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71)
- 2023(2664)
- 2022(2346)
- 2021(2250)
- 2020(2005)
- 2019(4718)
- 2018(4648)
- 2017(8682)
- 2016(5154)
- 2015(5970)
- 2014(5999)
- 2013(6178)
- 2012(5954)
- 2011(5465)
- 2010(5512)
- 2009(5176)
- 2008(5336)
- 2007(4589)
- 2006(4246)
- 2005(3645)
- 学科
- 济(21887)
- 经济(21854)
- 管理(13243)
- 业(13003)
- 方法(11327)
- 企(10851)
- 企业(10851)
- 数学(9811)
- 数学方法(9666)
- 学(8220)
- 财(6238)
- 农(5452)
- 中国(4755)
- 地方(4346)
- 业经(3954)
- 农业(3748)
- 理论(3646)
- 制(3491)
- 贸(3470)
- 贸易(3468)
- 易(3293)
- 和(3285)
- 收入(3259)
- 环境(3058)
- 融(3018)
- 金融(3017)
- 务(2865)
- 财务(2857)
- 财务管理(2850)
- 银(2809)
- 机构
- 大学(82895)
- 学院(80526)
- 研究(32682)
- 济(28465)
- 经济(27879)
- 管理(26917)
- 科学(24185)
- 理学(23636)
- 理学院(23222)
- 管理学(22486)
- 中国(22430)
- 管理学院(22363)
- 农(20965)
- 所(19126)
- 京(17942)
- 研究所(17908)
- 农业(16903)
- 业大(16189)
- 财(13498)
- 中心(13273)
- 江(12788)
- 范(11717)
- 省(11661)
- 院(11571)
- 师范(11507)
- 北京(11188)
- 财经(10911)
- 农业大学(10902)
- 室(10714)
- 科学院(10488)
- 基金
- 项目(56606)
- 科学(43095)
- 基金(41099)
- 家(38916)
- 国家(38645)
- 研究(35233)
- 科学基金(30807)
- 自然(22469)
- 省(22127)
- 自然科(21943)
- 自然科学(21931)
- 基金项目(21766)
- 自然科学基金(21555)
- 社会(21159)
- 社会科(19919)
- 社会科学(19910)
- 划(19729)
- 资助(17512)
- 教育(16377)
- 重点(13758)
- 计划(12937)
- 编号(12345)
- 部(12216)
- 科技(11884)
- 发(11882)
- 科研(11635)
- 创(11308)
- 成果(10929)
- 创新(10666)
- 专项(9976)
共检索到118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顾大形 陈双林 郭子武 杨清平 李迎春
通过对四季竹立竹构件因子和地上生物量的调查,分析了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立竹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1年生立竹为竹秆>竹叶>竹枝,2年生立竹为竹叶>竹秆>竹枝,2年生立竹竹秆和竹叶生物量分配比例较1年生立竹分别极显著减少和增加,而竹枝生物量分配比例不同年龄立竹间无显著变化。2年生立竹各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胸径对立竹构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起着决定作用,两者具有极显著的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四季竹在资源分配时对竹叶构件的倾斜有利于种群对已占领生境的巩固和新生境的开拓。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振国 黄大勇 郭起荣 李忠国
选择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横州村麻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线形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其地上器官生物量分配及模型优化。结果表明:立竹年龄对麻竹竹秆、竹枝的含水率有较大的影响,竹秆与竹叶、竹枝与竹叶的含水率差异显著,不同年龄年麻竹的竹秆与竹叶的含水率差异显著;胸径与竹秆、竹枝生物量的回归分析优化模型分别为:H=2.47+0.86D-0.029D2,R~2=0.94;H=1.48+3.41D-0.11D2,R~2=0.91。本研究建立的竹秆生物量与胸径的数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实践工作,并为麻竹林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麻竹 地上器官 生物量 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本智 吴良如 邹跃国
对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及现存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模型m=a·(D2H)b对麻竹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秆生物量进行估计较为可靠,而对枝、叶生物量的估计需引进枝下高因子h及模型m=a·Db·(H-h)C或m=a·Db·[(H-h)/h]C。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现存生物量为39.518t·hm-2,按年龄分配为:3年生生物量最高,占59.17%,其次为2年生、4年生、5年生;按器官分配为:秆生物量最高,占62.81%,其次为枝、叶。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增加而递减,枝、叶生物量自6~8m区分段分别向秆基及秆梢递减
关键词:
麻竹 生物量模型 人工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甫昭 范怡 王福升 丁雨龙
按照典型抽样法,在重庆梁平篌竹产区设置28个样地,调查立竹度、胸径、竹高及主要立地因子;在标准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多种数学模型对篌竹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篌竹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利用生物量模型计算各样地地上生物量,并分析各立地因子对篌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坡度、土壤厚度及腐殖质层厚度对篌竹地上生物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海拔、坡位对篌竹地上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篌竹更适合在背风向阳、土壤肥厚、低海拔斜坡上生长。
关键词:
篌竹 立地因子 地上生物量 数学模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苏文会 范少辉 刘亚迪 彭颖 封焕英
为评价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Bambusa sinospinosa作为板材原料的适宜性,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参比竹种,研究了车筒竹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秆形特征。结果表明:车筒竹地上各器官中,竹秆的生物量比例最大,占72.7%,其次为竹枝(15.9)和竹叶(11.4%);秆形特征主要分析了胸径、秆高、秆质量、尖削度和竹壁厚等参数,其中,车筒竹全高(y/m)对胸径(x/cm)拟合的直线方程为y=1.345 6x+1.706 8(R2=0.954 6,P=0.000 0)。与毛竹相比,在胸径小于8 cm时,车筒竹全高比毛竹略小,而随着胸径的增大,全高逐渐大于毛竹;车筒竹...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格日乐图 吴志民 杨校生 傅懋毅 冯志龙
生物量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本底数据,是研究碳汇的基础,也是评价植物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形成,加速了国际社会森林碳交易进程,使碳汇与生物量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之一。竹类植物生物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关于生物量与碳汇关系研究起步较晚。
关键词:
茶秆竹 地上生物量 广宁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樊艳荣 陈双林 杨清平 李迎春 郭子武 陈珊
为优化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复合经营的立竹密度,以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3种立竹密度D1(1 500~2 500株.hm-2),D2(2 500~3 500株.hm-2),D3(3 500~4 500株.hm-2)的陡坡地粗放经营毛竹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毛竹林立竹密度对多花黄精地径、叶片叶绿素值和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影响不明显,而对多花黄精种群密度、株高、各构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积累有一定的影响,均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的多花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甘小洪 唐翠彬 温中斌 高勇军
【目的】探讨立地条件对寿竹生物量的影响,确定寿竹生长的适宜立地条件,为寿竹的营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重庆市梁平县寿竹分布区选取16块样地,对样地的立地条件(坡度、坡位、坡向、海拔、土层厚度和腐殖质层厚度等)及寿竹标准竹的生物量进行调查,采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的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寿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寿竹的生物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平坦地和缓坡适宜寿竹生长;上坡不适宜寿竹的生长,中、下坡寿竹生物量差异不明显;坡向对寿竹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海拔800 m是寿竹生长的一个分界线;土层越厚越有利于寿竹生物量的积累;腐殖质层厚度小于2 cm时不利于寿竹生长。上述立...
关键词:
寿竹 生物量 立地条件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前宇 谢锦忠 张玮 林振清
对耐寒丛生竹种椽竹Bambusa textilis var.tasca种群的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平均壁厚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椽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中,竹秆所占比例最大,为总生物量的74.62%,远超过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等竹种的相应值。椽竹的胸径和平均壁厚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其中竹枝生物量干质量(Bt),竹叶生物量干质量(Bf),竹秆生物量干质量(Bs),地上部分生物量干质量(Ba),全竹生物量干质量(Wbt)与胸径(D)和平均壁厚(A)间相关关系的拟合模型分别Bt=-2 672.765+1 299.919D...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杜美琪 张恒硕 彭栋 查同刚
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是灌丛草地群落的重要参数,对于估算碳储量和探究灌草植被生长策略有重要意义。以冀西北中低山区(1 630–2 030 m)的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灌草群落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与海拔呈"单峰曲线"关系,在海拔1 830–1 930 m达到最大值,均值为293.90 g·m~(–2),地下生物量与海拔呈"U型曲线"关系,在海拔1 830–1 930 m降到最小值,均值为620.07 g·m~(–2)。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地下生物量分布呈"倒金字塔型",0–10 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在海拔1 830–1 930 m和1 930–2 030 m间差异明显(P <0.05),且地下生物量大于地上生物量。该结果可为该地区灌草群落生态恢复和生态服务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风芹 田丽青 宋安东 桑玉强 张劲松 高峻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清 苏光荣 段柱标 何开红 郭永杰 王正良 孙启祥 彭镇华
【目的】为版纳甜龙竹的合理经营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云南省勐仑镇人工栽培的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Nees et Arn.ex Munro)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版纳甜龙竹单株各器官含水率和生物量、种群生物量结构,并对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进行了拟合。【结果】版纳甜龙竹秆、枝、叶3种器官含水率随龄级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秆的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竹叶的含水率变化较小。人工林的总生物量为141 598 kg/hm2,其秆、枝、叶、地下部的生物量分别为74674,23381,8071,35472 kg/hm2,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依次为52.74%,...
关键词:
版纳甜龙竹 生物量 种群结构 回归模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谢瑞娟 张小晶 刘金平 游明鸿 郭海燕
以具边坡草坪开发潜力的野生荩草(Arthraxon hispidus)为材料,设干旱[饱和持水量的81.75%(水分充足,W_0)、65.18%(轻度干旱,W_1)、43.64%(中度干旱,W_2)和27.88%(重度干旱,W_3)]和遮阴(0,10%,30%,50%,70%)及交互组合分析干旱和遮阴对荩草构件形态、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遮阴、干旱和遮阴协同处理对荩草构件形态有显著影响(P<0.05),干旱对根的影响大于茎叶,遮阴对茎和叶影响大于根,协同处理对叶影响大于根和茎;W_2或W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庄明浩 李迎春 陈双林 李应 顾大形
为了给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竹林培育应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为材料,运用开顶式气室(OTCs)模拟当前环境背景大气臭氧(O3)体积分数(NF,40~45 nL.L-1)倍增1倍(TR-1,92~106 nL.L-1)和倍增2倍(TR-2,142~160 nL.L-1)情景,分析叶片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气臭氧体积分数倍增90 d时,与NF比较,TR-1和TR-2处理的四季竹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降低,而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和过氧化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亚文 陈双林 汪舍平 郭子武 何玉友 张玮
[目的]毛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近年来主产区疏于管理乃至荒废的毛竹林面积不断增大,影响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而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林地下鞭系统形态和生物量分配及其适应性生存策略尚不清楚。[方法]选取林下植被演替前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基本一致,竹材6~8 a采伐一次形成的林下植被演替9、21a和纯林(对照)的三类试验毛竹林,按0~10 cm(表层)、10~20 cm(中层)、20 cm以下(深层)土层逐层挖掘2 m×2 m样方中所有地下鞭,分离竹鞭、鞭根(粗根),调查其形态和生物量,分析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地下鞭系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适应性特征。[结果]:(1)随着林下植被演替的进行,毛竹鞭径、鞭段数、鞭节数变化不明显,演替21 a毛竹林鞭长和演替9 a毛竹林竹鞭侧芽数较毛竹纯林分别增加48.2%、20.74%(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