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24)
- 2023(5798)
- 2022(4820)
- 2021(4355)
- 2020(3626)
- 2019(7859)
- 2018(7508)
- 2017(13605)
- 2016(7601)
- 2015(7918)
- 2014(7501)
- 2013(7302)
- 2012(6596)
- 2011(5830)
- 2010(5489)
- 2009(4943)
- 2008(4750)
- 2007(3925)
- 2006(3259)
- 2005(2674)
- 学科
- 济(25406)
- 经济(25371)
- 业(21215)
- 管理(20966)
- 企(15720)
- 企业(15720)
- 方法(12890)
- 数学(11796)
- 数学方法(11713)
- 农(8989)
- 财(7914)
- 学(7276)
- 贸(7096)
- 贸易(7095)
- 易(6949)
- 农业(6440)
- 中国(6139)
- 业经(5969)
- 务(5204)
- 财务(5200)
- 财务管理(5196)
- 企业财务(4959)
- 技术(4895)
- 环境(4889)
- 制(4348)
- 划(4126)
- 产业(4003)
- 出(3813)
- 地方(3801)
- 银(3750)
- 机构
- 大学(106836)
- 学院(106405)
- 济(40822)
- 经济(40184)
- 研究(39219)
- 管理(38783)
- 理学(35248)
- 理学院(34803)
- 管理学(34021)
- 管理学院(33873)
- 农(33664)
- 科学(29394)
- 农业(27567)
- 中国(27043)
- 业大(25669)
- 所(21910)
- 京(21678)
- 研究所(20781)
- 农业大学(18489)
- 中心(17576)
- 财(16336)
- 业(14779)
- 室(14651)
- 江(14525)
- 实验(14056)
- 省(14029)
- 财经(13935)
- 科学院(13688)
- 院(13676)
- 实验室(13484)
- 基金
- 项目(84179)
- 科学(64913)
- 基金(62931)
- 家(60219)
- 国家(59761)
- 研究(49880)
- 科学基金(49182)
- 自然(35879)
- 自然科(35116)
- 自然科学(35102)
- 自然科学基金(34522)
- 基金项目(34228)
- 省(33450)
- 社会(32739)
- 社会科(31134)
- 社会科学(31126)
- 划(29283)
- 资助(24308)
- 教育(22085)
- 计划(20202)
- 重点(19656)
- 科技(18468)
- 创(18201)
- 科研(17682)
- 发(17679)
- 业(17663)
- 部(17655)
- 创新(17155)
- 编号(16855)
- 农(16186)
共检索到138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晓双 顾万荣 张立国 周颖 李彩凤 李晶 魏湜
【目的】探究噻苯隆-乙烯利复配剂对玉米子粒脱水效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先玉335和鑫鑫2号为试验材料,在蜡熟期喷施噻苯隆和噻苯隆-乙烯利复配剂,清水为对照。【结果】经噻苯隆-乙烯利复配剂处理后,先玉335和鑫鑫2号收获期的子粒含水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6.32%和5.72%;叶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产量分别达到12 899.15和12 413.77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3.44%和10.50%;熟期分别提前5和6 d;对玉米的品质均无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子粒含水量与产量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7。【结论】本研究表明噻苯隆-乙烯利复配剂能够加快玉米子粒脱水速率,降低玉米收获期子粒含水量,提高产量,而对品质影响不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珊珊 张翼飞 杨克军 明立伟 杜嘉瑞 徐荣琼 孙逸珊 李伟庆 李桂彬 李泽松 李佳宇
【目的】针对我国高纬度寒冷地区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制约机械粒收技术高效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将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按一定比例间作,以期明确不同熟期品种间作对春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方法】以生育期长短不同的品种郑单 958(ZD958)、先玉 335(XY335)和益农玉 10(YNY10)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生育期长的品种与生育期短的品种间作,即 ZD958 与 YNY10 间作(Z‖Y)、XY335 与 YNY10 间作(X‖Y)2 个水平;设置 6 种间作幅宽(行数)比例,即 6:6、4:4、2:2、1:1、0:1、1:0,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合条件下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随间作比例的减小,生育期长的品种生理成熟和收获期的籽粒含水率降低,生理成熟前、生理成熟后的籽粒平均脱水速率及总脱水速率呈加快趋势,平均灌浆速率(G_(mean))、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_(max))、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值的粒重(W_(max))逐渐增加,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需要的天数(T_(max))、籽粒活跃灌浆期(D)逐渐缩短,产量和百粒重增加明显(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璐璐 明博 谢瑞芝 王克如 侯鹏 李少昆
【目的】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快、收获期含水率低是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基本要求。穗部性状是玉米遗传基础的直观表现,与籽粒脱水有较紧密的联系,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籽粒脱水速率的关键指标,对于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黄淮海夏玉米区当前主推的22个品种为研究对象,按苞叶、籽粒、穗轴和穗柄等部位将穗部性状分为41个指标参数,于2015—2016年进行连续观测,并与衡量籽粒脱水快慢的5个参数(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籽粒总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1个穗部指标在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部分指标与籽粒脱水特征密切相关。苞叶长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负相关,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显著正相关;"苞叶长度/果穗长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负相关;果穗夹角与籽粒总脱水速率显著正相关;穗轴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与籽粒生理成熟期、收获期含水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穗粒数与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总脱水速率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水平的负相关关系;"果穗长度/行粒数"与籽粒生理成熟前、后和总脱水速率分别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生理成熟期百粒干重与籽粒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穗部其他性状与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黄淮海区域现有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差异较大,苞叶短、穗轴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低、果穗夹角大、穗粒数少、籽粒小等穗部特征有利于籽粒脱水,可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筛选和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籽粒脱水 苞叶 籽粒 穗轴 穗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留生 韩碧文 何钟佩
以京冬6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氨基嘌呤(BA)、乙烯利及其配合使用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有效改变了小麦蛋白质含量及组分、氨基酸组成、沉降值、面筋含量等品质指标和千粒重。开花期喷施 BA 50mg/L 和灌浆期喷施乙烯利50mg/L 的复合处理,籽重和品质指标同时显著提高,表明了化学控制手段在协调碳氮物质代谢,实现产量品质协同提高方面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品质 6-苄氨基嘌呤 乙烯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凤路 赵明 王志敏 王树安 赵久然 郭景伦
以顶端败育类型(3631)和非败育类型(0425)杂交种为材料,对其籽粒发育过程中乙烯释放量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败育类型玉米果穗上部籽粒在授粉后0~8d阶段,发育状况中部优于基部、更优于顶部,而乙烯释放量则表现出顶部>基部>中部。采取乙烯处理进行籽粒离体培养也证明乙烯不利于籽粒发育,是引起籽粒败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玉米 籽粒发育 败育 乙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璐璐 明博 高尚 谢瑞芝 侯鹏 王克如 李少昆
【目的】当前,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限制了中国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籽粒授粉后,灌浆与脱水过程相伴,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和灌浆过程的系统观测,明确其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探讨二者间的关系,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支持。【方法】试验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进行,累计选用22个供试玉米品种,统一授粉。2015年自授粉后26 d开始至11月14日止、2016年自授粉后11 d开始至10月17日止,连续测定籽粒含水率(MC)、含水量(M)、干重(DW)与鲜重(FW)的动态变化,建立这些指标与授粉后积温(T)之间的回归方程,以此明确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并结合籽粒脱水、灌浆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探讨这两个过程的关系。【结果】玉米籽粒含水率、含水量、干重及鲜重的动态变化与授粉后积温均有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2个参试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的关系符合Logistic Power模型。授粉后,参试品种含水率降至28%需要积温1 126—1 646℃·d,平均1 357℃·d;含水率降至25%需要积温1 218—1 810℃·d,平均1 480℃·d。综合分析籽粒干物质和含水量的变化动态,籽粒含水率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籽粒建成至线性灌浆期结束为止,干物质的快速积累是含水率快速下降的主导因素;第二阶段自线性灌浆期结束至籽粒收获,含水率下降的主导因素转化为籽粒水分的持续散失。相关分析显示,玉米灌浆期天数、积温与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在2015年达到极显著负相关,2016年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品种生理成熟前、后及总脱水速率与灌浆速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籽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建立的Logistic Power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稳定性。籽粒含水率的变化由籽粒灌浆和籽粒脱水两个关键因素分阶段主导,评价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不仅要注意籽粒灌浆特性和熟期,还要关注籽粒脱水特性的选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克如 李少昆
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是影响机械粒收质量、安全贮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与经济问题。当前玉米品种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偏高不仅制约了中国玉米粒收技术的推广、影响到玉米收获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也严重影响了玉米品质。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可见,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率主要由生理成熟前后籽粒的脱水速率控制,该性状是可遗传的,品种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品种间脱水速率与苞叶、穗轴、籽粒特征及果穗大小等许多农艺性状有关;玉米生育后期的空气湿度(环境水分的饱和亏缺程度)、温度、日辐射、风速、降雨等生态气象因子对籽粒脱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龙玲 徐开未 胡月秋 蒋帆 周元 莫太相 陈远学
[目的] 探究增加种植密度对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解析四川盆地春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和2018年两年,在川中丘陵区农业大县中江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全国耐密品种郑单958(ZD958)和西南耐密宜机收品种仲玉3号(ZY3)为试验材料,2017年设置5.25、6.00、6.75、7.50、8.25万株·hm~(-2) 5个密度处理,2018年设置4.50、6.00、7.50、9.00万株·hm~(-2) 4个密度处理,测定籽粒灌浆和含水量动态变化,以评价增加种植密度对两种耐密春玉米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1)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收获期百粒干物质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变化趋势,密度每增加0.75万株·hm~(-2),ZD958和ZY3籽粒灌浆速率分别平均减少1.66%和3.36%,百粒质量分别平均减少1.66%和3.32%;密植效应对玉米籽粒灌浆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大。(2)ZD958和ZY3从吐丝到生理成熟时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1 133和1 074.7℃,到收获期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1 316和1 279.5℃,均表现为ZD958>ZY3。(3)两品种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量均在30%以上;达到适宜机收条件的籽粒含水量28%和25%时所需有效积温因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每增加0.75万株·hm~(-2),ZD958平均增加26.98和35.95℃,ZY3平均增加5.35和19.65℃;ZY3总脱水速率较ZD958大,到达适宜机收的时间较ZD958短。(4)收获期百粒质量、籽粒总脱水速率、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均与有效积温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而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有效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 种植密度增加会导致玉米籽粒灌浆性能及脱水速率降低,品种间密度效应存在差异,适宜密植可获高产,ZD958为6.75万株·hm~(-2)时籽粒灌浆性能最好,产量最高为10 419.00 kg·hm~(-2),ZY3为6.00万株·hm~(-2)时籽粒灌浆性能最好,产量为9 861 kg·hm~(-2),6.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0949.45 kg·hm~(-2);ZY3与ZD958相比,籽粒灌浆及脱水速率受密度影响小,到达生理成熟及适宜机收条件所需灌浆期有效积温低,总脱水速率快,更适合作为川中丘陵区密植宜机收品种推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效贵 赵雪 吴巩 陈先敏 高震 申思 林珊 周顺利
为明确推迟收获对华北地区夏玉米籽粒脱水及其力学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该区域的机械收获籽粒品种,选取28个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综合分析籽粒含水率、穗/粒剪切力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推迟收获日期,平均籽粒含水率从35.5%下降至27.4%,而籽粒抗破损能力则显著上升(P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承 艾亥麦提·艾麦尔江 肖金讯 杨友才
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减少氮肥施用量,在前作油菜秸秆全量还田下,以玉米郑单958为材料,设置2个施氮水平N1(当地常规施氮)和N2(减氮20%),并配施不同秸秆腐熟剂T0(不配施)、T1(大华酵素菌速腐剂)、T2(宁粮牌秸秆速腐剂)、T3(九业牌秸秆腐熟剂),研究不同处理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秸秆腐熟剂和减氮能缩短夏玉米生长发育周期1~4d;所有处理叶面积指数均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配施秸秆腐熟剂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未配施秸秆腐熟剂处理的;施氮量过高会降低夏玉米叶面积指数;配施秸秆腐熟剂对于夏玉米干物质量积累有促进作用,且N1T2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完熟期达到14 342.89 kg/hm~2;N2T3处理夏玉米产量比N1T0的提高了10.88%;配施秸秆腐熟剂有利于提高夏玉米籽粒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减氮增加了夏玉米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游离氨基酸含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承 艾亥麦提·艾麦尔江 肖金讯 杨友才
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减少氮肥施用量,在前作油菜秸秆全量还田下,以玉米郑单958为材料,设置2个施氮水平N1(当地常规施氮)和N2(减氮20%),并配施不同秸秆腐熟剂T0(不配施)、T1(大华酵素菌速腐剂)、T2(宁粮牌秸秆速腐剂)、T3(九业牌秸秆腐熟剂),研究不同处理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秸秆腐熟剂和减氮能缩短夏玉米生长发育周期1~4d;所有处理叶面积指数均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配施秸秆腐熟剂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未配施秸秆腐熟剂处理的;施氮量过高会降低夏玉米叶面积指数;配施秸秆腐熟剂对于夏玉米干物质量积累有促进作用,且N1T2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完熟期达到14 342.89 kg/hm~2;N2T3处理夏玉米产量比N1T0的提高了10.88%;配施秸秆腐熟剂有利于提高夏玉米籽粒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减氮增加了夏玉米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游离氨基酸含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万旭 明博 王克如 刘朝巍 侯鹏 陈江鲁 张国强 杨京京 车淑玲 谢瑞芝 李少昆
【目的】规模化生产条件下,需要兼顾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高。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熟期品种及播期,能够延长播种和收获的机械作业时间,提高机械利用效率和玉米生产效率。【方法】本研究于2015—2017年,选用KWS9384、新玉77和M751 3种不同熟期的主栽玉米品种,观测籽粒含水率变化动态,建立基于授粉后积温(≥0℃)的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品种的播种与收获时期。【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的产量和适播期不同。早熟品种KWS9384适宜播期和收获期更长,但产量较晚熟品种低;晚熟品种新玉77和M751产量高,但满足生理成熟及脱水至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的时间更长。通过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搭配,可以有效延长玉米播种及机械粒收的作业时间;早播晚熟品种、晚播早熟品种的配置方案,能够较好地协调产量和籽粒脱水的关系。【结论】通过分析不同品种适宜播种期及其相应的适宜收获期,提出了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目标下的品种和播期配置原则,实现特定生态和生产条件下机具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为相关技术需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璐璐 王克如 谢瑞芝 明博 赵磊 李姗姗 侯鹏 李少昆
【目的】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收获期偏早、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制约了机械粒收的收获质量,延期收获能够降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但是该过程是否因籽粒重量下降造成产量损失尚不明确。本文开展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脱水期间籽粒含水率与粒重变化情况研究,为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5年和2016年在河南新乡中国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进行,选择22个当前主要种植品种为供试材料,采取统一授粉,连续测定籽粒重量与籽粒含水率变化。其中,2015年授粉后26 d开始测定,生理成熟后26—52 d结束;201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庆元 张旭 朱韬 马亮
【目的】为提高南疆地区复播玉米产量,探索不同水氮梯度下复播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变化。【方法】设置3个灌溉水平分别为复播玉米需水量(ET_(C))的80%(W1)、100%(W2)、120%(W3),4个施氮水平0 kg/hm~(2)(N0)、168 kg/hm~(2)(N1)、306.5 kg/hm~(2)(N2)、444.5 kg/hm~(2)(N3),并以当地水氮施用模式为对照组(CK),分析不同水氮处理对复播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I_(LA))、叶绿素含量(SPAD)、光合速率(A)、蒸腾速率(E)、干物质累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为100% ET_(C)(W2)和306.5 kg/hm~(2)(N2)施氮水平下水氮表现出明显的正交互作用,随着灌水量与施氮量的提高,复播玉米株高、I_(LA)及SPAD随之显著提高。A和E在观测时段内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单峰日变化特征,W2N2处理下获得最大A为38.43 μ mol/(m~(2)·s),最大E为11.09 m mol/(m~(2)·s)。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W2N2产量最高,为12 914.3 t/hm~(2),比CK高13.7%。【结论】地下浅埋滴灌比传统灌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且适量施肥可有效提高复播玉米产量,超过阈值则不利于增产。穗长、百粒重和每穗粒数随氮肥投入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与产量变化规律一致。新疆南部地区灌水量为100% ET_(C)、施氮量为306.5 kg/hm~(2)是最优水氮组合,可为当地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光合特性 水氮耦合 干物质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苏杭 王琦 李春梅 邵华 金茂俊 王珊珊 郑鹭飞 佘永新 王静 王怀松 金芬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噻苯隆对设施栽培薄皮甜瓜的感官特征、营养成分、挥发性风味和滋味的影响,为噻苯隆在甜瓜中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薄皮甜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噻苯隆替代人工授粉。通过测定甜瓜的感官特征(横径、纵径、单瓜重、硬度和色泽)、营养成分(水分、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有机酸和糖)及基于电子鼻的香气性状和基于电子舌滋味性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评价噻苯隆的使用及浓度水平对甜瓜风味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甜瓜中噻苯隆的残留量。【结果】在感官特征方面,噻苯隆的使用能够显著提高甜瓜的纵径、单瓜重和硬度,当噻苯隆使用浓度为4 mg·kg~(-1)时,甜瓜的纵径和单瓜重达到最大,分别为136.81 mm和322.44 g,较对照组增加了32.2%和28.2%。甜瓜的硬度与噻苯隆的使用浓度呈正相关性(r2=0.8183)。噻苯隆的使用能显著降低果皮亮度及黄色色泽,但不同浓度间无显著差异;甜瓜外部果肉的绿色产生差异与噻苯隆的使用浓度存在相关性。在营养成分方面,噻苯隆的使用能够引起甜瓜中维生素C和柠檬酸含量的大幅降低,随着噻苯隆使用浓度的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逐渐减少,当噻苯隆使用浓度为8 mg·kg~(-1)时,甜瓜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对照小区甜瓜样品下降了59.8%,仅为5.20 mg/100 g;而柠檬酸的浓度下降20.0%—65.0%。但噻苯隆的使用对甜瓜水分没有显著影响。甜瓜中可溶性固形物、果糖含量的变化与噻苯隆的使用浓度有关,低浓度的噻苯隆能引起甜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降低和果糖含量的增加,高浓度则反之。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经过不同浓度噻苯隆处理的甜瓜在挥发性风味和滋味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并且与浓度之间呈一定相关性,噻苯隆使用浓度越大,差异性越大。噻苯隆在甜瓜中残留量符合国家的限量标准。【结论】不同浓度的噻苯隆会对甜瓜的感官特征(横径、纵径、单瓜重、色泽和硬度)、营养成分(水分、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有机酸和糖)、挥发性风味组成和滋味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高浓度的噻苯隆能够大幅降低甜瓜维生素C和柠檬酸的含量,对挥发挥发性风味组成和滋味影响较大。与使用高浓度的噻苯隆相比,低浓度的噻苯隆(4 mg·kg~(-1))使甜瓜的风味更接近人工授粉甜瓜的风味。
关键词:
噻苯隆 电子鼻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 甜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