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31)
2023(8938)
2022(8091)
2021(7721)
2020(6533)
2019(14899)
2018(15010)
2017(29031)
2016(15857)
2015(17926)
2014(17892)
2013(17778)
2012(16081)
2011(14294)
2010(14054)
2009(12724)
2008(12144)
2007(10327)
2006(8835)
2005(7483)
作者
(46324)
(38233)
(37997)
(35912)
(24214)
(18409)
(17114)
(15280)
(14493)
(13517)
(13165)
(12663)
(11981)
(11886)
(11755)
(11672)
(11543)
(11413)
(10769)
(10680)
(9610)
(9225)
(9184)
(8611)
(8588)
(8439)
(8429)
(8384)
(7756)
(7606)
学科
(59742)
经济(59675)
管理(45238)
(42792)
(36381)
企业(36381)
方法(30258)
数学(26155)
数学方法(25842)
(15618)
(14602)
中国(14503)
(13939)
业经(13351)
地方(12541)
理论(10809)
(10441)
农业(10390)
(10342)
贸易(10334)
(10019)
技术(9971)
(9870)
(9742)
财务(9685)
环境(9683)
财务管理(9670)
企业财务(9177)
教育(8784)
(8751)
机构
大学(221838)
学院(219785)
管理(91653)
(81171)
理学(80538)
理学院(79666)
经济(79237)
管理学(78246)
管理学院(77872)
研究(71305)
中国(50983)
(47358)
科学(47010)
(37037)
业大(36101)
(35776)
(35520)
研究所(33116)
中心(32439)
(30099)
北京(29779)
财经(29432)
农业(29259)
(28929)
师范(28678)
(26835)
(25914)
(25180)
技术(23719)
师范大学(23340)
基金
项目(159542)
科学(124430)
研究(115534)
基金(115052)
(100878)
国家(100037)
科学基金(85523)
社会(70265)
社会科(66438)
社会科学(66416)
(62585)
基金项目(62309)
自然(57622)
自然科(56242)
自然科学(56230)
自然科学基金(55188)
(53099)
教育(52472)
编号(47646)
资助(47158)
成果(37950)
重点(35234)
(34618)
(33364)
(33292)
课题(32136)
创新(30962)
科研(30785)
项目编号(29730)
大学(29601)
期刊
(84594)
经济(84594)
研究(61513)
学报(38040)
中国(37309)
科学(33936)
(33702)
管理(32107)
大学(27958)
学学(26306)
(25160)
教育(24610)
农业(23983)
技术(18639)
(15318)
金融(15318)
业经(14308)
图书(13335)
财经(13247)
经济研究(12861)
(11989)
理论(11939)
科技(11884)
实践(11302)
(11302)
(11054)
问题(10928)
情报(10369)
技术经济(10351)
业大(10251)
共检索到303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迪  李久生  饶敏杰  
【目的】确定喷灌作物冠层截留量。【方法】采用称重法在无风条件下对喷灌冬小麦冠层存储能力进行了连续两年测定,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喷灌初始阶段冠层截留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此后增速逐渐减缓直至达到冠层存储能力。冠层存储能力随冬小麦生长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正常植株密度条件下,冬小麦冠层截留变化范围为0.68~1.47mm。【结论】冬小麦抽穗前,冠层存储能力与植株鲜重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从拔节期开始,冠层存储能力随叶面积指数(LAI)和株高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喷灌强度对冠层存储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于利鹏  黄冠华  刘海军  王相平  王明强  
【目的】研究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耗水规律,指导田间灌溉实践。【方法】在北京地区2005-2008年3个冬小麦生长季节,开展不同喷灌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冬小麦耗水和棵间蒸发特性的试验研究,并分析影响棵间蒸发的主要因素。【结果】喷灌条件下,0~40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受灌溉水量影响较明显,耗水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返青至收获期,冬小麦棵间蒸发为耗水量的25%左右,棵间蒸发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棵间累积蒸发与作物耗水量之比随之而下降。【结论】适当加大灌水定额,减少灌溉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的无效蒸发,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宫飞  陈阜  杨晓光  苑丽娟  
华北平原的冬小麦应用喷灌与常规畦灌相比 ,有明显改善灌溉水利用效率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 :1)喷灌尽管每次灌水量较少 ,但其土壤贮水量的下降速率明显低于畦灌 ;2 )喷灌使灌溉水大部分集中于0~ 60 cm土层 ,有利于冬小麦的水分利用 ;3)喷灌可以在不降低光合的前提下减小作物的蒸腾速率 ,在喷灌的各生育期间作物耗水量较畦灌减少 ,耗水强度也相对较小 ;4 )喷灌可以在产量基本不减或稍有提高的情况下节约大量灌溉水 ,从而提高作物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久生  李蓓  宿梅双  饶敏杰  
为了为喷灌均匀系数设计标准的制订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分别于2002~2003和2003~2004年度在北京进行了喷灌施肥均匀系数和施肥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量和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试验中生育期平均喷灌均匀系数变化范围为72%~84%。除了基肥外,其它肥料利用喷灌系统施入,生育期平均喷灌施肥均匀系数变化范围为71%~85%;喷灌施氮(N)量的变化范围为0~180kg·ha-1。试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均匀系数范围内,均匀系数对冬小麦氮素吸收量和产量的影响不明显。秸秆全氮含量和氮素吸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施肥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金鹏  王志敏  张琪  徐学欣  王云奇  刘洋  周顺利  张英华  
为明确多次微喷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主栽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微喷4次(S4,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3个追施氮肥处理(N1、N2和N3分别为纯氮45,90,135kg/hm2),氮肥随灌水等量分次施入,以漫灌作为对照(Ck,拔节期7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拔节期追施纯氮90 kg/hm2),考察了籽粒产量、灌浆期上三叶叶绿素含量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时期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与运转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多次微喷灌提高了籽粒产量,尤以S4N2增加显著(P<0.05),相比Ck提高10.5%~24.5%。微喷产量的增加主...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伟杰  王秋月  易军  万金红  刘目兴  
森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和再分配是生态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截留过程因降雨特征、森林类型及立地环境存在差异.以三峡库区山地的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三种林型为研究对象,对比了2018年植物生长季(4—11月)56场降雨的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降雨在三种林型的再分配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暖性针叶林的透流量、树干径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林外降雨的62.0%、7.2%、30.8%;落叶阔叶林分别占77.9%、3.5%、18.6%;针阔混交林分别占73.3%、2.7%、24%. 2)再分配参数与降雨量的相关分析显示,三种林型下树干茎流量、透流量均与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冠层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 3)场次降雨特征也会影响再分配,大雨和暴雨时三种林型内降水再分配的动态过程存在明显差异.三种林型的降雨再分配过程因受降雨量、降雨强度等降雨特征和林冠结构的影响而产生差异.针阔叶混交林在强降雨条件下能够更有效地减缓降雨对地表土壤的强烈冲击,减少水土流失.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钧杰  张永强  陈兴武  赛力汗·赛  薛丽华  范贵强  王志敏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对新疆冬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及其群体内部光、温变化的影响,于2013—2015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周期,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置了0(N_0),94.5(N_1),180(N_2),240(N_3),300(N_4)和360kg/hm2(N_5)6个施氮肥处理,研究了施氮量对冬小麦茎型特征,叶垂直分布及其形态特征,冠层光、温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_0处理相比,增施氮肥冬小麦叶片的长、宽及叶片总面积均显著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叶层LAI、各节间长度和节间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春生  卢崇靖  孙婉  刘洋  张震  王志敏  张英华  
为探究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18—2020年以强筋品种‘藁优2018’和中筋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灌水定额为1 200m~3/hm~2,施氮总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为3∶7(B_1)、5∶5(B_2)和7∶3(B_3),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进行等量追肥和灌水,测定2个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3个氮肥基追比处理中,B_1处理显著降低冬小麦穗数,B_3处理显著降低千粒重,B_2处理则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千粒重,因而产量最高;2)B_1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显著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进而提高了加工品质;3)B_2处理显著增加花后氮素吸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综上所述,在本试验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例为5∶5可提高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提升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军  贺康宁  朱金兆  
在山西省吉县研究了当地的水土保持林刺槐、油松、油松刺槐混交林,以及沙棘、虎榛子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探讨了林内降雨、林冠截留的规律,并采用季节模型对各林分的截留作用进行了模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学培  郭冬青  王本楠  
该文将文献[14,15]的林冠截留理论模型应用到郁闭度不等于1的情况下,用数值方法计算了截留量、截留率、透流量和透流率,并与文献[16]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在定量上获得了较好的符合。尤其是,它的定性行为的合理性是经验的回归方程难以做到的,该文还讨论了这个模型的计算方法,编制了相应的QBASIC程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曙光  
对林冠截留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71年,Rutter等人就推导出了一个具有清楚物理意义的林冠截留模型,结束了以往的林冠截留模型中只有统计模型的历史。1987年,刘家冈用数理方法,对林冠截留的时空演变过程作了很好的描述。但使用他们的模型对林冠截留进行估计时,需要同时对其它多个气象因子进行测定,而且人们普遍关心的不是林冠对次降雨截留的大小,而是林冠对降水的年截留量大小。 1979年,Gash用分析法代替了Rutter模型中的数值法,建立了截留模型,该模型能在只有降雨数据的情况下,对林冠的季节截留进行估计,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该模型将林冠截留分成两部分,即树冠截留和树干截留,因而引进了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长生  肖世和  张秀英  海林  
快速、简便、可重复、无损伤、较经济地鉴定小麦产量有关性状对提高育种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于 1998年和 1999年两个种植季节 ,在密度为 6 5 0~ 70 0万穗 /hm2 的田间试验中利用数字冠层图像分析仪测定了津麦 2号、京 4 11、中麦 9号和 80 17 2等 4个北部冬麦区代表品种的冠层内光分布参数。结果表明 ,灌浆中期测定较能反映整个灌浆期的冠层光分布状况。在相似密度下的直接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在年份间差异不显著 ,而在品种间差异显著。冠层上部的消光系数与冠层下部及冠层平均消光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建议育种中选择冠层上部消光系数小的基因型来改良产量潜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泽平  
本文描述了一个预测林冠总截留损失的统计模型.该模型从冠层的水分平衡方程出发,对冠层的截留蒸发过程进行了分析.模型所包含的参数有:林分郁闭度及林冠饱和蓄水容量等林冠参数,降雨量及截留水蒸发系数(截留水蒸发强度与降雨强度的比率)等降雨参数.这些参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学意义,而且易于确定.模拟的第一步是判断哪些降雨能使林冠完全湿润或不能使林冠完全湿润.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林冠对这两类不同降雨的截留模式.最后,根据华北地区(北京、河北隆化)油松人工林的观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预测与实测的截留损失之间的相对误差在-5.54%~1.24%之内.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安民  任烨  王彦辉  韩芬  张俊明  
2010年生长季(6—10月)研究甘肃泾川县中沟小流域6.1~10.0,14.1~18.0和22.1~26.0 cm3种径级刺槐林的冠层截留降雨作用。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的降雨总量为221.1 mm,6.1~10.0,14.1~18.0和22.1~26.0 cm这3种径级刺槐林的冠层截留总量占同期降雨量的比率分别为13.16%,15.11%和18.44%,树干茎流率分别为6.15%,5.49%和0.85%,林内穿透雨率分别为80.69%,79.40%和80.79%,表现为随着树木径级增大,冠层截留增大、树干茎流减小、穿透雨相差不大;对于次降雨事件,随着降雨量增大,林冠截留量呈对数函数增大,林冠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艳丽  王纪华  李少昆  谢瑞芝  高世菊  马达灵  
选择株型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并通过部分品种不同密度试验,分析了冠层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叶向值(LOV)与叶面积指数(LAI)与光谱特征参量的关系,同时对20个不同处理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株型指标LOV和群体大小指标LAI对光谱的贡献是不同的,前期(以拔节期为主)LOV对光谱的影响要大些,后期主要受LAI的影响;对拔节期包括品种和密度在内的共20个处理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了株型和群体大小的不同组合4个(A-株型直立,群体较小;B-株型直立,群体较大;C-株型披散,群体较小;D-株型披散,群体较大);拔节期不同类组冠层光谱反射率在400~700nm范围内反射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B...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