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48)
- 2023(6819)
- 2022(5839)
- 2021(5210)
- 2020(4320)
- 2019(9397)
- 2018(9077)
- 2017(16621)
- 2016(9406)
- 2015(9723)
- 2014(9493)
- 2013(9223)
- 2012(8548)
- 2011(7776)
- 2010(7364)
- 2009(6715)
- 2008(6528)
- 2007(5508)
- 2006(4705)
- 2005(4011)
- 学科
- 济(36237)
- 经济(36193)
- 业(23769)
- 管理(23209)
- 企(17254)
- 企业(17254)
- 方法(16107)
- 数学(14807)
- 数学方法(14662)
- 农(11598)
- 地方(9780)
- 学(9780)
- 财(9684)
- 中国(8790)
- 农业(8355)
- 贸(8120)
- 贸易(8117)
- 业经(7885)
- 易(7878)
- 环境(6173)
- 技术(5819)
- 制(5563)
- 地方经济(5511)
- 收入(5406)
- 务(4956)
- 财务(4954)
- 财务管理(4942)
- 产业(4776)
- 融(4705)
- 金融(4704)
- 机构
- 学院(132691)
- 大学(132679)
- 济(51491)
- 研究(51243)
- 经济(50646)
- 管理(46669)
- 理学(41790)
- 理学院(41172)
- 管理学(40186)
- 管理学院(39977)
- 农(39195)
- 科学(37712)
- 中国(35178)
- 农业(31701)
- 业大(30552)
- 所(28893)
- 京(28125)
- 研究所(27328)
- 中心(22221)
- 农业大学(21243)
- 财(20176)
- 江(18690)
- 省(18320)
- 院(18231)
- 科学院(17971)
- 室(17292)
- 财经(17034)
- 北京(16957)
- 业(16750)
- 实验(16227)
- 基金
- 项目(103489)
- 科学(79269)
- 基金(76153)
- 家(72858)
- 国家(72327)
- 研究(62825)
- 科学基金(58846)
- 自然(42191)
- 基金项目(41410)
- 自然科(41236)
- 自然科学(41220)
- 社会(40685)
- 自然科学基金(40502)
- 省(40428)
- 社会科(38570)
- 社会科学(38558)
- 划(35678)
- 资助(29747)
- 教育(27636)
- 重点(24434)
- 计划(23938)
- 发(22642)
- 科技(22232)
- 编号(21862)
- 创(21821)
- 部(21413)
- 科研(21025)
- 创新(20577)
- 业(19790)
- 农(18728)
共检索到180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简忠领 赵丽丽 王家豪 王飞 黄佳熊
为探究不同行距下玉米(Zea may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间作效应,在贵州喀斯特地区设置30、50、70 cm玉米行距,监测玉米||白三叶间作以及玉米单作下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土壤呼吸、玉米穗性状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除50 cm行距处理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变化外,各试验组及对照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5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日均值最低,对CO2利用率最高,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玉米产量显著提高(P 0.05)。本研究设置的间作处理对土壤呼吸抑制效果不明显,而不同行距对土壤呼吸有影响且30 cm行距抑制效果最佳,达到碳减排效果,50 cm行距抑制效果次之。因此,贵州喀斯特地区在以鲜秸秆为收获对象时,采用30 cm或者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以玉米籽粒或以籽粒和秸秆同时为收获对象时,采用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童成昊 周文章 莫本田 陆龙超 邓似辰 秦杨 李干洲 徐龙鑫 武俊达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不同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在喀斯特地区种植的生产性能、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以期筛选出适宜喀斯特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土壤肥沃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内种植6个玉米品种(‘曲辰11号’、‘筑青1号’、‘金玉908’、‘金玉818’、‘禾玉9566’和‘黔青446’)。结果表明,鲜草产量最高为‘金玉818’,达60.22 t·hm~(-2);各参试品种的风干物质含量均在35%~44.5%,穗比重均高于茎比重和叶比重,穗位高表现趋势与株高较为一致,株高最高的是‘筑青1号’(325.44 cm),其次为‘金玉908’(291.38 cm)和‘金玉818’(290.57 cm);营养品质测定结果显示,‘金玉818’、‘禾玉9566’和‘金玉908’在CP含量以及ADF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级青贮玉米标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优劣依次为‘金玉818’>‘筑青1号’>‘禾玉9566’>‘黔青446’>‘金玉908’>‘曲辰11号’。综合评价发现,‘金玉818’产量最高、农艺性状优异、营养品质较高,最适宜在喀斯特地区作为青贮玉米推广种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银燕 高丽红 周文萍 李志芳
为探索三叶草作为有机栽培中肥料来源,研究间作三叶草对大田甜玉米产量品质,植株全氮和土壤矿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甜玉米与三叶草间作可提高甜玉米产量,可溶性糖含量,植株全氮含量,降低了亚硝酸盐含量和土壤中矿质氮含量,但提高了硝态氮含量,降低了Vc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认为,间作三叶草提高甜玉米产量,改善品质,减少化肥的投入,降低环境风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祥波 李玉玺 范嘉妍 雷琬莹 姜岩 梁红 王帅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腐殖质组成的分析,评价玉米单作及间作白三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白浆土培肥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通过4个施氮水平(140、175、200和225 kg·hm~(-2))的设置,以不施肥为对照,比较玉米单作及间作白三叶2种栽培模式对白浆土总有机碳(TOC)含量、水溶性物质碳(C_(WSS))含量、可提取腐殖酸碳(C_(HE))含量、胡敏酸碳(C_(HA))含量、胡敏酸(HA)碱溶液E_4/E_6、胡富比(C_(HA)/C_(FA))及胡敏素碳(C_(Hu))含量的影响,明确对白浆土培肥效果最佳的玉米栽培模式。[结果]与拔节期相比,玉米灌浆期单作栽培模式仅在施氮水平225 kg·hm~(-2)时才能使白浆土TOC含量增加,而玉米间作白三叶栽培模式的4个施氮水平处理中白浆土TOC和C_(HE)含量均增加。与CK相比,间作模式下较低施氮水平更有助于TOC含量的保蓄,其中,施氮量为140和175 kg·hm~(-2)时对C_(HE)的促进效果较好;相同施氮水平下,相对于单作模式,间作白三叶栽培显著降低C_(WSS)的消耗;玉米单作栽培模式下,140、175和200 kg·hm~(-2)的施氮量促使HA分子结构简单化,而增施氮量为225 kg·hm~(-2)后可促使HA分子芳构化程度增加;间作白三叶栽培模式更易促进C_(HA)/C_(FA)的降低,施氮量为175 kg·hm~(-2)时白浆土C_(HA)/C_(FA)的降低幅度最大,C_(HA)向C_(FA)转化优先以结构简单的分子进行,使留下的HA分子结构均向复杂化方向进行;玉米间作白三叶栽培模式在较低施氮水平下(140和175 kg·hm~(-2))有利于C_(Hu)的矿化和分解,而在较高施氮水平下(225 kg·hm~(-2))更有利于C_(Hu)的形成和累积。[结论]玉米间作白三叶,在14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更有助于白浆土TOC含量的保蓄以及C_(HE)含量增加,同时显著降低C_(WSS)的消耗,促进C_(Hu)的矿化和分解,并且该模式能够促进白浆土C_(HA)向C_(FA)的转换,使余下的HA分子结构更加复杂。
关键词:
玉米 间作 白三叶 白浆土 腐殖质组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少昆 赵明 王树安 曹连莆 郭小强
对40个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和22个不同类型玉米材料测定的结果表明,玉米基因型间呼吸速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可做为基因型分析的重要生理指标。40个自交系呼吸速率平均值为(CO2)6.64mgdm-2h-1,变异系数为22.03%。不同玉米类型间呼吸速率高低依次是普通杂交组合、妹妹系、自交系、糯质玉米和甜质玉米,与类型间光合速率高低的排列是一致的。杂交种呼吸速率呈明显的正优势,超中亲率平均为24.58%,范围为-1.81%~44.11%,并且F1与母本的相关关系比父本更密切。呼吸速率低的基本型一般叶面积更大,植株更繁茂,于物质的积累也较多。不同自交系间呼吸速率与净光合速率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r=8.7...
关键词:
玉米 基因型 呼吸速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陶静静 王海标 朱宗瑛 谭金芳 王宜伦
为探究不同氮效率夏玉米品种间作的氮肥增产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夏玉米品种间作种植模式对其产量、氮素积累量、地上部生物量、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水平下,郑单958和浚单20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8.82%和6.34%,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47.68%和30.89%;施氮240 kg/hm~2水平下,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7.19%和5.88%,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7.31%和22.16%;施氮450 kg/hm~2水平下,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6.53%和5.31%,吐丝期净...
关键词:
基因型 夏玉米 间作 产量 氮肥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永平 田艳 史向远 周静 张晓晨 朱教宁 林琭 赵丽
为研究增施畜禽粪肥对土壤培肥和玉米增产的效果,试验以不同畜禽粪肥种类为主区,施肥水平为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设计,测定了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玉米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增施不同种类和数量畜禽粪肥,可有效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玉米年产量和收益:当鸡粪施用量为30.0 m3/hm2时,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玉米产量和年收益均较高,分别达6.0μmol/(m2·s),6.786 3 g/kg,11 147.1 kg/hm2和10 719.2元/hm2;当羊粪施用量为60.0 m
关键词:
畜禽粪肥 土壤呼吸速率 玉米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张福锁 曹一平 王运华
用30μm尼龙网将聚氯乙烯制作的根箱分为根室和外室,通过根箱试验模拟了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3种情况,研究了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铁的有效性和花生植株铁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花生根际、土体中有效铁含量明显高于单作花生,其新叶中活性铁含量比单作花生高50%,其叶绿素含量比单作花生高4倍。间作明显改善了花生的缺铁黄化症状,提高了花生和玉米的产量。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土壤有效铁 铁营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万欣 刘晶 史磊 赵海岩 王延波
【目的】阐明不同株型玉米在氮素和密度互作下获得高产的形态生理互利机理,进一步提升密植玉米综合生产力。【方法】2014—2015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以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为主区,氮素(N_1:0,N_2:90 kg N·hm(-2)和N_3:180 kg N·hm(-2))为裂区、密度(D_1:45 000株/hm2,D_2:60 000株/hm2和D_3:75 000株/hm2)为裂裂区,测定了植株形态、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等指标。【结果】施氮对节间长度、叶倾角、叶色值、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程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永忠 李万星 曹晋军 靳鲲鹏
为探明在9.0万株/hm2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旱地春玉米最佳的株行距配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2个处理(DH1.等行距40.0 cm,DH2.等行距50.0 cm,DH3.等行距60.0 cm,DH4.等行距70.0 cm,DH5.等行距80.0 cm,DH6.等行距90.0 cm,KH1.宽窄行(53.3 cm+26.7 cm),KH2.宽窄行(66.7 cm+33.3 cm),KH3.宽窄行(80.0 cm+40.0 cm),KH4.宽窄行(93.3 cm+46.7 cm),KH5.宽窄行(106.7 c
关键词:
玉米 高密度 行距配置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素美 东先旺 陈建华
利用 防雨设施 研究了不 同土壤 目标含水 量对夏 玉米 光合 性能 及产 量的 影响。 结果 表明,土壤水 分含量 与产量密 切相关, 夏玉米产 量形成 的土 壤水 分 临界 值为 田 间持 水量 的 45 % 左 右,最佳产量 形成的土 壤水分 临界值为 80 % ,50 % 左右 是 夏玉 米出 苗 的土 壤 水分 临界 值,70 % 左 右 是最佳出苗率 的土壤 水分临界 值。土 壤干 旱 及过 湿均 使 光合 面积 、光 合势 、干 物质 积累 强 度及 光 合速率下降, 导致大幅 度减产 。夏玉米 不同 生 育阶 段对 水 分的 需 求量 有别 ,有 益于 夏玉 米 光合 性 能的...
关键词:
夏玉米 土壤目标含水量 光合性能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珊珊 张翼飞 杨克军 明立伟 杜嘉瑞 徐荣琼 孙逸珊 李伟庆 李桂彬 李泽松 李佳宇
【目的】针对我国高纬度寒冷地区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制约机械粒收技术高效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将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按一定比例间作,以期明确不同熟期品种间作对春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方法】以生育期长短不同的品种郑单 958(ZD958)、先玉 335(XY335)和益农玉 10(YNY10)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生育期长的品种与生育期短的品种间作,即 ZD958 与 YNY10 间作(Z‖Y)、XY335 与 YNY10 间作(X‖Y)2 个水平;设置 6 种间作幅宽(行数)比例,即 6:6、4:4、2:2、1:1、0:1、1:0,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合条件下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随间作比例的减小,生育期长的品种生理成熟和收获期的籽粒含水率降低,生理成熟前、生理成熟后的籽粒平均脱水速率及总脱水速率呈加快趋势,平均灌浆速率(G_(mean))、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_(max))、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值的粒重(W_(max))逐渐增加,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需要的天数(T_(max))、籽粒活跃灌浆期(D)逐渐缩短,产量和百粒重增加明显(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群 张学林 李全忠 薛帅 李潮海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类型玉米植株养分累积、分配和产量对土壤紧实胁迫的响应。【方法】采用微区桶栽,设计了土壤类型和紧实度两因素试验,研究玉米地上部养分吸收、分配和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紧实胁迫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紧实胁迫下不同类型土壤上玉米的根干重、根长度、养分累积量和分配量以及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各参数变化顺序均表现为: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紧实胁迫下叶片中的养分分配比例高于茎鞘,养分转移率表现为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了玉米根干重和根长度的增加,增加了各类土壤上玉米单株和各器官中氮、磷、钾的累积量和玉米产量,其中黄褐土和砂姜黑土增加幅度较大,潮土较小;玉米叶片和茎鞘中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颖琦 王钰文 范晓庆 张靓瑶 郭江 瓮巧云 刘颖慧 赵治海 王晓明 袁进成
为寻找新的种植模式来提高青贮玉米(Zea mays)和饲用谷子(Setaria italica)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以青贮玉米‘郑单958’和谷子‘饲用1号’‘饲用5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4种种植模式,青贮玉米单作(M)、饲用谷子单作(S)、青贮玉米与饲用谷子2?4混合种植(MS24)、青贮玉米与饲用谷子4?4混合种植(MS44)。测定作物各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光合性能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青贮玉米与饲用谷子间作模式下较单作显著提高了青贮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MS24可获得最高青体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为142.05和42.72 t·hm-2。‘饲用1号’在种植模式MS24下青体产量最高,达到142.05 t·hm-2,‘饲用5号’间作MS24和MS44模式下比单作产量提高36.59%和34.57%。结果表明玉米谷子间作可以提高各自的产量,种植方式以玉米?谷子2?4种植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涂晓杰 芦悦 宋书宏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附加值高的鲜食毛豆品种辽00128和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辽单565进行间作,比较玉米和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光合速率变化,计算各处理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没有太大的差异,而间作大豆的产量显著降低,但最终相同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玉米单作(SM)处理和大豆单作(SSB)处理。玉米/大豆2∶1间作(I2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为每公顷39194.48元,比SSB处理增加1097.81元,比SM处理增加605.13元。I21处理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显著高于SM处理,I2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