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2)
2023(1596)
2022(1359)
2021(1426)
2020(1186)
2019(2677)
2018(2758)
2017(5091)
2016(2924)
2015(3526)
2014(3609)
2013(3306)
2012(3332)
2011(2964)
2010(3196)
2009(3132)
2008(3353)
2007(3310)
2006(2990)
2005(2737)
作者
(9392)
(7903)
(7807)
(7425)
(5002)
(3906)
(3534)
(3058)
(3006)
(2981)
(2741)
(2531)
(2523)
(2470)
(2462)
(2428)
(2384)
(2324)
(2323)
(2232)
(2049)
(1940)
(1908)
(1888)
(1795)
(1758)
(1752)
(1716)
(1670)
(1650)
学科
(10481)
经济(10463)
管理(8613)
(7145)
(6328)
企业(6328)
方法(4252)
(3916)
贸易(3913)
(3836)
(3538)
中国(3222)
数学(3172)
(3059)
数学方法(3033)
理论(2794)
(2718)
(2677)
电子(2417)
教学(2298)
业经(2261)
网上(2219)
网上贸易(2219)
教育(2118)
(1971)
(1864)
地方(1854)
(1845)
银行(1839)
(1808)
机构
大学(45563)
学院(44958)
研究(15442)
管理(14591)
(14087)
经济(13637)
中国(12110)
理学(12093)
理学院(11903)
管理学(11480)
管理学院(11400)
科学(10616)
(10351)
(8469)
(8258)
(7695)
研究所(7505)
(7485)
中心(7478)
(7215)
师范(7128)
业大(6770)
北京(6718)
农业(6608)
(6237)
技术(6010)
师范大学(5717)
财经(5599)
(5409)
(5361)
基金
项目(25252)
科学(18880)
研究(17782)
基金(17382)
(15331)
国家(15178)
科学基金(12466)
社会(10145)
(9691)
社会科(9484)
社会科学(9478)
基金项目(8809)
教育(8751)
自然(8380)
(8281)
自然科(8216)
自然科学(8214)
自然科学基金(8059)
资助(7742)
编号(7739)
成果(7342)
重点(5623)
课题(5439)
(5270)
(4913)
项目编号(4900)
大学(4789)
科研(4774)
计划(4665)
(4664)
期刊
(20007)
经济(20007)
研究(14317)
中国(11290)
学报(9654)
(8008)
教育(7793)
科学(7709)
大学(7234)
学学(6664)
(6374)
管理(6277)
农业(5365)
技术(4430)
(3991)
金融(3991)
图书(3567)
(3273)
业经(3148)
财经(3146)
经济研究(2979)
(2782)
(2684)
(2612)
业大(2597)
书馆(2488)
图书馆(2488)
统计(2349)
问题(2286)
国际(2275)
共检索到74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春燕  
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商务文本汉译中所呈现的美,认为商务文本具有内容专业、格式规范、措辞简练等文体特征,商务文本汉译中所体现的美包括简练之美、严谨之美、古雅之美和韵律之美。译者将美学作为商务文本汉译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增强商务文本译文的可读性,促进国际商务交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芸静  
英语格言是一种特殊的语篇形式,准确把握其中所蕴含的语篇衔接手段是理解的基础,而对英汉两种语篇衔接手段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掌握则是译好英语格言的关键,文章试图对英语格言及其汉译中的省略衔接进行对比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景欣  
通过引证和事例论证指出 :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的对等、交流与互补 ,翻译过程中必然出现文化差异。对于各种文化特性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 ,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等效翻译法和加注法等方法进行翻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乐平  
汉英互译过程中,增补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技巧。文章从形合意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汉译英过程中,各种连接词的增补现象。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姚玲杰  
在CALIS中文联合目录数据库中,规范汉译姓的著录存在一定的混乱。引起混乱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没有弄清楚规范的原则,二是没有遵从约定俗成的译法。编目员在编目时,要以信息职业素养做编目;对文化名人的汉译姓有疑问必须求证第一顺序工具书;或尊重译者的选择。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天元  张凌云  沈雪瑞  
专业术语的统一及其规范化使用是一个学科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且在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方面,也是最为明显的外在表现。本文通过比较国际文献中对有关术语的使用,分析了国内旅游研究中在若干英文术语的汉译表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概念的本意及其作为专业术语的规范化使用提出了一些思考,以使国内旅游学术研究更加严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葵  顾飞荣  余欣悦  
以往科技论文被动句的翻译研究,多探讨句子的语言结构差异,对具体的科技文本被动句的语用功能鲜有讨论。农业科技论文的被动句使用广泛,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被动句的汉译唯有重视语用分析,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被动句图式的充分认知和合理转换,才能准确传递英语原文信息。以Nature的农业学术论文为研究语料,以图式理论为翻译指导,分析和说明被动句翻译策略的选择过程,探讨和总结翻译策略。农业科技论文被动句的汉译首先考虑顺译,常常将英语被动句顺译成汉语被动句、判断句和主动句。如果英语被动句不宜顺译,则考虑倒译。根据被动句不同的语用功能,灵活地倒译成主动句、无主句和被动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玲  
英文商标的汉译不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也是东西方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涉及语言转换和跨文化翻译,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商标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者不仅要熟悉两种语言,更要熟知两种文化差异。在将英文商标汉译时,翻译者要充分考虑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民族心理取向和词汇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时要顺应东方文化传统,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使汉译后的商标名称能够突出商品的特征,力求语言生动、贴切和好记,并根据时代发展对翻译的商标做出必要的文化调整。只有将英文商标与汉文化紧密结合,才能创造成功的商标译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云路  乐优  
"触"有污秽义,多数学者认为来源于"浊"的假借。梳理早期中土文献中"触"的含义和译经中"触"的用法,可证明"触"的污秽义来源于佛教观念"触不净物而自污",汉语文献尚未接受这一观念;方言中"龌龊"一词表污秽义,是用已有的"龌龊"记录音近的"恶触"和"污触"。前者给汉语增加了词义;后者在汉语中增加了一个新词,原有的含义则消失。由此说明中土文献与汉译佛经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汉语选择或接纳一个词、一个义要与传统认知观念相吻合。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黄化  
历史档案翻译应遵循"忠实于原文,表达通顺的译入语,符合文本内容的专业规定,追求‘诸者平衡’"等原则。但在翻译实践中,这些原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适。政府公文是民国档案的大宗之一,公文术语及格式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术语翻译重在考证,格式句则取决于对原文的现代汉语转换以及对译文的简化。民国以来的汉英词典等工具书,对术语、专有名词的翻译可能存在误差,引用时需反复斟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克勇  陈媛媛  
针对英语学术著作汉译的翻译质量问题,本研究主要对1979至2011年我国出版的各种学术期刊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本文总结出五大类最常见的翻译错误,希望引起译者、出版社和学者对翻译质量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杏英  
银行信函带有法律文体和公文文体的色彩,要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文体特征,又符合银行行业习惯规范,除了透彻理解原文外,还须掌握好银行信函的文体特征以及中英文银行各自行文习惯的不同,这样才能使译文做到遣词运字得体,语气句调与原文相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志菲  
德国功能派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认为翻译过程应以文本目的为翻译第一准则,从而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本文从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化妆品说明书的汉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即从功能特征、美学特征和信息特征三个方面分析目的论在化妆品说明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云路  乐优  
"触"有污秽义,多数学者认为来源于"浊"的假借。梳理早期中土文献中"触"的含义和译经中"触"的用法,可证明"触"的污秽义来源于佛教观念"触不净物而自污",汉语文献尚未接受这一观念;方言中"龌龊"一词表污秽义,是用已有的"龌龊"记录音近的"恶触"和"污触"。前者给汉语增加了词义;后者在汉语中增加了一个新词,原有的含义则消失。由此说明中土文献与汉译佛经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汉语选择或接纳一个词、一个义要与传统认知观念相吻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