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45)
2023(5665)
2022(4514)
2021(4170)
2020(3400)
2019(7921)
2018(8227)
2017(16234)
2016(8859)
2015(10096)
2014(10120)
2013(10097)
2012(9066)
2011(8340)
2010(8772)
2009(7316)
2008(7099)
2007(6011)
2006(5352)
2005(4697)
作者
(25738)
(21249)
(21222)
(20297)
(13525)
(10343)
(9532)
(8305)
(8100)
(7618)
(7385)
(7334)
(6965)
(6892)
(6718)
(6584)
(6341)
(6150)
(6067)
(6027)
(5333)
(5254)
(5190)
(4912)
(4789)
(4765)
(4758)
(4589)
(4303)
(4224)
学科
(37980)
经济(37951)
管理(28587)
(21010)
方法(19385)
数学(17789)
(17466)
企业(17466)
数学方法(17286)
环境(15491)
(10119)
(9625)
(8762)
中国(8707)
生态(7798)
地方(7429)
(7375)
(7212)
业经(7106)
资源(7014)
理论(6668)
农业(6256)
规划(6030)
环境规划(5840)
(5634)
贸易(5629)
(5467)
(5431)
(5380)
(4887)
机构
学院(124928)
大学(122778)
管理(49425)
(48717)
经济(47687)
理学(43105)
理学院(42641)
管理学(41451)
管理学院(41256)
研究(40729)
中国(30232)
科学(26919)
(25889)
(20811)
(20612)
(20393)
业大(19941)
研究所(18947)
中心(18688)
(18074)
财经(16746)
北京(16430)
(16148)
师范(15992)
农业(15746)
(15203)
(15163)
(14463)
经济学(14394)
技术(13659)
基金
项目(87984)
科学(69323)
基金(63640)
研究(62064)
(56186)
国家(55857)
科学基金(48075)
社会(38712)
社会科(36836)
社会科学(36824)
(35843)
基金项目(33242)
自然(32607)
自然科(31713)
自然科学(31708)
自然科学基金(31080)
(30131)
教育(28892)
资助(27057)
编号(24403)
重点(20593)
(19425)
成果(18547)
(18530)
(18124)
课题(17439)
创新(17027)
科研(17008)
计划(16989)
大学(15906)
期刊
(52077)
经济(52077)
研究(31676)
中国(23921)
学报(19659)
科学(19052)
(18299)
管理(17937)
(15748)
大学(14799)
学学(14085)
教育(13393)
农业(12514)
技术(12333)
(9356)
金融(9356)
业经(8830)
统计(8587)
资源(8128)
(7868)
经济研究(7811)
(7586)
财经(7538)
决策(7104)
(6483)
科技(6360)
技术经济(6354)
(6107)
问题(6083)
林业(5542)
共检索到1778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玖平  何源  
5.12汶川大地震破坏了四川的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等生态要素,灾区的气候、山体、水体、森林等环境参量受地震影响发生了变化,生态系统表现出高碳不均衡特征。为了解决生态系统高碳化,本文采用系统均衡理论,从灾区生态实际状况出发,归纳出灾后生态系统整体特征——熵值增大化、结构高碳化、生态复杂化、系统巨量化;针对震后生态系统结构表现出的高碳化,通过对生态碳循环规律的深入研究,提出生态碳循环均衡概念,构建出灾后生态低碳均衡结构;运用统筹思想,兼顾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不同特点,以自然生态的增汇和人工生态的减源作为实践方向,建立灾后生态重建的运行模式;从生态城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三个维度实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玖平  刘高福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受灾地区的社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社区文化重建是灾后社区重建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区重建的意义重大。在统筹优选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灾后社区文化的重建进行探索,建立了灾后社区文化重建的具体模式,期望能为灾后又好又快地进行社区文化重建有所帮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卓  黄钰  
5.12汶川特大地震所带来的贫困是深远而复杂的。社会组织大规模参与灾后社区扶贫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并已经初步构建起灾后社区扶贫模式。该模式在确定权利边界、回应社区扶贫需求、推进社区自治和自身队伍建设上还存在明显不足,文章从制度环境、扶贫方法、社区合作和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先金  夏泽明  杨璠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民生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09年7月,四川省统计局围绕就业、收入消费、住房等几方面对4个极重灾县(市)绵竹、江油、青川、汶川的692位灾区群众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地震以来,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振奋精神、积极自救,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玖平  杨春燕  
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三个维度对灾区资源承载力变迁进行分析与评估;就灾区产业集群现状,给出产业集群的内外聚集评价与分析;从网络设施、环境发展、集群计划、外部平台四个层面思考灾区产业集群调整战略,从过程和布局两大部分探讨灾区产业集群解决思路,从实施原则、集群涅、外包服务和支持体系四个方面研究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实施框架,从工业产业现代化、集群工业园区化、企业+基地+农户农业产业集群化、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化、区域特色+地震纪念五个方位讨论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政策性集聚效应与非政策性集聚效应四个角度阐述灾区产业集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斯颖  
通过对汶川地震十几个极重灾区重建景观与社区灾后恢复情况的实地考察,认为讲求速度优先的中国式的灾后重建是一次大规模的精英文化的实践,其建筑空间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精英化的文化景观。因本土文化在重建过程被淡化和边缘化,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新景观与当地居民实际需求相斥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灾民在新社区的适应情况不理想甚至导致景观重新改造的情况。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晓峰  徐玖平  
汶川特大地震使灾区民营企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民营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性,其灾后重建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对此,在宏观上应注意:改善国有银行的服务,发挥其对灾区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功能;积极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灾区民营经济发展;建立灾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灾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机制;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积极为灾区民营企业服务;建立政府专项扶持基金,支持和引导灾区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融资,扩大灾区民营企业资金来源;加强政府的指导和服务,为灾区民营企业融资创造宽松的环境。在微观上应做到:明确产权关系,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游  赖胜强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主要旅游区造成了重大破坏,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脆弱,在倡导以旅游业为先导恢复重建灾区经济时,要以生态旅游观念进行开发,确保游客、环境与文化良性互动,积极保护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玖平  李姣  
以"四川省地震灾后重建社会满意度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因子分析,找到影响社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确立低碳模式为灾后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佳模式。通过对低碳社会的特征分析,结合社会学理论,认为:低碳社会的发展是低碳价值理念、低碳准则、低碳行为互相作用的过程。低碳社会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基于综合集成与统筹优选的方法,从价值理念、低碳行为、规范体系三个方面对低碳社会的各项要素进行集成;低碳社会的推行模式分为低碳农村模式和低碳城市模式。低碳农村可以与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发展生态经济,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补偿政策;低碳城市相对于一般社会发展模式和农村发展模式,更集中体现在建筑、交通、文化、消费行为等某...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幸宇  
巨灾后农房重建是解决农村居民基本居住问题、维护灾区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的资金筹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涉及面广、需求量大、时间紧迫和政策性强等特点,其有效的制度供给与健全的实施机制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资金筹集在创新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加以总结和完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国平  彭思奇  杨凌  
借鉴区域经济政策中期与事后评价采用的问卷调查分析方法,从四川省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视角,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对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效果的整体评价倾向于满意。但是,对产业发展、就业及创业等民生工作仍有更高的期望。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振之  叶红  
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震造成了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众多旅游景区遭受严重破坏。有的景区的旅游资源在地震中消失殆尽。此外,地震造成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重新运营。游客对于地震后灾区旅游业的形象和旅游信心也遭受严重打击。伴随着一些道路、城镇、旅游景区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灾区旅游生产能力和旅游消费需求遭受重创,原有的生产力受损,原有旅游产业结构被破坏。因此,有必要站在生产力布局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重新审视灾后四川旅游业的恢复重建问题。从空间布局、产业调整、项目建设、市场营销等多角度去重新规划灾后旅游业的发展蓝图,共建灾区旅游业的美好...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廖敏  王克怀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来自各方面的大量救灾款物不断涌入四川。四川省各级审计机关在时间紧迫、救灾款物数额巨大、投放集中的应急状态下,按照审计署、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紧急行动,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取得了政府满意、社会赞赏的良好效果,向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交了一本明白账、放心账。去年7月,四川省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确立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并强调要严格救灾款物的分配、发放和监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取信于民,廉洁重建,促进又好又快地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当前,四川各地正在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兆宇  王玉峰  
4·20芦山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以重灾区宝兴县为例,重点调研、分析了该县在基础设施、住房建设、产业恢复重建三个方面的资金支持情况。研究发现,该县灾后重建资金支持存在总量不足且来源单一、投向结构不合理、银行支持力度不够、资金使用重点和效率有待优化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