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17(5)
2016(4)
2015(2)
2014(7)
2013(2)
2012(2)
2011(5)
2010(4)
2007(6)
2006(5)
2005(4)
2004(4)
2003(6)
2002(7)
2001(5)
2000(8)
1999(5)
1997(2)
1996(7)
1995(1)
作者
(12)
(8)
(8)
(8)
(8)
(7)
(6)
(6)
(5)
(5)
(5)
(5)
(5)
(5)
(4)
(4)
(4)
(4)
(4)
(4)
海波(4)
(4)
(4)
(3)
(3)
(3)
(3)
(3)
(3)
(3)
学科
(31)
(28)
劳动(28)
(20)
经济(20)
生产(16)
(15)
分工(12)
劳动生产(12)
劳动生产率(12)
(12)
生产率(12)
劳动法(10)
(10)
理论(9)
教育(5)
管理(5)
经济学(5)
分配(4)
(4)
国民(4)
经济理论(4)
(3)
书馆(3)
(3)
企业(3)
分配原则(3)
劳动合同(3)
原则(3)
合同(3)
机构
大学(64)
学院(60)
(29)
经济(29)
(24)
(23)
(21)
研究(21)
师范(20)
(20)
(20)
财经(20)
(19)
师范大学(18)
(16)
(15)
财经大学(15)
(14)
研究所(14)
(13)
(13)
(12)
社会(12)
管理(12)
科学(11)
中国(10)
(10)
理学(10)
理学院(10)
管理学(10)
基金
基金(5)
研究(5)
社会(5)
项目(5)
(4)
成果(4)
教育(4)
社会科(4)
社会科学(4)
科学(4)
基金项目(3)
教育部(3)
课题(3)
(3)
一般(2)
之一(2)
人文(2)
(2)
(2)
国家(2)
(2)
(2)
(2)
年度(2)
(2)
(2)
(2)
研究成果(2)
科学基金(2)
(2)
期刊
(57)
经济(57)
研究(34)
中国(21)
(19)
(15)
(15)
劳动(15)
经济研究(14)
评论(10)
财经(8)
(7)
经济学(7)
(7)
问题(7)
(6)
(6)
卫生(6)
图书(6)
学报(6)
当代(6)
(6)
书馆(5)
(5)
动态(5)
图书馆(5)
教育(5)
(5)
经济问题(5)
统计(5)
共检索到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伟民  
董藩同志对拙文《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市政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1年第1期)的结论和分析方法存有疑窦,提出商榷意见,现将我的想法介绍如下,不知能否使董藩同志满意。 1.关于数据选用和处理问题本文选用的确是现价人均GNP。因为第一,本文的立意基点是“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剑  
拜读了《中国劳动》第2期《新闻媒介公告送达除名决定是否有效》一文后,笔者有不同意见,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泓远  康静萍  
钱伯海教授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本期活劳动”,并强调“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重性就不能成立”,“谁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一个科学体系,有如一个同心圆体系,同心圆的核心内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只是劳动二重性这个同心圆的外部层次。用物化劳动取代抽象劳动是不对的。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有三种形态,即潜在劳动形态、流动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只有当流动形态劳动结束时凝结为一个劳动结果,并表现为一种有形体的物质形式或物化劳动,这时才是价值表现,钱教授把劳动表现形式就当作劳动创造价...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夏群佩  江学才  
《中国劳动》2014年第12期刊登了《电子邮件能否视同书面劳动合同》一文(作者朱忠虎),笔者与该文持不同观点。笔者认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运用网络数据电文形式达成一致意见的电子邮件,应视为书面劳动合同。理由如下:从法律层面分析。《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电子签名法》第四条规定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善明  杨致恒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吗?──与钱伯海先生商榷李善明,杨致恒钱伯海教授曾在《经济学家》1994年第2期上发表《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一文,后来又在该杂志1995年第3期上发表《劳动价值理论与三次产业》一文(以下均简称钱文,本文对钱文的引述都出自此二文,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国良  
本刊2012年第1期刊登了柴家祥法官《劳动关系是否成立应如何判断》一文(以下简称柴文)。笔者认为,该案件仍然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内容。第一,劳动关系究竟由谁认定。柴文中写到"2008年3月20日,孙某对任某的死亡提起工伤认定申请,当地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江君清  
《中国劳动》2006年第10期刊登了新言的文章《对劳动合同鉴证能否提出行政复议》。笔者认为,该文所述案件法院不支持朱某的诉讼请求是正确的,但法院的理由和新言所分析的理由都值得商榷。本文拟对该案再作简要分析,同时对我国劳动合同鉴证制度改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杨欢进  
谢吉斌认为"劳动力所有权是从人身权中直接分化出来的所有权,它的存在先于并决定着物质形态的所有权",这种论断是不能成立的。劳动力所有权不是从人身权中直接分化出来的,也不是先于"物质形态的所有权",更不决定"物质形态的所有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冯丛林  
关于劳动力是否商品问题,我国学术界8年前就开展过讨论。当时笔者曾以《以劳动力商品论若干论点的质疑—与何伟、韩志国同志商榷》为题,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一期)所开展的专题讨论。近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一争论又重新展开。主张社会主义公有经济范围内劳动力也是商品的同志又有增加之势,杨坚白同志在《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12期上发的《也谈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是否商品》(简称《也谈》)就颇具代表性。这里仅就此文提些不同看法,向作者和参加讨论的同志请教。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鹰  任福民  
本文认为 ,保护是风景区永恒的主题 ,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旅游业是风景区发展的决定性方向 ;市场配置资源必将成为风景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风景区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 ;应该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并结合实践论证了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并回答了目前困扰风景区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松龄  
一、问题的提出设一般的产品分配表为于是,经典的投入产出之产品分配数学模型为(I-A)A=Y其中I-A为Leontief矩阵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董藩  
《经济研究》1991年第1期发表了杨伟民同志的《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一文(以下简称《分析》),该文通过对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逐渐变小的结论,并进而给出了几点极重要的政策性启示。初览此文,为这种结论而感到新颖和欣慰;继而,笔者又对其结论和分析方法产生了疑窦。现提出几点向杨伟民同志请教。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邢瑞莱  
拜读贵刊2006年第5期刊登的吴绍裘同志《最低工资若干问题辨析》(以下简称吴文)一文,对文中作者关于退休人员受最低工资保护之观点不敢苟同,特撰拙文商榷。吴文中提出:“退休人员只要在法定劳动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理应受到最低工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