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54)
- 2023(5850)
- 2022(5048)
- 2021(4783)
- 2020(4012)
- 2019(9134)
- 2018(8982)
- 2017(17298)
- 2016(9895)
- 2015(11071)
- 2014(10751)
- 2013(10678)
- 2012(10503)
- 2011(9513)
- 2010(9986)
- 2009(9275)
- 2008(9292)
- 2007(8716)
- 2006(8063)
- 2005(7575)
- 学科
- 济(34823)
- 经济(34782)
- 业(28275)
- 管理(27464)
- 企(23014)
- 企业(23014)
- 农(12622)
- 方法(11780)
- 中国(11024)
- 策(10489)
- 财(10274)
- 数学(9682)
- 数学方法(9471)
- 学(8845)
- 地方(8801)
- 制(8719)
- 业经(8422)
- 农业(8243)
- 贸(7794)
- 贸易(7788)
- 易(7598)
- 及其(7056)
- 银(6761)
- 银行(6732)
- 行(6508)
- 划(6138)
- 政策(6061)
- 技术(6017)
- 融(5919)
- 金融(5918)
- 机构
- 学院(141359)
- 大学(140279)
- 研究(58550)
- 济(56130)
- 经济(54689)
- 管理(49937)
- 中国(43407)
- 理学(41518)
- 理学院(40961)
- 管理学(40180)
- 管理学院(39902)
- 科学(37338)
- 农(33899)
- 所(32683)
- 京(31625)
- 研究所(29611)
- 财(27400)
- 农业(27096)
- 中心(25502)
- 江(24092)
- 业大(23954)
- 省(21332)
- 院(20957)
- 北京(20514)
- 财经(20190)
- 州(18796)
- 范(18725)
- 科学院(18655)
- 师范(18444)
- 经(18311)
- 基金
- 项目(89466)
- 科学(68116)
- 研究(63032)
- 基金(62217)
- 家(57540)
- 国家(57021)
- 科学基金(45545)
- 社会(36627)
- 省(35789)
- 社会科(34562)
- 社会科学(34550)
- 划(31646)
- 自然(31189)
- 基金项目(31090)
- 自然科(30413)
- 自然科学(30398)
- 自然科学基金(29895)
- 教育(28678)
- 资助(27175)
- 编号(25445)
- 成果(22686)
- 重点(21349)
- 发(20933)
- 课题(19741)
- 部(19525)
- 计划(18667)
- 创(18495)
- 创新(17275)
- 科研(17147)
- 业(17134)
共检索到232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跃建
建国以来,通过育种,使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上了三个台阶,稳产性和适应性也得到提高,主要农艺性状改进明显。但最近10多年来,四川小麦超高产育种一直面临三个问题:产量潜力没有大突破;稳产性和适应性的改良不及丰产性;主要农艺性状没有大的改变。培育超高产品种有三种策略:培育适宜高肥水地区、产量稳定过7500kg/ha的品种;培育适宜中产地区、产量稳定超过5250kg/ha的品种;培育在高产地区产量达7500kg/ha、中产地区5250kg/ha、丰产性和稳产性都突出的突破性品种。
关键词:
小麦,超高产育种,产量构成,策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延吉 赵檀方
把山东省及黄淮麦区建国以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与当前高产新品种(系)相应性状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性状的灰色关联度、选择指数、多元回归及相关通径分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穗重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影响穗重的主要因素是千粒重。不同类型的高产品种可以有不同的产量构成模式。对于如何协调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抓往改良重点,提高选择效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小麦,产量性状,多元回归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宜祥
四川省“六五”启动的玉米育种攻关,到“七五”末已取得了较大进展,1991—1997年育成的25个杂交种,较1990年前育成的11个杂交种的遗传增益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超高产育种,应符合四川玉米产区生态育种目标多样性、广泛性。加强种质改良基础研究,筛选、创造遗传基础广、配合力高、优良基因传递力强的核心种质,突破现有玉米种质杂交模式。选育抗病、耐旱、保绿性好、株型适合,能充分利用散射光,稳定增密增穗,提高穗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容重的超高产新杂交种。
关键词:
玉米,育种进展,超高产育种,四川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裕春 黄钢 朱华忠
1997年5月26-29日,全国九五小麦超高产育种攻关课题主持单位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在河南,山东举行了考察及学术交流,中国-CIMMYT小麦超高产育种研讨会也同期举行。会上,以CIMMYT小麦计划部主任、首席小麦科学家S.拉加拉姆博士(Dr.S.Ra...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庞启华 李生荣 余敖 黄光永
从四川麦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实际出发,分析了影响四川省小麦产量潜力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肯定了“以矮秆为基础,穗重为中心,调整株叶型,提高穗粒数”的育种策略,提出高产再高产应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以通过培育长穗和多小穗来提高穗粒数进而实现提高单穗重的目的为主攻目标,并对进一步提高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所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麦,育种目标,高产潜力,遗传改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兆麟 孙其信
以 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为试验材料 ,对超高产基因型小麦冠层结构的生理特性及其与有关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与非超高产基因型相比 ,其冠层叶片具有明显的生理优势 ,表现为 :①灌浆中期至灌浆结束 ,叶面积指数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②冠层透光率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大时较高 ,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较小时较低 ;③叶绿素含量平均高 1 1%~ 15 6 % ;④SOD酶活性高 5 6 %~ 16 0 % ;⑤MDA含量从抽穗一直到灌浆后期保持较低水平 ;⑥上三叶光合速率平均高 15 6 %。相关分析表明 ,叶绿素含量、SOD酶活性与单位叶面积粒数、单位叶面积粒重、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开达
本文论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紧迫性,总结国内外超高产育种经验,提出适合四川生态条件的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育种路线,并以四川近年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的育种成就,论证该技术路线的正确性和适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超高产育种,亚种间重穗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宁
本文通过分期播种试验资料,认识川西南小麦推广品种‘西昌反修麦’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提出小麦超高产育种有必要进一步发挥有利气象因子的增产作用,培育新的气候生态类型。还分析了主要发育期的冻害指标。采用P(A)=mn+1×100%(P(A)保证率,m序号,n样本数)计算冻害指标终日的保证率。
关键词:
小麦,超高产育种,气候生态型,气象因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慧敏 袁绍华 杨建忠 赵凤梧 丁再松 赵明 Pavol Hauptvogel Daniela Benedikova
通过对普通小麦(T.aestivum)、四倍体硬粒小麦(T.durum)种间杂交超高产新种质HS Z6-06-56性状表现分析表明:该种质与受体亲本石4185相比,挑旗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分别提早1,1及2 d,株高、穗长、小穗数三性状等同于受体。在产量构成三因素中,株穗数、穗粒数等同于受体,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千粒重是构成该种质超高产的主要因素,本试验中单项指标超受体幅度达27.72%。利用种间杂种优势,是创造小麦超高产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麦 种间杂交 超高产 新种质 千粒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孝玲
作物超高产育种目前是国内育种学家日益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国内育种学家在超高产育种的理论、材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就国内特别是四川省内育种专家在作物超高产育种研究领域进行的学术讨论作一简要评述,主要包括:超高产育种目标、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在超高产育种中的作用及关系、种质资源与超高产育种、超高产育种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超高产栽培模式在超高产育种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作物,超高产育种,理论,方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丰 袁隆平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以 15个具有超高产 (单产超过汕优 63 )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 (单株粒重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1)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组合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 ,个别组合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 ,依赖经济系数的提高也可比对照显著增产 ;2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的增加不是依赖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 ,而是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库容 ,并保证源的有效供给以提高籽粒充实系数 ;3 )每穗实粒数分别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单株粒重呈...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超高产 产量性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文明
自80年代兴起的水稻超高产育种,形成了日本、国际水稻所和中国三个育种集团。在中国形成了南籼、北粳、中杂交水稻的三个超高产育种团体。日本的超高产育种在前两个阶段完成了预定目标。国际水稻所的超高产育种已取得较大进展,育成了一批超高产材料。在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是“亚种间重穗育种”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已育成一批亚种间重穗型组合,有的已大面积示范推广,有的正在进行各级试验。本文介绍各个团体超高产育种的设计思想、技术路线和育种进展,讨论超高产育种的有关问题和前景。
关键词:
水稻,超高产育种,亚种间杂交稻,重穗育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党红凯 李瑞奇 张馨文 孙亚辉 李雁鸣
【目的】明确超高产冬小麦(≥9000kg·hm-2)的铜素营养特点,为确定铜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05—2006年度种植4个冬小麦品种,于各生育时期在田间取植株样品,分器官测定铜的含量。【结果】小麦地上部不同器官中的铜素含量为5.5—18.8mg·kg-1(DW),器官间比较,叶片含铜量始终较高,但含铜量最高的器官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更替。生育前、中期各器官中以叶片的铜积累量最高,孕穗期以前叶片中铜的分配率几乎均占全株总积累量的55%以上;接近成熟时籽粒中铜的积累量最高,成熟时籽粒中铜的分配率达到全株的33.7%—37.7%。全生育期的吸收强度以生育中期(起身至开花)最高,生育后期(开...
关键词:
冬小麦 铜 吸收 积累 分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党群 张娟 闻捷 王俊振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关键词:
小麦 超高产 产量 产量构成 品种选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广才 刘利华 张艳 杨玉双 杨兆生
在小麦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肥量和不同施肥比例的处理,研究了小麦群体质量、根系分布、子粒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增施肥料,群体生物量有所增加,提出了超高产小麦适宜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系数的动态参考指标。根长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增施肥料可以提高根长密度。根系平均直径以0~10cm土层内最大,增施肥料对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不大。根系的总表面积以0~10cm土层内最大,以下锐减。增施肥料可增加根总表面积,施氮磷比例为1∶1时效果最好。不同土层内根系总长度所占比例差异很大,其中0~10cm土层占50%以上。增施肥料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其中以施氮磷钾比例1∶1∶0 6时效果最好。
关键词:
小麦 群体质量 根系分布 产量 品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