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03)
- 2023(14227)
- 2022(12355)
- 2021(11404)
- 2020(9670)
- 2019(22099)
- 2018(21607)
- 2017(41500)
- 2016(23017)
- 2015(25511)
- 2014(25103)
- 2013(24820)
- 2012(22777)
- 2011(20674)
- 2010(20362)
- 2009(18522)
- 2008(18056)
- 2007(15479)
- 2006(13486)
- 2005(11363)
- 学科
- 济(87126)
- 经济(87032)
- 管理(61776)
- 业(58500)
- 企(47562)
- 企业(47562)
- 方法(41600)
- 数学(36158)
- 数学方法(35727)
- 农(24054)
- 学(23679)
- 中国(21495)
- 财(20446)
- 业经(19541)
- 地方(17527)
- 农业(16485)
- 贸(16240)
- 贸易(16235)
- 易(15713)
- 环境(14647)
- 理论(14574)
- 和(13953)
- 技术(13840)
- 制(13747)
- 务(12971)
- 财务(12910)
- 财务管理(12891)
- 企业财务(12176)
- 划(12049)
- 融(11904)
- 机构
- 大学(329932)
- 学院(326075)
- 管理(126137)
- 济(120900)
- 经济(118252)
- 研究(112230)
- 理学(111043)
- 理学院(109638)
- 管理学(107296)
- 管理学院(106742)
- 中国(79468)
- 科学(76937)
- 京(70581)
- 农(64835)
- 所(58522)
- 业大(57888)
- 研究所(54432)
- 财(52320)
- 农业(51711)
- 中心(49397)
- 江(46116)
- 范(44624)
- 师范(44065)
- 北京(43774)
- 财经(43569)
- 院(40891)
- 经(39767)
- 州(37498)
- 师范大学(36050)
- 经济学(35583)
- 基金
- 项目(237179)
- 科学(184482)
- 基金(172049)
- 研究(163234)
- 家(154751)
- 国家(153541)
- 科学基金(129441)
- 社会(101392)
- 社会科(96031)
- 社会科学(96005)
- 基金项目(92805)
- 省(92766)
- 自然(88779)
- 自然科(86688)
- 自然科学(86658)
- 自然科学基金(85087)
- 划(79889)
- 教育(74490)
- 资助(70135)
- 编号(64715)
- 重点(53679)
- 成果(51180)
- 部(50978)
- 发(49774)
- 创(48917)
- 计划(46788)
- 科研(46378)
- 创新(45763)
- 课题(44719)
- 大学(42767)
- 期刊
- 济(125561)
- 经济(125561)
- 研究(88526)
- 学报(65133)
- 农(57773)
- 中国(56891)
- 科学(56606)
- 大学(47138)
- 学学(44815)
- 管理(42487)
- 农业(40114)
- 财(36717)
- 教育(33067)
- 技术(24705)
- 融(22078)
- 金融(22078)
- 业经(21361)
- 业(20611)
- 财经(20231)
- 经济研究(19949)
- 业大(18168)
- 科技(18019)
- 版(17834)
- 经(17167)
- 图书(17046)
- 问题(16884)
- 资源(16417)
- 林业(15006)
- 理论(14936)
- 技术经济(14736)
共检索到451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范婷 潘洪义 崔绿叶 朱晚秋
耕地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凯里市2003年和2013年的遥感影像,基于Erdas和Arc GIS平台,经过图像分类、数字化以及空间数据叠加分析与统计,研究耕地损失在高程和坡度影响下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凯里市海拔普遍较高,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7001000 m高程范围内;而地形约束使其土地利用方式在5°25°的坡度范围内变化最大;2总体上耕地损失量占对应高程范围总面积的比例随着高程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3随着坡度增加耕地损失量呈现出先急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霜霜 叶莹莹 陈武荣 肖丹 毛兵 张伟 王克林
农田土壤N_2O排放是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土壤氮素的重要损失途径。以往研究发现,耕作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壤总氮快速损失,但翻耕扰动对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原位控制实验,设置不同频率翻耕处理:分别隔6个月(T1)、4个月(T2)、2个月(T3)、1个月(T4)翻耕一次,以免耕为对照,探讨不同翻耕频率下土壤N_2O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比免耕,较高频翻耕(T2、T3和T4)显著降低N_2O年累积排放量;N_2O排放量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随土壤温度升高呈指数增长,与土壤含水量呈二次方程关系。团聚体(>2 mm和0.25~2 mm)、总氮、NO_3~-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均与N_2O年累积排放量有显著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表明,MBC对土壤N_2O排放变化有较大的解释度(40.7%)。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显示,翻耕扰动主要通过调控土壤MBC进而影响N_2O年累积排放量。本研究表明土壤MBC是翻耕作用下影响N_2O排放的主导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叶莹莹 肖霜霜 王克林 陈洪松 张伟
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原生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较高,但在开垦后急剧损失,然而目前对SOC损失过程、途径和机制仍缺乏充分认知。本研究基于不同频率翻耕处理(分别隔6、4、2、1个月翻耕一次,以免耕为对照)的原位控制试验,以土壤团聚体为切入点,通过对土壤CO_2排放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淋失通量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监测,探讨了SOC损失的主要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翻耕导致表层(0~10 cm)土壤SOC和5~8 mm粒级团聚体显著降低;一年后,各翻耕处理平均损失15.4%~27.6%的SOC,土壤DOC淋失量仅占SOC损失量的0.05%~0.10%,而土壤以CO_2形式释放的碳占SOC损失总量的22.7%~35.5%,是土壤碳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SOC损失量与Ca~(2+)、Mg~(2+)淋失总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岩溶作用下以HCO_3-形式淋失是SOC损失的另一重要途径;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5~8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翻耕干扰导致5~8 mm团聚体崩解、受团聚体保护的闭蓄态SOC释放后迅速矿化是喀斯特SOC损失的主要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梁美子 占车生 胡实 张琦
喀斯特山区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区内的植被极易发生退化,且退化后难以恢复。论文采用逐步多元回归、相关性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黔桂喀斯特山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NDVI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5年研究区气候变化呈现暖湿化趋势,但变化并不显著,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变化分别介于-15.6~25.6mm/a和-0.08~0.06℃/a之间,年均增速分别为7.9 mm/a和0.000 35℃/a。过去14 a内,气候变化是影响NDVI变化的关键因素(贡献率约95%),其中降水对植被NDVI的影响大于气温。残差分析表明,近14 a来黔桂喀斯特山区NDVI残差和NDVI残差趋势的均值分别为0.03和0.0007/a,说明人类活动的正效应呈上升趋势。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大量耕地、林地被建设用地占用,在毕节、安顺、贵阳以及河池、柳州、百色一带,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呈较明显的负效应,但是在六盘水、黔西南自治州、遵义和来宾,由于一系列生态还林工程的实施,人类活动则表现为正向影响。
关键词:
植被变化 气候因子 人类活动 喀斯特山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志才 陈喜 石朋 董贵明 束龙仓 马建良
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是喀斯特地区水文及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分布及其规律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控制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恢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选取贵州普定县岩溶区内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山体,利用时域反射(TDR)测定山体不同位置在不同植被覆盖、地形、土壤特征及岩石分布下的土壤含水率,分析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山体土壤含水率总体由山体上部向下逐渐减小,土壤含水率随埋深加大显著增加,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总体上植被覆盖地带土壤含水率高于裸露土壤,相同条件下,林地、低矮灌丛、草地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依次减小。岩石上覆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将军 邓伟 张少尧 时振钦 宋雪茜
文章以环江县为案例研究区,通过对其国土空间类型划分和相关定量模型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环江县的国土空间在不同乡镇、海拔、坡度的分布格局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总体特征为生态空间包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零星分布于生产空间之间的交错内嵌格局。(2)城镇生活空间、乡村生活空间、水被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的分布,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反向递减的规律,而绿被生态空间则呈现依次递增的趋势。(3)1990—2015年,环江县的国土空间变化态势明显,近十多年的变化比2000年前的变化更为剧烈。(4)分乡镇进行国土空间动态度测算,发现思恩镇、洛阳镇、东兴镇、川山镇的动态度值比其他乡镇值高,均大于1.5以上,说明这几个乡镇近26年来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较大。
关键词:
喀斯特 山区 国土空间 类型划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芹 陈海 王国义
本文借助耕地集约利用思想研究高西沟耕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子,得出以下结论:①时间尺度:高西沟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②空间尺度:不同作物类型,不同地块之间集约度存在差异,不同农户类型之间土地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③地块的自然条件和自身家庭特征影响耕地利用程度。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时空分异 政策 农户行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会前 张慧 胡震 田康 陈洋 周华
【目的】全面、系统地研究贵州省全域耕地土壤有机质与pH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规划利用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计学与ArcGIS空间插值方法相结合,分析贵州省典型耕作方式的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与pH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贵州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平均含量为31.13 g/kg,总体水平丰富,各地区平均含量依次为六盘水(52.39 g/kg)>贵阳(36.01 g/kg)>黔西南(34.02 g/kg)>毕节(33.89 g/kg)>黔南(32.97 g/kg)>安顺(31.28 g/kg)>黔东南(29.92 g/kg)>遵义(25.59 g/kg)>铜仁(23.01 g/kg);全省耕地土壤pH为3.99~8.66,平均为6.06,全省90.55%的耕地土壤主要为酸性、弱酸性及中性,占比分别为29.48%、38.11%和22.96%。研究区土壤类型为黄棕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红壤含量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水田>水浇地>旱地,pH依次为水浇地>水田>旱地。【结论】贵州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受地形、海拔等因素影响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水平丰富,空间分布格局表现西部高、东部低,南部高、北部低;全省耕地土壤pH表现为酸性、弱酸性为主,pH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宏观格局。土壤类型对土壤pH存在极显著影响,对土壤有机质影响不显著。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及pH均存在极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业翠 方玉东 刘彦随
根据贫困的基本内涵,参考国务院扶贫办确定贫困村的方法,以及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测度贫困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由资源、经济、人口、社会4个指标类、42项具体指标,综合评价广西喀斯特地区49个贫困县市贫困化程度和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山区49个贫困县贫困程度差异较大,各县贫困化程度整体上呈现南北、东西差异;贫困度分布基本与岩溶地貌组合形态相一致,呈现出石山环境区→准石山环境区→全石山环境区递增的规律;贫困度分布与区位相关性大,城镇交通对贫困度辐射带动作用较强。
关键词:
贫困 喀斯特 广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尽利 周忠发 赵正隆 周泽英
该文采用日本ALOS卫星AVNIR多光谱影像,选取山地丘陵草丛、山地丘陵灌木草丛、山地丘陵疏林草丛3类为研究对象,运用决策树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取的草地类型总体精度为84.03%,Kappa系数为0.755 6,草地类型信息的获取为喀斯特山区草地资源监测、估产、生态畜牧业发展与规划等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文禄 熊康宁 赵星
喀斯特地区土地贫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比例小,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小,环境容量低,生态环境脆弱。文章从光合潜力、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和气候土地潜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对贵州清镇喀斯特溶原坝地生态重建示范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耕地承载力部分进行了估算研究。研究表明,仅从耕地人口承载力来看,该区目前尚有潜力可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成 刘丛强 宋照亮 刘占民 郑厚义
该文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山区植物和土壤C、N、S含量特征、垂直变化特征以及植物与土壤C、N、S之间、植物-土壤间C、N、S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植物C、N、S平均含量分别为45.13%、2.02%、0.61%,C、N含量在正常范围内,但S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植物种C、N、S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壤上植物C、N、S含量差异不显著;石灰土C、N、S含量均高于黄壤C、N、S含量,但两者的C、N、S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植物C、N、S随海拔的变化不明显,而土壤C、N、S均明显地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植物C、N、S之间、垂直变化上植物与土壤之间C、N、S的相关关系基本不显著,而...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C分布 N分布 S分布 贵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超 吴良林 杨妮 蓝春柳 邓树林
论文采用基于DEM的起伏地形下实照时数计算模型,以广西巴马县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研究区域实照时数的时空分布进行模拟和结果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实照时数模拟值和气象站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定系数高达0.996。并探讨喀斯特地区实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实照时数的变化情况,讨论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和地表粗糙度等地形因子对实照时数空间分布的影响。该方法可为喀斯特地区提供重要的气候基础数据,对喀斯特地区小气候和农业气象资源分布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喀斯特 实照时数 GIS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春衡 付智勇 吴丽萍 王发 陈洪松
岩溶作用下,喀斯特坡地溶沟、溶槽普遍发育,岩土分布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异质性,目前对土壤分布格局及其理化性质变异特征方面的认识还极其缺乏,这严重影响了该区有限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本研究通过在喀斯特坡地沿坡向上开挖12条土壤岩石样沟(长24 m,宽1 m),根据土岩结构和土层厚度将样沟分为浅薄土层、中层土层、深厚土层三种样沟类型,分别选取典型样沟,探讨了喀斯特坡地土层厚度及主要养分元素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发现:喀斯特坡地土层厚度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介于12.0%~85.3%之间,土层厚度介于0~430 cm之间。土壤肥力整体较低,综合肥力系数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除0~10 cm深度土层土壤肥沃程度为一般外,10 cm以下土壤肥沃程度均属贫瘠,即说明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表层,其中全氮、全磷、速效钾与土层深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为喀斯特区坡地土壤格局及其成土过程积累了详细的野外调查数据,有关土层厚度空间格局及其养分随土深的变化规律能为该区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国土资源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大元 张雪梅 岳跃民 王克林 邹冬生
广西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退化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的实施,广西植被已逐渐恢复,石漠化面积扩张趋势已得到控制。深入了解广西植被覆盖演变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可为新一轮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3g生长季NDVI (the growing season GSN)数据和1982—2016年AVHRR VCF数据,分析广西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气候、土壤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区域尺度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82—2015年广西植被,尤其是林地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裸地面积比例呈减少趋势;广西北部、西北部的植被覆盖显著高于广西中部和东南部经济活动较强的区域;影响植被变化的综合因素主要包括交通通达度、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壤养分等,其中,社会经济条件对植被和裸地空间分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0.49%和21.27%,其次为交通通达度、气候条件和土壤养分;植被与裸地在空间上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植被和裸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