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68)
2023(12404)
2022(10727)
2021(10311)
2020(8611)
2019(20060)
2018(20051)
2017(38953)
2016(21361)
2015(24132)
2014(24233)
2013(23594)
2012(21290)
2011(19169)
2010(19314)
2009(17451)
2008(16785)
2007(14457)
2006(12587)
2005(10958)
作者
(61030)
(50670)
(50232)
(48001)
(32290)
(24391)
(22782)
(20020)
(19453)
(18106)
(17452)
(16975)
(16194)
(16057)
(15666)
(15390)
(14988)
(14901)
(14549)
(14303)
(12596)
(12293)
(12194)
(11535)
(11239)
(11226)
(11181)
(11167)
(10185)
(9917)
学科
(83307)
经济(83223)
管理(60867)
(56284)
(47030)
企业(47030)
方法(41464)
数学(36232)
数学方法(35548)
(23586)
中国(20148)
(19634)
地方(18700)
(18673)
业经(18528)
环境(16037)
农业(15597)
理论(15230)
(14382)
(13797)
(13752)
贸易(13741)
(13302)
(12861)
技术(12822)
(12146)
财务(12073)
财务管理(12050)
企业财务(11404)
教育(11206)
机构
大学(295966)
学院(295595)
管理(121088)
(110214)
经济(107654)
理学(105881)
理学院(104722)
管理学(102531)
管理学院(102016)
研究(96288)
中国(70198)
(63362)
科学(62927)
(48463)
(48130)
(47785)
业大(46653)
中心(44118)
研究所(44038)
(41826)
(40108)
北京(40080)
师范(39776)
财经(39658)
农业(37335)
(36053)
(35647)
(34904)
师范大学(32190)
技术(31794)
基金
项目(211447)
科学(165459)
研究(153615)
基金(152101)
(133028)
国家(131924)
科学基金(113195)
社会(94454)
社会科(89320)
社会科学(89294)
(83195)
基金项目(81106)
自然(75510)
自然科(73648)
自然科学(73632)
自然科学基金(72220)
教育(71004)
(70333)
编号(63599)
资助(63383)
成果(50818)
重点(47424)
(45728)
(44326)
(43629)
课题(43543)
创新(40638)
科研(40413)
大学(39163)
教育部(38958)
期刊
(117684)
经济(117684)
研究(81910)
中国(53489)
学报(47987)
科学(44841)
(43490)
管理(42736)
大学(36092)
教育(35205)
(34866)
学学(33964)
农业(30301)
技术(26558)
(21596)
金融(21596)
业经(20240)
财经(17897)
经济研究(17782)
图书(16789)
(15739)
科技(15293)
(15119)
问题(15045)
资源(14987)
(14238)
理论(14216)
技术经济(14055)
统计(13497)
实践(13252)
共检索到416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乔波  严贤春  
四川山地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治理恢复具有全国性生态安全意义,然而复杂环境使得治理难度特别大,寻求适宜环境状况的治理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在进行调查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的形成原因,分析了"坡改梯"、格网式垄作、水土保持耕作、聚土免耕立体种植、退耕还林(草)、低山丘陵区垂直景观、花园果园、林盘农家乐、小流域土地整理等治理模式的技术要点,初步探讨了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认为这些模式进一步改良后可在本地区大力推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牛波  胡建中  
对农业产业组织发展的不同时期,即发展初期、中期和成熟期进行分析,在总结四川丘陵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根据丘陵地区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丘陵地区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菲  张宏  
本文以四川川中地区的广安市广安区代市镇为研究区域,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该镇农业生态系统各变量进行分析,在经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前提下得出种植业内部各类作物的种植比例。结果表明,在满足粮食基本需求的条件下,在四川丘陵区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双业齐动为发展模式,是现阶段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陶小平  边玉花  
冀西北(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是河北省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由于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移民问题成为生态恢复的关键所在。现有农村人口现状,在移民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障碍,如文化素质障碍、转移成本障碍、政策制度障碍等,针对这些障碍对移民途径和促进移民对策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辉  周长艳  
农田水利是地域性较强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其治理绩效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本文作者基于湖南省张家界市的调查,对山地丘陵区农田水利产权治理的政府主导型、集体主导型、用水户参与式和农户私人治理模式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山地丘陵区农田水利产权治理的"四位一体"模式,提出了完善山地丘陵区农田水利产权治理模式的新路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君  杨玉蓉  田亚平  谢小立  
论文旨在探讨中国南方丘陵区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实证研究。首先,在了解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有关脆弱性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南方丘陵区农业水资源系统的特点,给出了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并分析了其脆弱性内涵。然后,以衡阳盆地为例构建了一个包括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承载脆弱性3个方面12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衡阳盆地7个县(市)的农业水资源脆弱度进行评判,发现祁东县、衡阳县、衡南县、衡东县和耒阳市农业水资源脆弱度为强脆弱度等级,常宁市、衡山县为微脆弱等级。经验证,评价结果与评价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实际表现比较吻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胡江波  王得祥  
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侧柏、荆条、20年刺槐、4年刺槐、4年苜蓿、农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农田,减小幅度为16%~8%,孔隙度增加,总孔隙度增幅为24.5%~8.1%,毛管孔隙度增幅为1.2%~13.9%,非毛管孔隙度增幅为20.5%~90.0%;土壤持水性比农地增加33%~7.5%;水分补给量在0~2m范围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是农地的2、1.5、1.71倍,20年刺槐和苜蓿比农地低22.5%和31.4%;0~1m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分别是农地的2.16、1.78、1.85倍,20年刺槐、苜蓿为农地的25%和62.3%...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松秀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业适应性的概念和内涵,然后,以衡阳盆地为例,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适应性对策。适应性对策包括三个方面:蓄水方面,修复和兴建各类水利设施,蓄洪济旱,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固土方面,加强植被恢复和建设,调整坡地农地类型,以保持易蚀土壤,稳固基质。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推广抗病虫害和治污技术,减轻农业环境污染和病虫害灾害。文章从生态脆弱性视角对农业适应性对策进行研究,以期规避农业风险,为研究区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忠武  张棋  曾光明  朱华  杨静翎  
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红色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本研究以红壤丘陵区典型区域———长沙市为例,首先探讨了SEIM(Soil Erosion Index Model)模型的基本结构以及相对应的各个参数的取值;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SEIM模型,研究了红壤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现状特征及动态变化,并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SEIM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上能够反映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现状的总体趋势;而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研究表明,红壤丘陵区总体的水土流失量较小,轻度和微度侵蚀面积达到95%以上,中度以上侵蚀范围不到5%。红壤丘陵区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从1986...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宁  赵晓鸿  邹红  
本文以四川省资中县的工业化进程为例,对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认为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大县在工业化进程中,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走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的道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  
四川省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四川省丘陵地区示范县——射洪为考察对象,对其卓有成效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市场主导下工农联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阐明了该模式对四川省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尚群  
森林过伐,草地过牧,土地过度垦殖,是导致四川生态脆弱地区形成和农民贫困的直接因素。本文提出了要解决生态脆弱区恢复生态与人口生存之间的矛盾,只有对农业人口和农业产业布局做根本性调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爱民  李飞  封志明  
在南方红壤丘陵区传统种植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水旱轮作、旱地间作等方式,发展玉米生产,建立“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复合结构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而且还能促进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新模式和传统的较好模式轮换种植,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提高持续生产能力。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文辉  宋宇  
黄土丘陵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农民生活贫困的典型区域,农户生计模式选择既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以及当地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采用随机调研所获取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微观层面数据,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为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运用随机森林法对生计模式分类进行判别并对重要变量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生计模式下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与经济社会后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凯  张文秀  李文杰  
四川丘陵区是四川省的重要农业基地,其耕地数量变化关系到四川的耕地动态平衡和农业持续发展。本文以四川丘陵区12个农业大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其1992年~2008年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退耕还林、耕地保护政策等是影响四川丘陵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四川丘陵区耕地数量保护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