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0)
- 2023(2211)
- 2022(1796)
- 2021(1959)
- 2020(1595)
- 2019(3833)
- 2018(4018)
- 2017(6876)
- 2016(4041)
- 2015(4288)
- 2014(4452)
- 2013(4235)
- 2012(3758)
- 2011(3014)
- 2010(3255)
- 2009(3175)
- 2008(3578)
- 2007(2762)
- 2006(2590)
- 2005(2372)
- 学科
- 财(20005)
- 管理(14807)
- 财政(12081)
- 业(11417)
- 企(11177)
- 企业(11177)
- 济(10871)
- 经济(10844)
- 政(9664)
- 制(8698)
- 务(7537)
- 财务(7536)
- 财务管理(7496)
- 企业财务(7179)
- 体(6756)
- 体制(6279)
- 中国(5607)
- 制度(4706)
- 度(4706)
- 银(3788)
- 银行(3788)
- 税(3761)
- 税收(3671)
- 收(3630)
- 策(3606)
- 农(3536)
- 行(3487)
- 地方(3352)
- 政策(3138)
- 及其(3127)
- 机构
- 学院(43991)
- 大学(43875)
- 财(21097)
- 济(18748)
- 经济(18363)
- 研究(16922)
- 管理(14643)
- 中国(14392)
- 理学(11721)
- 理学院(11613)
- 管理学(11501)
- 财经(11446)
- 管理学院(11405)
- 经(10260)
- 京(9448)
- 财政(8979)
- 所(8902)
- 科学(8634)
- 江(8113)
- 财经大学(8072)
- 政(7966)
- 研究所(7275)
- 省(7023)
- 中心(6997)
- 北京(6502)
- 经济学(5996)
- 院(5991)
- 范(5832)
- 师范(5802)
- 部(5635)
共检索到87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玉环
商鞅是管仲之后又一位在财政经济改革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改革家,其实行的改革比管仲更为深刻,影响更为深远。由于他的变法,秦国一跃变成富强的先进国家,为日后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新兴的封建地主制日后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巩固和发展,其中有商鞅的重要贡献。商鞅变法中有关财政改革的内容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左右的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尚希
一是要区分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在学术界,财政体制又称为政府间财政关系,但这个概念模糊了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在性质上的区别。也就是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跟地方内部省、市、县、乡镇之间的财政关系具有本质的不同,不能同等看待。这意味着财政体制改革要分两个层次来进行:一是在国家层面,二是在地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扬 杨之刚
一、财政困境与改革成本过去14年里,中国的财政制度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变动似乎并没有带来一个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新的财政框架,而且导致了日益恶化的财政赤字。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有其必然性。改革前的中国经济体制若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来刻画其特征,可概括成“财政主导”型。那时的财政收支囊括了政府和企业的主要收支,甚至包含了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烝 刘先华
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公共预算收入339亿元,公共预算支出540亿元,政府统筹资金规模接近1000亿元,改革步入系统化,财政创新精彩纷呈。从顶层设计入手,先后推进39项改革措施,制度建设基本成型,财政增信惠农贷、三峡产业引导基金、PPP项目运营等已取得明显成果……在宜昌市财政局开展的"财政改革建功有我"的主题实践活动中,记者采撷了几个财政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玉环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杰出的经济改革家,也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大政治家、大理财家。管仲十分注意"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也就是说管仲根据民众要求,采取兴利除弊的措施,以改善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管仲在经商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得民心还是失民心,因此他把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放在争取民心上面,崇尚实干,政策易行也切合民情。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主持一系
关键词:
财政改革 相地衰征 盐铁专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廷星
论财政及财务关系的改革许廷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影响其他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与财务关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协调,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性。研究这种关系的完善与协调,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永海 余海
本文主要从商鞅变法研究商鞅的理财思想,研究商鞅的理财观及其农战思想。研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利出壹孔"思想比较甚行,并非始自商鞅,但商鞅充分地发挥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全面、系统地贯彻在其政治和经济思想中,并成功地运用于他的政策主张中,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这是商鞅独特之处。
关键词:
商鞅变法 理财思想 农战思想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童道友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突破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湖北省财政实现了由单纯的供给财政、建设财政向效益财政的转变。效益财政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了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理论的发展,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湖北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成林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也是驱使地方政府大幅度依赖土地运营、土地财政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自"营改增"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源建设已经到了需要从政府间财政体制变革来着手的地步。总体来看,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变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永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虽然对财政深化改革做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改革内容,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厘清,包括如何正确认识财政,财政改革目的是什么,财政改革进路和次序选择,等等。而这些问题要比武断式确定改什么更为重要,因为这些问题决定着改革方向和改革影响。本文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管理的比较,分析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理应扮演的角色和实现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功能实现需要的财政改革逻辑,最后基于我国现实,讨论了财政改革为何将转移支付作为其切入口。
关键词:
国家治理 财政改革 转移支付 财政体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闫坤 鲍曙光
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制度发展情况,中国财政支出规模逐步增大,支出结构逐步优化,且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财政体制的综合反映。在财政支出增速有限约束下,财政支出规模结构调整优化,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责任,承担改革成本,降低制度转轨转型成本,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中国面临财政支出结构相对固化、税式支出缺少预算管理、财政支出效率提升面临较大挑战、财政决策缺乏社会组织参与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推动财政紧平衡下财政支出转型,要通过收支联动改革,拓展财政支出空间;推进中期财政规划改革,实现财政支出由年度平衡向跨年度平衡转变;考虑需求侧需要,推动财政支出与人口布局相适配;基于可持续视角,合理化解财政支出面临的风险;财政支出改革与制度改革相结合,提升改革系统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文伯安
作者认为,财政赤字及其发展特征集中反映了我国财政的困难程度.1979年以来的财政赤字主要是国家采取重大改革措施时财政运行机制制衡乏力和调节失灵造成的.但赤字居高不下,则主要导源于发展与改革中的偏差和失误,特别是与思路设计和转换的偏差和失误相关,是改革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可以随着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逐渐缓解和消除.作者从四个方面提出转换发展和改革思路的建议:即实现经济发展从速度数量型向速度效益型转换;实现体制改革从“放、让”为主向“理顺”为主转换;实现改革方略从单向突进向配套协调转换;实现财政管理从“松”向“严”转换.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佩华 董彦彬 银温泉
财政改革和省级以下的财政[美]黄佩华1994年的财政改革一揽子计划极有力地规范了税收制度,并使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政关系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很明显,下一步将是使规范化改革扩展到财政管理的更低层次。本文着眼于中国省级以下的财政地位,并分析两个问题:19...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汤保全 李松森
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需要对财政属性分配的内容和范围进行重新认识,弄清财政属性分配和经济属性分配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深化财政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一、两种属性分配问题认识的简单回顾 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由于决策主体结构(国家、企业和个人)三层次中国家具有几乎全部决策的力量,这就人为扩大了财政属性分配的范围,使许多本来应归属经济属性分配的内容,强行列入了财政属性分配的项目之下,其主要表现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