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0)
- 2023(15077)
- 2022(13009)
- 2021(12437)
- 2020(10485)
- 2019(24261)
- 2018(23982)
- 2017(46980)
- 2016(25064)
- 2015(28152)
- 2014(28320)
- 2013(27777)
- 2012(25305)
- 2011(22704)
- 2010(23044)
- 2009(21661)
- 2008(20338)
- 2007(17987)
- 2006(15697)
- 2005(14174)
- 学科
- 济(94668)
- 经济(94567)
- 业(71760)
- 管理(71238)
- 企(59939)
- 企业(59939)
- 方法(48168)
- 数学(42155)
- 数学方法(41439)
- 银(35352)
- 银行(35205)
- 行(33551)
- 融(32040)
- 金融(32039)
- 中国(31248)
- 制(26541)
- 财(26541)
- 农(23408)
- 业经(21570)
- 学(20953)
- 地方(19510)
- 理论(18863)
- 务(18621)
- 财务(18537)
- 财务管理(18503)
- 企业财务(17629)
- 贸(16669)
- 贸易(16651)
- 易(16102)
- 农业(15859)
- 机构
- 大学(348995)
- 学院(347194)
- 管理(139393)
- 济(134566)
- 经济(131380)
- 理学(120013)
- 理学院(118712)
- 管理学(116292)
- 管理学院(115675)
- 研究(111407)
- 中国(97234)
- 京(74323)
- 科学(69787)
- 财(65727)
- 农(56097)
- 所(55448)
- 中心(54402)
- 财经(52804)
- 业大(51690)
- 研究所(50713)
- 江(50536)
- 经(47978)
- 北京(47238)
- 农业(44260)
- 范(43175)
- 州(42855)
- 师范(42688)
- 经济学(40853)
- 院(40317)
- 财经大学(39840)
- 基金
- 项目(237809)
- 科学(186229)
- 基金(173078)
- 研究(170674)
- 家(150543)
- 国家(149315)
- 科学基金(129051)
- 社会(106075)
- 社会科(100639)
- 社会科学(100612)
- 省(92800)
- 基金项目(91481)
- 自然(86343)
- 自然科(84401)
- 自然科学(84382)
- 自然科学基金(82857)
- 教育(78967)
- 划(78235)
- 资助(73732)
- 编号(69396)
- 成果(55568)
- 重点(52952)
- 部(51824)
- 创(49415)
- 发(49086)
- 课题(47444)
- 科研(46109)
- 创新(46069)
- 大学(44644)
- 教育部(44578)
- 期刊
- 济(139792)
- 经济(139792)
- 研究(105076)
- 中国(66243)
- 融(57277)
- 金融(57277)
- 学报(55400)
- 管理(50692)
- 科学(50450)
- 农(49755)
- 财(49738)
- 大学(42061)
- 学学(39789)
- 教育(35679)
- 农业(32503)
- 技术(30706)
- 财经(25635)
- 经济研究(22634)
- 业经(22338)
- 经(21667)
- 理论(18946)
- 实践(17580)
- 践(17580)
- 问题(17338)
- 图书(17064)
- 业(16802)
- 技术经济(16537)
- 统计(16313)
- 科技(16195)
- 版(15609)
共检索到515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伟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量""质"双赢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积累的矛盾,但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的下滑、高质量增长所需要的"去杠杆"压力却加剧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甚至可能在信贷违约率上升后爆发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生成机制的基本情况进行经验分析,剖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等风险表现,进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诱发因素——经济下滑和房价下跌的由上至下压力测试模拟。结论显示,当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信贷投放抵押资产——房地产价格这一冲击变量出现30%的下跌时,资本充足率不能达标的商业银行占到模拟受测商业银行总数的一半以上,破坏力远超过经济增速惯性回落,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臧敦刚 马德功
本文主要以贷款违约率表示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指标,根据Logit模型,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转换为综合经济指标,并将综合经济指标与各宏观经济变量作回归分析,通过敏感压力分析和情景压力分析,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的提高,导致商业银行的违约率增加;在GDP增速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违约率骤然增加。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敏感压力分析 情景压力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毛建林 张红伟
本文运用CCA模型方法,对2007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的"救市"刺激、监管政策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显著影响。自2012年三季度开始我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逐步增大的运行态势,直到2013年三季度并没有发生趋势性的改变,提示应高度重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采取有效举措进行管理。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罗萍
本文利用2007—2018年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财务数据和基于尾部依赖度量的系统性风险,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经济上行时期会降低系统性风险,在经济下行时期会增加系统性风险;第二,按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来看,在经济下行时期,商业银行衍生金融负债业务、理财及代理业务创新会增加系统性风险,而衍生金融资产业务和信贷业务创新会降低系统性风险。本文对实证结果提供了可能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实证结果及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系统性风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芳 张伟
面对境内外的资产冲击,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破产顺序如何,是监管者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本文根据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之一夏普利(Lloyd Shapley)的合作博弈理论,引入夏普利指数模型衡量单个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模型,该模型用于对银行体系从稳定到不稳定的转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银行的识别。在理论建模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夏普利指数实证衡量和测度了中国单个大型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据以判断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便监管机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设置更加严格的监管指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静 王洪卫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静 王洪卫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徐喆 雷汉云 李艳艳 丁志勇
本文以2011-2022年沪深A股的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以2018年资管新规的发布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DID方法对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越大的银行在资管新规实施后其系统性风险降低越显著;异质性检验显示,国有控制、高存贷比的银行受资管新规政策影响更大,系统性风险下降更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通过提高贷款质量和资本充足率的路径可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子晖 李东承
本文运用最新发展的"去一"分析法(leave-one-out),对中国177家银行在面临外生冲击时所遭受的期望损失进行了1000万次的模拟分析,由此对各类型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度展开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银行的个体风险、传染性风险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银行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中,传染性风险占比逐年提高,并且由于较高比例传染性风险的存在,仅满足巴塞尔协议III中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并不足以保证将我国银行违约率控制在0.1%以内;同时,进一步分析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诱发者。此外,银行资本的增加能够减少金融机构受到的损失,从而显著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银行间负债规模和杠杆倍数的提高将加重银行面对外部冲击时的期望损失与风险传染程度,从而显著提高了银行业整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 白鹤祥
本文编制了我国影子银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准确识别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分析影子银行基于资产负债表渠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机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构建了以影子银行为中心节点的金融机构间网络模型,得出三种不同集中度金融机构间网络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损失的VaR和ES值,对我国影子银行违约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基于此,划分了"绿色可控区"、"橙色预警区"和"红色风险区"三类级别的系统性风险区间,构建了以影子银行资产规模/GDP为核心,同时考虑经济增速和货币环境的风险预警指标,并以美国次贷危机前后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占GDP比重作为参照系,得出我国金融业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区间值,并据此提出加强对影子银行管理与隔离、做好影子银行风险识别与监测、将影子银行纳入广义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建立影子银行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翁志超 颜美玲
文章采用2013—2017年商业银行指数和互联网金融指数的日度收盘价数据,结合GARCH-Copula-CoVaR模型来度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为正且明显,而且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异质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较敏感。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强 冯超
本文采用夏普市场模型对从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21日的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至2009年有上升趋势,但在2010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过也存在系统性风险两极分化和大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高居不下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建立商业银行额外资本要求、限制高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务和妥善处理"大而不倒"问题等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β值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许涤龙 陈双莲
维持金融体系稳定、预防金融危机对于一国的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准确地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则是基本前提。本文基于CRITIC赋权法构建金融压力指数(FSI),并从银行、房地产、股票市场和外部金融市场综合测度我国面临的金融压力。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在2008年末达到了金融压力指数的较大值,处于需要关注的金融压力时期,说明当时我国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较为严重;从2012年开始,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达到较高水平,并且抖动较为严重,2012年2月和2013年2月的金融风险指数分别达到0.6747和0.6910,说明系统性金融风险仍然较为严峻,要谨防风险的意外冲击。整体来看,该方法的测度结果较好地吻合了我国的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陆静 胡晓红
本文以条件在险价值法(CoVaR)为基础,通过引入状态变量模拟尾部风险的时变特性,采用市场化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对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工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最大,平安银行最小;自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呈逐步下降趋势。论文还采用商业银行自身的特质指标,结合向前的△CoVaR检测模型,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自身的VaR水平、杠杆率、股价净值比、规模等指标对其向前的系统性风险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从逆周期缓冲角度为监管部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有效帮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瑾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国际组织和经济体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宏观审慎管理的根本目标。本文在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指数,并对上海市的情况开展实证研究。
关键词:
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压力 指数 评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