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9)
2023(12255)
2022(10213)
2021(9739)
2020(7798)
2019(17730)
2018(17499)
2017(32179)
2016(18060)
2015(20250)
2014(20348)
2013(19855)
2012(18237)
2011(16603)
2010(16698)
2009(15582)
2008(15541)
2007(14127)
2006(12813)
2005(11569)
作者
(49525)
(42186)
(41578)
(39632)
(26285)
(20455)
(18918)
(16090)
(16083)
(15319)
(14232)
(14149)
(13525)
(13102)
(12942)
(12664)
(12547)
(12237)
(11970)
(11880)
(10628)
(10404)
(10116)
(9783)
(9760)
(9397)
(9372)
(9269)
(8484)
(8404)
学科
(69333)
经济(69228)
(55644)
(50552)
管理(49037)
(33854)
企业(33854)
农业(33841)
业经(22633)
中国(20069)
方法(20000)
(19873)
地方(19801)
(19120)
数学(16737)
数学方法(16509)
(14058)
(12965)
农业经济(12663)
(12100)
(11662)
银行(11652)
(11543)
贸易(11533)
理论(11460)
环境(11163)
(11151)
(11089)
(10621)
金融(10614)
机构
学院(249876)
大学(241386)
(97569)
经济(95137)
管理(90513)
研究(83669)
理学(76331)
理学院(75417)
管理学(74075)
管理学院(73593)
中国(66648)
(57674)
(51251)
科学(50250)
(47804)
农业(43522)
(42150)
(42143)
业大(40742)
中心(40646)
研究所(37155)
财经(35661)
(35186)
师范(34926)
(33686)
(31964)
(31841)
北京(31768)
(29682)
经济学(28027)
基金
项目(159666)
研究(126099)
科学(124656)
基金(110973)
(95039)
国家(94007)
科学基金(80191)
社会(78072)
社会科(73279)
社会科学(73258)
(66832)
基金项目(59537)
教育(57704)
编号(55393)
(53239)
自然(48302)
自然科(47038)
自然科学(47030)
自然科学基金(46142)
成果(45678)
资助(42664)
课题(38695)
(36634)
重点(36085)
(35858)
(34893)
(33710)
(33043)
(32460)
(32404)
期刊
(126956)
经济(126956)
研究(75702)
(63085)
中国(62721)
农业(42598)
(39434)
学报(37473)
教育(35496)
科学(34529)
管理(30708)
大学(30022)
学学(27712)
(27183)
金融(27183)
业经(26884)
技术(23508)
(20328)
问题(17863)
财经(17236)
农村(15715)
(15715)
(15612)
经济研究(15495)
农业经济(15347)
(14817)
资源(13224)
图书(13088)
经济问题(12780)
世界(12650)
共检索到401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燕  肖红波  
当前四川农村人才回流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回流人才去哪里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四川农村人才回流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发展四川地区经济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从四川农村人才回流原因和现状出发,分析农村人才回流的机遇,最终提出四川农村人才回流路径的建议,让回流人才能够在家乡站得住脚,对四川经济建设起着一定作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郑紫东  
西部丘陵地区地处内陆,城镇化面临不发达、后发展、基础薄弱、人口分散、城镇规模偏小、缺乏产业支撑、流动人口较多等现实困境。论文提出,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骨干交通为纽带、梯度推进为抓手、城市规划管理为保障,分级分类差异化、非均衡多点多极推进城镇化是必然之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鸿儒  陈士章  李超林  林桦  
四川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途径探讨李鸿儒陈士章李超林林桦本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四川丘陵地区又是四川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地带,研究、解决好了四川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四川全省搞好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明红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丘陵地区成为四川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但是丘陵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成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主要障碍。本文以四川省三台县为例,通过对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分析,探讨了丘陵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怀超  
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地是“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农地问题也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问题,更是与农村繁荣、农业稳定和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文章主要阐述了四川丘陵地区农地流转的形式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地适度流转和推进农地业主开发经营的对策与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雪松  邓先才  闫俊  徐增华  邓良基  
本文以四川丘区射洪县为例,重点阐述射洪县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其包括信息资源库、信息传输平台和信息服务体制等,并对县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西南地区县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文秀  
本文通过对四川丘陵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利用现状和潜力的分析,提出了该区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略和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廷春  
四川丘陵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是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丘陵地区人口综合素质 ,为工业与农业良性互动提供战略资源保障 ;加强资金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工业与农业的互动发展提供硬件平台 ;加快城市化步伐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建立农业与工业有效互动的城市体系 ;切实建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互促互动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东升  
一、四川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与特点四川丘陵地区包括自贡、遂宁、内江、南充四地市的全部,重庆、乐山的大部,宜宾、泸州、绵阳、德阳、达县、涪陵等地市的小部区县,共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光银  张孝成  刁承泰  王锐  陈令  
采用统计数据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重庆市合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现状数据以及合川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点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布局随地貌、地域差异明显,且布局散乱;人均用地接近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上限,土地闲置严重,其中闲置农村居民点用地还具有分散、块小、有一定坡度、交通不便等特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任永昌  
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资源条件有限 ,要实现丘陵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突破 ,就必须正确解决好经济增长与控制人口、经济社会结构转换、“三农”问题、减少贫困和改善收入分配等四个关键问题。现阶段 ,应主要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城镇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招商引资等方面入手。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侯晓春  
丘陵地区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发展相对滞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的双重效应下,富民兴区对四川丘陵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进全省"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丘陵地区的实际,探讨丘陵地区特色产业高地建设和富民兴区关联发展的总体思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晓鸣  
本文认为 ,我国丘陵地区的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作者以四川省为实证分析对象 ,判断了丘陵地区的特点及基本现状 ,分析了其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提出四川丘陵地区应当实施的重要突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 ;劳务输出的产业化发展的突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鸿  姜心禄  樊红柱  郑家国  
四川丘陵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研究稻田供水与耗水情况对水稻节水抗旱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控制性田间试验,研究了四川丘陵地区水稻田间水分供需平衡关系。结果表明,丘陵地区降水3611.10 m3/hm2,灌溉用水6299.25 m3/hm2;水稻腾发6424.95 m3/hm2,深层渗漏2459.55 m3/hm2,漫田溢出1026.00 m3/hm2。水稻生产全程耗水8884.50 m3/hm2,其中水分利用效率为0.99 kg/m3,灌溉水利用效率为1.40 kg/m3。在四川丘陵地区,进一步协调稻田供水与耗水,从而实现抗旱节水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邓静  徐邓耀  周光美  余霞  
[目的]通过以丘陵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联指标体系,评价四川省南充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方法]运用熵权综合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方法,分析2007—2016年南充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运用GeoDa软件计算南充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特征。[结果]南充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不协调,呈"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偏低、发展缓慢;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不一致,呈"反向"分布态势;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较弱,各县域单元临近区域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性,没有显著的空间关联。[结论]南充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水平低,发展慢,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关联性弱。丘陵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应充分发挥丘陵地形优势,提升乡村品质发展丘陵沟谷乡村游;发展河谷江滩乡村游构建养生养老体系;延续丘陵文脉,优化乡村空间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