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78)
- 2023(7541)
- 2022(6364)
- 2021(5845)
- 2020(4982)
- 2019(10719)
- 2018(10782)
- 2017(19455)
- 2016(11012)
- 2015(12159)
- 2014(12230)
- 2013(11900)
- 2012(11010)
- 2011(10043)
- 2010(10193)
- 2009(9587)
- 2008(9847)
- 2007(8837)
- 2006(7956)
- 2005(7378)
- 学科
- 管理(42692)
- 济(39897)
- 经济(39824)
- 业(36662)
- 企(31965)
- 企业(31965)
- 方法(14701)
- 技术(14063)
- 财(13756)
- 制(13276)
- 数学(12144)
- 数学方法(12014)
- 农(11932)
- 环境(11847)
- 学(10907)
- 业经(10464)
- 中国(10216)
- 体(9363)
- 划(8693)
- 务(8223)
- 技术管理(8214)
- 财务(8197)
- 财务管理(8176)
- 体制(7954)
- 农业(7858)
- 企业财务(7807)
- 银(7580)
- 银行(7544)
- 融(7275)
- 金融(7272)
- 机构
- 学院(162042)
- 大学(161621)
- 济(63257)
- 经济(61859)
- 研究(60186)
- 管理(58921)
- 理学(50326)
- 理学院(49719)
- 管理学(48796)
- 管理学院(48505)
- 中国(43548)
- 科学(39402)
- 农(35779)
- 京(34877)
- 所(32792)
- 财(31853)
- 研究所(29778)
- 业大(29373)
- 农业(28490)
- 中心(26406)
- 江(26362)
- 财经(24097)
- 省(22845)
- 经(21788)
- 北京(21746)
- 院(21430)
- 州(20094)
- 技术(19495)
- 范(19266)
- 经济学(19166)
- 基金
- 项目(112049)
- 科学(86955)
- 基金(80579)
- 研究(77074)
- 家(73777)
- 国家(73262)
- 科学基金(60807)
- 社会(48770)
- 社会科(46260)
- 社会科学(46247)
- 省(45553)
- 基金项目(42798)
- 自然(40746)
- 自然科(39725)
- 自然科学(39713)
- 自然科学基金(39006)
- 划(38375)
- 教育(34828)
- 资助(32044)
- 编号(28871)
- 重点(26720)
- 制(25244)
- 创(24671)
- 部(24412)
- 发(24236)
- 创新(23373)
- 成果(23345)
- 计划(22782)
- 课题(21459)
- 科研(21385)
共检索到249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慧丽 王平 姚琳 毛建辉 卢代华 胡容平 吴江 龚学书 肖兰英
为了明确杂糯间栽技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控制稻瘟病的效果,在四川省的叙永、资中、营山、蒲江、雅安5个不同的生态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杂糯间栽在不同生态区不同发病程度下对稻瘟病的控制作用不同。在发病较重的生态区(叙永,发病率86.46%,病指53.61),间栽糯稻发病程度与净栽糯稻无显著差异。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营山,发病率6.90%,病指1.08),部分间栽处理中糯稻发病程度极显著低于净栽。在叙永,杂糯间栽对感病糯稻叶瘟的控制效果在12%~26%,对颈瘟的效果为0;在发病较轻的雅安、营山,对叶瘟的控制效果最高达到46%~88%,对糯稻颈瘟控制效果的范围在11%~76%。总体来说,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
关键词:
水稻 杂糯间栽 稻瘟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太一梅 袁琼芬 杨从党 徐光辉 毕艳芳 金振华
2009年至2010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区试验和多点对比试验,以当地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稻瘟病发病程度。结果表明,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叶瘟和穗瘟均有控制作用,在发病前期、中期较明显,并可推迟10 d左右发生叶瘟,其中在水肥调控的前提下,扩行处理(26.4 cm×9.9 cm、33 cm×16.5 cm、29.7 cm×13.2 cm、19.8 cm×19.8 cm)对穗瘟的控制率在36.04%~53.15%,与其他处理控制率差异显著;而到发病后期,尤其是在稻瘟病偏重发生年份和感病品种中,差异则不明显。生产上应用该技术作为控制稻瘟病的综合措施之一,对减少农...
关键词:
稻瘟病 水稻精确定量技术 控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陈茂华 张舒 田剑 潘学义 魏坦雄 朱有勇
选择湖北省稻瘟病常发区的早稻田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能够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间栽后各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同时还具有增产的效果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品种间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雪梅 冯慧 白玉莲 向芮琪 黄富 彭云良
为指导四川抗稻瘟病品种选育和合理布局,在四川蒲江、雅安和江油对含20个不同抗稻瘟基因的25个单基因系以及134个以杂交稻为主的四川水稻主栽品种进行了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携带抗瘟基因Pi-km,Pi-kp,Pi-kh,Pi-z5或Pi-9(t)的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在各病圃抗性表现较优。134个品种中98.48%的品种在蒲江和叙永叶瘟表现为感病,63.43%的品种在雅安叶瘟表现为感病;在各病圃均得到颈瘟数据的126个品种中,至少在一个病圃抗颈瘟的有4个,其中D优202在叙永、蒲江和雅安病圃叶瘟和颈瘟均表现为抗或中抗,而在各病圃颈瘟均严重感病(9级)的有27个品种。D香287叶瘟阶段在叙永和雅...
关键词:
抗瘟性 监测 主栽品种 单基因系 四川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雪梅 冯慧 白玉连 向芮琪 黄富 彭云良
本文对包括131个杂交稻品种在内的134个四川省水稻主栽品种接种了21个对已知抗稻瘟基因具鉴别力稻瘟病菌株,根据比较各品种和含已知抗瘟单基因系对鉴别菌株的抗谱对各主栽品种进行了抗稻瘟病基因型推导。结果表明,134个参试品种中,仅红优44和泸优1号对全部21个鉴别菌株的抗感反应完全一致;通过DPS统计软件对各品种的抗谱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距离为0.8时可将这些品种的抗性基因型划分为7个类群;应用基因型推导软件分析,推导出D香287可能携带Pi-km、Pi-zt和Pi-7等3个抗性基因,Q优2号则可能携带Pi-k、Pi-I、Pi-t和Pi-19等4个抗性基因,其余品种则均可能携带未知抗病基因。各品...
关键词:
稻瘟病 杂交水稻 抗性基因型推导 四川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邓飞 王丽 任万军 刘代银 杨文钰
【目的】明确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生产效率与生态条件、栽植方式及二者互作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不同生态稻区水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3个生态点中,高光照、低土壤肥力的仁寿点,其植株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较低,氮素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则显著高于雅安和郫县。不同栽植方式间,50 d秧龄移栽提高了拔节-抽穗阶段氮素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促进抽穗后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单苗优化定抛加快了拔节前和抽穗后氮素积累,提高植株氮素总量。相关分析表明,仁寿水稻产量与播种-拔节阶段氮素积累量和叶片氮素转运呈显著水平以上正相关;郫县产量与抽穗-成熟阶段氮素积累量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有勇 陈海如 范静华 王云月 李炎 范金祥 杨仕生 马光亮 陈建斌 李作森 卢宝荣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 ,笔者选用了 2个汕型杂交稻品种 (汕优 6 3和汕优 2 2 )和 2个优质地方稻品种 (黄壳糯和紫谷 )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和不同品种净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汕型杂交稻与优质地方稻品种混合间栽比同一品种净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 ,尤其突出的是混合间栽中高度感病的优质地方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极显著的下降 ,防治效果达 83%~ 98%。因此 ,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是水稻品种稻瘟病控制的有效途径。试验还证明 ,品种混合间栽与品种净栽相比具有明显的抗倒伏和增产效果 ,品种混合间栽比净栽杂交稻平均增产 6 .5 ...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措施 净栽 品种多样性 稻瘟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汉明 房辉 周惠萍 谢勇 刘林 冯建孟 李成云 朱有勇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间栽模式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病害发生过程是一个多因子互作的不确定性的灰色系统,本文利用水稻间栽模式下的8个田间生态指标,根据灰色理论和方法对各生态指标与糯稻冠层孢子捕捉数进行灰色关联度和权重的分析,并对不同混栽模式下的上述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糯稻冠层稻瘟病孢子捕捉数与田间风速和湿度的灰色关联度较大,其次温度,光照强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灰色关联度最小。此外,随着糯稻和杂交稻行比的增加,反映间作生态系统抑制或降低病害发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递增趋势。由于灰色系统理论具备传统数理统计方法不具有的处理贫信息和非正态分布等不确定性数据的优势,因此...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舒 陈其志 吕亮 杨小林 喻大昭
选用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88份,分别在崇阳、远安、武汉三地进行田间自然诱发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未发生稻瘟病,崇阳、远安两地88个品种除武运粳7号外几乎全部发病,发病率达98.86%。抗稻瘟病的早、中晚稻品种数分别为14份和23份,分别占参试品种的45.16%和40.35%。崇阳、远安、武汉三地综合分析显示,88份水稻品种中抗纹枯病品种13份,占参试品种的14.77%。
关键词:
水稻 品种抗性 稻瘟病 纹枯病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云艳 马殿荣 李金英 马巍 陈温福
以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混插其中杂草稻的生长状况。在两种杂草稻密度下,相对于分蘖中等、直立穗型沈农265,分蘖力强、大冠层、弯曲穗型辽盐16都能显著降低移栽稻田中杂草稻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分蘖、植株干物重。在12株/m2杂草稻干扰下,齐穗期沈农265的有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干物重明显下降,这些最终会导致其产量的下降,而辽盐16的穗数、干物重等因子下降并不明显。在两种株型中,辽盐16对杂草稻竞争力强,这对农业生产中杂草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水稻 杂草稻 株型 竞争 防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云艳 马殿荣 李金英 陈温福
本文以栽培稻沈农265和杂草稻WR04-12为试验材料,研究盆栽试验条件下杂草稻与栽培稻地上部分的营养竞争。结果表明,在完全控制条件下,任何肥力下,杂草稻吸收养分的能力明显强于栽培稻沈农265。杂草稻在与栽培稻的营养竞争中,始终表现出较强的种间竞争优势,杂草稻竞争使栽培稻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显著降低。增加施氮量对杂草稻和栽培稻的营养吸收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相对更有利于杂草稻。
关键词:
栽培稻 杂草稻 营养 竞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房辉 周江鸿 王云月 周惠萍 何霞红 孙雁 杨黎华 朱有勇
【目的】探索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最佳种植模式,探讨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对稻瘟病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两个水稻品种——汕优63与黄壳糯,采用混合间栽法,研究不同种群结构的混合间栽种植模式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结果】不同种群结构对黄壳糯稻瘟病的控制效果不同,相对防治效果随杂交稻群体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种群结构为1﹕15.01时对叶瘟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100%,种群结构为1﹕12.40时对穗颈瘟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100%。混合间栽的不同群体结构的复合产量都比净栽有所增加,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结论】黄壳糯与汕优63的群体比例为1﹕12.40~18.88是最优化的群体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云月 范金祥 赵建甲 胡玲萍 李炎 陈海如 李正跃 朱有勇
本研究在云南省稻瘟病重病区石屏县宝秀镇和泸西县中枢镇,进行了品种随机布局和品种替换对稻瘟病流行控制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布局试验示范区中,7个品种(包括2个高感糯稻品种)叶瘟平均发病率为4.92%,穗瘟平均发病率为4.78%,平均损失率为0.95%。品种替换示范试验控制效果显著,替换品种合系41和合系39的穗瘟平均损失率仅分别为0.07%和0.15%,而对照的被替换品种楚粳12和楚粳17的穗瘟平均损失率分别高达5.86%和7.13%。本试验结果对利用品种资源有效控制稻瘟病流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稻瘟病 品种布局 品种替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洁 裴桦
用稻瘟病菌 (Pyriculoria oryzae Cav.) 非致病性菌系89-44-1 和致病性菌系89-10-3, 89-7-3, 89-42-3 和89-12-1 的培养过滤液对寄主作毒力测定, 研究了粗毒素在水稻稻瘟病害中的作用初步确定稻瘟病菌粗毒素为致病性因素, 在病菌侵入寄主体内时起作用。不同菌系对寄主植物的毒力存在差异,金属元素Zn、Mn、Fe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粗毒素 致病性 致病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