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9)
- 2023(9080)
- 2022(8193)
- 2021(7868)
- 2020(6548)
- 2019(15418)
- 2018(15492)
- 2017(29774)
- 2016(16452)
- 2015(18524)
- 2014(18528)
- 2013(18504)
- 2012(16765)
- 2011(14953)
- 2010(14727)
- 2009(13365)
- 2008(12775)
- 2007(10870)
- 2006(9314)
- 2005(7982)
- 学科
- 济(62236)
- 经济(62169)
- 管理(45552)
- 业(43655)
- 企(36899)
- 企业(36899)
- 方法(31086)
- 数学(26691)
- 数学方法(26391)
- 农(16482)
- 中国(15196)
- 学(14550)
- 财(14447)
- 业经(14130)
- 地方(13555)
- 理论(11169)
- 农业(11122)
- 贸(11094)
- 贸易(11084)
- 和(10992)
- 易(10742)
- 技术(10159)
- 环境(10118)
- 制(9750)
- 务(9402)
- 财务(9345)
- 财务管理(9331)
- 划(9124)
- 教育(9027)
- 企业财务(8831)
- 机构
- 大学(229288)
- 学院(228005)
- 管理(93956)
- 济(84373)
- 理学(82433)
- 经济(82429)
- 理学院(81515)
- 管理学(80093)
- 管理学院(79707)
- 研究(75605)
- 中国(52913)
- 科学(50558)
- 京(48949)
- 农(41069)
- 所(38693)
- 业大(38280)
- 财(36497)
- 研究所(35832)
- 中心(33500)
- 农业(32645)
- 江(31205)
- 北京(30834)
- 范(30118)
- 财经(30081)
- 师范(29845)
- 经(27463)
- 院(27063)
- 州(26147)
- 技术(24848)
- 师范大学(24274)
- 基金
- 项目(164968)
- 科学(128015)
- 研究(118630)
- 基金(118194)
- 家(104470)
- 国家(103620)
- 科学基金(87756)
- 社会(71705)
- 社会科(67850)
- 社会科学(67829)
- 省(65619)
- 基金项目(63934)
- 自然(59268)
- 自然科(57838)
- 自然科学(57824)
- 自然科学基金(56751)
- 划(55492)
- 教育(53646)
- 编号(48886)
- 资助(48516)
- 成果(39046)
- 重点(36880)
- 部(35514)
- 发(34990)
- 创(34492)
- 课题(33240)
- 创新(32063)
- 科研(31793)
- 计划(31177)
- 大学(30287)
共检索到317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式昭 朱华忠 郑建敏 蒲宗君 伍玲
利用自2000年以来育成的10份优良四川小麦品种,在理想栽培条件下对其产量潜力、产量构成因素、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及花后籽粒产量和茎草干重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在460.11~555.88 kg/667m2。②从产量构成因素来讲,有效穗数范围为24.82~32.40万穗/667m2,穗粒数范围为28.1~40.6粒/穗,千粒重范围为42.7~54.4g,穗数是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③生物产量范围为1081.56~1325.65 kg/667m2,收获指数范围为0.36~0.48,通过收获指数的改良能明显提高产量潜力。④优良四川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好,灌浆快增期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庞启华 李生荣 余敖 黄光永
从四川麦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实际出发,分析了影响四川省小麦产量潜力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肯定了“以矮秆为基础,穗重为中心,调整株叶型,提高穗粒数”的育种策略,提出高产再高产应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以通过培育长穗和多小穗来提高穗粒数进而实现提高单穗重的目的为主攻目标,并对进一步提高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所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麦,育种目标,高产潜力,遗传改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式昭 朱华忠 郑建敏 蒲宗君 伍玲
利用近年来育成的10份优良四川小麦品种,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推导出一系列灌浆参数,通过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讨,进而对品种籽粒灌浆参数的差异性和品种表现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对四川小麦品种,在相对理想的栽培环境条件下,籽粒平均灌浆速率R,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R1、R2、R3是影响小麦粒重的主要因素,其中R和R1的作用最大。在10份材料中,3个大粒型品种(川麦43、川麦42和川麦60)为本试验灌浆特性优良型品种,其特点是灌浆速度R快,最大灌浆速率Rmax大,且灌浆速率在灌浆中后期也处于高水平状态。因此...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灌浆特性 籽粒灌浆参数 粒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章振羽 沈丽 刘泰国 唐俊华 姬红丽 彭云良
将以Avocet为背景的27份抗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131个抗性基因型较明确的小麦抗源品种和59份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和抗源以及和感病对照铭贤169分行种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草坝(N:29°57′09.6,″E:103°07′11.9,″海拔525.1 m)、梓潼县豢龙(N:31°44′07.0,″E:105°10′48.5,″海拔484.1 m)和剑阁县武连(N:31°52′21.5,″E:105°16′23.5,″海拔:481 m)的病圃中,含Yr5、Yr10、Yr15、Yr26的近等基因系、审定品种川麦43、川麦46、川麦47、川农18、川农23、绵麦39、绵麦41、绵麦42、杏麦2号、和内...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基因 品种 病圃 四川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茹振钢 冯素伟 李淦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培育高产品种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黄淮麦区的生产条件及生态特点,分析不同时期高产品种产量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大田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潜力,千粒重与穗粒数并重是小麦新品种的发展方向。并从机械化生产对品种的要求出发,探讨了黄淮麦区小麦高产品种的高产空间与创育思路,提出进一步挖掘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产潜力的有效途径:(1)小麦高产潜力的实现,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穗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耀耀 刘建刚 谷中颖 陈阜 褚庆全
本研究利用DSSAT V4.5模型模拟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在实际水肥条件下可获得产量的变化情况,分析沧州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潜力的影响,旨在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系统的影响提供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平均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但降雨分布发生了季节性转移。2)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近50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7.94kg/hm2;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均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1.02和3.62kg/hm2;实际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家秀 张帆 李晓 李云鹤 刘述英 王心溶
通过7年室内外结合监测测定,明确了四川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新发现了对凡6、绵阳11及其大多数衍生品种(系)表现强致病性的条中30、条中31号生理小种;测定出绵阳系列品种、川麦系、川育系、川幅系、川农系、绵农系及其他小麦系列品种对省内条锈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鉴定出一批抗条中30、条中31号新小种的小麦新品种。提出在全省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加强对新小种变异动态的监测,抓好抗源多样化的研究和应用粉锈宁等药剂处理种子控制病害流行等防治措施。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生理类型,小种,持久控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正德 蒋滨
报道了42份四川省小麦生产品种及40份抗条锈病材料抗性的变异和评价。繁6对条锈病具有持久抗性,条中30号、31号的出现,是繁6及其衍生品种抗性变异的主要原因。墨444、墨456、墨460、贵农20、贵农21、R7及南京农大选育的小麦——簇毛麦(92R系统)的附加系、代换系、易位系等,对条锈病高抗至免疫,适作抗条锈病的系本材料。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持久抗性,四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旭熙 苏春江 彭立 徐定德 陈田田
[目的]科学评估和测算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为实行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四川省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四川省县域农村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判了农村空心化程度,并定量评价了空心村综合整治的自然适宜性,社会接受性与经济可行性;将获取的农村空心化指数与现实潜力系数作为综合修正系数,测算出四川省各县域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并揭示其分布规律。[结果]四川省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农村空心化呈现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SPSS17. 0软件并结合Acr GIS空间表达功能对2010年的增加耕地潜力进行聚类,将四川省各县域划分为Ⅰ类潜力区、Ⅱ类潜力区、Ⅲ类潜力区等3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整治对策。[结论]在未来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中,政府应根据各区域整治潜力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土地整治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张玉芳 陈东东
论文以四川冬小麦种植区1981—2012年88个县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冬小麦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评价四川冬小麦产量对单个气候因子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结果显示:假设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和日较差升高1℃、降水量下降100 mm、辐射量下降100 MJ/m~2,冬小麦的产量随之发生变化,全生育期降水量下降导致产量敏感的面积最大,占整个研究区域播种总面积的6.5%;而辐射量下降使产量脆弱的面积最大,为2.4%。从各个生育阶段来看,研究区域内冬小麦产量对播种到拔节期辐射量下降表现为敏感和脆弱的面积比例最大,分别占9.4%和7.9%。受到4种气候因子变化的综合影响,产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化表现为敏感的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40.0%,在7个冬麦区均有分布,产量变化为-23.0%~9.5%;产量脆弱的面积占14.0%,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大部及盆西、盆南和川西南的部分区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寒冰 王朝辉 赵护兵 马小龙 佘旭 张璐 蒲岳建 杨珍珍 吕辉 师渊超 杜明叶
【目的】明确小农户经营模式下小麦施肥现状,为实现旱地小麦稳产增产和养分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连续5年对渭北旱地1 261个农户的养分管理调研,以维持旱地小麦可持续生产为出发点,基于小麦产量确定的养分需求量,评价农户施肥量,分析农户施肥的问题及减肥潜力。【结果】调研农户小麦籽粒产量介于750—9 000 kg·hm(-2),平均4 243 kg·hm(-2),属于低产(6 060 kg·hm(-2))等级的农户依次占22.0%,22.2%,19.3%,22.8%,13.6%。农户氮肥用量介于33—4
关键词:
农户 冬小麦 产量 施肥量 推荐施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武云 胡晓蓉
分析了484份普通小麦型和16份圆锥小麦型四川地方小麦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①普通小麦地方种籽粒蛋白含量平均值(11.23%)高于圆锥小麦地方种籽粒蛋白含量平均值(10.68%);②普通小麦地方种籽粒蛋白含量具有3种类型:第Ⅰ类型≥14.0%,第Ⅱ类型介于10.0~14.0%之间,第Ⅲ类型≤10.0%;圆锥小麦地方种只有第Ⅱ、Ⅲ类型;③56份普通小麦地方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圆锥小麦地方种的相近或更低,为珍贵的饼干小麦种质资源。四川地方小麦中高蛋白质普通小麦的存在与分布,从根本上否定了“四川气候不能生产优质小麦”的观点。
关键词:
小麦地方种 籽粒蛋白质 资源 小麦育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伍玲 朱华忠 邓丽 胡嘉
总结1997~2007年间通过四川省区试审定的72个小麦品种。根据四川省审定公告和四川省小麦区试资料,列出72个品种在省区试中的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部分农艺性状数据,以及审定公告的品质性状数据和抗性表现,并分析这些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认为目前四川小麦品种区试平均产量水平介于5~5.5 t/hm2之间;基本产量结构为290~360万穗/hm2、40~45粒/穗、40~45 g/1000粒。今后四川省小麦产量育种应当在保持现有产量结构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穗数和增加千粒重两个方向的突破,建立新的平衡,实现四川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省区试 审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清燕 罗江陶 郑建敏 万洪深 李式昭 杨漫宇 夏先全 蒲宗君
【目的】旨在研究四川小麦抗赤霉病的基因资源,培育赤霉病综合抗性中抗以上的小麦品种。【方法】利用土表接种法鉴定出156份赤霉病达中抗水平的小麦品种或高代品系,通过已知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以及部分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抗性基因的组成。【结果】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在供试的156份赤霉病抗性材料中仅检测出2份材料(20引979和20间2506-10)分别含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5。同时,检测出含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5、Yr15、Yr18、Yr26和YrAs2388的材料分别为4份、63份、9份、3份、1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6%、40.38%、5.77%、1.92%和8.97%。检测出含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材料4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为28.21%。抗病基因的分布表明,122份供试材料含有至少1个抗病基因,其中6份材料含有条锈病和白粉病2种抗病基因,9个材料中聚合了2个抗条锈病基因,剩余的106份材料仅含有1个抗病基因。仅1份供试材料20间2506-10同时含有赤霉病、条锈病和白粉病3种抗病基因。【结论】四川小麦缺乏遗传背景明确的抗赤霉病资源,因此四川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在充分利用本地抗赤霉病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引进已知抗源的资源加以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