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34)
2023(5538)
2022(4896)
2021(4415)
2020(3716)
2019(8189)
2018(8186)
2017(15550)
2016(8608)
2015(9665)
2014(9836)
2013(9659)
2012(9045)
2011(8069)
2010(8276)
2009(7526)
2008(7590)
2007(6882)
2006(6199)
2005(5659)
作者
(25893)
(21501)
(21332)
(20515)
(13521)
(10346)
(9946)
(8263)
(8114)
(7875)
(7387)
(7196)
(6955)
(6752)
(6742)
(6730)
(6420)
(6372)
(6209)
(6190)
(5585)
(5262)
(5255)
(4880)
(4834)
(4822)
(4799)
(4722)
(4393)
(4206)
学科
(39259)
经济(39222)
(23364)
管理(23171)
(18660)
企业(18660)
方法(14790)
数学(12803)
数学方法(12645)
(11764)
地方(11351)
业经(10246)
中国(9719)
产业(9221)
(8144)
(7945)
农业(7692)
(7590)
贸易(7583)
(7308)
(7215)
地方经济(6661)
技术(6257)
环境(5556)
结构(5536)
理论(5344)
(5136)
银行(5114)
(4902)
(4864)
机构
学院(123061)
大学(121216)
(51748)
经济(50699)
管理(46399)
研究(43735)
理学(39626)
理学院(39129)
管理学(38405)
管理学院(38177)
中国(32582)
科学(27368)
(26078)
(23474)
(22335)
(22286)
(21364)
中心(20434)
研究所(20369)
业大(19664)
农业(18381)
财经(17303)
(16989)
师范(16803)
(16297)
北京(16193)
(15776)
(15444)
经济学(15364)
(15332)
基金
项目(82221)
科学(64993)
研究(59055)
基金(58955)
(51885)
国家(51475)
科学基金(44103)
社会(38060)
社会科(36366)
社会科学(36358)
(33737)
基金项目(31410)
自然(28279)
(27844)
自然科(27621)
自然科学(27616)
自然科学基金(27168)
教育(26671)
资助(23677)
编号(23271)
(19365)
重点(18996)
成果(18481)
(17503)
(17395)
课题(16842)
创新(16236)
国家社会(15834)
发展(15712)
(15482)
期刊
(61025)
经济(61025)
研究(36931)
中国(27030)
(20976)
学报(20032)
科学(18523)
(17668)
管理(17382)
大学(15049)
学学(14082)
农业(14034)
教育(13726)
技术(11339)
业经(11075)
(10714)
金融(10714)
经济研究(9637)
财经(8537)
问题(8200)
(7645)
(7638)
技术经济(6685)
商业(6471)
图书(6444)
(6254)
资源(6177)
统计(6014)
科技(5985)
(5874)
共检索到190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江静  刘志彪  
商务成本的增长具有内生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成本也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传统理论认为中国要降低商务成本,发挥比较优势的观点有一定片面性。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对商务成本的内在构成,即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敏感程度不同。基于不同商务成本构成的差异,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在区域内协同定位,最终形成了地区内产业分布的新格局,即中心城市集聚大量的生产者服务业,而外围则是大量的制造业集聚。这种空间的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地区上海和南京、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城市的商务成本和产业分布格局的现状证实了这个结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郝前进  陈杰  
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能充分反映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资金流动和居民的消费偏好等有关信息。长三角城市群房地产市场显现较明显的体系分层结构,为研究房屋价格差异的决定因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文章用长三角16个城市2000—2004年房地产市场的数据,揭示了需求差异是决定长三角地区城市间房屋价格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城市之间在居民人均收入和非农人口比例的差异又是决定各个城市对住房存在不同需求的主导因素。然而,我们同时发现,人均房屋竣工面积等供给因素对房屋价格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差异主要由需求因素决定,供给因素起到的作用较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苑韶峰  朱从谋  杨丽霞  
运用空间自相关及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各业用地价格的空间分布及关联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丰富和发展城市群地价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用地价格普遍偏低,商住地价价格较高,符合城市间土地级差收益规律,但商住倒挂现象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工业地价从浙东南向苏北呈梯度递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表现为低值空间集聚;居住地价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具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为高值集聚,商服地价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共财政支出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地价的影响空间差异显著,城市等级、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住地价的影响空间差异明显,商服地价主要受到社会消费品总额、每万人公共汽车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圣云  史利江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及其空间特征,并对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经济总量和对外联系因子、人均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因子、产业结构因子和不安全因子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福祉水平的四个主要决定因素;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的因子得分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由"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构成的"Z字形"空间格局,其福祉决定因素的得分较高。通过缩小福祉决定因素的区域差距,可以有效缩小福祉水平的地区差距。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华平  王海军  李奇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长三角地区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地理区位,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资源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发展、行业竞争结构、制度环境等方面面临不少困境,应从培养人才、提升研发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构法规体系等方面着手,推进通航产业的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茆辰  张光明  
立足长三角创新发展这一主线,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官产学研紧密结合、产业关联为理论基础,提炼出都市圈、高新区和产业链这三者作为考量长三角创新发展的决定因素,并通过OLS法分析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联及其对长三角创新发展的相关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结论引申出相关区域政策取向。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建平  汪祖杰  
长三角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呈逐渐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66.5%下降到2009年的56.6%,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资本和劳动呈现出互相替代的关系,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等全球化的经济活动并没有显著地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转型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作用显著,国民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低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以及地方政府绩效竞争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而城镇化则促进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倩倩  董会忠  曾文霞  
本文基于2008-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数据样本,运用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趋势并存,区域物流一体化布局尚未实现,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集聚现象明显;人均GDP、社会消费水平、人力资本、政府宏观调控从高到低依次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国华  
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劳动力流动、城市化水平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劳动力流动、城市化水平、城乡非均衡增长、政府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共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模型,并且根据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1995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估计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城市化水平、城乡非均衡增长、政府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会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的短期效应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中长期效应反而是使其缩小;城乡非均衡增长因素与城乡收入差距成正比,非均衡力量的增长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政府的扶农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成反比,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少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国华  
本文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收入差距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劳动力流动不仅受迁移地收入的实际效用变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且根据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域内外收入差距、直接成本变动、潜在风险成本对外部劳动力流入的影响度。估计结果显示,域内外收入差距与外部劳动力流入正相关,直接成本和潜在风险成本与外部劳动力流入负相关,进一步明确了收入差距和成本变动对劳动力流入的影响程度。鉴于各因素对外部劳动力流入所起的作用,要进一步促进我国长三角地区劳动力的合理流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浩然   孔翔   李天宇  
以长三角地区992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内部分异特征,探究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为森林乡村分区优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数量分布总体上相对均衡,但是区域内部分异特征显著。(2)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格局,集聚形态上呈现多核式“核心—边缘”结构。(3)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异是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因素互动影响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长期控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经济因素则会驱动其空间格局演进。(4)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划分了集聚提升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引导区和都市边缘区4个类型区,形成面向县域单元的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的分区优化与科学施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艺  王璐璐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加快和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的重任,以及对其他欠发达地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起到示范作用。目前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依然有待调整,主要承受着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创新优势以及落后地区低劳动力成本的后发优势双重压力。本文运用2008-2016年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检验宏观总税负、流转税税负以及所得税税负对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总税负和所得税税负对产业结构升级呈显著抑制作用,流转税税负无显著影响。据此,提出税收政策改革方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仲昭成  沈丽珍  汪侠  
发展智慧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关键措施。文章基于长三角智慧产业企业数据分析,运用区位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长三角智慧产业的空间集聚、分行业发展特征和演化过程,并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影响智慧产业空间集聚的指标体系,探讨智慧产业发展与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协同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智慧产业整体发展极核集聚化倾向逐年升高,处于单核发展后期,但也存在金华等智慧产业发展水平极度匮乏的城市,省域间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差异化态势;(2)内部各新兴产业视角下智慧产业发展演化也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由极化向均衡化转变的分异特征;(3)空间分布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集聚辐射效应,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邻近区域发展;(4)区位机会窗口、技术关联、产业分叉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是影响长三角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方  全伟  
文章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对外商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现状进行了探讨。在区域分布分析中,笔者具体分析15个城市的外资分布现状;在投资产业结构中,则对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分别讨论,分析各地外商投资现状特征及其原因;最后得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距离上海的远近和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影响外资分布的主要因素等结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李传武  李红波  
以长三角地区作为案例地,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运用SBM模型定量测度2000—2016年考虑环境效应的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水平,基于ESDA模型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镇化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揭示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演化驱动因素及异质性。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0.5679,0.5913]要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0.5849,0.6141],城镇化效率东—西方向上递减,南—北方向上呈倒"U"字型格局。②2000—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全局表现空间集聚分异特征;局部上城镇化效率H-H集聚区分布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演化,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浙江舟山、台州和安徽安庆、池州。③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及市场化程度可有效解释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格局演化,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效率影响在江苏扬泰、安徽铜池表现更为强烈,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沪苏杭的城镇化效率影响具有局部优势,而科技水平对浙江舟台地区存在较弱的驱动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