165)
- 理学(106112)
- 理学院(104756)
- 管理学(102591)
- 管理学院(102039)
- 中国(75849)
- 科学(73593)
- 京(67417)
- 农(61011)
- 所(56909)
- 业大(54491)
- 研究所(52884)
- 财(51858)
- 农业(48597)
- 中心(47430)
- 江(44805)
- 财经(42613)
- 范(42460)
- 师范(41918)
- 北京(41851)
- 院(39065)
- 经(38929)
- 州(36201)
- 技术(34342)
- 经济学(34197)
- 基金
- 项目(224884)
- 科学(175183)
- 基金(163119)
- 研究(156336)
- 家(145801)
- 国家(144667)
- 科学基金(122165)
- 社会(96095)
- 社会科(90988)
- 社会科学(90962)
- 省(88761)
- 基金项目(87489)
- 自然(83546)
- 自然科(81625)
- 自然科学(81595)
- 自然科学基金(80128)
- 划(75649)
- 教育(71961)
- 资助(67375)
- 编号(62020)
- 重点(51039)
- 成果(50408)
- 部(48698)
- 发(47162)
- 创(46467)
- 科研(44242)
- 计划(43971)
- 创新(43415)
- 课题(43410)
- 大学(41010)
- 期刊
- 济(120450)
- 经济(120450)
- 研究(86220)
- 学报(62037)
- 中国(55809)
- 农(54677)
- 科学(54149)
- 大学(45048)
- 学学(42703)
- 管理(42104)
- 农业(38004)
- 财(37573)
- 教育(34321)
- 技术(24764)
- 融(22238)
- 金融(22238)
- 财经(20095)
- 业(19499)
- 业经(19323)
- 经济研究(18874)
- 业大(17362)
- 经(17088)
- 图书(17044)
- 版(16989)
- 科技(16664)
- 问题(15658)
- 林业(14773)
- 理论(14729)
- 技术经济(14294)
- 资源(14108)
共检索到438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骆军 刘应高 黄晓丽 徐明庆
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针叶树散斑壳真菌、松针散斑壳真菌、四川散斑壳真菌及二郎山散斑壳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可产生导致其寄主针叶枯死的致病毒素。研究表明4种散斑壳真菌毒素均为非蛋白质类组分,结合电导率的测定,发现4种毒素对其来源寄主松针及其他几种松针的毒性存在着差异,其中四川散斑壳真菌所分泌的毒素致病性相对最强。通过对3种不同科属杂草和雪松针叶的生物测定,得出4种毒素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解春霞 王永银 程淑婉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致病机制,毒素,松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张茹琴 迟玉成 林海洋 许曼琳 夏淑春
为了明确花生黑斑病菌的致病因子及致病机制,对该病菌分泌的毒素进行了提取和生物学特性测定。通过对花生黑斑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筛选和优化,采用氯仿提取、硫酸铵和柱层析分离纯化病菌产生毒素。结果表明:花生黑斑病菌在V8培养液、光/暗交替、静止条件下培养20 d产毒活性最强,用等量的氯仿提取,再经过8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透析和柱层析纯化,可以获得较高活性的花生黑斑病菌毒素。初步分析显示,毒素由A和B 2种成分构成,但仅A成分对花生有致病性,B成分没有,A成分是毒素的主要成分;另外,病菌毒素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和较强的极性。
关键词:
花生黑斑病菌 毒素 培养条件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晓东 刘桂荣 陈江燕 徐贵军 李淑华
实验证明 ,国内供试松球壳孢菌 (Sphaeropsissapinea)的致病力明显高于美国的B型菌株 ,与A型相似 ,致病性较强。B型也能无伤侵入 ,只是发病率明显低于A型。伤口并不是病菌侵入的唯一途径 ,自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可直接侵入树木当年嫩梢并使之枯萎 ;此后 ,随着梢部组织的不断成熟与老化 ,伤口对病菌侵入与危害的作用才得以显现出来 ,无伤接种时不发病或只产生部分枯叶。气孔也是病菌侵入的途径之一。病菌不但可侵入当年新稍 ,而且还可于枝梢的 2a和 3a生处有伤侵入 ,使之染病甚至死亡。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赤松 (P .densiflora)、...
关键词:
松球壳孢菌 致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学宏 卢志军 陈倩 韩鲁明 李怀方 古勤生
采用浸胚根法和浸根法对京欣一号西瓜种壳分离得到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从接种后发病幼苗上分离得到的分离物与最初接种所用的镰刀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等性状基本相同,采用相同的引物对rDNA进行PCR扩增获得的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说明这二者为同一种菌,从而证明西瓜种子上所携带的尖孢镰刀菌具有致病性,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西瓜种传尖孢镰刀菌具有致病性。西瓜种传尖孢镰刀菌培养滤液和粗毒素提取物处理西瓜种子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降低,其中发芽势下降了16.7%~29.0%,发芽率下降了14.4%~22.3%,发芽指数下降了19.1%~37....
关键词:
西瓜 种传 尖孢镰刀菌 致病性 粗毒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文金 邓慧颖 谢荔岩 林奇英 吴祖建 谢联辉
以云南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为介体昆虫,以4个水稻品种为寄主,通过人工接种对采自云南、江苏、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23个分离物进行传毒试验.致病性评价结果表明,23个分离物可划分为5个等级,即强致病型、次强致病型、中致病型、弱致病型、极弱致病型.致病性分化表现在地理差异、毒株差异及水稻品种差异三方面.不同分离物在寄主发病率、发病时间、症状表现以及对灰飞虱传毒效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关键词:
水稻条纹病毒 致病性 灰飞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芝芬 张红心 崔四平 王立安 魏建昆
稻瘟病菌90-2菌株系是从大田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上分离的对野败型(W)CMS专化致病的生理小种。研究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毒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本试验测定了此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中培养对毒素产生的影响、毒素的热稳定性及pH值变化对毒素活性的影响等。离体叶片法测定毒素活性发现毒素使离体叶段褪绿和细胞坏死,珍汕97A褪绿程度大于珍汕97B,进一步测定了毒素对W珍汕97A、97B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和对W珍汕97A、97B呼吸作用的影响,初步测定了粗毒素的致病作用。用根冠细胞法测定了90-2菌株毒素对一套4种同核异质CMS材料的致病力,表明稻瘟病菌90-2菌株是CMS野败型的专化生理小种...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菌,毒素,雄性不育细胞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坤 刁有祥 程彦丽 崔京腾 王蛟 刘鑫
【目的】探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对SPF鸭的致病性。【方法】将DPV分别通过点眼滴鼻和皮下注射接种途径人工感染SPF鸭,以未攻毒健康SPF鸭为对照,观察各组鸭的发病情况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SPF鸭,采集肝脏、脾脏、肾脏、肺、心脏、气管、食道、肠道、胸腺、法氏囊、脑和泄殖腔等组织,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对DPV抗原在鸭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分析了DPV对SPF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结果】DPV接种后,引起鸭高热、下痢,组织器官出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仕龙 陈少莺 程晓霞 林锋强 江斌 王劭 朱小丽 张世忠 李兆龙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 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 Ⅰ和LA 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 Ⅰ和LA Ⅱ均具热稳定性 ,经沸水水浴加热 15min仍具活性。LA Ⅰ和LA 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湿地松、火炬松 ,对云南松、华山松、紫茎泽兰等也有伤害作用 ,说明LA Ⅰ和LA Ⅱ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LA Ⅰ和LA Ⅱ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生测 ,显示LA Ⅰ对湿地松幼苗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10 0 μg·mL- 1 ,LA 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5 0 0 μg·mL- 1 ,LA Ⅰ活性较LA Ⅱ的活性高 4~ 5倍。LA Ⅰ和LA...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致毒活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叶巧真 何建国 翁少萍 张邦杰 叶普仁 梁仁杰 潘雷
利用含类呼肠孤病毒和类腺病毒 的患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 病鳖组织匀浆过滤液及从病鳖中分离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进行病毒和细菌的相继 人工感染试验, 复制出典型的鳖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病症。研究发现, 细菌是红底板病的主要病原, 病毒是白底板病的主要病原,而病毒的感染不致死鳖, 细菌的继发感染是鳖最终死亡的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前前 秦丰 张雨竹 马占鸿 刘志龙 王海光
为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机制,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北省黄骅市和张家口市宣化区部分苜蓿种植地苜蓿根腐病样品的150株镰孢菌(Fusariumspp.)(2015年分离获得72株,2016年分离获得78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是否具有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的潜力进行了检测,并对获得的粗毒素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镰孢菌对萌发的苜蓿种子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别,除三线镰孢(F.tricinctum)和大部分木贼镰孢(F.equiseti)菌株致病性较弱外,大多数镰孢菌菌株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在所获得镰孢菌菌株中,菌株KD3(F.oxysporum)、菌株QD3-2(F.oxysporum)、菌株N6-1(F.equiseti)、菌株N9-2(F.acuminatum)、菌株NT1-1(F.acuminatum)和菌株QD10-1(F.acuminatum)共6株镰孢菌具有产NIV毒素潜力,未发现具有产DON毒素潜力的菌株;将NIV毒素化学型菌株QD3-2发酵培养后经有机溶剂萃取获得粗毒素,对其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粗毒素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苜蓿镰孢菌根腐病致病机理、有效防治苜蓿根腐病和保障苜蓿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龙苏 韩书煜 牛志伟 梁静真 胡大胜 黄钧 李鸿骥 刘齐 苏江华
为探讨广西南宁市、浦北县和玉林市暴发性死亡胡子鲶的病原菌及其所携带6种毒力基因对其致病力的影响,用常规方法从病鱼的心脏、肝脏等部位分离细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以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 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PCr扩增法检测病原菌的6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从患病鱼中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3株嗜水气单胞菌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 7966(CP000462)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均为99.8%,2株温和气单胞菌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SobrIA No.1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平 胡红菊 王友平 田瑞 陈启亮 张靖国
采用室内离体接种和室外孢子喷雾接种方法,对3株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各菌株在PSA培养基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及菌落厚度差异显著;各病原菌菌株在光照、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培养时,日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明显差异;黑斑病病原菌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为PSA;孢子萌发最适pH值8~10;菌株A和菌株H的致病力显著强于菌株C,但这2个菌株间的致病性无显著差异;A、C、H 3种菌株混合接种时,可使梨叶片表现自然发病时的典型病斑。
关键词:
梨黑斑病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病情指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姬广海 许志刚 张世光
利用 6 0个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不同稻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其中2 0个引物均出现清晰和重复性的DNA扩增片段 ,扩增片段大小在 0 .5kb至 3.5kb ;应用Statistics软件UPGMA程序进行树状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 ,我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在遗传距离为 0 .30时 ,供试菌株可划分为 7个遗传相似组 (谱系 )。其中第 1、第 2和第 5组为优势组群 ,分别由 7、8、6个菌株组成。根据菌株在 12个已知基因品种上的抗感反应 ,将供试菌株分为 13个致病型 ,在遗传距离为 0 .5 0水平上聚类归属于 6个簇。菌株的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