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18)
- 2023(7078)
- 2022(6260)
- 2021(5796)
- 2020(5235)
- 2019(12113)
- 2018(12259)
- 2017(23245)
- 2016(13442)
- 2015(15583)
- 2014(16160)
- 2013(15867)
- 2012(15116)
- 2011(13639)
- 2010(13968)
- 2009(13077)
- 2008(13246)
- 2007(12342)
- 2006(10577)
- 2005(9572)
- 学科
- 济(52792)
- 经济(52731)
- 管理(34192)
- 业(32282)
- 方法(24881)
- 企(24648)
- 企业(24648)
- 数学(21951)
- 数学方法(21749)
- 农(16576)
- 中国(14355)
- 财(13929)
- 学(13174)
- 制(12102)
- 地方(11755)
- 农业(10525)
- 业经(10179)
- 贸(10144)
- 贸易(10142)
- 易(9786)
- 银(9134)
- 银行(9097)
- 理论(9091)
- 体(8894)
- 行(8691)
- 融(8589)
- 和(8588)
- 金融(8580)
- 务(7999)
- 财务(7970)
- 机构
- 学院(196034)
- 大学(195854)
- 济(75519)
- 经济(73614)
- 研究(70464)
- 管理(69601)
- 理学(58921)
- 理学院(58179)
- 管理学(56973)
- 管理学院(56614)
- 中国(52393)
- 科学(46297)
- 农(44053)
- 京(42959)
- 所(38635)
- 财(35413)
- 农业(35234)
- 研究所(35207)
- 业大(34295)
- 中心(32763)
- 江(31475)
- 财经(27587)
- 北京(27174)
- 范(26683)
- 师范(26334)
- 经(24856)
- 州(24828)
- 院(24577)
- 技术(24021)
- 省(23945)
- 基金
- 项目(127197)
- 科学(96535)
- 研究(91383)
- 基金(87899)
- 家(78333)
- 国家(77647)
- 科学基金(63282)
- 社会(53595)
- 省(51998)
- 社会科(50485)
- 社会科学(50464)
- 基金项目(46373)
- 划(44056)
- 教育(43007)
- 自然(41414)
- 自然科(40381)
- 自然科学(40363)
- 自然科学基金(39608)
- 编号(39158)
- 资助(36778)
- 成果(33194)
- 重点(29525)
- 发(28131)
- 课题(28056)
- 部(27904)
- 创(25814)
- 计划(25219)
- 科研(24832)
- 创新(24198)
- 大学(23294)
共检索到296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吉浩 周界光 曲翔汝 王素容 唐华苹 蒋云 唐力为 兰秀锦 魏育明 周景忠 马建
【目的】挖掘小麦胚大小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解析胚大小与其他重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胚相关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及育种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四倍体小麦矮兰麦(Ailanmai)和野生二粒小麦(LM001)构建的121份F8代重组自交系群体(AM群体)作为研究材料,将其分别种植于成都市崇州试验基地(2018、2019和2020年)、成都市温江区试验基地(2020年)和雅安市试验基地(2020年),调查5个环境下的胚长、胚宽、胚长/胚宽、胚长/粒长、胚宽/粒宽以及胚面积6个性状,结合基于小麦55K SNP芯片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上述6个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胚大小性状呈近似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QTL定位共检测到27个胚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其中,7个分别控制胚长和胚宽的QTL可解释7.75%—21.74%和7.67%—33.29%的表型变异,共检测到5个在多环境稳定表达的主效QTL:QEL.sicau-AM-3B、QEW.sicau-AM-2B、QEW/KW.sicau-AM-2B、QEL/EW.sicau-AM-2B-1和QEA.sicau-AM-2B,其贡献率分别为11.88%—21.74%、21.77%—33.29%、8.80%—24.92%、12.79%—31.13%和10.47%—20.67%。另外,上述胚相关的位点形成4个QTL簇,分别为1B控制胚长/粒长和胚长的QTL簇,2B控制胚宽、胚长/胚宽、胚宽/粒宽以及胚面积的QTL簇,3B控制胚长和胚面积的QTL簇,6B控制胚长/胚宽、胚宽/粒宽的QTL簇。确定胚大小与小麦籽粒大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且发现胚长主效位点QEL.sicau-AM-3B与粒长主效位点共定位,但胚宽主效位点QEW.sicau-AM-2B独立于粒宽主效位点存在。在主效QTL所在物理区间鉴定获得4个可能参与胚大小调控的基因。【结论】鉴定到5个控制胚相关性状的稳定表达的主效QTL:QEL.sicau-AM-3B、QEW.sicau-AM-2B、QEW/KW.sicau-AM-2B、QEL/EW.sicau-AM-2B-1和QEA.sicau-AM-2B,其中,QEW.sicau-AM-2B可能为新的QTL。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贵云 古春霞 王敏 谭丹 刘晓宇 卢成达 左静静
四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发掘四倍体小麦抗病种质并鉴定其携带的抗病基因,旨在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抗源。TDI-1是栽培二粒小麦,在多年的田间种植过程中表现出对白粉病免疫的表型。为了确定TDI-1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其与表现为感白粉病表型的硬粒小麦TDU-1进行杂交并构建了遗传群体,然后对亲本及其杂交F1、F2、F2:3群体进行了白粉菌小种E09接种试验和抗病性分析,最后利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TDI-1在苗期对E09表现为感病,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TDI-1和TDU-1的F1植株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F2群体中,表现为抗病的单株数和感病的单株数的比例符合3∶1(χ23:1=0.11,P=0.74);F2∶3家系中,纯合抗病、抗病性分离、纯合感病的家系数目之比符合1∶2∶1(χ21:2:1=0.47,P=0.79),表明TDI-1成株期白粉病抗性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TDI-1。对TDI-1和TDU-1及其杂交后代F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发现4个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的分子标记Xwmc407、NRM-2AS29、NRM-2AS45和NRM-2AS84与PmTDI-1紧密连锁,其中,NRM-2AS45和NRM-2AS84位于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1.8,4.6 cM。由此,将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PmTDI-1初步定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研究结果显示,从四倍体小麦TDI-1中鉴定到1个新的显性成株抗白粉病基因PmTDI-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清海 杨在君 魏淑红 廖明莉 苏瑾 杨宇凤 杨会 王育伟 彭正松
为明确四倍体小麦矮秆基因Rht14、Rht16和Rht18的赤霉素敏感性及其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促进这些矮秆基因的合理利用。选用分别含有Rht14、Rht16和Rht18的四倍体小麦近等基因系ANW16D(Rht14)、ANW16F(Rht16)、ANW16G(Rht18)及其高秆轮回亲本LD222以及六倍体小麦中国春(Chinese spring),测量其不同浓度GA3处理下小麦的株高,计算赤霉素敏感系数(GRI)并推断3种矮秆小麦的赤霉素反应类型。在成熟期对LD222近等基因系小麦的农艺性状如株高、穗长、主穗穗下第一茎节(P-1)节间长、节间表皮细胞、种子表皮细胞及种子体积等进行测量,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群策 李玉峰
氮离子注入后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后代群体内筛选到1株具有双胚苗特征的突变单株.在多个世代的筛选、纯化和鉴定过程中对其多胚苗性状的表现特点进行了观察鉴定.玉米诱发的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材料在其性状表达特征、性状表达频率和性状表达的条件等方面均显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在试验材料的群体内双胚苗发生频率因材料种类不同或发芽温度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种子经过去颖壳处理后可以使其双胚苗频率提高32.4%~36.0%.在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材料中,其苗位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东升 于肖夏 卢倩倩 于卓
为深入开展四倍体冰草数量性状产量基因定位分析、优良新种质选育研究,以四倍体杂交冰草F2群体的120个分离单株及其亲本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航道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Fariway’)为材料,对其株高、叶长、叶宽、穗长、穗宽、茎粗、茎叶比和单株鲜重8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各性状均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呈正态分布,且存在超亲分离现象。聚类分析显示,在欧氏距离为17.5处,将F2群体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1、3类分别表现出优质和高产的特性。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株高(r=0.265,P <0.01),直接通径系数为0.174,其后依次为穗长(r=0.214,P <0.05)、茎叶比(r=0.197,P> 0.05)和茎粗(r=0.109,P> 0.05)。本试验结果可为高产优质的四倍体杂交冰草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房三虎 李亚娟 卢永根 李金泉 刘向东
分别利用2个籼型和2个爪哇型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和8个不同类型的同源四倍体水稻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组配4×8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1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杂交一代主要农艺性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除抽穗期具有负向的中亲优势外,其余15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的中亲优势;除了抽穗期、十粒长和十粒宽3个性状超高亲优势为负值外,其余性状在绝大多数组合中均表现正向的超高亲优势.与二倍体水稻培杂77比较,同源四倍体水稻杂交组合在在粒形、粒重、叶面积和穗长上具有正向竞争优势,显示了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利用潜力.通过杂种优势分析和农艺性状的比较,选出2个结实率和单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鹏鸣 黄群策 秦广雍 赵帅鹏
通过对同源四倍体630(4)和其相应二倍体研究表明:同源四倍体630(4)种子的长、宽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相应的二倍体。同源四倍体630(4)饱满的种子仅占31.14%,极显著低于相应的二倍体。同源四倍体630(4)种子的发芽率也显著低于相应的二倍体。四倍体的剑叶长、剑叶宽显著高于相应的二倍体。但分蘖能力却降低。同源四倍体630(4)的株高显著高于630(2)。四倍体水稻表皮气孔的长、宽均极显著的高于相应的二倍体。而叶绿素含量却相反,四倍体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低于相应的二倍体。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 二倍体 同源四倍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建新 陈建国 陈冬玲 宋兆建 戴兵成 蔡得田
【目的】许多农作物在其起源和进化过程中,均向多倍体方向发展,作物多倍体化后产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水稻的多倍体化往往带来营养体和种子"巨大性"的改变。水稻种子生产中,要求恢复系的花药大、花粉量多。但人们常有的疑虑是多倍体水稻花器的增大可能仅仅是细胞体积的增大。为此笔者课题组研究了四倍体水稻的花器和花粉性状。【方法】从分期播种以及倍性水平上对水稻Sg99012、HN2026及对照品种9311、HD9802S和PA64S的花器和花粉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分期播种对各品系的花器性状影响不大,染色体加倍则对花器性状影响较大,表现出巨大性。相关性分析中一般都表现出:颖花长与颖花宽、花药长相关性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瑞霞 张秀英 伍玲 王瑞 海林 游光霞 闫长生 肖世和
【目的】鉴定影响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并估计QTL的表型效应;分析不同环境下QTL的稳定性。【方法】以冬小麦小粒地方品种和尚麦为母本,大粒育成品种豫8679为父本及其F7:8重组自交系的142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分析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及千粒重在北京(2006、2007)、合肥(2007)和成都(2007)4个不同环境下的性状表现,并利用已构建的含有170个SSR标记和2个EST标记的遗传图谱,对这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4个环境下共检测到93个影响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及千粒重的QTL,这些QTL分布在除1D和6A之外的所有小麦染色体上。在检测到的QTL中,与籽粒长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品 曹明树 张航宁 吴琴生 刘大钧
研究了在直接成苗培养基上不萌动的四倍体苇状羊茅和多花黑麦草杂种幼胚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获得再生杂种苗的方法。结果表明,杂种愈伤组织随着继代培养时间的延长,分化成苗能力逐步下降,在不改变培养基的情况下,分化能力可保持8个月;改变脱分化培养基中NH4NO3或KNO3的浓度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此外,还讨论了再生植株的形态变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金双 张蜀宁 孙成振 王建军 侯喜林
以二倍体不结球白菜及其同源四倍体为材料,采用常规染色压片法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二倍体不结球白菜核型公式为2n=2x=20=10m+8sm(2SAT)+2st,其中第1、2、3、4、6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5、7、8、9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第10对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第5对染色体具有随体,核型类型属于2A型,为基本对称型;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核型公式为2n=4x=20m+16sm(4SAT)+4st,核型特征与二倍体基本一致,仅染色体长度变异范围与二倍体相比略大。表明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是由其二倍体加倍得到的,为同源四倍体。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二倍体 四倍体 核型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琳琳 张国成 刘立辉 计家宝 白向东 顾宸瑞 姜静 刘桂丰
【目的】基于白桦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测定分析结果,选出生长与材质性状兼优的杂交优势亲本及组合,为种子园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桦测交系交配设计获得的40个杂交组合10年生杂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杂交组合的生长、材性和保存率等性状,利用SPSS22.0、WinNCⅡ等软件对各性状进行方差、配合力及效应值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各性状,选择杂交优势亲本及组合。【结果】1)不同亲本杂交组合间的生长、材性和保存率等性状方差分析显示(除木材密度和保存率性状外),7个性状的组合间方差、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7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6.34%~55.29%之间,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在38.83%~73.72%和22.23%~68.48%之间,其中部分性状家系间变异较大、遗传能力较强。2)树高、胸径、材积、木质素含量和纤维长宽比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以及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双亲的加性效应对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纤维长宽比等材质性状具有明显影响,母本的加性效应远大于父本,且占主导地位,各性状中母本的方差分量在43.11%~94.15%之间,父本在0~4.86%之间。由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发现,SCA仅对木质素含量和树高的控制较强,分别为52.03%和44.55%。3)根据亲本及杂交组合间各性状配合力效应值,采用隶属函数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对各亲本及组合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父本F4、F7和F10为优异父本,Q19和Q103为生长或木材纤维性状的优异母本,其中Q103的材积遗传增益达8.60%。选择Q33×F1、Q103×F10、Q13×F12和Q19×F11为生长或纤维性状的优异杂交组合,其中Q33×F1和Q103×F10组合的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16.33%和15.62%。【结论】白桦母本加性效应为本研究性状表现的主要贡献者;依据白桦三倍体家系生长、材性的各配合力效应值,最终选出优异父本3个(F4、F7和F10)、母本2个(Q19和Q103),优良杂交组合4个(Q33×F1、Q103×F10、Q13×F12和Q19×F11)。
关键词:
白桦 三倍体 测交系交配设计 配合力分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红娟 韩盼盼 李雅婷 向增旭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白术同源四倍体基因组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规律。[方法]以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白术的试管苗为试验材料,应用MSAP和ISSR技术研究其DNA甲基化情况及遗传差异性。[结果]白术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MSAP扩增总条带数均为373条,四倍体半甲基化率高于二倍体,而总甲基化率和全甲基化率却低于二倍体,54.96%的四倍体DNA甲基化模式发生了变化。采用5条ISSR引物检测1个白术二倍体和5个同源四倍体株系,共发现25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多态性位点13个,多态性为52.0%。[结论]白术二倍体人工加倍后遗传机制发生了变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清峰 马守才 王志军 史秀秀 毕晓静 陈晓文 张改生
籽粒大小和形态性状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磨粉品质。为了鉴定小麦籽粒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以大粒品种西农817为母本和小粒品种中国春为父本及其F2群体为试验材料,分析籽粒长度、宽度、厚度及千粒质量的性状表现,并利用SRAP结合锚定标记SSR构建的遗传图谱,对这4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50个影响籽粒长度、宽度、厚度及千粒质量的QTLs,这些QTL分布在1A、2A、2D、3B、4B、4D、5D、6A、6D、7A染色体和5个连锁群。在检测到的QTLs中,与籽粒长度、宽度、厚度和千粒质量相关的QTL分别为16,13,10和11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云鹏 张业伦 肖永贵 阎俊 张勇 张晓科 张利民 夏先春 何中虎
【目的】发掘重要性状的QTL及其分子标记进行小麦品质分子改良。【方法】采用PH82-2/内乡188杂交后代240个F5:6家系,按照Latinizedα-lattice设计,2004~2005年度分别种植在河南焦作、安阳和山东泰安。对籽粒蛋白质含量、Zeleny沉降值、和面时间、8分钟带宽、峰值粘度和稀懈值进行测定,利用188个SSR标记和4个蛋白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上述6个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籽粒蛋白质含量检测出3个QTL,分布在3A、3B染色体上。在1B、1D和3B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控制Zeleny沉降值的QTL,其中位于1B和1D染色体上的QT...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