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08)
- 2023(8593)
- 2022(7166)
- 2021(6714)
- 2020(5477)
- 2019(11458)
- 2018(11255)
- 2017(19760)
- 2016(11209)
- 2015(12729)
- 2014(12187)
- 2013(10892)
- 2012(9589)
- 2011(8792)
- 2010(9052)
- 2009(8309)
- 2008(7722)
- 2007(6980)
- 2006(6042)
- 2005(5179)
- 学科
- 济(35430)
- 经济(35351)
- 管理(32212)
- 业(26197)
- 企(22452)
- 企业(22452)
- 中国(13551)
- 技术(12412)
- 地方(12057)
- 教育(11696)
- 方法(10757)
- 农(10418)
- 理论(9893)
- 技术管理(9219)
- 业经(8910)
- 教学(8870)
- 数学(8790)
- 数学方法(8592)
- 财(8230)
- 学(8140)
- 地方经济(7458)
- 农业(6748)
- 制(6611)
- 环境(6432)
- 工作(6036)
- 和(5840)
- 贸(5720)
- 贸易(5715)
- 融(5672)
- 金融(5671)
- 机构
- 大学(141503)
- 学院(141427)
- 管理(49579)
- 济(49306)
- 经济(47983)
- 研究(47965)
- 理学(42560)
- 理学院(41931)
- 管理学(40916)
- 管理学院(40627)
- 中国(32340)
- 科学(30190)
- 京(29627)
- 范(24509)
- 师范(24306)
- 所(23342)
- 江(23150)
- 财(22826)
- 研究所(21277)
- 中心(21251)
- 农(20663)
- 业大(19328)
- 师范大学(19140)
- 技术(19112)
- 州(18898)
- 教育(18463)
- 北京(18442)
- 院(18375)
- 财经(17562)
- 职业(16115)
- 基金
- 项目(97787)
- 研究(77818)
- 科学(77546)
- 基金(66094)
- 家(56895)
- 国家(56327)
- 科学基金(48449)
- 社会(47915)
- 社会科(45215)
- 社会科学(45207)
- 省(42463)
- 教育(38965)
- 划(35157)
- 基金项目(34503)
- 编号(33918)
- 自然(28685)
- 成果(28586)
- 自然科(28069)
- 自然科学(28058)
- 自然科学基金(27476)
- 课题(25511)
- 资助(24987)
- 创(24007)
- 重点(23049)
- 发(22669)
- 创新(22268)
- 年(22069)
- 项目编号(20653)
- 部(20434)
- 规划(20371)
共检索到218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霞
公共精神是公民道德和公共行政伦理的基础,政府在善治理念下实施建设的公民社会需要公共精神的支撑,而公共精神的孕育需要善治的实践土壤,大学生作为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培育其公民社会应有的公共精神已成为政府实现善治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善治 大学生 公共精神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春江
培育民族精神是引导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操的时代要求,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西方多元社会思潮的强力冲击、民族精神教育存在不足等原因影响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以中国梦为主题完善民族精神培育载体、发挥重大纪念日和庆典活动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
中国梦 大学生 民族精神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徐锋华 李健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施必须合乎应然性的要求。公共生活领域规则规范要求的设定是前提;规则规范的灌输与确信是决定性的要件;规则规范运用能力的训练是必经的环节;惩戒与激励并举则是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
公共精神培育 规则规范 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翠萍
墨子是生活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其学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被誉为先秦时期的"显学"。墨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兼爱相利",即爱人爱己与利人利己的高度结合。自古至今,对人们道德基础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作为培育社会栋梁的重要阵营,应积极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兼士"精神,形成进取向上的大学生主流文化。基于墨子的"兼爱相利"思想探析当代大学生"兼士"精神培育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晓燕
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思想认识及培育的机制、内容、途径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文章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大贤
用民族精神锻造当代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战略任务。笔者一方面阐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法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贺蓉蓉 蒋家胜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既带来了新机遇,又带来了新挑战。为此,教育者一方面要树立新媒体阵地意识,抢占新媒体舆论高地,利用新媒体资源优势,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引导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主渠道认知平台和主阵地实践平台的建设,创新网下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潘锡杨
农村贫困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来自8省区的12名农村贫困大学生为期三年的跟踪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这一群体的"贫"和"困",表现为思想困惑和心理焦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为指导,扶贫必先扶志,扶贫贵在精准。帮扶农村贫困大学生,必须借助正能量这一"靶向药物"。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以主旋律引领人生的航向,用正能量驱动梦想的风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学增
创业已成了大学生就业新趋势,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家整体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创造价值。企业作为大学生创业载体,是否具有盈利能力是体现大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竞争优势的最直接评价指标。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创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企业盈利能力 大学生创业 竞争优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力争 闵馨文
在接受理论视域下,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文章在厘清接受理论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上,聚焦接受主体、接受媒介和接受客体三要素,认为可以通过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空间。
关键词:
接受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卫萌
精神是行动的先导,有了创新精神才可能有创新行动;精神转化为行动的现实就是人们的创新过程或能力;创新精神的大小、强弱决定着创新的力度与结果。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动力、品质和思维等方面培育其创新精神。
关键词:
创新动机 创新品质 创新思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英
重视工匠精神培育既是强国战略,也是高职院校新时代的育人责任。工匠精神培育以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其最终教育旨归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然而,当前工匠精神培育中人的全面发展终极目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工匠精神中人的全面发展意蕴隐而不彰,工匠精神培育窄化为技术技能培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形成制约。因此,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建议从激发潜能、丰富社会关系、实现个性自由等维度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审思,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澄明和厘清工匠精神培育的本质与本真。同时,学校、企业、家庭应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生成全面性育人理念,促进主体全面性发展,创设全面性教育场域,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工匠精神 高职学生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鲍育育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综合体现,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依据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既要体现学术类大学精神的共性内涵,又要依据高职文化的特征体现其自身特色;强调了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阐述了基于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路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赵青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把新时代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大学生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彭秀兰和孙晴著、华中师范大学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路丽丽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有利于增进“五个认同”,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包括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三个阶段以及政治、学习、生命、学校和网络五个方面。对S省3所高校3111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校责任认知和政治责任认知相对较低,生命责任认同和学校责任认同存在不足,政治责任行动和学校责任行动有待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一是聚焦思政课程引领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二是依托校园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情感认同;三是紧扣社会实践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自觉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