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42)
2023(6465)
2022(5285)
2021(4755)
2020(3958)
2019(8538)
2018(8102)
2017(15108)
2016(8481)
2015(8870)
2014(8783)
2013(8667)
2012(7995)
2011(7083)
2010(6905)
2009(6041)
2008(5967)
2007(5283)
2006(4475)
2005(3954)
作者
(26524)
(22571)
(22221)
(21226)
(14144)
(11058)
(10064)
(8656)
(8410)
(7757)
(7726)
(7469)
(7442)
(7220)
(7182)
(7077)
(6933)
(6647)
(6603)
(6222)
(5882)
(5376)
(5353)
(5066)
(5041)
(5032)
(4793)
(4740)
(4627)
(4563)
学科
(33979)
经济(33951)
管理(19681)
(18697)
(14874)
企业(14874)
方法(13698)
数学(12204)
数学方法(12034)
地方(11341)
(10858)
中国(8429)
(7714)
地方经济(7319)
(7149)
业经(5988)
环境(5835)
(5689)
(5318)
金融(5316)
(5278)
银行(5264)
农业(5037)
(5018)
(4991)
财务(4987)
财务管理(4976)
企业财务(4865)
技术(4666)
(4598)
机构
大学(117335)
学院(116824)
研究(46145)
(42404)
经济(41347)
管理(38313)
理学(33742)
科学(33614)
理学院(33105)
中国(32893)
管理学(32195)
管理学院(31977)
(26819)
(25209)
(25120)
研究所(23534)
业大(21645)
农业(21539)
中心(20713)
(19398)
(17536)
(17184)
(17094)
师范(16853)
财经(15951)
科学院(15332)
(15175)
北京(15167)
(15066)
(14619)
基金
项目(89328)
科学(71211)
基金(66917)
(62500)
国家(62112)
研究(57039)
科学基金(51930)
自然(36831)
社会(36601)
基金项目(36088)
自然科(36009)
自然科学(35998)
自然科学基金(35328)
(35158)
社会科(34848)
社会科学(34839)
(31323)
资助(25757)
教育(25606)
重点(21610)
编号(20002)
(19966)
计划(19744)
(18597)
(18577)
科研(18026)
创新(17648)
科技(17358)
国家社会(16076)
成果(15534)
期刊
(43170)
经济(43170)
研究(30721)
学报(28415)
(23939)
科学(23825)
中国(22033)
大学(19698)
学学(19066)
农业(16176)
(14799)
管理(13058)
(10147)
金融(10147)
教育(9826)
(9128)
业大(7954)
财经(7804)
技术(7461)
(7447)
经济研究(7390)
资源(7314)
科技(6960)
(6690)
农业大学(6413)
业经(6253)
林业(6211)
问题(5677)
统计(5581)
自然(5395)
共检索到164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鹏  付同刚  王克林  陈洪松  曾馥平  
为研究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基于规则网格取样(80m×80m),测定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木连喀斯特小流域163个表层(0cm~20cm)土壤样点基本养分全氮TN(total nitrogen)、全磷TP(total phosphorus)、全钾TK(totalpotassium)、有效氮AN(available nitrogen)、速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速效钾AK(available potassium)、有机质SOM(soilorganic matter)含量和pH值,并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美荣  彭晚霞  曾馥平  杜虎  时伟伟  宋同清  
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地200 m×40 m尺度下表层(0 cm-20 cm)土壤矿质成分(SiO2、Fe2O3、CaO、MgO、Al2O3、MnO)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6种矿质成分含量的差异较大,SiO2>CaO>Al2O3>MgO>Fe2O3>MnO,变异系数为37.8%-54.6%。SiO2、Fe2O3、CaO、Al2O3、MnO的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MgO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除MgO呈中等空间自相关外,其他矿质成分空间自相关强烈。CaO和MgO及Fe2O3、Al2O3和MnO的Kriging等值线图相似,SiO2的高值区出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伟  陈洪松  王克林  苏以荣  张继光  易爱军  
【目的】研究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系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形因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网格和线形取样,利用经典统计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和C/N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等养分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受施肥影响,耕地土壤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全钾含量在各土地利用类型间则无明显差异;地形因子对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有显着影响,其中立地因子对速效钾影响较大,高程因子对pH值影响较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讯  赵久骞  张运林  
【目的】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物质库和维持土壤肥力的基础。虽然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很多关于凋落物分解的研究,但是针对喀斯特地区丛峰洼地小流域不同森林群落的混合凋落物分解还未有研究,而森林凋落物能够为喀斯特丛峰洼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提供养分和营养元素,其主要是通过分解释放养分参与物质循环实现的,因此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情况对于该地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7个典型群落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收集7个群落下凋落物进行分解实验,并进行养分测定,包括有机碳、氮、磷含量测定,计算凋落物分解速率,建立分解速率模型。并分析不同分解时间下相同群落有机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的差异以及相同分解时间下不同群落间有机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的差异。【结果】1)7种群落的分解系数变化范围在0.043~0.073,分解t0.5为0.8~1.2 a,分解t0.95为3.4~5.7 a。2)有机碳在7个群落中均表现为释放。有机氮除了F群落为释放外,其余6个群落都为富集。有机磷含量除了C群落为释放外,其余6个群落都为富集。3)碳氮比在7个群落中均为释放,碳磷比在7个群落中均为释放,氮磷比在A、C、D群落为富集,在B、E、F、G群落为释放。【结论】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丛峰洼地小流域不同森林群落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变化情况与林分类型、立地条件等差异显著,建立得到分解率与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对于该地区森林维持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讯  赵久骞  张运林  
【目的】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物质库和维持土壤肥力的基础。虽然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很多关于凋落物分解的研究,但是针对喀斯特地区丛峰洼地小流域不同森林群落的混合凋落物分解还未有研究,而森林凋落物能够为喀斯特丛峰洼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提供养分和营养元素,其主要是通过分解释放养分参与物质循环实现的,因此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情况对于该地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7个典型群落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收集7个群落下凋落物进行分解实验,并进行养分测定,包括有机碳、氮、磷含量测定,计算凋落物分解速率,建立分解速率模型。并分析不同分解时间下相同群落有机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的差异以及相同分解时间下不同群落间有机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的差异。【结果】1)7种群落的分解系数变化范围在0.043~0.073,分解t_(0.5)为0.8~1.2 a,分解t0.95为3.4~5.7 a。2)有机碳在7个群落中均表现为释放。有机氮除了F群落为释放外,其余6个群落都为富集。有机磷含量除了C群落为释放外,其余6个群落都为富集。3)碳氮比在7个群落中均为释放,碳磷比在7个群落中均为释放,氮磷比在A、C、D群落为富集,在B、E、F、G群落为释放。【结论】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丛峰洼地小流域不同森林群落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变化情况与林分类型、立地条件等差异显著,建立得到分解率与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对于该地区森林维持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珍明  周运超  黄先飞  田潇  
论文为阐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运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2 755个详细调查的剖面样地,共计23536个土壤样品,定量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特征,并利用典范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大值为12.47 kg/m2,最小值为0.11 kg/m2,100 cm土壤深度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2.11 kg/m2,高于全国100 cm土壤深度有机碳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欧阳资文  宋同清  彭晚霞  杜虎  曾馥平  
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m×40m)的网格取样分析,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地表层土壤(0~20cm)主要矿质成分(SiO2、Fe2O3、CaO、MgO、Al2O3、MnO)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地表层土壤6种主要矿质成分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iO2、Al2O3、Fe2O3、MgO、CaO、MnO,变异系数为6.90%~28.89%;Fe2O3、CaO、MgO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SiO2和MnO的为高斯模型,Al2O3的为指数模型;MgO和CaO呈中等空间自相关,其他成分空间自相关强烈;SiO2与MnO及MgO与CaO Krig...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余佳峻  付智勇  方荣杰  司琴  徐勤学  
广西(桂)是我国柑橘果园面积和喀斯特峰丛洼地分布最广的省份。目前,对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橘园土壤的入渗特征还缺乏了解。为了更好的支撑喀斯特峰丛洼地柑橘产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桂林地区典型白云岩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表置式环式入渗仪结合染色(亮蓝)示踪方法开展土壤入渗试验,定量刻画了洼地和梯田橘园土壤基质入渗与优先流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基质入渗是该地区橘园水分入渗的主要方式;2)基质稳定入渗速率差异显著且表现为洼地橘园(91.60~145.75 mm/h)大于梯田橘园(35.02~44.78 mm/h),优先流稳定入渗速率差异同样显著且表现为洼地橘园(79.78~118.30 mm/h)大于梯田橘园(12.63~23.18 mm/h);3)优先流入渗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土壤染色面积并不是随土层的深入而递减;4)梯田染色深度(17.4 cm)显著小于洼地(25.5 cm),梯田染色区域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0~5 cm范围内的染色面积占总染色面积的61.23%,洼地相同范围内染色面积仅占38.95%;5)梯田与洼地相比,优先流路径更少,优先流发育程度更低,潜在的增加了橘树对土壤水分的可利用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峰丛洼地橘园的水文过程,并为峰丛洼地橘园的土壤水分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业恒   肖孔操   夏世斌   何寻阳   李德军  
植树造林是促进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同时提升生态碳汇的重要措施。目前,关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区造林对土壤碳氮组分及其生物化学稳定性的影响认识还很不足。本研究在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区配对采集了玉米地及其邻近人工林表层(0~15 cm)和亚表层(30~45 cm)土壤样品各14组,采用酸水解法对土壤碳、氮组分(活性碳、氮组分I,活性碳、氮组分II和惰性碳、氮组分)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农田退耕造林20年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活性碳组分、惰性碳组分、活性氮组分与惰性氮组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农田相比,人工林土壤碳库活度(活性碳库/惰性碳库)整体降低,碳库稳定性(惰性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碳酸钙和交换性钙离子是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含量增加的主控因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业恒   肖孔操   夏世斌   何寻阳   李德军  
植树造林是促进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同时提升生态碳汇的重要措施。目前,关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区造林对土壤碳氮组分及其生物化学稳定性的影响认识还很不足。本研究在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区配对采集了玉米地及其邻近人工林表层(0~15 cm)和亚表层(30~45 cm)土壤样品各14组,采用酸水解法对土壤碳、氮组分(活性碳、氮组分I,活性碳、氮组分II和惰性碳、氮组分)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农田退耕造林20年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活性碳组分、惰性碳组分、活性氮组分与惰性氮组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农田相比,人工林土壤碳库活度(活性碳库/惰性碳库)整体降低,碳库稳定性(惰性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碳酸钙和交换性钙离子是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含量增加的主控因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青山  欧阳运东  肖孔操  陈浩  李德军  
硝化与反硝化是氮素生物地化循环的两个关键过程,同氮素有效性、氮流失及大气与水体质量安全等紧密相关。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三个典型阶段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以耕作旱地为参照,分析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潜势,探讨植被恢复对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潜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势存在显著差异,硝化潜势均值在18.78~49.08 mg N/(kg.d)之间,具体表现为次生林>旱地≈灌丛≈草丛;反硝化潜势均值在4.09~15.43 mg N/(kg.d)之间,具体表现为次生林≈旱地>草丛≈灌丛。总体上,土壤硝化潜势要大于反硝化潜势,且均是植被演替后期阶段(次生林)显著高于早初期阶段(草—灌丛),草丛和灌丛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势与有机碳(SOC)、硝态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SOC、硝态氮含量、SMBN是影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势的关键共性因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傅伟  刘娜  张伟  
土壤水分是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重要的存在形式,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恢复及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下峰丛洼地牧草生态系统土壤水势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覆被条件(或微地貌条件)对10-50cm各层次土壤水势均有显著影响;通过改善地表微环境,减少地表蒸发等过程,覆草和覆石等方式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持水性能。石丛出露区土壤持水性能虽然不如覆草和覆石等处理类型,但是其土壤水势明显高于没有采用任何处理的对照小区,而且其对间隔性干旱的响应也不如对照处理敏感。深层(60cm以下)土壤水势的变化与10-50cm各层次均不相同,石丛和覆石小区在该层次的水势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云蕾  卢凌霄  曾馥平  宋同清  彭晚霞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就土壤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反映森林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循环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实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森林土壤均以>2 mm大粒径团聚体为主,占总团聚体的60%-80%。原生林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平均有机碳含量较次生林、人工林分别高出48.11%和61.24%,次生林较人工林高出25.29%。各粒径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原生林较次生林、人工林分别高出18.13%和42.60%,次生林较人工林高出29.89%。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熵介于0.26%-1.00%,除桉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惠君  莫雅芳  封红梅  王家妍  曾馥平  宋同清  彭晚霞  杜虎  王枫  
土壤真菌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推动者。为探明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选择了三个典型森林(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的土壤样品进行真菌ITS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灌木林和原生林土壤理化性质最为接近,养分含量较高。33个土壤样品中共获得2 013 410条有效序列,9 677个OTUs,分属于18个门、59个纲及946个属。三类森林土壤真菌均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未分类真菌(unclassified Fungi)、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组成,其中,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三类森林土壤真菌的优势菌门,所占比例近80%。原生林和灌木林α多样性最高,具有最为接近的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LEfSe分析表明,各森林关键优势真菌类群各不相同,灌木林中的差异种有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散囊菌(Eurotiomycetes、Eurotiales),丛赤壳科(Nectriaceae);次生林的差异种主要是伞菌纲(Agaricomycetes)和古根菌纲(Archaeorhizomycetes);而未分类的伞菌目(unclassified Agaricales)和丝盖伞菌(Inocybaceae、Inocybe)则在原生林起关键作用。相关分析发现土壤真菌与土壤理化因子显著相关且关系十分密切,冗余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的交换性钙离子、镁离子、全钾、温度对真菌群落的分布作用较大,是影响喀斯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导因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云蕾  曾馥平  宋同清  彭晚霞  卢凌霄  俞孜  刘艳  
根据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自动观测气象站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农田气象资料为对照,初步分析了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对小气候存在明显影响。林内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相对林外均明显偏低,而相对湿度林内显著大于林外。林内同林外比,太阳辐射年平均降低40.6%,气温偏低0.3℃-5.3℃,相对湿度偏高0.9%-11.4%;风速平均降低0.57 m/s。林内各气象因子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林外,次生林对各气象因子影响明显。各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林内外温度相关性最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