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12)
- 2023(12857)
- 2022(11488)
- 2021(10827)
- 2020(9132)
- 2019(20675)
- 2018(20680)
- 2017(39541)
- 2016(21842)
- 2015(24114)
- 2014(23708)
- 2013(23239)
- 2012(21054)
- 2011(18885)
- 2010(18687)
- 2009(17052)
- 2008(16182)
- 2007(13991)
- 2006(11858)
- 2005(10208)
- 学科
- 济(76298)
- 经济(76211)
- 管理(58671)
- 业(56061)
- 企(46794)
- 企业(46794)
- 方法(36688)
- 数学(31567)
- 数学方法(31165)
- 农(21106)
- 学(20769)
- 财(20020)
- 中国(19903)
- 业经(17498)
- 地方(15340)
- 贸(14418)
- 贸易(14411)
- 理论(14236)
- 农业(14077)
- 易(13989)
- 制(13880)
- 务(13377)
- 财务(13310)
- 财务管理(13290)
- 和(13191)
- 技术(12905)
- 企业财务(12609)
- 环境(12282)
- 银(11745)
- 银行(11690)
- 机构
- 学院(296684)
- 大学(296426)
- 管理(114895)
- 济(107727)
- 经济(105137)
- 理学(100374)
- 研究(100281)
- 理学院(99211)
- 管理学(97211)
- 管理学院(96699)
- 中国(71134)
- 科学(67591)
- 京(62837)
- 农(54678)
- 所(52020)
- 业大(49451)
- 财(48728)
- 研究所(48164)
- 中心(44824)
- 农业(43493)
- 江(42310)
- 范(39946)
- 财经(39890)
- 师范(39449)
- 北京(39146)
- 院(36757)
- 经(36314)
- 州(34927)
- 技术(34115)
- 师范大学(31678)
- 基金
- 项目(212779)
- 科学(164995)
- 基金(151997)
- 研究(151465)
- 家(135095)
- 国家(133977)
- 科学基金(113161)
- 社会(91743)
- 社会科(86689)
- 社会科学(86666)
- 省(84809)
- 基金项目(81248)
- 自然(76554)
- 自然科(74784)
- 自然科学(74761)
- 自然科学基金(73398)
- 划(72197)
- 教育(69767)
- 资助(62622)
- 编号(62145)
- 成果(50036)
- 重点(48085)
- 部(45525)
- 发(45265)
- 创(44542)
- 课题(43091)
- 科研(41700)
- 创新(41517)
- 计划(41064)
- 大学(39078)
共检索到414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符裕红 喻理飞 黄宗胜
本文选取喀斯特区不同岩石产状生境类型——白云岩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的天然次生性白栎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方法获取植物群落数据,并对各生境类型植物群落种类组成、α多样性、β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以白栎为优势树种的不同产状生境类型的样地,其物种数量及组成存在差异;2)低倾产状样地物种多样性最高;高倾产状样地次之,中倾产状样地最小;3)在不同生境类型的各种植物生长型中,除中倾产状样地外,其他类型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为灌木>草本>乔木,生态优势度均以乔木最高。通过此研究,旨在对喀斯特区植物生长空间的研究、植被选择、生态恢复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智英 张亮 李玉辉 何晓岚
选择云南石林喀斯特景区地带性植被(原始林)及受人为干扰形成的次生林、灌丛、草地、云南松林5种生境, 进行雨季、旱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种类、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与干扰状态具有明显关系。景区内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腹足纲、倍足纲、膜翅目和正蚓目,而正蚓目仅 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出现,且数量较多,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示物种;无论旱季或雨季,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 数、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以原始林最高,而受人为干扰最重的灌丛和草地则最低;该区大型土壤动物的分布 有明显的表聚现象;5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均较低,而受人为保护的次生林与原始林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秦随涛 龙翠玲 吴邦利
【目的】地形是导致植物群落结构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了解茂兰喀斯特森林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地形差异,对揭示喀斯特森林的物种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群落调查法进行样地调查,分析植物群落结构。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M)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等多样性指标研究3种地形部位(槽谷、坡地、漏斗)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1)在研究区内,槽谷森林共有木本植物81种,隶属39科63属;漏斗森林木本植物共有80种,隶属39科61属;坡地森林木本植物共有69种,隶属35科58属。槽谷森林的物种区系组成最复杂,其次是漏斗森林,坡地森林的物种区系组成最简单。3种地形部位的优势种主要是樟科、蔷薇科、漆树科和山茱萸科植物等。30个样地的PCA排序结果反映了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影响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光照、水分和土壤。(2)3种地形部位群落乔木层中轮叶木姜子的重要值最大,是群落的优势种,青冈栎、四照花和翅荚香槐的重要值低于轮叶木姜子,是群落乔木层的亚优势种,皱叶海桐是灌木层的优势种。(3)3种地形部位木本植物生活型以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植物为主,大高位芽植物最少。坡地森林以小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而漏斗和槽谷森林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4)3种地形部位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为槽谷>漏斗>坡地,但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槽谷>坡地>漏斗。【结论】在3种地形中,槽谷森林的物种区系组成最复杂,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群落优势种为轮叶木姜子和皱叶海桐,木本植物生活型以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植物为主,光照、水分和土壤条件是影响不同地形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康秀琴 魏小丛 李颜斐 黄雅奇 吴安驰 温红芳 邓湘雯
以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旨在为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该石漠化地区植物调查记录共39科68属77种,其中灌木植物有28科40属47种,草本植物14科28属30种,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蔷薇科、壳斗科、菊科和禾本科等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2)在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是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着石漠化等级程度下降呈现上升趋势,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现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3)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植物相似性有较大差异,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相似性分别为21.28%和33.33%,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样地灌木层和草本层单独植物分别为8.51%~34.84%和6.67%~26.67%,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在不同石漠化样地之间的相似性分别在6.38%~12.77%和3.33%~6.67%之间。说明3个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生活型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在长期不加治理的情况下湘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灌木化会更加严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昊
利用郑州市黄河湿地保护区典型草本群落和陕西境内秦岭中段油松—锐齿槲栎混交林群落的调查数据,对2种不同类型群落的8个常用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个指数在DCA(除趋势对应分析)二维排序图中的分布明显不同;适用于黄河湿地草本群落的均匀度指数依次为Alatalo、Pielou,多样性指数依次为Simpson、Shannon-Wiener、PIE;适用于秦岭松栎林群落的均匀度指数依次为Pielou、Alatalo,多样性指数依次为PIE、Shannon-Wiener、Simpson;适用于2种类型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依次为Patrick、Menhinick、Margalef;相关系数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昊
摘 要:利用郑州市黄河湿地保护区典型草本群落和陕西境内秦岭中段油松—锐齿槲栎混交林群落的调查数据,对 2 种不同类型群落的 8 个常用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 个指数在 DCA ( 除趋势对应分析 ) 二维排序图中的分布明显不同;适用于黄河湿地草本群落的均匀度指数依次为 Alatalo、Pielou,多样性指数依次为 Simpson、Shannon-Wiener、PIE;适用于秦岭松栎林群落的均匀度指数依次为 Pielou、Alatalo,多样性指数依次为 PIE、Shannon-Wiener、Simpson;适用于 2 种类型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依次为 Patrick、Men...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司彬 姚小华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汀 崔迎春 叶雨艳 赵文君 侯贻菊 吴鹏 丁访军
【目的】为探究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小生境的响应,阐明喀斯特森林植物在严酷生境下的生存策略。【方法】以10种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长的小生境类型(土面、石面和石沟),对其植物叶片的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片含水量(LWC)、叶密度(LTD)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结构型性状,以及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羧化效率(CE)功能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生活型植物,常绿乔木的LDMC与LTD较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均显著偏高(P 石沟>土面;Gs、Tr、WUE均为石沟>石面>土面,而Pn、Ci、CE则均表现为土面>石面>石沟。【结论】在土面生境中,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供给稳定,对外界资源竞争压力较小,具有较高的SLA和LWC以及较低的LDMC、LT和光合能力,因此植物自身抗逆性、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相对较弱,趋向于生长缓慢、资源竞争力弱的生存策略;石面生境严苛,资源竞争压力大,其LDMC和光合能力均相对高于土面植物,而SLA、LWC及LA则反之,因此其抗逆性及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强于土面植物,趋向于生长缓慢、资源竞争力强的生存策略;而在石沟生境中,生存条件相对较好,植物LDMC、LT、LA及光合能力均强于其他生境植物,且SLA则相对较低,因此植物抗逆性、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相对较强,趋向于生长快速、资源竞争力强的生存策略;常绿乔木位于叶经济谱“慢速投资收益性”一端,常绿灌木位于“快速投资收益型”一端,而落叶乔木则位于两者之间属于中间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侯文娟 高江波 彭韬 吴绍洪 戴尔阜
特殊的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对外界扰动响应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借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揭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石漠化等过程的敏感性等方面,但综合野外试验、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手段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定量化研究仍较薄弱。在生态系统适应性方面,虽然具有喜钙、耐旱以及石生等特性的植物种群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够呈现出对岩溶环境的适应性,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响应的适应机制仍缺乏长期的生物及理化过程研究。今后,应针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间的正反馈机制,增强系统组分的耦合分析,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研究与定量评估,突出系统脆弱性在石漠化遏制和生态恢复重建中的关键地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兰洪波 冉景丞 杨茂发
采用巴氏灌诱法(陷阱法)对茂兰喀斯特森林4种林型的地表昆虫多样性进行研究.共采集昆虫标本9462个,有10目40科,其中鞘翅目(35.64%)和膜翅目(33.15%)数量较多,鞘翅目中数量最多的是步甲科,膜翅目中数量最多的是蚁科;在科级水平上,乔灌混交林的地表昆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2.8604、0.8045),乔木林和乔灌混交林的地表昆虫相似性系数最高(0.8205);4种林型中地表昆虫个体数在季节上呈现夏、秋、春、冬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文孝,李坡,苏维词
本文讨论了喀斯特旅游洞穴景观多样性的含意、类型和特性。采用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离散度对洞穴景观多样性进行了定量表达与评判。阐述了人工作用对洞穴景观多样性的影响。对旅游洞穴景观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洞穴景观多样性 定量表达与评判 保护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贺虹 魏琮 刘育生
应用 Margalef物种丰富度模型指数 Ds、Shamnon- weaver信息多样性指数 H′和 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分析了太白山不同林带 (亚带 )蚁科昆虫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 ,并根据相似系数 C,对 9个不同林带 (亚带 )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太白山海拔高度及森林植被组成的变化 ,不同林带分布的蚁种组成有较大的差异 ,在海拔低、植被组成丰富的林带 (亚带 ) ,分布的蚁种多、数量大 ,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 ;在海拔高、植被组成相对简单的林带 (亚带 ) ,分布的蚁种少、数量小 ,多样性差 ;南坡各林带 (亚带 )蚁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大于相同海拔高...
关键词:
蚂蚁 林带 物种多样性 太白山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惠君 莫雅芳 封红梅 王家妍 曾馥平 宋同清 彭晚霞 杜虎 王枫
土壤真菌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推动者。为探明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选择了三个典型森林(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的土壤样品进行真菌ITS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灌木林和原生林土壤理化性质最为接近,养分含量较高。33个土壤样品中共获得2 013 410条有效序列,9 677个OTUs,分属于18个门、59个纲及946个属。三类森林土壤真菌均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未分类真菌(unclassified Fungi)、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组成,其中,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三类森林土壤真菌的优势菌门,所占比例近80%。原生林和灌木林α多样性最高,具有最为接近的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LEfSe分析表明,各森林关键优势真菌类群各不相同,灌木林中的差异种有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散囊菌(Eurotiomycetes、Eurotiales),丛赤壳科(Nectriaceae);次生林的差异种主要是伞菌纲(Agaricomycetes)和古根菌纲(Archaeorhizomycetes);而未分类的伞菌目(unclassified Agaricales)和丝盖伞菌(Inocybaceae、Inocybe)则在原生林起关键作用。相关分析发现土壤真菌与土壤理化因子显著相关且关系十分密切,冗余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的交换性钙离子、镁离子、全钾、温度对真菌群落的分布作用较大,是影响喀斯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导因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安定 贾申 喻理飞
以贵州花江峡谷为例,研究了该地区不同小生境的小气候日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小生境地面温度、气温、光照强度和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土面土温高,但温度变化缓和,气温、光照条件和湿度条件都较好,因而土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提高光合产率。石沟土温、气温和光照都较低,相对湿度高,植物的生长相对土面较差。而石槽则小气候变化剧烈,植物生长受到制约。
关键词:
喀斯特区 小生境 小气候 变化特征 花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