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9)
- 2023(9692)
- 2022(8747)
- 2021(8359)
- 2020(6985)
- 2019(16435)
- 2018(16384)
- 2017(31351)
- 2016(17406)
- 2015(19624)
- 2014(19449)
- 2013(19304)
- 2012(17693)
- 2011(15857)
- 2010(15588)
- 2009(14170)
- 2008(13599)
- 2007(11637)
- 2006(9980)
- 2005(8456)
- 学科
- 济(66785)
- 经济(66715)
- 管理(46553)
- 业(44608)
- 企(37070)
- 企业(37070)
- 方法(32549)
- 数学(28335)
- 数学方法(27967)
- 农(17496)
- 学(17153)
- 中国(15797)
- 地方(15708)
- 财(15375)
- 业经(14489)
- 农业(12010)
- 理论(11268)
- 和(11135)
- 贸(10973)
- 贸易(10968)
- 环境(10693)
- 制(10616)
- 易(10599)
- 技术(10268)
- 务(10022)
- 财务(9965)
- 财务管理(9951)
- 企业财务(9425)
- 教育(9230)
- 划(9050)
- 机构
- 大学(243545)
- 学院(241262)
- 管理(97306)
- 济(88960)
- 经济(86892)
- 理学(85258)
- 理学院(84245)
- 管理学(82619)
- 管理学院(82209)
- 研究(82028)
- 中国(57782)
- 科学(55795)
- 京(53011)
- 农(43811)
- 所(42463)
- 业大(41939)
- 研究所(39402)
- 财(38570)
- 中心(36570)
- 农业(34328)
- 江(33680)
- 北京(33676)
- 范(32316)
- 师范(31988)
- 财经(31689)
- 院(30438)
- 经(28836)
- 州(28020)
- 技术(26526)
- 师范大学(25875)
- 基金
- 项目(176289)
- 科学(136407)
- 基金(126431)
- 研究(124825)
- 家(112488)
- 国家(111608)
- 科学基金(94174)
- 社会(74935)
- 社会科(70840)
- 社会科学(70818)
- 省(69459)
- 基金项目(68419)
- 自然(64407)
- 自然科(62824)
- 自然科学(62809)
- 自然科学基金(61671)
- 划(59050)
- 教育(56565)
- 资助(52267)
- 编号(50795)
- 成果(40544)
- 重点(39565)
- 部(37554)
- 发(37248)
- 创(36139)
- 课题(34836)
- 科研(34401)
- 计划(33828)
- 创新(33690)
- 大学(32078)
共检索到3368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明凤 李明军 徐海
利用两期贵州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资料(2000~2010年),通过主成份法和多元回归研究贵州阔叶混交林林分蓄积与各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非喀斯特林区特征值大于1的有2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66.392%;第一公因子贡献率为48.255%,包括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郁闭度、坡度、海拔,定义为林分及环境因子;第二公因子是林分密度,定义为密度因子,贡献率18.137%。喀斯特林区特征值大于1的有2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63.708%;第一公因子贡献率为45.675%,包括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郁闭度、坡度、林分密度,定义为林分因子;第二公因子土壤类型,定义为土壤因子,贡献率为18.034%。多元回归建模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虎
3月10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启动了我国亚热带地区第一块"25公顷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的建设。大样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的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该保护区是我国生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袁星明 朱宁华 周光益 党鹏 尚海
【目的】研究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林分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结构性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针对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采用植物群落学方法对林分整体的树种组成、径阶分布、林下更新、空间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群落中乔木共有14种,隶属于12科14属,湿地松、樟树是主要树种,相对显著度分别为72.78%、22.06%;重要值分别为43.47%、34.61%。林分中湿地松相对多度占比27.79%,其大径阶林木占林分总株数的24.9%,湿地松自然更新能力弱,但长势良好,是构成异龄林分中冠层树种的最主要林分;樟树相对多度占比50.13%,它中小径阶林木占林分总株数的45.88%,樟树的自然更新能力强,是构成异龄林分中绝大部分中幼龄林木组成结构。2)林下植物共有40种,隶属于30科40属;林下幼树更新株数与岩石裸露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灌草覆盖度呈负相关。3)林分的林木个体分布类型偏向于随机分布,各个树种处于中度混交与强度混交之间,林分整体处于中庸和亚优势状态,其中湿地松在林分中占绝对优势。4)空间结构指数(FSSI)和空间结构距离(FSSD)的值分别为67.38、61.04,此林分的空间结构较为良好。【结论】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经过42年的自然更新,林分整体向强度混交、异龄林和稳定群落演变发展,但是还未达到自然顶极群落水平,仍需要适当的人工经营管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廷丽 安明态 张广奇 戚玉娇
【目的】研究幼苗更新动态,为揭示群落更新机制和植被斑块分布格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28 hm2固定样地,对样地内128个1 m×1 m样方中胸径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物种组成 幼苗分布 年际动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安玖 胡庭兴 陈小红
以川西南亚热带阔叶混交林为对象,采用传统的罗盘仪对树体的相对空间位置进行定位,运用地统计学对林木20 a的断面积生长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木的胸径(DBH)、断面积(BA)的空间自相关范围狭窄,林木断面积增长量的不同时段(1986—1991年,1986—1996年,1986—2001年,1986—2006年)在45°方向上空间变异较为明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存宇 周国逸 王迎红 张德强 刘世忠 王跃思 孙扬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进行了为期1年的野外观测研究.自然状态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平均值为(400±29)mg(CO2)(m2·h),其中由凋落物分解释放的CO2占土壤总呼吸的年平均比例为42%;土壤呼吸速率与林内气温、地表温度、地下5、10、15和20cm土壤温度都呈显著指数相关,用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间的指数模型得出对应于以上各温度的Q10值变动在1.92~2.81之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依观测点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模式在雨季和旱季有明显区别,相对于温带陆地生态系统而言,该林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较差较小...
关键词:
鼎湖山 土壤呼吸 Q10值 土壤温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许文秀 吴金卓 林文树 刘艳琪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明确各林分结构与功能、合理保护和经营红松阔叶混交林提供科学依据。采用TOPCON全站仪在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实验区管理局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内分别设置4块100 m×100 m监测样地,并进行群落调查,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编写应用程序对不同林分的混交度和大小比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的平均混交度在0.66和0.78之间,树种之间隔离程度较大;4种林分中树种数量最多的前5个树种平均混交度取值范围为0.69~0.82,其中过熟林最大,近熟林最小,按平均混交度数值大小排序为过熟林>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林分平均胸径大小比数分别为0.48、0.53、0.49、0.49,平均树高大小比数分别为0.48、0.50、0.49、0.49,平均冠幅大小比数分别为0.34、0.42、0.38、0.41。可以看出,胸径和树高平均大小比数取值范围相近,反映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而与平均冠幅大小比数取值范围具有一定的差异,说明用树高及胸径计算大小比数得出的结果较冠幅更为可靠。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整体上呈现出一个由不同树种组成、处于强度混交向极强度混交过渡的复杂森林群落,且树种之间大小分化程度明显。
关键词:
阔叶混交林 混交度 大小比数 空间结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飞 陈永瑞
利用面积为21370m2的天然小流域,研究了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内K、P、Ca、Mg、Zn、Cu、Fe、Mn8种矿质元素1993~1995年间积累、留存、淋溶、归还、吸收等养分的迁移、循环过程。通过分析矿质元素伴随天然降雨的输入与地表径流的输出,得出该生态系统养分收支状况在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并且有较高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等。
关键词:
小流域,马尾松阔叶林,矿质营养,循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兵 崔相慧 白秀兰 夏良放 李江南 陈仲庐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与小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 ,利用 1 6月份观测数据 ,从土壤水分、坡面径流、集水区径流量等方面对大岗山地区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典型森林集水区的森林水文月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人工针阔混交林森林土壤水分最大值 (5 1 8mm)出现在 5月份 ,最小值 (33 2mm)出现在 3月份 ,且垂直变化幅度不大。 (2 )坡面径流量月变化较大 ,与一次性降水有密切关系 ,可用指数式y =0 .12 6 6e0 .0 50 2x表示。 (3)与人工针阔混交林相比 ,天然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和显著水源涵养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熙萌 李征珍 刘海鸥 石莎 冯金朝
【目的】探讨不同树种叶片的呼吸作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呼吸作用的差异量化叶片碳通量估计的影响,以期揭示不同树种叶片呼吸作用的差异以及光对暗呼吸产生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北美地区温带针阔混交林中的尖叶扁柏、刚松、脂松、乔松和铁杉5个常绿树种叶片为试验材料,测量叶片的光响应CO_2响应和呼吸温度响应曲线及叶片结构和生化指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叶片呼吸特性同结构、生化及生理指标间的关系,并运用气孔-光合作用耦合模型和测量得到的参数模拟试验期间叶片碳同化速率。【结果】1)不同树种间叶片比叶面积(SLA)和单位面积氮含量(N_(AreA))呈显著差异,但单位质量氮含量(N_(mASS))差异不显著。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娄明华 张会儒 雷相东 李春明 臧颢
【目的】考虑林木间的空间自相关,构建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林木胸径-树高模型,为可持续经营天然混交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然蒙古栎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适宜的线性化林木胸径-树高模型为基础模型(BM),应用3个同步自回归(SAR)模型即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Durbin模型(SDM)研究该混交林的林木胸径-树高模型。同时,将Delaunay三角网(DT)矩阵、逆距离一次幂(ID1)、逆距离二次幂(ID2)、逆距离五次幂(ID5)、球状变异函数(SV)矩阵、高斯变异函数(GV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松年 王云琦 王凯 冯印成 王杰帅
[目的]探讨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的适用性,并明晰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情况,从而为该地区的森林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方法,获得了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2 019.11—2 020.10的碳通量监测数据。通过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能量闭合及通量足迹,分析对涡度相关应用于该下垫面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在时间序列上对碳通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研究区内碳源或碳汇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研究期内,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和碳通量(Fc)的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较好,高质量数据占比分别为77%、61%和62%;在生长季(4—10月),上层能量闭合率为0.82,下层能量闭合率为0.73;研究期内通量高贡献区域所处方向与全年主风向(东北)一致;在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887.40 g·m~(-2),月均日变化和季节均日变化大多为双峰型,生长季的Fc累积变化量为:-826.2 g·m~(-2),非生长季则只有:-61.2 g·m~(-2);影响碳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R~2分别是0.75和0.43。[结论]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监测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通量监测的数据来源可信,质量评价良好。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处于碳汇过程,生长季的碳汇能力显著高于非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洁 张凯 肖迪 侯继华
为了探讨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群间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34种植物的叶片,选取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体积(leaf volume,LV)、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 c leaf area,SLA)、叶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CN)、叶磷含量(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LPC)和氮磷比(N∶P)7个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T与其它功能性状之间不相关,LV只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谧 熊高明 谢宗强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陆生植物监测实验站作为长江三峡工程生物与环境监测系统的重点站,完成了大量的野外监测样地建立工作,为今后的长期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米心水青冈及曼青冈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相关研究为例,介绍了陆生植物观测实验站现阶段关于监测方面的部分研究工作。在多个尺度下对米心水青冈及曼青冈两种优势种进行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均为聚集分布,米心水青冈的聚集强度高于曼青冈。按1~4cm,4~8cm及8cm以上3个径级对曼青冈分布格局进行比较,各径级间聚集强度相似,这与群落年龄、特殊的地形环境及种群的生态习性有关。群落的地形异质性研究表明0.96hm2范围内坡度...
关键词:
神农架 生物多样性 固定样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丹 刘检明 徐耀粘 江明喜 谷志容 廖春林
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中24个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生长阶段(H_1:5≤H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