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89)
- 2023(7172)
- 2022(5894)
- 2021(5581)
- 2020(4637)
- 2019(10051)
- 2018(9724)
- 2017(18385)
- 2016(10139)
- 2015(10739)
- 2014(10563)
- 2013(10253)
- 2012(9782)
- 2011(9001)
- 2010(9183)
- 2009(8333)
- 2008(8478)
- 2007(7522)
- 2006(6644)
- 2005(5991)
- 学科
- 济(38283)
- 经济(38238)
- 管理(24480)
- 业(22675)
- 企(17691)
- 企业(17691)
- 方法(16485)
- 数学(13079)
- 数学方法(12851)
- 学(12562)
- 农(10559)
- 中国(9131)
- 财(8891)
- 业经(8430)
- 理论(7736)
- 农业(7435)
- 制(7000)
- 地方(6802)
- 银(6516)
- 融(6515)
- 金融(6514)
- 银行(6494)
- 贸(6479)
- 贸易(6478)
- 行(6296)
- 易(6265)
- 环境(6143)
- 务(5738)
- 财务(5731)
- 财务管理(5718)
- 机构
- 学院(148004)
- 大学(147552)
- 研究(55871)
- 济(52704)
- 经济(51458)
- 管理(49944)
- 理学(43006)
- 理学院(42288)
- 管理学(41156)
- 管理学院(40866)
- 中国(40315)
- 科学(38369)
- 京(31775)
- 所(29780)
- 农(28829)
- 研究所(27647)
- 财(26091)
- 中心(24387)
- 范(23748)
- 业大(23659)
- 师范(23464)
- 农业(22892)
- 江(22569)
- 财经(21189)
- 院(20538)
- 北京(19933)
- 经(19321)
- 师范大学(19244)
- 州(18190)
- 科学院(17046)
- 基金
- 项目(102861)
- 科学(80889)
- 基金(75866)
- 研究(69815)
- 家(69261)
- 国家(68735)
- 科学基金(57148)
- 社会(44163)
- 社会科(41819)
- 社会科学(41805)
- 基金项目(40566)
- 省(39638)
- 自然(39208)
- 自然科(38240)
- 自然科学(38222)
- 自然科学基金(37565)
- 划(34573)
- 教育(32047)
- 资助(31353)
- 编号(26226)
- 重点(24325)
- 发(22453)
- 部(22240)
- 成果(21401)
- 创(20475)
- 计划(20418)
- 科研(20365)
- 创新(19232)
- 课题(19164)
- 性(19138)
共检索到213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文孝,李坡,苏维词
本文讨论了喀斯特旅游洞穴景观多样性的含意、类型和特性。采用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离散度对洞穴景观多样性进行了定量表达与评判。阐述了人工作用对洞穴景观多样性的影响。对旅游洞穴景观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洞穴景观多样性 定量表达与评判 保护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清林 熊康宁 李坡 杜芳娟
旅游审美是旅游者在现实而具体的旅游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与其他的审美活动一样,旅游审美活动也涉及审美心理的四大要素: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这四种审美心理要素的深入分析是解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关键。对喀斯特洞穴探险而言,其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不仅能通过刺激游客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来获取美感,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通过体力和技术的挑战,刺激挑战者的心灵,达到更高层次的愉悦。本文通过对喀斯特洞穴探险旅游审美心理四要素进行分析以及对洞穴探险者的审美体验倾向进行调查,发现在洞穴探险旅游活动中,审美心理的四要素相互作用、彼此融合,产生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洞穴探险者也具有不同的审美体...
关键词:
喀斯特洞穴 探险旅游 审美心理要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时琴 贺卫 卢兰 贾真真
喀斯特洞穴是贵州省一种普遍性资源,也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贵州在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大多数缺乏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缺乏文化价值的分析与挖掘,缺乏良好的保护意识和可靠的保护措施,致使大多数珍贵的地下资源宝库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坏。因此本文在"中法联合洞穴考察"的基础上对贵州洞穴资源实际调查,从科学研究、历史考古、艺术观赏、娱乐探险、医疗保健等价值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关键词:
贵州 喀斯特洞穴 文化特征 旅游开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保继刚 侯灵梅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即游客为经济人的情况下,同一地域内洞穴类旅游地的空间竞争表现为替代性强的空间竞争,其结果为区位好、资源价值高、知名度大的洞穴替代区位差、资源价值低、知名度小的洞穴。而在非市场竞争条件下,同一地域内的洞穴旅游地空间竞争结果受到旅游地内外部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确定性。企业经营因素、政策因素等有可能超越资源、区位、知名度等因素,对洞穴类旅游地间的空间竞争格局的形成发挥作用,导致市场的重新分配。
关键词:
非市场竞争 喀斯特洞穴旅游 竞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石亮星 周忠发 范宝祥 汤云涛 闫利会 安丹 朱粲粲
为探究喀斯特洞穴内部空气变化特征,揭示喀斯特洞穴通风效应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化模式,于2016年1月~2019年6月间两个监测周期对贵州绥阳麻黄洞洞内外温度、湿度、CO_2浓度以及气压进行为期32个月的数据采集,并基于相关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麻黄洞存在3种通风模式:限制性通风模式、积极性通风模式和过渡阶段。其中夏季主要为限制性通风模式,洞内外气流交换较弱;冬季主要为积极性通风模式,洞内外气流交换运动明显,春季和秋季处于过渡阶段,两种模式交替存在。(2)洞道结构影响通风模式,同样,通风效应影响洞穴空气环境变化。根据洞道结构和通风效应对洞穴空气环境的影响可以将麻黄洞洞道分为3个部分:空气环境变化较大的1#~5#监测点、空气环境变化逐渐减小的6#~9#监测点以及空气环境稳定的10#~15#监测点。(3)受特殊的洞道结构影响,洞道中6#~9#存在"狭管效应"引起的"峡谷风",使得春秋两季洞道中部存在明显气流。基于模型分析洞穴通风效应及其对洞穴空气环境影响,研究喀斯特洞穴通风模式及其变化特征,对洞穴沉积物形成及气候变化及碳循环模式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喀斯特洞穴 空气环境 通风效应 时空变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杰 代应贵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喀斯特典型洞穴鱼类48种。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是喀斯特洞穴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的生态类型,其中以赵亚辉、张春光为代表的生态类型划分较为成熟,将喀斯特洞穴鱼类分为典型洞穴鱼类、非典型洞穴鱼类和偶入洞穴鱼类3种类型。总结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具有种类多、类群集中、分布区域狭窄和种群数量少等特点;分析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适应特殊的洞穴环境而演变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视觉器官、侧线器官、头部结构、体表鳞片、鳍和体色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进行了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
关键词:
喀斯特 洞穴鱼类 金线鲃属 高原鳅属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韦跃龙 陈伟海 罗劬侃 李成展
以时间为主线,运用归纳总结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国旅游洞穴的保护方式进行分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保护方式,主要有无序自发、有序被动和有序主动3种类型。1950年以来,基本沿无序自发→有序被动→有序主动的趋势演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提出融"主体-客体、研究、开发、保护、管理、反馈"多位一体的保护式开发新模式。其中,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内核,是该模式的"发动机"及运行和操作的中枢,由其衍生出的开发、保护、管理、研究四大运行系统与反馈系统一起构成外核,是该模式的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及结果。该模式的运行是以
关键词:
旅游洞穴 保护方式 保护式开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韦跃龙 陈伟海 罗劬侃 李成展
以时间为主线,运用归纳总结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国旅游洞穴的保护方式进行分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保护方式,主要有无序自发、有序被动和有序主动3种类型。1950年以来,基本沿无序自发→有序被动→有序主动的趋势演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提出融"主体-客体、研究、开发、保护、管理、反馈"多位一体的保护式开发新模式。其中,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内核,是该模式的"发动机"及运行和操作的中枢,由其衍生出的开发、保护、管理、研究四大运行系统与反馈系统一起构成外核,是该模式的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及结果。该模式的运行是以管理系统为操作系统和主线,经主体-客体系统启动研究系统,确定洞穴的特色,再对其他系统进行分析和构建;同时以反馈系统为调整系统和副线,实时评估运行效果,不断调整、更新各系统。
关键词:
旅游洞穴 保护方式 保护式开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雪立 黄世会 罗昌庆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拉林裸灶螽(Tachycines lalinus)雌、雄成虫尾须的外部形态及感器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明确其尾须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拉林裸灶螽尾须感器生理功能及其因洞穴极端环境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奠定基础。[方法]以栖息于喀斯特洞穴的拉林裸灶螽雌、雄成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尾须的整体形态以及尾须所具有的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拉林裸灶螽雌、雄成虫尾须均不分节,呈须状,着生方式特殊,几乎垂直于躯干。雌、雄成虫尾须具有相同的感器类型及相似的分布规律,尾须上的感器包括刺形感器、丝毛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5种类型,根据外部形态,刺形感器分为2种亚型(刺形感器1型和刺形感器2型)。其中,刺形感器1型、丝毛形感器、钟形感器、毛形感器分布最广,遍布于整个尾须的基部、中部、尾端部;刺形感器2型分布于尾须的基部和中部;锥形感器则仅分布于尾须基部。拉林裸灶螽雌虫尾须上的刺形感器1型、刺形感器2型和钟形感器数量均显著多于雄虫;雌、雄虫尾须上的丝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在数量上无显著差异。拉林裸灶螽雌成虫尾须上的刺形感器1型、刺形感器2型长度显著大于雄虫;雄成虫锥形感器、毛形感器长度显著大于雌成虫;雌、雄成虫丝毛形感器长度无显著差异。除雌成虫尾须上的刺形感器1型基部直径显著大于雄虫外,雌、雄成虫尾须上其他感器基部直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拉林裸灶螽雌、雄成虫尾须上的感器类型相同,分布规律相似,但部分感器的数量、长度与基部直径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拉林裸灶螽 洞穴昆虫 尾须感器 超微结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盼盼 胡远满
喀斯特石漠化是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生态灾害,近30年来其扩展速度明显加快,严重制约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质量的提高。首先从概念、成因及防治等方面探讨了目前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石漠化研究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片面,缺乏定量研究,标准不统一和缺乏景观水平上的研究。景观生态学有其特有的理论优势和方法体系,若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研究石漠化,可以解决目前石漠化研究中的某些相关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展望了喀斯特石漠化未来研究的4个方向,即景观格局变化、景观异质性及其分区、石漠化过程空间动态模拟和生物多样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于一尊 王克林 陈洪松
根据广西喀斯特环境移民迁出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以设计适应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特点的土地生态结构与景观优化方案为目标,通过案例研究,在评价典型样区的生态适宜性与土壤肥力条件的基础上,结合IKNOS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历史航空影像,综合集成景观格局研究、农户参与设计与结构优化分析3种设计途径,提出了适应性景观生态设计的初步框架。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适应性、参与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符合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为实现小尺度景观安全格局设计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适应性 景观生态设计 喀斯特 IKNOS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晏翰林 徐承香 巴家文 黎道洪 雷莉莎 胡碧露
为了解喀斯特洞穴鱼体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选择贵州荔波的3种洞穴鱼荔波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liboensis)、大鳞金线鲃(S.macrolepis)和越鲇(Parasilurus cochin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运用目标危害系数法(THQ)估算人体经摄食洞穴鱼后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值与标准限值之比的高低趋势为:Zn(0.50)>Cd(0.49)>As(0.48)>Pb(0.39)>Cr(0.24)>Cu(0.049)>Ni(ND),表明各重金属在平均值水平上未超标。而非平均值水平下,各重金属以Cd的超标率为最高(6.7%),但处于低超标率水平(15.2%),肌肉均未超标。此外各组织以内脏的重金属含量最高,肌肉最低。3种鱼类对重金属的累积大小为:荔波金线鲃>大鳞金线鲃>越鲇。相关性分析表明,7种重金属在3种鱼类各年龄组中的总含量随年龄的增高而减少,其中仅Zn与年龄、体重和体长均呈显著负相关。健康风险评价显示,所有重金属的THQ和复合风险(TTHQ)均小于1,说明荔波村民摄食该3种洞穴鱼不足以造成潜在的重金属健康风险,但Cu和As的总贡献率高达90.12%,为主要风险元素,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价 洞穴鱼 荔波 贵州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智英 张亮 李玉辉 何晓岚
选择云南石林喀斯特景区地带性植被(原始林)及受人为干扰形成的次生林、灌丛、草地、云南松林5种生境, 进行雨季、旱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种类、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与干扰状态具有明显关系。景区内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腹足纲、倍足纲、膜翅目和正蚓目,而正蚓目仅 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出现,且数量较多,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示物种;无论旱季或雨季,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 数、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以原始林最高,而受人为干扰最重的灌丛和草地则最低;该区大型土壤动物的分布 有明显的表聚现象;5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均较低,而受人为保护的次生林与原始林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仕佐 杨明 李波
喀斯特地貌作为贵州典型的山水特征极具观赏价值不容置疑。但仅把此作为区域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从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是不全面的,而应该与这块地貌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深入发掘其内涵,从生态环境上做到可持续发展,从自然和人文景观上做到互补协调,从现代意识支配下做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从旅游业的发展规律上遵照不同的开发模式,才是贵州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赶上周边省市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