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9)
- 2023(1929)
- 2022(1631)
- 2021(1564)
- 2020(1426)
- 2019(3319)
- 2018(3314)
- 2017(6428)
- 2016(3643)
- 2015(3739)
- 2014(3586)
- 2013(3515)
- 2012(3433)
- 2011(2925)
- 2010(2894)
- 2009(2638)
- 2008(2560)
- 2007(2456)
- 2006(2165)
- 2005(1916)
- 学科
- 济(13403)
- 经济(13401)
- 业(8548)
- 企(7259)
- 企业(7259)
- 管理(7020)
- 学(6101)
- 方法(5759)
- 数学(5234)
- 数学方法(5173)
- 结构(4867)
- 财(3859)
- 产业(3830)
- 中国(3445)
- 制(3337)
- 农(3220)
- 地方(2973)
- 林(2912)
- 森(2911)
- 森林(2910)
- 产业结构(2905)
- 体(2852)
- 业经(2578)
- 体制(2537)
- 务(2525)
- 财务(2525)
- 财务管理(2521)
- 企业财务(2466)
- 融(2178)
- 金融(2176)
- 机构
- 大学(49731)
- 学院(48725)
- 研究(20636)
- 济(19701)
- 经济(19376)
- 管理(15908)
- 科学(14940)
- 中国(14772)
- 理学(13818)
- 理学院(13631)
- 管理学(13207)
- 管理学院(13121)
- 农(12566)
- 所(11767)
- 京(11600)
- 研究所(11065)
- 业大(10930)
- 农业(9447)
- 院(8625)
- 财(8349)
- 中心(8324)
- 江(7742)
- 北京(7503)
- 省(7500)
- 林业(7341)
- 研究院(7096)
- 财经(6792)
- 室(6718)
- 经济学(6670)
- 林(6342)
共检索到71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雪立 黄世会 罗昌庆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拉林裸灶螽(Tachycines lalinus)雌、雄成虫尾须的外部形态及感器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明确其尾须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拉林裸灶螽尾须感器生理功能及其因洞穴极端环境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奠定基础。[方法]以栖息于喀斯特洞穴的拉林裸灶螽雌、雄成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尾须的整体形态以及尾须所具有的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拉林裸灶螽雌、雄成虫尾须均不分节,呈须状,着生方式特殊,几乎垂直于躯干。雌、雄成虫尾须具有相同的感器类型及相似的分布规律,尾须上的感器包括刺形感器、丝毛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5种类型,根据外部形态,刺形感器分为2种亚型(刺形感器1型和刺形感器2型)。其中,刺形感器1型、丝毛形感器、钟形感器、毛形感器分布最广,遍布于整个尾须的基部、中部、尾端部;刺形感器2型分布于尾须的基部和中部;锥形感器则仅分布于尾须基部。拉林裸灶螽雌虫尾须上的刺形感器1型、刺形感器2型和钟形感器数量均显著多于雄虫;雌、雄虫尾须上的丝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在数量上无显著差异。拉林裸灶螽雌成虫尾须上的刺形感器1型、刺形感器2型长度显著大于雄虫;雄成虫锥形感器、毛形感器长度显著大于雌成虫;雌、雄成虫丝毛形感器长度无显著差异。除雌成虫尾须上的刺形感器1型基部直径显著大于雄虫外,雌、雄成虫尾须上其他感器基部直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拉林裸灶螽雌、雄成虫尾须上的感器类型相同,分布规律相似,但部分感器的数量、长度与基部直径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拉林裸灶螽 洞穴昆虫 尾须感器 超微结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杰 代应贵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喀斯特典型洞穴鱼类48种。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是喀斯特洞穴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的生态类型,其中以赵亚辉、张春光为代表的生态类型划分较为成熟,将喀斯特洞穴鱼类分为典型洞穴鱼类、非典型洞穴鱼类和偶入洞穴鱼类3种类型。总结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具有种类多、类群集中、分布区域狭窄和种群数量少等特点;分析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适应特殊的洞穴环境而演变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视觉器官、侧线器官、头部结构、体表鳞片、鳍和体色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进行了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
关键词:
喀斯特 洞穴鱼类 金线鲃属 高原鳅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清林 熊康宁 李坡 杜芳娟
旅游审美是旅游者在现实而具体的旅游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与其他的审美活动一样,旅游审美活动也涉及审美心理的四大要素: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这四种审美心理要素的深入分析是解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关键。对喀斯特洞穴探险而言,其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不仅能通过刺激游客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来获取美感,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通过体力和技术的挑战,刺激挑战者的心灵,达到更高层次的愉悦。本文通过对喀斯特洞穴探险旅游审美心理四要素进行分析以及对洞穴探险者的审美体验倾向进行调查,发现在洞穴探险旅游活动中,审美心理的四要素相互作用、彼此融合,产生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洞穴探险者也具有不同的审美体...
关键词:
喀斯特洞穴 探险旅游 审美心理要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文孝,李坡,苏维词
本文讨论了喀斯特旅游洞穴景观多样性的含意、类型和特性。采用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离散度对洞穴景观多样性进行了定量表达与评判。阐述了人工作用对洞穴景观多样性的影响。对旅游洞穴景观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洞穴景观多样性 定量表达与评判 保护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时琴 贺卫 卢兰 贾真真
喀斯特洞穴是贵州省一种普遍性资源,也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贵州在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大多数缺乏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缺乏文化价值的分析与挖掘,缺乏良好的保护意识和可靠的保护措施,致使大多数珍贵的地下资源宝库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坏。因此本文在"中法联合洞穴考察"的基础上对贵州洞穴资源实际调查,从科学研究、历史考古、艺术观赏、娱乐探险、医疗保健等价值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关键词:
贵州 喀斯特洞穴 文化特征 旅游开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保继刚 侯灵梅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即游客为经济人的情况下,同一地域内洞穴类旅游地的空间竞争表现为替代性强的空间竞争,其结果为区位好、资源价值高、知名度大的洞穴替代区位差、资源价值低、知名度小的洞穴。而在非市场竞争条件下,同一地域内的洞穴旅游地空间竞争结果受到旅游地内外部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确定性。企业经营因素、政策因素等有可能超越资源、区位、知名度等因素,对洞穴类旅游地间的空间竞争格局的形成发挥作用,导致市场的重新分配。
关键词:
非市场竞争 喀斯特洞穴旅游 竞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兰洪波 冉景丞 杨茂发
采用巴氏灌诱法(陷阱法)对茂兰喀斯特森林4种林型的地表昆虫多样性进行研究.共采集昆虫标本9462个,有10目40科,其中鞘翅目(35.64%)和膜翅目(33.15%)数量较多,鞘翅目中数量最多的是步甲科,膜翅目中数量最多的是蚁科;在科级水平上,乔灌混交林的地表昆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2.8604、0.8045),乔木林和乔灌混交林的地表昆虫相似性系数最高(0.8205);4种林型中地表昆虫个体数在季节上呈现夏、秋、春、冬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石亮星 周忠发 范宝祥 汤云涛 闫利会 安丹 朱粲粲
为探究喀斯特洞穴内部空气变化特征,揭示喀斯特洞穴通风效应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化模式,于2016年1月~2019年6月间两个监测周期对贵州绥阳麻黄洞洞内外温度、湿度、CO_2浓度以及气压进行为期32个月的数据采集,并基于相关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麻黄洞存在3种通风模式:限制性通风模式、积极性通风模式和过渡阶段。其中夏季主要为限制性通风模式,洞内外气流交换较弱;冬季主要为积极性通风模式,洞内外气流交换运动明显,春季和秋季处于过渡阶段,两种模式交替存在。(2)洞道结构影响通风模式,同样,通风效应影响洞穴空气环境变化。根据洞道结构和通风效应对洞穴空气环境的影响可以将麻黄洞洞道分为3个部分:空气环境变化较大的1#~5#监测点、空气环境变化逐渐减小的6#~9#监测点以及空气环境稳定的10#~15#监测点。(3)受特殊的洞道结构影响,洞道中6#~9#存在"狭管效应"引起的"峡谷风",使得春秋两季洞道中部存在明显气流。基于模型分析洞穴通风效应及其对洞穴空气环境影响,研究喀斯特洞穴通风模式及其变化特征,对洞穴沉积物形成及气候变化及碳循环模式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喀斯特洞穴 空气环境 通风效应 时空变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晏翰林 徐承香 巴家文 黎道洪 雷莉莎 胡碧露
为了解喀斯特洞穴鱼体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选择贵州荔波的3种洞穴鱼荔波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liboensis)、大鳞金线鲃(S.macrolepis)和越鲇(Parasilurus cochin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运用目标危害系数法(THQ)估算人体经摄食洞穴鱼后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值与标准限值之比的高低趋势为:Zn(0.50)>Cd(0.49)>As(0.48)>Pb(0.39)>Cr(0.24)>Cu(0.049)>Ni(ND),表明各重金属在平均值水平上未超标。而非平均值水平下,各重金属以Cd的超标率为最高(6.7%),但处于低超标率水平(15.2%),肌肉均未超标。此外各组织以内脏的重金属含量最高,肌肉最低。3种鱼类对重金属的累积大小为:荔波金线鲃>大鳞金线鲃>越鲇。相关性分析表明,7种重金属在3种鱼类各年龄组中的总含量随年龄的增高而减少,其中仅Zn与年龄、体重和体长均呈显著负相关。健康风险评价显示,所有重金属的THQ和复合风险(TTHQ)均小于1,说明荔波村民摄食该3种洞穴鱼不足以造成潜在的重金属健康风险,但Cu和As的总贡献率高达90.12%,为主要风险元素,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价 洞穴鱼 荔波 贵州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家炜 郝瑞娟 王庆恒 杨创业 杜晓东 陈振国
为探究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发育形态学特征,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胚胎及幼体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海球幼体、匍匐幼体等主要阶段,卵裂、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均在卵膜内发育;海球幼体出膜时,卵膜脱落,不发育为表皮。(2)水温为30~31.5℃条件下,卵子受精30 min后开始卵裂,2 h后形成原肠胚,4 h后发育为担轮幼虫,24 h后出膜成为海球幼体,8~9 d后附着变态为匍匐幼体。(3)光裸星虫为典型的螺旋式完全卵裂。担轮幼虫可做旋转式游动,胚体表面密布纤毛,其中,体前端具有一束较长的顶纤毛;纤毛通过卵膜孔中央伸出体外,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类型。胚体形成眼点、肾管等器官。(4)海球幼体游动迅速,摄食浮游植物。口前纤毛环较短,头部具有眼点和神经节;口后纤毛环较长,纤毛类型也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随发育进行,体壁肌肉束不断增强,形成方格状纹理;胃部逐渐前移,肠道不断延长,发生螺旋,在躯干部前段形成肛门。(5)匍匐幼体在底质表面爬行,吞食砂砾;体表具有角质层,体壁肌肉发达;身体前端形成片状突起,将发育成触手;吻部具有规则排列的乳突;身体末端中央外凸形成球形尾器;收吻肌、腹神经索、固肠肌等器官或组织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光裸星虫 胚胎 幼体 发育 形态结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骆秀琼 何吉安 李远发
[目的 ]研究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分布格局、空间关联和标记特征,探明垂直分层在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系中的作用。[方法 ]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喀斯特老龄林(> 300 a)中建立1块面积为200 m×110 m的固定样地,依据树高和物种组分将树木划分为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用负指数函数分析了径阶与物种多度和丰富度的数量关系,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林分上层、林分下层以及它们各自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用标记相关函数k_(mm)(r)分析树种和树木大小的空间分布。[结果 ](1)林分、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的径阶分布均呈倒J型,林分和林分下层的物种丰富度随径阶的增大而减小,而林分上层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林分上层在多数尺度上呈规则或随机分布,仅在小尺度(r=0~1 m、4~6 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分下层的聚集强度和尺度皆大于林分上层;(3)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种群之间均以随机关联为主,只有个别种间对在小尺度(r=0~2 m)上呈正关联或负关联;(4)林分和林分下层在所有观测尺度上表现为同种聚集,强度明显大于林分上层;林分和林分上层的个体大小分化明显,小径木聚集。林分下层的个体大小相近,在多数尺度上混生。[结论 ]垂直分层决定了林分上层、林分下层的物种组分、多度、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在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尹洪滨 孙中武 刘玉堂 潘伟志
索氏六须鲶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球形或椭圆球形。核前端无顶体 ,后端有植入窝 ,核中染色质致密 ,有核泡。中段包括中心粒和袖套。近端中心粒由两个半圆形中心粒单体相对组成一个空心球体 ,空心处有一核样致密物质 ;远端中心粒呈钟罩形 ,顶端与近端中心粒相连 ,底部开口处与精子尾部轴丝端相连。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 ,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尾部主要结构是轴丝 ,为典型的“9+ 2”结构。尾部内没有囊泡及其它细胞器 ,尾部外表面光滑 ,没有鳍样结构。
关键词:
索氏六须鲶 精子 超微结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仲 田大伦 宁晓波 闫文德 张胜利
采用现场实例和实验分析法,对喀斯特地区贵阳市10年生亮叶桦+意杨林、33年生麻栎林中Cu、Zn、Mn、Ni、Co、Pb、Cd、Fe元素的含量、积累和分布、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分土壤pH值为4.49~5.03,为酸性土壤,微量元素含量Fe最高,Mn次之,Cd最低;林木中微量元素以Mn最高,为195.41~646.67 mg.kg-1;林木组织器官叶中含Cu量最高,为52.04~75.38 mg.kg-1;根中含Fe量最高,为24.22~70.09 mg.kg-1;林木对土壤中Cu的富集能力最强,富集系数为2.68~6.71;2种林分微量元素的生物循环积累量为18.22~589.6...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艳兵 李庆章 郝艳红
系统地研究了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5头仔猪,分别经口服感染3节猪带绦虫孕卵节片,于感染后不同时期剖杀,剥离囊尾蚴。取囊壁和头颈部,作透射电镜观察。观察结果表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猪囊尾蚴细胞或组织的类型未发生明显变化,只在大小或发育程度上有所增加。头节和囊壁均由皮层和实质区构成,但二者的超微结构有差别。头节肌肉较发达,皮层外表面的微毛较短,基质区线粒体较少,实质区糖原颗粒不及囊壁贮存多,并且排泄管也较少。提示二者可能执行不同的功能:囊壁与营养吸收有关,而头节可能与将来的发育有关。
关键词:
猪囊尾蚴 发育 超微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明 刘海虹 陈刚 肖兵南
利用电镜下包囊的超微结构从绵羊鉴别出3种住肉孢子虫,它们是巨型住肉孢子虫、绵羊犬住肉孢子虫、羯犬住肉孢子虫。巨型住肉孢子虫的包囊壁由次生壁和原囊壁组成,原囊壁形成的突起呈花椰菜样,突起内含有管状纤丝和致密颗粒。绵羊犬住肉孢子虫的原囊壁向表面形成栅栏样的突起,突起内无纤丝和致密颗粒。羯犬住肉孢子的原囊壁向表面皱褶形成条带状突起,突起内无纤丝,含少量致密颗粒。在绵羊体内还发现一待定种,其原囊壁向表面形成指形突起,突起内不含纤丝和致密颗粒。
关键词:
住肉孢子虫属 超微结构 绵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