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26)
- 2023(2674)
- 2022(2356)
- 2021(2102)
- 2020(1819)
- 2019(4123)
- 2018(4038)
- 2017(7122)
- 2016(4245)
- 2015(4641)
- 2014(4480)
- 2013(4453)
- 2012(4335)
- 2011(3832)
- 2010(3867)
- 2009(3344)
- 2008(3465)
- 2007(2842)
- 2006(2524)
- 2005(2148)
- 学科
- 济(15715)
- 经济(15702)
- 业(7865)
- 管理(7400)
- 地方(6746)
- 学(6636)
- 方法(5980)
- 数学(5457)
- 数学方法(5403)
- 企(5335)
- 企业(5335)
- 农(4886)
- 中国(3782)
- 农业(3523)
- 地方经济(3500)
- 财(3096)
- 环境(2896)
- 税(2864)
- 业经(2781)
- 税收(2654)
- 收(2622)
- 制(2214)
- 土地(2160)
- 资源(2133)
- 生态(2126)
- 和(2097)
- 贸(1980)
- 贸易(1977)
- 水产(1890)
- 技术(1863)
- 机构
- 学院(57613)
- 大学(57202)
- 研究(25790)
- 科学(19958)
- 济(18957)
- 经济(18524)
- 管理(18254)
- 农(17616)
- 中国(17447)
- 江(16602)
- 理学(15888)
- 理学院(15580)
- 管理学(15136)
- 管理学院(15040)
- 所(14817)
- 农业(14214)
- 研究所(14098)
- 京(13411)
- 业大(13289)
- 中心(11688)
- 省(11414)
- 室(9943)
- 院(9759)
- 实验(9351)
- 农业大学(9162)
- 实验室(8976)
- 范(8893)
- 师范(8682)
- 重点(8637)
- 科学院(8549)
- 基金
- 项目(45989)
- 科学(35369)
- 基金(33030)
- 家(32092)
- 国家(31870)
- 研究(27749)
- 科学基金(25551)
- 省(20097)
- 自然(19218)
- 自然科(18707)
- 自然科学(18701)
- 自然科学基金(18349)
- 基金项目(18265)
- 划(16774)
- 社会(16764)
- 社会科(15791)
- 社会科学(15786)
- 资助(13258)
- 教育(12271)
- 重点(11967)
- 计划(11251)
- 江(11089)
- 科技(10966)
- 发(10621)
- 编号(10053)
- 科研(9676)
- 部(9527)
- 创(9187)
- 专项(8922)
- 创新(8762)
共检索到84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彭艳 曾燏 张臣 龚建涵 周小云
为研究蛇耳石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环境下的耳石形态差异,以蛇左侧微耳石和星耳石作为研究材料,利用传统形态法测量耳石的14个参数且将其转化为11个形状指标,并利用地标点法在星耳石上选取12个地标点,对2016年6—7月间采自嘉陵江上游、中游、下游的195尾蛇的耳石样本进行形态研究。结果显示,蛇微耳石呈肾形,3个江段微耳石形态无显著差异;蛇星耳石呈圆形、椭圆形,表面粗糙,脊突数少于20,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不明显,主凹槽轮廓似水滴状。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将3个江段的蛇星耳石分为两种形态类型: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主要为嘉陵江上游江段蛇的耳石样本,Ⅱ型则包括嘉陵江中游和下游的蛇耳石样本。传统形态法和地标点法的综合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耳石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整体轮廓、脊突数,以及基叶、主凹槽和背侧距离等特征上,逐步判别分析对Ⅰ型和Ⅱ型星耳石的正判率达95.5%,区分效果较好。研究表明,嘉陵江不同江段蛇星耳石分为两种类型,且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蛇星耳石的形态差异可能是对水温、流速等环境因子主动适应的结果,如在上游生活的蛇,其较细长且脊突较多的Ⅰ型星耳石能够较好地适应上游低温、多变的急流环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肖瑾 曾燏 张富斌 彭艳 张臣 张倩
为探讨嘉陵江不同江段蛇鮈群体的形态表型特征及其差异性,本研究对采自嘉陵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共120尾样本进行了传统形态测量和地标点几何形态学测量分析。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不同江段蛇鮈群体间形态表型存在的显著差异。差异主要集中于头部、鳍和尾柄;其中上游群体的蛇鮈最为纤长(叉长、胸腹距、躯干距最大),眼间距、背鳍基长、头高和口角须长也最长;中游群体的胸鳍、腹鳍、尾鳍最长,尾柄也最为粗壮(尾柄宽,尾柄高最大),头长、体宽、胸鳍前距最大;下游群体的肛臀距和头宽最大。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无法有效将不同江段蛇鮈群体区分。性状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江段蛇鮈群体形态表型差异均属于种内差异。这些表型差异可能是蛇鮈对嘉陵江不同江段环境(如流速、水温、饵料类型)样性的适应性表现。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玉莹 曾燏 熊小琴 吕振宇 胡月 蒋朝明 程磊 俞丹莉
2015年1-12月(除2-4月外)在嘉陵江不同江段(上、中、下游)采集蛇鮈(Saurogobio dabryi)样本,进行繁殖生物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蛇鮈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性比接近1∶1,且在不同江段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江段蛇鮈的最小性成熟规格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上游、中游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体重均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大于下游蛇鮈;上、中、下游的蛇鮈繁殖期分别为2-6月、2-5月、2-4月;蛇鮈绝对生殖力和相对体长生殖力的变化趋势均为上游>下游>中游,相对体重生殖力的变化趋势为下游>上游>中游,卵径大小变化趋势为:中游>上游>下游。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佳 张富斌 曾燏 吕振宇 肖瑾 何欣曼 段明 杨少荣
为分析嘉陵江下游蛇鮈资源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和研究其种群资源开发现状,于2015年和2016年在嘉陵江下游江段共收集256尾蛇鮈,运用Fista Ⅱ软件对蛇鮈的生长参数及种群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嘉陵江下游蛇鮈体长(L)和体质量(W)的关系式为W=7.5×10~(-5)×L~(2.58)(R~(2)=0.7311,n=256),通过体长变换渔获曲线法,计算出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分别为渐进体长L_(∞)=173.81mm;生长系数K=0.73;起点年龄t_(0)=-0.23;生长方程的表达式为L=173.81(1-e~(-0.73(t+0.23)))。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Y’/R)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和2016年蛇鮈种群的实际开发率(68%和69%)均超过理论最大开发率(42%),种群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研究表明,嘉陵江下游江段蛇鮈偏向r选择类型,为负异速生长型鱼类,其种群为单峰补充,补充高峰在4—6月;当前蛇鮈种群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小型化、低龄化趋势,过度捕捞和种群自然补充量减少是蛇鮈资源量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
蛇鮈 种群动态 资源利用 嘉陵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育培 刁晓明 盛晓洒 权恒
在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白庙子江段采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Richardson))标本586尾,对其星耳石重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星耳石重量在不同年龄组间的重叠相对较少,大小相近的个体,年龄大的(即生长慢的)星耳石重量比年龄小的(即生长快的)大,不同年龄组之间星耳石重量差异显著(P<0.05)。按年龄组以星耳石重量与相应的体长作图,可初步判断所观测年龄的可靠性。分析星耳石重量的频率分布,能分离出体长相近但年龄不同的个体,其结果与依据星耳石年轮观测的基本一致,星耳石重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用该相关性估算年龄,与从星耳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臣 曾燏 彭艳 蒋朝明 胡月 龚建涵 杨少荣
对2015—2016年间采自嘉陵江下游合川江段的233尾蛇鮈样本进行肠道形态结构的研究,分析蛇鮈肠道生长模式的特点,并从功能差异的角度探讨其对个体能量需求的适应。结果显示,蛇鮈肠道为Z型盘曲模式,比肠长(RGL)为0.612 8,属肉食性鱼类肠道类型;蛇鮈肠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分区,各分区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肠道指数方面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Segmented结果分析表明,蛇鮈肠道属异速生长,整体肠道于2龄时出现生长拐点(TL=145.07 mm),拐点前为快速生长,拐点后为等速生长。同时,肠
关键词:
蛇鮈 肠道 形态结构 异速生长 摄食频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小兵 曾婷 TRINA MACKIE 肖尚友 夏之宁
2006年春季,通过水质分析和浮游藻类调查,应用污生谱分析法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嘉陵江下游江段春季浮游藻类特征及污染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该江段共有浮游藻类7门42属85种(包括变种);优势种群并不单一,以黄藻、绿藻和硅藻占优势,优势种为黄藻门中的黄丝藻,绿藻门中的小球藻和硅藻门中的小环藻。5月份藻类的种类和个数均比4月份有所减少,可能与5月份降雨量比4月份多有关;流速最快的石门大桥具有最低的藻类细胞密度,流速最慢的化龙桥具有较高的藻类细胞密度,说明流速对浮游藻类种类和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嘉陵江下游沿岸一带的氨氮含量都很高,氨氮已经形成全江段水系的主要污染,磷酸盐含量也较高,均超过水体富...
关键词:
嘉陵江 浮游藻类 营养盐 水质污染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天才 刘中菊 郑秋松 何滔 刘建虎
为探索人工鱼巢的增殖效果,于2014年2月15日—4月20日,在嘉陵江北碚江段郭家沱和三圣庙产卵场投放人工鱼巢对该区域产黏性卵鱼类进行增殖。结果显示:在两水域人工鱼巢上产卵的为鲤(67.2%)和鲫(32.8%),产卵集中在3月中旬-4月上旬,产卵均有4次峰值,分别粘附鱼卵814.6万和2 194.6万粒;推算本研究投放的人工鱼巢至少可为200组鲤、520组鲫亲鱼提供繁殖场所,增殖鲤58.0万尾、鲫28.4万尾,增加鲤400.4 t、鲫8.7 t,经济价值达491万元。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君轶 吴金明 杜浩 张辉 邵俭 危起伟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嘉陵江源头水域鱼类群落变化特征,本研究于2019年在嘉陵江源头水域开展了春夏两季的鱼类调查工作。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9种,分属2目6科,其中鲤科10种,鳅科5种,平鳍鳅科、鳍科、鲇科和鲿科各1种;嘉陵江源干流和支流小峪河鱼类群落优势度指数较高,各河段优势种以鲤科鱼类为主。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河流鱼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6~2.06、0.59~0.73和1.52~2.63,嘉陵江源干流河段和小峪河鱼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其他河流,而安河鱼类丰富度指数最高;与嘉陵江源历史记载相比,鱼类群落结构为中等相似。鱼类群落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小峪河鱼类群落较为稳定外,其余河段鱼类群落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河道曲折系数是影响调查区域内优势鳍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胥晓 郑伯川 陈友军
在遥感影像基础上利用景观指数从斑块特征、景观异质性、多样性与均匀性以及空间相互关系4个方面比较和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一年一熟作物田及耐寒经济作物田、落叶果树园”在流域中的分布面积最大,是整个流域的基质,其它景观要素镶嵌其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面积最小,分化程度最弱,异质性最低。“裸地/城镇”的斑块间距最大,相似性程度低,聚合性弱,异质性最高。“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斑块间隔小,分布紧密,相似性程度高,聚合性强,但自然连接性较低。整个植被景观体现出要素众多、间隔紧密、自然连接性好、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的分布特征,同时也反映出类型丰富、比例协调、均匀性和多...
关键词:
嘉陵江流域 植被景观 空间格局 景观指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洪鹄 张平仓 刘宪春 信忠保 岑奕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能够反映植被的繁茂程度,可用来揭示环境的演化,并且能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起到"指示器"的作用。目前利用NDVI研究植被变化多集中于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区,对嘉陵江流域的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很少。利用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GIMMS NDVI数据,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嘉陵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嘉陵江流域在1982~2006年植被覆盖呈微弱上升趋势,与我国其它地区一致,但增长速率大小不一样;(2)嘉陵江流域植被覆盖明显优于黄土高原、西北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怀军 舒为群 张学奎 王幼民 曹佳
长江和嘉陵江作为重庆市主城区的饮用水水源,其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分析尚未见报道。应用固相萃取-GC/MS技术对重庆市主城区饮用水源水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101种有机污染物,其中嘉陵江源水64种,长江源水46种。主要污染物包括:邻苯二甲酸酯、酯类、酮类、酚类、杂环和苯及其衍生物等。嘉陵江源水枯水期污染重于丰水期,有机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长江源水;长江源水污染丰水期重于枯水期,并表现出中游污染轻,上游和下游污染重的特点。检出率较高的化合物有:邻苯二甲酸二(2-甲基丙基)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0%),1-氯-4硝基-苯(60%),1,1,3,3,3-五氯丙烷(50%),2,6-二特丁基对甲酚...
关键词:
水源水 有机污染物 长江 嘉陵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宏 李会琳 路璐
为探究人为干扰较多的城市河流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嘉陵江(南充段)流域及其城市支流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城市上、中和下游以及流经城区的河流的表层水及其相应底泥,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和基于16S rRNA基因的Miseq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支流水体中的总磷、无机氮和溶解性有机碳显著高于嘉陵江干流。(2)荧光定量PCR分析amo A基因的丰度表明干流中氨氧化古菌(AOA)的丰度总体高于氨氧化细菌(AOB),在水体和底泥中AOA/AOB的比例分别为0.86~6.31和1.79~698.5。仅在城市支流水体中AOB的数量高于AOA。(3)嘉陵江水体中主导AOB类群隶属于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 cluster 6,而城区支流和靠近排污口的水体和底泥中Nitrosococcus oceani-like AOB则为主导AOB类群。(4)水体NH4+-N浓度是影响AOB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但言 沈子伟 余凤琴 张闯 倪朝辉 黎春
为了解嘉陵江合川段秋季微生物多样性,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分析了2017年9月嘉陵江合川段利泽、渠江口、涪江口、草街4个监测点水样和底泥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类结构。结果显示:河流上下游水体中微生物物种组成相似、有延续性,利泽和涪江口,渠江口和草街水体中微生物组成均呈现相似;底泥中微生物组成与小区域水文环境相关,涪江口和渠江口水文环境相似,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呈现相似;缓流环境更适应微生物生存繁殖,处于监测尾端的草街水体和底泥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环境影响因子中总磷、总氮和pH对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表现出较大影响;水体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蓝细菌门较为丰富,显示该水域有富营养化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黎明政 段中华 姜伟 刘焕章
根据2007~2009年在长江干流的泸州、珞璜、宜都、武穴4个江段分别采集的数据,对这些江段鱼卵及仔鱼漂流特征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泸州江段和珞璜江段鱼卵及仔鱼昼夜漂流密度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长江中游宜都江段,鱼卵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n=38,p=0.00),表现为6∶00的平均漂流密度13.02ind./100m3明显大于18∶00的密度3.28ind./100m3,仔鱼夜间漂流密度明显大于白天,于22∶00达到高峰值;武穴江段仔鱼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n=62,p=0.00),8∶00的平均漂流密86.21ind./100m3明显大于18...
关键词:
长江 鱼卵 仔鱼 昼夜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