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0)
- 2023(10371)
- 2022(9389)
- 2021(8970)
- 2020(7624)
- 2019(17964)
- 2018(18160)
- 2017(35268)
- 2016(19181)
- 2015(21681)
- 2014(21841)
- 2013(21403)
- 2012(19229)
- 2011(17247)
- 2010(17274)
- 2009(15616)
- 2008(14891)
- 2007(12720)
- 2006(10906)
- 2005(9278)
- 学科
- 济(75551)
- 经济(75475)
- 管理(53497)
- 业(50802)
- 企(43342)
- 企业(43342)
- 方法(40379)
- 数学(35690)
- 数学方法(35019)
- 农(18555)
- 学(17839)
- 中国(17382)
- 财(16697)
- 业经(16030)
- 地方(14413)
- 理论(14214)
- 贸(12659)
- 贸易(12653)
- 和(12410)
- 农业(12327)
- 易(12282)
- 技术(11827)
- 环境(11367)
- 制(11276)
- 务(11042)
- 财务(10969)
- 财务管理(10951)
- 划(10460)
- 企业财务(10327)
- 教育(9881)
- 机构
- 大学(268408)
- 学院(267578)
- 管理(110447)
- 济(99725)
- 经济(97447)
- 理学(97097)
- 理学院(96063)
- 管理学(93968)
- 管理学院(93524)
- 研究(84665)
- 中国(60908)
- 京(57143)
- 科学(56528)
- 农(43227)
- 财(43225)
- 业大(43042)
- 所(42517)
- 研究所(39370)
- 中心(38083)
- 江(36640)
- 北京(36040)
- 财经(35751)
- 范(35014)
- 师范(34683)
- 农业(34028)
- 经(32517)
- 院(31023)
- 州(30716)
- 技术(29314)
- 经济学(28685)
- 基金
- 项目(192122)
- 科学(150287)
- 基金(138771)
- 研究(137088)
- 家(121638)
- 国家(120697)
- 科学基金(103862)
- 社会(83352)
- 社会科(78973)
- 社会科学(78949)
- 省(75779)
- 基金项目(74201)
- 自然(70912)
- 自然科(69280)
- 自然科学(69266)
- 自然科学基金(67956)
- 划(64165)
- 教育(63831)
- 资助(58647)
- 编号(56357)
- 成果(44390)
- 重点(42897)
- 部(41410)
- 创(39806)
- 发(39775)
- 课题(38519)
- 科研(37235)
- 创新(37040)
- 计划(35733)
- 大学(35703)
- 期刊
- 济(102149)
- 经济(102149)
- 研究(73156)
- 中国(44903)
- 学报(44638)
- 科学(40808)
- 管理(39560)
- 农(38590)
- 大学(33256)
- 学学(31364)
- 财(30909)
- 教育(30329)
- 农业(27462)
- 技术(24814)
- 融(17755)
- 金融(17755)
- 业经(17553)
- 经济研究(16403)
- 财经(16152)
- 图书(15007)
- 业(14558)
- 科技(14213)
- 经(13598)
- 技术经济(13297)
- 理论(13257)
- 问题(12982)
- 统计(12774)
- 实践(12432)
- 践(12432)
- 版(12180)
共检索到367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安定 喻理飞 韦小丽
通过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典型峡谷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模拟实验及野外实地造林的对比研究,了解喀斯特地区水分变化规律及保墒技术。结果表明:在控制实验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消耗除了与覆盖物及覆盖程度有关外,还与有无植物有关,且以完全覆盖最好;薄膜覆盖保水效果优于石块覆盖,枯枝落叶覆盖的保水效果较差。但实地人工造林试验结果证明,覆盖程度需达植苗穴的60%以上;石面覆盖存活率最高,其次是枯枝落叶覆盖。尽管薄膜覆盖保水效果最好,但存活率最差,因而薄膜覆盖在喀斯特典型峡谷区植苗造林值得进一步研究。图6表2参1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玉娟 杨胜天 吕涛 刘瑞禄 杜迪
在单层土壤水分模型基础上,建立起针对于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0~15 cm、15~40 cm两层土壤水分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托遥感和G IS手段,将模型扩展到区域尺度上,模拟出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2005-10~2006-05日尺度上0~15 cm、15~40 cm土壤水分动态转化规律,并以实测值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构建模型在数据获取上比较容易,使其实际的可操作性得到加强;②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有着重要的差异。从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上看:农用地>灌丛>草地;从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上看,灌丛和草地的0~15 cm层土壤水分含量低于15~40 cm层,水分梯度为正...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水分层均衡模型 动态模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洪松 王克林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一种受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环境,具有地表水缺乏、土层浅薄且不连续、植被覆盖率低等基本特征。由于喀斯特山区水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小生境类型的多样性,该地区土壤水分运移相当复杂,具有许多和其它类型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在介绍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特征和土壤水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测定方法、有效性、入渗规律、空间变异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今后土壤水分研究应以岩石-土壤-植被系统为对象,注重多学科交叉以及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生态过程影响的研究,重视植被对异质性生境的响应及其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研究,以实现喀斯...
关键词:
西南喀斯特地区 土壤水 植被恢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侯贻菊 李倩 崔迎春 赵文君 杨滨 丁访军 朱军 吴鹏
【目的】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评价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土壤效应,揭示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演变趋势,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黔中喀斯特区杠寨小流域为例,于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各工程治理措施、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水分-物理性状以非石漠化的最佳,潜在石漠化的次之,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的居中,轻度石漠化的最差,且非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间差异显著;随着石漠化治理年限的增加,流域内土壤容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总孔隙度、持水量和渗滤率则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质量总体得到了一定提升;土壤水分-物理性状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不同工程治理措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改善程度较大,而退耕还林的则恢复较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其改善程度均要高于阔叶林和经果林。对区域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解释程度依次为土层深度(39.10%)>坡度(26.32%)>监测年限(18.05%)>石漠化程度(11.65%)>工程措施(3.20%)>植被类型(1.69%)。【结论】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要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邵晓梅,严昌荣,徐振剑
土壤水分是土地持续利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的基础,土壤水分的监测与模拟已经成为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在土壤水分监测、空间变异和预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土壤水分研究的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目前,“3S”技术在土壤水分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实现土壤水分监测的实时化、网络化,以及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而国内同类工作相对滞后;地统计学理论已被广泛用于分析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但多局限于相对小的空间尺度,对大尺度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及其变异性研究还有待深入;已有模拟模型各有长处与不足,以“3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为手段,应用非参数化方法建立综合性的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将是土壤水分模拟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监测 空间变异 模拟 进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择福 洪玲霞
由达西定理和能量守恒原理推导了土壤水分入渗的数学模型,水平土柱法实测了模型中的基本运动参数:土壤水分扩散率D(θ),推求了土壤水分非饱和导水率K(,经过计算机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六块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实地试验检验了模拟结果。结果表明计算的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与实测值非常一致。经过模拟结果绘制的入渗时水分随时间变化的剖面图,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的全过程。
关键词:
土壤水分入渗,动态模拟,不同林地类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军 邵明安 张兴昌
在EPIC模型介绍和模拟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利用EPIC模型对黄土高原旱塬地冬小麦水分生产潜力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中期(12a)和长期(30a)评价定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在12a实时气象条件下的模拟时段内,旱塬地小麦水分生产潜力随降水量变化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3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也表现为剧烈波动性和逐渐下降趋势,土壤干燥化趋势明显;(2)在30a模拟气象条件下的模拟时段内,旱塬地小麦水分生产潜力呈现波动性轻微降低趋势,3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季节性和年际间波动性显著,但土壤干燥化趋势并不明显;(3)综合分析认为,在降水量减少幅度不显著的情况下,旱塬地麦田土壤干燥化只是一种短期现象,不会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耀明
本文根据黄淮海地区1993~1995年麦季实测土壤水分、农业气象资料和卫星监测资料,试验了区域性土壤水分模型,以便模拟区内土壤水分及其相关要素的动态变化过程,解决以往土壤水分遥感模型只确定土壤水分含量不能确定水量结构的缺点。试验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成功地利用遥感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达到土壤墒情监测、水文水利分析和农作物遥感估产的目的。模型在输出水量结构的同时还提供了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的信息。
关键词:
土壤水分监测,水循环,模拟模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宏鑫 孙立荣 高亮之 金之庆 张继林
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建立了适宜于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生长期0~40cm分层土壤水分模型。经相关分析,模拟值与实测值显著相关
关键词:
模拟 土壤水分 小麦 生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尚松浩
土壤墒情预报是在土壤水分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对农田耕作层土壤水分的增长和消退程度所进行的预报。墒情预报是灌溉预报的基础 ,对于水资源短缺条件下农田水分的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墒情预报模型可以分为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性模型两大类 ,其中确定性模型包括水量平衡模型、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水分传输模型、SPAC水热耦合传输模型等 ,随机性模型包括数理统计模型 (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随机水量平衡模型与随机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等。本文对各类墒情预报模型进行比较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青 廖凯华 赖晓明 刘亚 吕立刚
土壤水分调控着陆地表层系统空间格局和过程,作为地表不同圈层中物质和能量输移转化的关键纽带和驱动力,连接着一系列的水文、生态、气候和地质学过程。论文首先介绍了流土壤水分静态特征(土壤含水量和基质势时空变化)在流域范围内不同空间尺度上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包括直接手动监测、直接自动监测、地球物理探测和遥感监测等;同时介绍了其动态特征(土壤水分运动)监测方法(径流小区法、示踪剂法和地球物理探测)的局限性和模拟模型(动力波模型、水量平衡模型和水动力模型等)的关键参数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①加强土壤水分监测尺度与方法的集成;②消除土壤水分运动模型不确定性;③耦合土壤水分与碳氮输移循环过程等3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和建议,从而为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土壤水分数据获取,以及土壤水分运动与分布及其驱动下的碳氮排放过程、机理的揭示和模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厉玉昇 申双和
以土壤水动力学原理为依据,在河南省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网和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垂向一维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河南省三种主要土壤类型的耕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对模拟的结果验证后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自然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河南省不同土壤类型的抗旱能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土壤水分运动 一维 数值模拟 有限差分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匡媛媛 范弢
【目的】土壤水分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关键因子,分析滇东南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滇东南普者黑峰林湖盆区为研究区,选取石灰岩灌丛、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次生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下的不同小生境(石沟、石坑、土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小生境土壤水分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各小生境的土壤水分季节性差异显著(P<0.05),平均土壤含水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石沟(42.24%)、石坑(41.63%)、土面(32.98%),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②石灰岩灌丛进行自然和人工恢复后,小生境的土壤含水率增加,从高到低依次为清香木次生林(35.80%)、云南松人工林(31.67%)、石灰岩灌丛(29.36%),自然恢复优于人工恢复。③小生境土壤水分差异性受到生境类型、土壤性质、植被群落的影响,植被往往优先选择生境条件优越的石坑和石沟小生境。不同土层深度的小生境土壤水分差异性受到土壤性质和土壤优先流的影响。【结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植被恢复要结合植被群落和小生境类型,优先选择石沟和石坑小生境,自然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以促进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图4表2参28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武泽宇 薛亮 张显松 李金垚 李生 王佳
[目的 ]研究喀斯特白云岩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及分布规律,为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白云岩草地、灌丛、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1月利用网格法分0~10 cm和10~20 cm土层进行土壤取样并分析,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 ](1)除草地和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外,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 草地>人工林>灌丛,最大值(40.22%)是最小值(18.59%)的2.16倍,变异系数为5.34%~29.42%。(2)草地和灌丛浅层土壤水分半变异函数的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深层土壤为指数模型,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均为指数模型,草地变程最小(4.24 m),而人工林变程最大(16.48 m),灌丛基台值最大(14.42),天然次生林块金值最大(1.27)。(3)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值均发生于样地内上半部,深层土壤水分含量高于浅层土壤,且同种植被类型在0~20 cm土层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4)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总孔隙度成正相关,与土壤密度成负相关,植被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水分含量,但并非随植被的正向演替而增加。[结论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空间结构明显,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4种植被类型中天然次生林土壤水分含量最高,草地土壤水分连续性最差,人工林土壤水分连续性最好,同种植被类型在0~20 cm土层水分分布相似。在相同气象条件下,植被类型、坡位、土壤密度和孔隙度可能是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分布的重要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志才 陈喜 石朋 董贵明 束龙仓 马建良
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是喀斯特地区水文及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分布及其规律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控制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恢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选取贵州普定县岩溶区内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山体,利用时域反射(TDR)测定山体不同位置在不同植被覆盖、地形、土壤特征及岩石分布下的土壤含水率,分析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山体土壤含水率总体由山体上部向下逐渐减小,土壤含水率随埋深加大显著增加,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总体上植被覆盖地带土壤含水率高于裸露土壤,相同条件下,林地、低矮灌丛、草地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依次减小。岩石上覆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